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耕地适宜评价是编制农业发展规划,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以易门县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立地因素、土壤条件、管理条件3个主导因素9个评价因子构成了该区域的评价体系。依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的数学评价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法、限制因素法、层次分析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统计软件,得出易门县100 m×100 m栅格精度的耕地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了易门县各乡镇适宜耕地数量、人均适宜耕地面积以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得出:在数量上,该县耕地23981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最适宜类6956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中等适宜类14424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临界适宜类2162 hm2,不适宜类439 hm2,不适宜类439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4 hm2,中等适宜类以上占到89%。在空间上,易门县耕地适宜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最适宜类和中等适宜类集中分布中西部平坝地区;临界适宜类和不适宜类主要分布在南部、西北部高山区域。最后,以耕地适宜等级大小为农作物布局依据,为作物空间布局指明了宜烟草、宜林、应改良区域。  相似文献   

2.
合肥市环城公园生态风景林的景观评价及生态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及3S技术,依据合肥市环城公园特点,采用样方法和Citygreen软件对公园的景观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生态风景林斑块及其生态功能。结果表明:环城公园内生态风景林景观斑块面积65.44hm2,占整个景观的43.91%;一般绿地景观斑块面积1.39hm2,占整个景观1%;水体景观斑块面积53.38hm2,占整个景观35.82%;裸地景观斑块面积1.13hm2,占整个景观0.76%;建筑及硬质铺装面积25.82hm2,占整个景观17.33%,说明生态风景林已具有较高的环境控制能力。公园内以木本植物为主的群落结构表现相对稳定,丰富了城市景观资源,形成了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环城公园生态风景林的生态功能体现在:固碳效益折合人民币价值约8050407元;清除有害气体总价值约271164元;有效截流暴雨径流总量34162.85m3,价值约18468438元;对改善和维持合肥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通江县五台山猕猴自然保护区内猕猴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从海拔因子来看,除去研究区内猕猴不适宜区域,适宜猕猴生存的面积达到整个保护区面积的92.45%;从坡度因子来看,研究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猕猴生存总面积达到整个保护区面积的84.8%;从坡向因子来看,研究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猕猴生存总面积达到整个保护区面积的70.7%;从河流分布来看,其中适宜区域所占比例达到总面积的20.31%,最适宜和次适宜面积的比例分别为68.06%和9.20%,适宜总面积达到整个保护区面积的97.57%;从森林植被来看,研究区最适宜面积的比例达到67.5%,结合适宜和次适宜区域,总面积比例为99.7%;从干扰因素来看,除去不适宜区域,适宜猕猴生存面积达到整个保护区面积的99.58%.生境综合评价适宜面积为13 730.23 hm2,占总面积的47.98%;次适宜面积为1 077.48 hm2,占总面积的35.22%;不适宜面积为4 807.328 hm2,占总面积的16.8%,评估结果与猕猴实际分布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4.
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制定相应优化策略,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农谷为研究区,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形状以及聚集度等空间特征进行分析;选取自然环境、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共12个指标构建适宜性评价体系,使用均方差决策法和TOPSIS模型对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显示,山西农谷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较分散,且主要分布于海拔900 m以下、坡度为2°~15°且东、西坡向的区域以及距耕地0.2km、距城镇3.0 km、距水源1.5 km、距县级公路1.0 km、距农村道路0.3 km、距其他基础设施1.0 km的区域;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状况总体表现为一般适宜,其中最适宜、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的斑块面积占比分别为0.02%、4.09%、49.20%、46.63%和0.05%;综合布局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山西农谷的总体规划提出了集聚发展型、存留提升型和搬迁拆并型3种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运用到该区农村居民点的土地管理和总体规划建设中,同时可为同类型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RS和GIS的扎龙湿地丹顶鹤生境时空的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年、2000年和2004年扎龙湿地的Landsat TM影像为遥感数据源,采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生境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化分析,建立生境适宜性(HSI)评价模型,完成对丹顶鹤生境适宜性评价;利用FRAGSTATS分析景观格局的组成、各类型斑块特征和景观格局指数,并利用质心迁移模型对生境时空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适宜性区域在整个研究区域中占绝对的优势,比例为65.18%、59.92%和62.44%,主要分布在核心区,构成区域的控制性生态景观;次适宜区域的平均斑块分布数较大,不适宜区域最小;适宜区域的破碎度和分离度最小,连接度较高,具有很好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适宜区域的破碎度最大;适宜性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东北部,一般适宜区域的质心坐标的转变方向为东北部→西南部→西北部.  相似文献   

6.
以四川省洪雅县2010年10月LandsatTM卫星的中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RS、GIS技术和Fragstats 3.3软件,选择斑块面积等9类景观指数对2010年洪雅县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以地形为分异基础进行景观类型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洪雅县为山地景观,平均斑块面积2.224 5hm2,景观形状指数137.46,斑块密度45块/km2,平均斑块分维数1.062 9,景观类型形状简单,破碎化程度低,景观格局稳定.林地和耕地为其主要景观类型,林地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15°的较高海拔区域,耕地主要分布小坡度于25°的低海拔区域.根据地貌、景观类型以及行政边界,将洪雅县分为北部生活服务区、中部生产经济区和南部生态防护区,并提出了不同区域的生态规划重点.  相似文献   

