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确量化半干旱区森林植被耗水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植被-水-土的综合管理至关重要。选择内蒙古大青山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探针法监测树干液流,同步监测气象因子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华北落叶松冠层蒸腾存在明显月、季节变化,冠层蒸腾季节变化呈单峰曲线,冠层月蒸腾量(mm)为8月(55.08)>7月(54.76)>6月(48.76)>5月(43.13)>9月(40.20)>10月(12.36)。华北落叶松林冠层蒸腾与气温、太阳辐射、大气湿度、饱和气压差、风速、土壤水分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回归分析表明气温、太阳辐射和大气湿度是影响冠层蒸腾的主要气象因子;基于边界线的分析表明,冠层蒸腾随太阳辐射、气温变化可用对数增长函数拟合,即随太阳辐射、气温增大,冠层蒸腾先快速后缓慢增大,达到阈值后趋于平稳;冠层蒸腾随大气湿度增加的变化遵循抛物线曲线,阈值为59.41%。次降水量对冠层蒸腾的影响存在差异,降水强度>10 mm的次降水量显著影响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蒸腾。总体来看,气温、太阳辐射、大气湿度和降水是影响华北落叶松冠层蒸腾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大连市常见绿化树种蒸腾降温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择大连市10种常见绿化树木,测试其叶片的蒸腾作用速率,据此计算出绿地的降温和增湿效能。结果表明:8月份是10种树种的日蒸腾释水量和日蒸腾吸热量差异最明显的月份,榆树、白桦、榆叶梅是较好的降温增湿树种。且乔木之间、灌木之间的单位叶面积光合蒸腾速率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4.
土壤干旱对刺槐蒸腾变化及抗旱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适宜土壤水分(70%fθ)、中度干旱(50%fθ)和严重干旱(30%fθ)等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黄土高原常见造林树种刺槐(Robin ia p seudoacacia)的蒸腾特性及抗旱适应性。结果表明,刺槐的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其总耗水量、总生物量的大小均为适宜土壤水分>中度干旱>严重干旱,但总WUE在中度干旱下最高,严重干旱下最低;刺槐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是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大气因子对刺槐蒸腾速率的影响主要受土壤水分含量的控制。在干旱条件下刺槐的抗旱性与SOD活性有一定的关系,但与K 含量之间无明显对应关系。刺槐属于耐旱性强的高耗水树种。 相似文献
5.
6.
利用跟踪辐射与冠层结构测量仪(TRAC)研究了杭州湾北岸6种沿海防护林冠层结构及林下光环境特征。结果表明:6种林分以中山杉Taxodium ascendens × mucronatum间隙分数最大,红叶椿Ailanthus altissima ‘Hongye’,洋白蜡Fraxinus pennsylvanica和美国皂荚Gleditsia triacanthos的平均间隙分数接近,乌桕Sapium sebiferum和女贞Ligustrum lucidum的平均间隙分数相对较小。而各林分叶面积指数特征与间隙分数相反,女贞和乌桕平均叶面积指数(LAI)较高,红叶椿、洋白蜡、美国皂荚和中山杉的叶面积指数接近。红叶椿叶丛生效应较低,而美国皂荚、乌桕、中山杉、洋白蜡和女贞具有类似的丛生效应。各林分内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具有较大差异,其大小依次为中山杉>美国皂荚>红叶椿,洋白蜡>乌桕>女贞。图2表4参18 相似文献
7.
