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云南怒江红山茶主产区初选的188株野生怒江红山茶中,复选出43株单株作为试验样本,对其7个果实产量性状进行差异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间果实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冠幅单位面积鲜果产量鲜果质量种仁含油率鲜果含油率干出籽率鲜出籽率干出仁率。除干出仁率和鲜果质量在各分布点间呈现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果实产量性状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在7个果实产量性状中,干出籽率与鲜果质量、鲜果含油率与鲜果质量、鲜果含油率与干出籽率、鲜果含油率与干出仁率、鲜果含油率与种仁含油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他果实产量性状间相关不显著。各果实产量性状与鲜果含油率的相关程度为:干出仁率(0.444)种仁含油率(0.318)冠幅单位面积鲜果产量(-0.018)鲜出籽率(-0.218)鲜果质量(-0.556)干出籽率(-0.697)。冠幅单位面积产量达到1 kg/m2的有5株,冠幅单位面积产油量达0.06kg/m2的5株,分别为BLT48、FYC32、FYC33、FYC81、LCY75,其中FYC33单株产油量达0.45 kg/m2,以上均为高产油单株,是良好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2.
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及含油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油茶不同品种种子、种仁含油率及其与果实经济性状间的相关性,对贵州黎平东风林场油茶物种园的12种油茶品种种子、种仁含油率及果实经济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油茶的种仁含油率为34.34%~52.32%,平均为44.30%,变异系数为14.14%;种子含油率为14.22%~36.67%,平均值为26.57%,变异系数为32.77%,种间差异较大。2)果实经济性状中,果实质量和种籽质量品种间差异较大,而果形指数品种间差异较小;广西柏白大果果实经济性状变异系数最小,差异性小属稳产品种,德化红花油茶变异系数最大,差异性大。3)与油茶种仁含油率呈显著正相关的有种子含油率和鲜籽出干籽率;呈显著负相关的为鲜籽含水量;与油茶种子含油率呈显著正相关的有种仁含油率和鲜籽出鲜种仁率,其呈负相关的最高指标是鲜籽含水量;与油茶鲜籽率呈显著正相关的有鲜果出干籽率、果形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的有单果质量、单果心室数和单果籽数。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主要是在罗源的中房、霍口、飞竹等油茶产区选取高产的油茶优株,并采集了各棵优株的油茶籽样品,测出各个参试样品的含油率、鲜出籽率、干出籽率、种仁率、含水率等五个油茶指标进行了方差分析,结合罗源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比较其油茶优株含油率的高低,并分析各地油茶优株鲜出籽率、干出籽率、种仁率、含水率四个因素与含油率的相关性。通过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1.地处霍口的油茶优株含油率指标总体水平优于罗源其他2个地方的油茶优株。2.各地的油茶优株含油率与鲜出籽率呈微正相关,与干出籽率呈实正相关且呈非常显著相关,与种仁率呈微正相关且呈显著关系,与种仁含水率呈微负相关,在鲜出籽率、干出籽率、种仁率、含水率4个指标中,油茶含油率与其干出籽率的相关性最强。3.油茶优株的鲜出籽率、干出籽率、种仁率彼此呈显著正相关,并都与种仁含水率呈微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腾冲7号”树冠自然分层,幼树期生长势较强;10月上中旬成熟,平均单果重89.68 g,鲜出籽率23.1%,干出籽率14.2%,干籽出仁率72.1%,种仁含油率55.8%,干籽含油率40.2%,鲜果含油率5.7%。结果早、丰产,定植5年后进入经济收益期,平均产油222.80 kg/hm2,比对照(193.0 kg)和均值(125.89 kg)高15.44%和76.98%。阐述建园、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10个鄂油无性系的树高、果皮厚度、果实纵横径、果形指数、单果种籽数、冠幅、株产果、单位面积冠幅产果、鲜果出籽率、鲜果干出籽率、鲜果出于仁率、干仁含油率、株产油、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其他、相对电导率、MDA、CAT等22个性状指标.结果表明:6个主成分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91.308 0%,基本能够反映所有信息.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F=a1Z1+a2Z2+ a3Z3+ a4Z4+ a5Z5+ a6Z6,综合评价结果以鄂油102、鄂油151、鄂油39、鄂油54这4个无性系综合性状最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高海拔地区油茶栽培良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武陵山区海拔1020m环境条件下“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及对照品种油茶样本为对象,对其果实鲜果出籽率、鲜籽出干籽率、干籽出仁率、仁出油率等经济性状进行调查测定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长林53号”油茶鲜果出籽率最高,平均为48.94%,“长林4号”平均鲜果出籽率介于34.16%~36.84%之间,与对照品种无显著差异;“长林40号”平均鲜籽出干籽率、平均干籽出仁率、干仁含油率为58.95%、75.53%,“长林4号”干仁含油率最高,为55.31%,对照品种平均鲜籽出干籽率、平均干籽出仁率最低,为53.59%和67.15%,“长林53号”干仁含油率最低,为48.58%;“长林4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果油率指标均高于8%,且总体上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综合分析“长林4号”“长林53号”经济性状比较好。