7.
基于野外调查,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以福建省旗山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解译了研究区1996年、2002年、2010年、2015年4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对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变迁进行量化分析,探讨了海拔、坡度和坡向等自然因素及产业产值、人口数量和人均支配收入等人文因素对森林公园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96—2015年,竹类面积急剧减少后呈现上下波动趋势,混交林面积大幅度增加后缓慢减少,建设用地面积缓慢减少后逐渐增加,阔叶林面积急剧减少后趋于稳定,针叶林面积缓慢减少后逐渐增长;阔叶林、针叶林、竹林和建设用地主要向混交林转化,而混交林主要向阔叶林转化。1996—2015年间混交林和竹类斑块波动较大,竹类及针叶林受人为影响最大,导致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斑块数量波动较大,生态脆弱,破碎化程度先减小增加;其他景观类型连通性降低,形状趋于复杂,受干扰程度低;旗山森林公园整体景观格局破碎程度先增加后减少,多样性减少后逐渐趋于稳定,聚集性有所增强,呈聚集发展趋势。人文因素是森林景观斑块面积变化的重要原因,尤其是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口数量、地区总产值等因素影响显著;而在20年时间序列内,海拔、坡度、坡向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对森林景观斑块面积变化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类淑霞  郝晋珉  双文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86-21190
[目的]对资源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方法]首先对大同市中心城区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然后根据《大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目标年的城市规模和扩展模式,将新增城市用地和弹性空间用地进行空间布局,确定大同市2020年城市发展边界。[结果]大同市评价区域内适宜建设用地较少,面积66.18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0.40%;较适宜建设地区面积为117.51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8.47%;一般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49.49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23.49%;不可建设用地分布面积较小(89.31 hm2),占评价区域面积的14.04%。新增建设用地中,适宜和较适宜级别的用地占73.58%,没有不适宜级别的用地;有条件建设区中,适宜和较适宜级别的用地占66.85%,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合理。[结论]该研究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和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地处银川市郊区的掌政镇为研究对象,2008-2012年Quick Bird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目视判读解译掌政镇景观数据,在Fragstats景观格局软件中,计算相应的景观指数,通过研究期内掌政镇农业景观转移矩阵,分析掌政镇景观格局的变化与空间分布,并对其农业景观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掌政镇土地利用/覆盖中耕地占有绝对优势,形成了耕地、草地、建设用地交织的城乡交错带景观;2008-2012年间,掌政镇耕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变化最大。景观变化总面积308.49 hm2,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共计转入192.83 hm2,增长率18.04%,主要由耕地、草地转入127.65 hm2和25.50 hm2。同时,道路面积增长了9.81%,面积达14.38 hm2;数据显示2008-2012年间,掌政镇的景观中耕地、水域、园地、草地面积减少,景观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以及景观聚合度等景观指数都有所增加。说明研究区景观中斑块趋向复杂,景观类型更加丰富,增加区域景观多样性以及景观结构的复杂性。从驱动力角度出发,银川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滨河新区的规划建设是掌政镇农业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三江平原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江平原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平原城乡聚落整体分布稀疏,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聚落分布相对较集中,东北部以及农垦区交错分布的区域聚落分布密度较低。聚落整体趋近于集聚分布,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②城乡聚落的规模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自相关程度不高。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高-高")类型为主;③城乡聚落斑块面积百分比较低,景观要素类型以耕地为主,城乡发展较缓慢。聚落斑块个数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多数城乡聚落平均规模较小,离散程度较高,斑块形状较规则,破碎度较低。垦区城乡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分布特征使得垦区难以发挥集聚功能,因此要统筹集中化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3S技术,采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东胜区2000年-201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工矿用地、林地面积持续增长,耕地、沙地和其它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和水域面积2000年-2005年增加、2005年-2010年减少,其中城镇工矿用地、林地面积增加和沙地面积减少变化显著。景观指数变化特征是:斑块数量(NP)和斑块密度增(PD)加、平均斑块面积(AREA-MN)减少,破碎度指数(CI)持续增高,景观格局逐年破碎化;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增加,景观异质性提高;平均形状指数(SHAPE-MN)增加,斑块的形状由复杂趋于简单,环境资源斑块逐渐减少,引入性斑块将增加。景观类型转移主要特征是:①耕地转向草地、城镇建设用地和林地,转移面积分别是3 806.6hm2、3 679.1hm2和2 109.8hm2;②草地转向林地、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转移面积分别是3 456.9hm2、3 136.4hm2、2 552.8hm2和1 374.6hm2;③沙地和其他未利用地转向草地,转移面积分别是2 882.9hm2和3 327.3hm2;④还有638.3hm2水域转移成未利用地,1 064.5hm2林地转移成草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GIS技术对泽普县过去几年的乡村聚落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该县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乡村聚落规划布局的影响。[方法]以新疆泽普县为例,基于规模法则、景观格局指数、平均最近邻指数、形状指数等分析方法,探讨研究区2010、2015、2020年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2010—2015年是具有分散分布的现象,2015—2020年具有聚集分布的现象。2010—2015年主要表现在聚落面积总体增加,面积较大的聚落斑块增加数量少,面积较小的聚落斑块增加数量多;2015—2020年聚落面积总体减少,面积较大的聚落斑块增加数量少,面积较小的聚落斑块减少数量多。[结论]泽普县乡村聚落时空分布格局特征与演变研究对该县富民安居工程的实施提供评价分析,为在国家特别贫困地区进行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进行合理的规划、科学的选址、土地资源利用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山森林公园森林景观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信息源,在ArcView支持下,把西山森林公园划分为14种景观类型,并建立了由8个景观指数组成的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rcView扩展模块Patch Analyst定量计算景观指标值,建立景观指标标准化矩阵,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森林景观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对西山森林公园各景观类型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稳定性依次为:华山松-桃-苹果-栎类-杜鹃-柏木-竹-云南松-马桑-苦刺-其他阔-蓝桉-圣诞树-桤木.该结果可为西山公园森林景观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ArcGIS的南昌市象湖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象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中小尺度下公园绿地的景观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城市型湿地公园景观的生态规划与合理设计提供参考。基于Arc GIS软件,将象湖湿地公园的景观格局进行量化,共提取9类景观斑块的数据。结果表明:(1)不同景观组分的面积、周长和斑块数目不均衡,以水体景观的斑块数量最少,面积却最大(占57.47%);有林地斑块数最多(609个),也是面积最大(占17.75%)的植物景观类型;(2)功能各异的5个景区共同构成了公园独特的空间格局,廊道密度适中(2.54 km/hm2),以水体、有林地和疏林景观为优势斑块;(3)景观斑块的形状格局较简单规整,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为8大类型的小景观斑块镶嵌在大景观斑块(即水体)之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地系统和优美的园林景观;(4)公园景观多样性指数为4.576 5,均匀度指数为0.606 6,破碎度指数值为3.996 1;这表明,在今后的景观保护和提升性建设中应增强主导景观的连接性,并注意不同景观类型的均衡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景观视觉敏感度的棋盘山生态旅游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因子叠加法和景观可视敏感度法评价棋盘山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采用坡度、距离水库的远近、土地利用、水库景观可视敏感度和河流景观可视敏感度作为单因子,综合评价了研究区的生态旅游开发适宜性,将适宜性分为很适宜、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和很不适宜5类。结果表明,最适宜生态旅游用地和适宜生态旅游用地占研究区的42.79%,说明本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适宜进行生态旅游开发。较不适宜区占研究区的比重最大(30.76%),这些区域可以作为潜在旅游开发区,如果管理措施得当,将会转变为可利用资源,否则将会使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可能影响到现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提出在资源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使其发挥最大的景观价值。  相似文献   

