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拟环纹豹蛛和前凹豹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捕食量和不同空间条件下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的捕食效应,利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分析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的联合控制作用和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斜纹夜蛾幼虫的控制作用。[结果]2种蜘蛛对小菜蛾捕食量随温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的捕食作用大于前凹豹蛛,2种蜘蛛对小菜蛾四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符合 Holling-Ⅱ型,但 Holling-Ⅲ型能完善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评价。不同体积对拟环纹豹蛛的取食作用影响较大,瞬时攻击能力 a′、处理1头猎物所用的时间 Th和捕食作用 a′/Th在小体积要高于大体积。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联合捕量与三者密度正相关,总体平均效应为:小菜蛾幼虫密度>前凹豹蛛密度>拟环纹豹蛛密度。小菜蛾和斜纹夜蛾密度显著影响拟环纹豹蛛的取食量,但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幼虫和斜纹夜蛾幼虫没有偏嗜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评价这2种蜘蛛对田间小菜蛾的控制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是稻田害虫重要的自然天敌,在绿色防控中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拟环纹豹蛛转录组数据,使用微卫星鉴定工具软件(MISA)挖掘和分析其简单序列重复(SSR)位点.结果 表明:拟环纹豹蛛转录组Unigene序列中共检测到6474个SSR位点,平均长度为12.36 bp,分布...  相似文献   

3.
以拟环纹豹蛛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探讨拟环纹豹蛛体内镉的生物积累特征,进而定量分析实际土壤镉含量与其上活动的拟环纹豹蛛体内镉含量间的关系.在为期70天的田间试验中,前42天拟环纹豹蛛体内镉的积累变化与染镉喂食量显著相关(P0.01);后28天的饱和期内,其体内镉的积累量既不因停止摄取镉而减少,也不因继续摄取镉而增加,说明拟环纹豹蛛体内镉含量的富集饱和期为42天.通过实际受污染生境调查得到与田间试验一致的结论,即处于未饱和期的拟环纹豹蛛体内镉含量与其生境土壤镉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拟环纹豹蛛和前凹豹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捕食量和不同空间条件下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的捕食效应,利用三因子五水平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分析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的联合控制作用和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斜纹夜蛾幼虫的控制作用。[结果 ]2种蜘蛛对小菜蛾捕食量随温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的捕食作用大于前凹豹蛛,2种蜘蛛对小菜蛾四龄幼虫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但Holling-Ⅲ型能完善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的捕食作用评价。不同体积对拟环纹豹蛛的取食作用影响较大,瞬时攻击能力a′、处理1头猎物所用的时间Th和捕食作用a′/Th在小体积要高于大体积。2种蜘蛛对小菜蛾幼虫联合捕量与三者密度正相关,总体平均效应为:小菜蛾幼虫密度前凹豹蛛密度拟环纹豹蛛密度。小菜蛾和斜纹夜蛾密度显著影响拟环纹豹蛛的取食量,但拟环纹豹蛛对小菜蛾幼虫和斜纹夜蛾幼虫没有偏嗜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评价这2种蜘蛛对田间小菜蛾的控制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探究拟环纹豹蛛对正十二烷的反应情况,通过记录分析选择停留时间,在不同浓度、距离、温度做单因子影响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距离5 cm温度22℃时,拟环纹豹蛛在浓度1×10-2g/m L时的选择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它浓度的停留时间(P0.05);在温度22℃浓度1×10-2g/m L时,距离5 cm时拟环纹豹蛛的选择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它距离的停留时间(P0.05),拟环纹豹蛛的正确选择停留率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在距离5 cm浓度1×10-2g/m L时,温度在28℃时拟环纹豹蛛对十二烷停留时间高于同比较的其它温度(P0.05),低温的正确停留率低于高温。研究结果得出十二烷作为拟环纹豹蛛猎物体的外激素,对拟环纹豹蛛的定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16S r DNA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分别对试验组(喂食含Cry1Ab蛋白培养基上饲养的果蝇)和对照组(喂食普通培养基上饲养的果蝇)的拟环纹豹雌、雄蛛肠道细菌进行分析。发现,拟环纹豹蛛肠道细菌丰富,雌蛛肠道细菌丰富度大于雄蛛肠道细菌丰富度;优势菌属分别是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Leucobacter、杆菌属(Brachybacterium)、梭菌属(Clostridium);Bt蛋白对拟环纹豹蛛肠道细菌多样性有一定的影响,对放线菌属(Actinomycetes)的影响最小,对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梭菌属(Clostridium)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于室内研究了在植物生理活性物质作用下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及搜寻行为。结果表明,在合适的植物生理活性物质刺激下,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明显的强于未经处理情况下对褐飞虱的功能反应。拟环纹豹蛛在稻株上的搜寻行为属非随机搜索型,在合适的植物生理活性物质作用下,其在稻株各部位间的滞留时间和活动范围明显的大于在未经处理情况下的滞留时间和活动范围。据此证实了该植物生理活性物质可做为蜘蛛等天敌的诱食剂。  相似文献   