秦岭南坡2种林分类型林冠层对大气降水水质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秦岭南坡2种林分类型的林冠层对大气降水水质的影响,探讨林冠层对大气降水水质的生态学效应,为水源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秦岭火地塘林区选取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 Burkill)林和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2种林型,检测大气降水通过这2种林分林冠层所形成的林内穿透雨的水质,并与大气降雨的水质进行比较,研究林冠层对水质的影响。【结果】红桦林、锐齿栎林林冠层均有降低雨水酸性的作用,其中锐齿栎林提升降水pH的能力相对较强;2种林分的林冠层对大气降雨中的NO-3均表现出较强的吸附作用,而对于NH+4则表现出较强的淋溶作用;锐齿栎林林冠层吸附大气降雨中Na的能力及被大气降雨淋溶出PO3-4、Ca和Mg的能力均明显强于红桦林林冠层;红桦林林冠层被大气降水淋溶出K的能力明显强于锐齿栎林林冠层;红桦林林冠层和锐齿栎林林冠层对降雨中Cu、Pb、Cd、Cr有较明显的净化作用,2种林分对同一种元素的净化能力基本接近;锐齿栎林林冠层净化大气降水中As的能力要优于红桦林林冠层。【结论】森林林冠层对大气降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城郊差异背景下森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差异,揭示城郊差异对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于2017年7月至2018年3月对安徽省合肥市城市蜀山国家森林公园与郊区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土壤进行分季节采样,系统比较城市和郊区森林土壤总有机碳(SOC)... 相似文献
9.
不同土壤水分下杨树的蒸腾变化及抗旱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适宜土壤水分(70θf)、中度干旱(55θf)和严重干旱(40θf)等3种土壤水分条件下研究84K杨树的蒸腾特性及抗旱适应性.结果表明:杨树的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其总耗水量、总生物量的大小均为适宜土壤水分>中度干旱>严重干旱,总WUE在中度干旱下最高,严重干旱下最低;蒸腾速率的日变化是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大气因子对杨树蒸腾速率的影响主要受土壤水分含量的控制.在干旱条件下杨树的抗旱性与SOD活性及K+含量之间关系不明显,杨树不具备耐旱植物的显著特征;由此建议84K杨树不宜在黄土高原地区大 相似文献
10.
增加UV-B辐射对栝楼光合及蒸腾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增加不同强度的UV-B辐射,对攀援植物栝楼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经增加R1强度UV-B辐射处理(3.0 μw·cm-2)的栝楼净光合速率扣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上升了4.04%和40.48%,蒸腾速率则下降了25.94%,而经增加R2强度UV-B辐射处理(8.0 μw·cm-2)的栝楼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上升了22.47%和53.44%,蒸腾速率则下降了20.18%。这表明,在该试验的UV-B辐射强度下,栝楼的光合作用随UV-B辐射增强而增强,水分利用效率也随之提高。说明适当增加UV-B辐射对栝楼的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11.
增加UV-B辐射对栝楼光合及蒸腾日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增加不同强度的UV-B辐射,对攀援植物栝楼叶片光合速率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经增加R1强度UV-B辐射处理(3.0μw·cm-2)的栝楼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上升了4.04%和40.48%,蒸腾速率则下降了25.94%,而经增加R2强度UV-B辐射处理(8.0μw·cm-2)的栝楼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上升了22.47%和53.44%,蒸腾速率则下降了20.18%.这表明,在该试验的UV-B辐射强度下,栝楼的光合作用随UV-B辐射增强而增强,水分利用效率也随之提高.说明适当增加UV-B辐射对栝楼的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12.
13.
14.