【结论】在武陵山区海拔1000 m左右条件下,“长林4号”“长林53号”油茶良种具有进行推广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含油率核桃(Juglans regia)品种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种仁粗脂肪、粗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随时节推移的动态变化,以及与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了解其与种仁含油率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核桃种仁油脂合成代谢的认识。【方法】以种仁高含油率核桃品种新丰(J.regia‘Xinfeng’)、温185(J.regia‘Wen185’)和低含油率核桃品种新早丰(J.regia‘Xinzaofeng’)、扎343(J.regia‘Zha 343’)、新新2号(J.regia‘Xinxin2’)为研究对象,采样测定果实不同生长发育时节其种仁粗脂肪、粗蛋白和可溶性总糖含量,以及种仁中中性转化酶(NI)、酸性转化酶(AI)、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的活性。【结果】花后120~150 d,种仁粗脂肪含量在供试的核桃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花后60 d,高含油率品种其种仁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高于低含油率品种(P0.05),花后120~150 d,显著低于低含油率品种(P0.05);种仁粗蛋白含量在高、低含油率品种之间无规律性差异;花后30~60 d,高含油率品种其种仁中AI和NI活性显著低于低含油率品种(P0.05);花后120~150 d,高含油率品种其种仁中SPS活性显著高于低含油率品种(P0.05);种仁中SS活性在高、低含油率品种之间无规律性差异。【结论】核桃种仁油脂合成既不依赖于种仁前期积累的糖类物质,也不依赖于种仁中蛋白质的合成代谢,但果实生长发育前期种仁中低活性的AI、NI和后期种仁中高活性的SPS有利于油脂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对鲜食超甜玉米品种中农大甜413设置6个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45 000~82 500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减少种植密度有利于降低中农大甜413的株高和穗位,减少空秆率和倒伏率,提高双穗率和分蘖率。在45 000~75 000株/hm~2,增加密度有利于中农大甜413鲜穗产量、商品鲜果穗和鲜籽产量的提高,超过75 000株/hm~2则不利于鲜穗产量的提高,商品鲜果穗和鲜籽产量下降更明显,生育期亦延迟3~9 d。种植密度(X)和鲜穗产量(Y)拟合方程为y=-8.32x2+123.85x+578.83,R2=0.93;鲜果穗长r=-0.90,穗粗r=-0.81,出籽率r=-0.94,籽粒深度r=-0.87。综合各因素,延庆地区种植鲜食超甜玉米品种中农大甜413,种植密度以67 500株/hm~2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施肥模式对越南油茶生长特性的影响,为油茶园合理施肥及促进其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6年生越南油茶林为试验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施用复合肥(M1处理)、复合肥搭配蚯蚓土(M2处理)、复合肥搭配蚯蚓土和生物肥(M3处理)、复合肥搭配缓释肥(M4处理)、复合肥搭配专用复合肥(M5处理)5个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试验结束时测定分析各处理的株高、地径、冠幅、新梢长度、叶面积和叶绿素SPAD值,果实成熟期测定单果重、鲜果皮厚度、果径、果高、单果籽粒数、鲜出籽率、鲜果出干籽率和鲜籽水含率等经济性状指标,并分析果实经济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M1处理的越南油茶株高净增量为0.26 m,极显著高于CK和M2处理(P<0.01,下同);M4处理的越南油茶地径净增量为1.4 cm,较CK显著增加133.3%(P<0.05,下同);M5处理的越南油茶冠幅净增量为0.52 m,较CK极显著提高271.4%.在新梢和叶片生长方面,M4处理的越南油茶新梢净增量为17.1 cm,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M5处理的越南油茶叶面积净增量为4.5 cm2,与CK差异显著,与其余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M5处理的越南油茶叶绿素SPAD值净增量为12.8,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果实经济性状方面,M4和M5处理的越南油茶果实单果重分别较CK提高12.4和19.8 g,鲜籽水含率分别较CK降低1.3%和3.7%,种仁油含率分别较CK提高34.5%和24.6%.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处理下,越南油茶的单果重与鲜果皮厚度、果径、果高和单果籽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种仁油含率与鲜籽水含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即影响越南油茶种仁油含率的主要指标为鲜籽水含率.[结论]复合肥30.0 g/株+缓释肥1000.0 g/株或复合肥30.0 g/株+专用复合肥34.0 g/株的施肥模式可有效实现越南油茶化肥减量增效,促进越南油茶株高、地径、冠幅、新梢、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增长,改善其果实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0.