8.
低剂量敌百虫对拟环纹豹蛛体内酯酶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型电泳技术,对有敌百虫农药作用下不同发育时期拟环纹豹蛛体内酯酶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发育时期酯酶同工酶有着较大的差异,酶带数呈现出少-多-少的趋势,6龄期达到峰值。且农药胁迫下拟环纹豹蛛的酯酶同工酶的酶带增多,酶浓度增大。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不同温度(25、30和35℃)对拟环纹豹蛛的捕食功能及寻找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捕食反应均符合Holling II模型,其中在30℃下,拟环纹豹蛛对褐飞虱的控制效果最好,雌、雄成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上限分别为100头和166.67头。在不同温度下捕食量有差异,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龄期拟环纹豹蛛随着褐飞虱密度增加寻找效应呈下降趋势。3龄、5龄幼蛛随着猎物的增多搜寻效应值呈急剧下降趋势,而雌、雄成蛛下降相对平缓。研究表明,雌雄成蛛的寻找效应比幼株的搜寻能力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Cry1Ab蛋白通过培养基-果蝇-拟环纹豹蛛这一食物链的传递,最终在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体内的富集情况以及毒蛋白随食物链的传递在各营养级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测定Cry1Ab蛋白在拟环纹豹蛛和果蝇中的含量。[结果]Cry1Ab蛋白对不同龄期拟环纹豹蛛的体长、背甲宽、中眼域宽、腿长等生长指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对体重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其体重略有下降的趋势。在0~10 d Cry1Ab蛋白在拟环纹豹蛛体内不断累积,但10 d后拟环纹豹蛛体内Cry1Ab蛋白含量逐渐降低。[结论]Cry1Ab蛋白在拟环纹豹蛛体内具有富集效应。  相似文献   

11.
该文研究了温度对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乙酰胆碱酯酶(AChE)体躯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下拟环纹豹蛛身体各部分的AehE活性[包括头胸部2.826nmol/(mg·min)、腹部2.564nmol/(mg·min)、附肢1.054nmol/(mg·min)]低于在常温下拟环纹豹...  相似文献   

12.
拟环纹豹蛛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拟环纹豹蛛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碱基序列及其对镉胁迫的响应,本研究在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通过RT-PCR克隆了拟环纹豹蛛的GST基因(PpGST),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镉胁迫下PpGST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克隆获得的PpGST(GenBank登录号为KY454857)基因编码区长654 bp,可编码1个21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理论分子量为24 900,等电点为5.98,具有GST蛋白家族保守的N端结构域和C端结构域,与温室拟肥腹蛛(Parasteatoda tepidariorum)GST蛋白Delta型有较高的相似性(65%)。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镉胁迫下PpGST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暗示其在抵御镉胁迫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Bt水稻对拟环纹豹蛛体内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利用Illumina 2000测序平台对蜘蛛肠道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分析其基因表达情况,从分子角度揭示Bt水稻的生物安全性。对肠道测序共获得65 028 186条clean reads,经Trinity软件拼接得到135 829条长度大于200bp的Unigene用于整个转录组分析。用FPKM法计算2个样本中基因的表达量,并以负二项分布检验法分析其显著性。结果显示,富集Bt的拟环纹豹蛛体内相对于正常蜘蛛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有142个,包括1个下调141个上调,并且其差异表达倍数都在8倍以上(FDR0.05,Log2Ration2)。利用Blast程序将差异基因与COG,GO和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注释。注释结果描述的酶、生物学过程和代谢途径与细胞内产能反应相关,如细胞色素c氧化酶,氧化磷酸化等。推测Cry1Ab可能对拟环纹豹蛛体内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拟环纹豹蛛热休克蛋白20基因(HSP20),并分析其在镉胁迫下的表达情况,为揭示蜘蛛抵御重金属胁迫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拟环纹豹蛛雌蛛为试验材料,在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通过RT-P CR克隆拟环纹豹蛛HSP20基因(PpHSP20),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镉胁迫下PpHSP2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获得的PpHSP20基因编码区长525 bp,编码174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分子量20.08 kD,等电点5.97,具有小分子热休克蛋白家族典型的α-晶状体蛋白结构域,与温室拟肥腹蛛(Parasteatoda tepidario-rum)α-晶体蛋白A有较高的相似性(58%).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镉胁迫下PpHSP2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拟环纹豹蛛HSP20基因在抵御镉胁迫中发挥调控作用,可作为研究蜘蛛抵御镉胁迫的重要候选基因和潜在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目前蜘蛛的全基因组尚未在公共数据库中发表,仍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为丰富蜘蛛基因组的研究内容,进一步促进蜘蛛基因组序列在公共数据库中的发表和使用,本研究对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的形态、生物特性和基因组进行了分析。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进行基因组测序,采用K-mer 17分析法预测其基因组大小、杂合度和重复序列等基因组特征。研究表明,从基因组中获得了超过142.11 Gb的高质量数据,这些数据被组装成3 508.13 Mb的contigs和3 542.56 Mb的scaffolds。contigs的N50长度和总长度分别为1 035 bp和3 508.13 Mb,scaffolds的N50长度和总长度分别为1 258bp和3 542.56 Mb。拟环纹豹蛛的基因组大小为4 696.86 Mb,呈现出两个明显的峰值,其杂合子率为0.21%,重复率为84.32%。拟环纹豹蛛的基因组测序结果具有高度重复性,这表明在基因组测序之前的多代自交有利于降低重复性,并且NOVOheter可用于基因组组装。本研究为促进蜘蛛基因组数据的发表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  相似文献   