密度调整对太岳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冠层结构及林下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是太岳山主要的公益林,由于林分密度普遍偏大,林下植被稀疏,林分质量较差。密度调整对于提高人工林质量,增加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山西太岳山好地方林场典型地段35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设置4种密度调整强度(对照处理、20%、30%和50%),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冠层结构、光环境特征和林下植被分布对密度调整的响应。结果表明:1)密度调整显著改变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冠层结构,改善了林下光环境,增加了冠层结构的空间异质性。与对照处理相比,密度调整强度为20%、30%、50%的林分叶面积指数(LAI)分别下降了18.25%、25.76%、37.50%;林分开度分别增加了17.45%、25.37%、42.81%。密度调整强度为20%、30%、50%的林分林下总辐射分别为对照处理的1.3、1.4和2.1倍。2)密度调整改变了林下群落结构,增加了林下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密度调整强度为30%的林分物种多样性最高,林下群落结构最复杂。3)相关性分析和CCA排序结果显示,冠层结构与林下物种多样性呈显著相关,能够较好地解释林下物种分布的变化,其中,LAI是引起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草本层物种组成变化的主要因子,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把4年生麻栎(QuercusacutissimaCarr.)苗,进行截干处理后栽植。然后调查苗木生长状况及其地上部、地下部内源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含量的变化。在对照区和处理区,新根都是在新枝条萌发之前发生的,展开后急剧伸长。对照区顶芽是在生根后立刻开芽展叶,但其后的生长非常缓慢。处理区苗木内测出了大量的IAA,在处理区苗木的切断部位IAA含量的变化具有与对照区苗木的先端部类似的增减趋势。处理区与对照区主根内IAA含量的变化是主根下部在一周内有增加趋势。处理区苗木ABA的含量比对照区明显的要少,特别是主根内ABA含量一直非常低.从这些结果可以得出:麻栎的截干处理之所以能提高成活率、促进生长,是因为截干处理在维持了IAA含量的同时,把ABA含量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6.
间伐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阔混交林冠层结构及林下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7,(2)
为揭示不同间伐强度对冠层结构、林下光环境及林下植被生长和更新的影响,以红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Winscanopy 2010a冠层分析仪对中度、强度间伐及对照林分的冠层结构及光学特性进行测定,同时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更新及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间伐后林分的冠层结构及光环境特征,运用相关分析法对冠层结构和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伐显著改变了红松针阔混交林的冠层结构,改善了林下光环境,与对照相比,中度(38%)、强度(48%)间伐林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对照的65.11%和71.7%,开阔度分别比对照增加205%和249%,林下总辐射分别为对照的2倍和5倍。冠层结构对林下光环境的影响较大,林冠开阔度与林下直射光、散射光和林下总辐射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面积指数与林下散射光、林下总辐射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负相关;间伐有利于林下阔叶树种更新,中、强度间伐林下幼苗的个体密度、基径、树高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表现为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强而增强的趋势;林下光环境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影响较大,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林下总辐射呈显著负相关(p0.05),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冠层开阔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间伐改善了红松针阔混交林的林下光环境,有利于林下阔叶树种的更新,对林下植被多样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运用RS和GIS技术,对郑州市1992、2001、2013年3期Landsat TM影像进行监督分类,提取其土地利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了1992~2013年间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动态度,进而对21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1年来,郑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228.72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97.24 km2,导致生态环境效应总体呈恶化趋势,但下降的趋势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19.
《江苏农业科学》2018,(19)
土地利用变化是引发土地生态退化的重要因素。以黄河三角洲季节性干旱区山东省无棣县为例,基于RS、GIS技术,采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分析199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 20年来,无棣县土地利用呈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盐田及养殖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的"四增三减"特征;各地类间呈流转量大且频繁复杂的关系,土地利用变化较为剧烈,综合变动率达39. 00%。(2)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先减少后增加、总体减少趋势,年均减少0. 35%;耕地、林地、盐田及养殖用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 26%、0. 83%、2. 57%,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减少,年均变化率分别为-1. 78%、-2. 14%、-1. 91%;所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均有所减少,尤以水文调节功能减少量最多。(3) 20年来无棣县万元GDP生态价值年均负增长率达12. 94%,说明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其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付出了较高的生态代价。表明无棣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动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今后应强化土地生态利用,严控建设用地扩张、加强农地和水域保护、推进未利用地生态开发,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20.
选用幼龄、成龄、老龄栓皮栎在幼年期和成年期的叶片,研究成熟效应过程中蛋白质及组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随成熟效应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为幼年期﹥成年期,幼龄﹥成龄﹥老龄;不同蛋白质组分在成熟效应过程中变化动态和含量都存在差异,清蛋白含量逐渐增加,出现了27.0、61.8 kD与104.8 kD的清蛋白条带,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逐渐减少,14.4、28.4、53.4 kD与66.0 kD的球蛋白条带和53.4 kD的醇溶蛋白条带消失,谷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4种蛋白组分含量表现为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