玉屏油茶果实性状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育玉屏油茶优良无性系,对自然生长群体的油茶果实性状进行了变异程度、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个体间单株鲜子重、鲜果产量及鲜果含油率间存在明显差异,干子含油率最高为42.23%、最低为17.19%;单株鲜果产量与单株总果数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59);鲜子含油率与干子含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664),与果皮厚度呈极显著负相关(r=-0.397);12个数量性状可归纳为4个主成分,分别为产量因子、含油量因子、果型因子和果皮厚度因子,积累贡献率为76.887%。为选育优质高产新品系,可依据各主成分贡献率的大小,以主成分为单位选育优质高产的油茶个体,优先选择果大、皮薄、高干子含油率性状结合的个体作为后代材料。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省腾冲县5个香叶树天然种群的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鲜果出籽粒等5个性状指标的总体差异及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种群间果形指数差异极显著,果实横径和单果质量差异显著,果实纵径和鲜果出籽率差异不显著;2从5个种群总体来看,5个性状指标的总体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鲜果出籽率(24.73%)、单果质量(17.64%)、果实纵径(6.66%)、果形指数(6.24%)、果实横径(5.44%);3鲜果出籽率与其他性状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果实横径与果形指数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他性状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4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回归方程Y=0.039 22X1+0.039 19X2+0.129 91X3-0.484 25,可用于预测香叶树的单果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改善油茶幼林林地土壤状况,进一步提高油茶林经营的经济与生态效益。[方法]对建瓯市油茶幼林开展了5种不同套种模式的对比栽培试验,对不同套种作物林下油茶幼苗的生长状况(单果的鲜果质量、鲜果密度、鲜籽质量、鲜籽密度、鲜果出籽率、种仁含油率),林地土壤通气度、持水能力和肥力,以及各套种作物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油茶-绿豆、油茶-籽粒苋为建瓯市油茶幼林套种模式的首选,其次是油茶-花生、油茶-黄豆套种模式。[结论]这几种套种模式可以因地制宜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确定油茶果实采收期,解决种实采收时机决策不当问题,2021年8月至11月,以湖南省邵东市黄草坪国有油茶林场栽培的“华金”、“华鑫”、“华硕”、“湘林210”油茶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油茶籽成熟过程中果实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油茶果实的成熟,油茶横径、纵径、果形指数、单果质量、鲜籽质量、干籽质量、干仁质量、干出籽率、干出仁率等经济指标整体呈先上升,后保持平稳趋势,含水率呈下降趋势。内含物可溶性糖、淀粉质量分数不断下降,可溶性蛋白、含油率不断上升。其中,“华金”的种仁含油率最高,可达50.64%,“华鑫”、“湘林210”、“华硕”的种仁含油率最高值分别为45.81%、45.43%、44.33%。随着果实的成熟,4个品种油酸质量分数逐渐上升,亚油酸和棕榈酸质量分数逐渐下降,“湘林210”的油酸质量分数最高值为84.70%,亚油酸质量分数最低值为4.29%。考虑干出籽率、干出仁率、含油率、不饱和脂肪酸等因素,建议“华金”在10月11日左右采收,“华鑫”在10月25日左右采收,“湘林210”在11月1日左右采收,“华硕”在11月8日左右采收。  相似文献   

14.
对13株宁国山核桃优株果实的7个主要经济性状和6个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对上述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明:(1)优株青果单果质量、干果单果质量差异显著,坚果单果质量、干仁单仁质量差异极显著,其中胡乐1号青果、坚果和干果单果质量分别超总体平均质量的41.00%、37.44%和30.28%;鲜出籽率、干出籽率未达显著差异.(2)南极1号、胡乐2号、甲路1号种仁粗脂肪、油酸、亚油酸含量高,是作为高档食用油开发的重要种质资源.(3)坚果单果质量、青果单果质量与鲜出籽率、干出仁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鲜出籽率、干出籽率与干出仁率也呈极显著正相关.(4)坚果单果质量与粗脂肪、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硬脂酸、亚油酸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鲜出籽率与粗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油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选取不同采摘时间的‘元丰’核桃,分析测定核桃的表型性状及核仁干基含油率、青皮及种仁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元丰’核桃随着采摘时间的推进,其青果单重、湿果干重、核仁鲜重总体呈上升趋势;果形指数呈减小趋势;含水率呈下降趋势;含油率逐渐增加,种仁风味物质变化从7月24日之后开始,7月31日至9月4日之间无明显变化。综合分析可得,为达到"元丰"核桃较高的含油率,建议采收期为9月4日左右。  相似文献   

16.