16.
11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拟环纹豹蛛的室内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当前稻田常用杀虫剂对稻田天敌蜘蛛的安全性,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异丙威等11种化学药剂对稻田蜘蛛优势种拟环纹豹蛛的毒性,并通过安全系数(RQ)评估供试药剂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吡虫啉、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吡蚜酮、噻嗪酮和氯虫苯甲酰胺对拟环纹豹蛛的RQ大于5.00均为低风险性农药;阿维菌素的RQ=1.55,为中等风险农药;异丙威和仲丁威的RQ分别为0.25和0.17,为高风险农药;毒死蜱的RQ=0.001,为极高风险农药。在水稻害虫防治中可选用这些低风险性农药,同时科学合理用药,有效保护和利用稻田蜘蛛资源,达到持续有效控制水稻害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以一等优质晚稻湘晚籼1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不同的氮肥水平,研究节氮条件下晚稻倒伏对拟环纹豹蛛种群动态的影响,以期为优质晚稻的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稻飞虱种群数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直立植株的拟环纹豹蛛、稻飞虱种群数量随着晚稻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在齐穗期达到最大,稻飞虱种群数量在乳熟期达到最大;乳熟期水稻植株发生倒伏后,拟环纹豹蛛逐渐由直立植株迁移到倒伏植株,而稻飞虱则由倒伏植株迁移到直立植株,施氮量越高,倒伏指数越大,迁移越明显,倒伏植株与直立植株间的种群增长率越大,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氮素水平对晚稻拟环纹豹蛛及稻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等优质晚稻湘晚籼17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三个不同的氮肥水平,研究节氮条件下晚稻倒伏对拟环纹豹蛛种群动态的影响,以期为优质晚稻的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各生育时期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减少,稻飞虱种群数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直立植株的拟环纹豹蛛、稻飞虱种群数量随着晚稻生育进程的推进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拟环纹豹蛛种群数量在齐穗期达到最大,稻飞虱种群数量在乳熟期达到最大;乳熟期水稻植株发生倒伏后,拟环纹豹蛛逐渐由直立植株迁移到倒伏植株,而稻飞虱则由倒伏植株迁移到直立植株,施氮量越高,倒伏指数越大,迁移越明显,倒伏植株与直立植株间的种群增长率越大,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重要广食性天敌间的集团内捕食(intraguild predation, IGP)水平关乎着农田系统其种群的发生和“绿色防控”策略的成效。本研究以再生稻田主要捕食者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和青翅蚁形隐翅甲(Paederus fuscipes)为试验对象,首次建立和优化了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探针法检测系统,利用该系统分析了再生稻田中这2种天敌间的IGP水平,并在室内条件下剖析了该IGP及其生物和非生物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针对这2种天敌靶基因设计的引物和探针特异性强,建立和优化的qPCR探针法系统对靶基因的扩增重复性好且灵敏度高。通过该系统对再生稻田2种天敌1 527头个体的检测及室内IGP试验发现,这2种天敌间存在着普遍且较强的双向IGP作用,其中,捕食者和猎物角色的转化以及环境温度对该IGP水平的影响均与它们之间相对体型大小(发育阶段)密切相关;集团外猎物和非生物因素及其结合能不同程度地影响IGP水平。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稻田系统捕食者间的...  相似文献   

20.
用扫描电镜研究稻属内种、亚种和品种叶片和叶鞘的气孔特征,观察到籼稻具有多气孔性和小气孔性,有叶片的气孔边缘效应优势;水稻梗具有大气孔性和多蜡质乳突性,有叶鞘的气孔边缘效应优势,表明籼、粳属两种不同的演化类型。综合的气孔边缘效应是籼稻>水稻梗>陆稻粳>野生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