以阳新县经济林示范场的45个本地油茶无性系为试验材料,采集成熟果实,测定分析了果实性状的13项指标;然后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DTOPSIS综合分析评价,以便为其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这45个无性系的果色共有7种,青色、红色、黄青色、红青色、青黄色、红黄色和黄红色;果形有3种,卵形、球形和桔形;单果鲜重、鲜果含水率、干果出籽率和干籽出仁率分别为11.51 ~ 24.35 g,32.54% ~ 64.11%,34.40% ~ 66.96%和40.75% ~ 68.72%;种仁和鲜果含油率分别为17.57% ~ 41.45%和2.74% ~ 9.27%。在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油茶生产实际,选取了单果鲜重、干果出籽率、干籽出仁率、种仁含油率和鲜果含水率5个指标,进行DTOPSIS综合分析评价,排序前10的无性系为:209> Y05> C02> A0801> 202> D36> Y11> 203> M1> 208。  相似文献   

17.
岑软油茶系列品种是油茶优良种质,在其种子繁殖植株中存在较大变异,可以进一步选择改良。以广西省三江县4个岑软品种的10年生嫁接无性系和实生自由授粉家系对比试验林为对象,分析了不同品种的无性系和家系主要经济性状变异。结果显示:果高、果径、果型指数、鲜果质量、果皮厚、单果籽数、果籽质量在无性系间有极显著差异,无性系重复力在0.14~0.95之间。果高、果径、鲜果质量、果皮厚、果籽质量、出籽率、种仁含油率、种子含油率在家系间有极显著差异,家系遗传率在0.1~0.91之间,相同品种无性系内与家系内的单株间也有较大变幅,家系内单株间变异幅度的上限明显超过无性系,为岑软品种的优株选择奠定了基础。研究发现在15项种实指标中,有14项的家系平均值超过无性系平均值,其中家系果油量平均值超过无性系达83.64%,4个种实质量指标(鲜果质量、果籽质量、干籽质量和干仁质量)均值超过45%,3项种实含油量指标(果实含油率、种子含油率和种仁含油率)均值超过20%。与嫁接繁殖相比,实生繁殖植株在种实质量与含油率指标方面的优势明显,虽然该发现有待更大规模调查证实,但应该引起对油茶优良种质繁殖利用策略的思考。对主要经济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按照5%入选率,从4个岑软品种家系内共选出6株综合评价值高的优株,优株果油量均值与无性系和家系均值的优势比分别为4.1和2.2,可作为当地的优良种质进行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对腾冲县6个种群的腾冲红花油茶果实性状变异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腾冲红花油茶果实在种群间、种群内及种群内单株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6个种群果实性状总体变异幅度最大的是单果质量(变异系数为39.01%),其次是果高(变异系数为16.98%)和果径(变异系数为14.59%),变异幅度最小的是果形指数(变异系数为14.57%);单果质量与果高、果形指数、单果鲜籽质量和果径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建立的果径(X1)、果形指数(X4)和单果鲜籽质量(X3)对单果质量的线性回归方程Y=-134.72+3.103 X1+0.47 X3+40.851 X4,可用于单果质量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9.
对西双版纳新引的6个油棕品种中果皮多酚、β-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6个品种中果皮含油率、多酚含量、β-胡萝卜素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T1’‘RY4’‘RY6’中果皮含油率高于其他3个品种,达58%以上;‘M1’最低,为51.84%。‘RY4’‘RY6’中果皮多酚含量分别为0.730 mg/g、0.697 mg/g,显著高于‘T1’‘T2’‘T3’‘M1’品种。‘T2’中果皮β-胡萝卜素含量0.123 mg/g,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T1’‘RY4’‘RY6’居中;‘M1’最低,为0.038 mg/g。6个品种中,‘RY6’‘RY4’中果皮含油率(58.63%、58.89%)、多酚(0.697 mg/g、0.730 mg/g)、β-胡萝卜素(0.088 mg/g、0.078 mg/g)含量都较高,食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施磷量对油茶果实性状、养分含量和产油量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磷肥施入量,本研究设置了5个磷肥水平,以赣无性系油茶作为试验材料,在江西玉山县开展单因素磷肥试验。结果表明,赣无性系的油茶果形指数、单果质量、干出籽率、干出仁率、籽仁出油率、鲜果含油率、单株产油量和果实养分含量都随施磷量的提高而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P3处理(单株年施磷量47.15 g/kg)时达到最大值;鲜果含水率随施磷量的提高而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现象,P3处理时达到最小值;施磷能显著提高单株鲜果产量,并随施磷量的提高呈递增趋势。通过拟合磷肥施入量与单株产油量的响应曲线,确定了赣无性系油茶经济效益最高的钙镁磷肥用量为每株1.00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