16.
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以沈阳城市森林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基于沈阳市2006年QuickBird卫星影像,以城市森林为对象,从景观和斑块类型水平研究了25个常用景观格局指数在细粒度范围(粒度边长<30 m)的粒度效应.结果显示:(1)25个指数随粒度增加的响应可分为3类:单调上升或下降、u型或n型变化和无规律变化.(2)5种城市森林类型对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表现出2种趋势:以小斑块为主的附属林和道路林随粒度增加斑块数量急剧减少,相应指数变化幅度较大;以大斑块为主的风景游憩林、生产经营林和生态公益林,景观格局指数对斑块数量变化不敏感,但随粒度增加斑块面积增加,引起面积加权平均斑块面积和有效格网大小等指数较大变化.(3)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尺度检测图的拐点,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分析的适宜粒度为5 m.  相似文献   

17.
北京城市公共绿地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2005年北京市公共绿地景观格局的构成和特征,以北京城8区为研究区域,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选取了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指数等,通过Frag-stats软件对公共绿地进行了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绿地总面积较大,达到了6 431.26 hm2;整体景观的平均斑块分维指数为1.09,反映了城市公共绿地受人为干扰强烈的特性;整体景观的平均斑块最近邻体距离为131.56 m,反映出公共绿地斑块之间联系较为紧密。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省新郑市红枣的核心主产区孟庄镇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和空间插值方法,建立土壤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将评价结果与空间模拟数据进行叠置分析,对耕地种植枣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孟庄镇耕地种植枣树适宜性综合指数最大值为87,最小值为38。综合考虑坡度、地貌类型等限制性因素,将孟庄镇耕地适宜种植枣树地区依次划分为最适宜、较适宜、次适宜。将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土壤p H值、硝态氮、可溶性总氮含量空间模拟数据进行多图层叠置分析,孟庄镇灰枣、鸡心枣、冬枣种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2 323.78、1 785.42、2 233.99 hm2,分别占耕地总面积比例为36.63%、28.15%、35.22%。  相似文献   

19.
人类开发活动对土地不断的索取,观察和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能够了解和量化土地利用状况,产生生态效益。本文利用Fragstats、GIS等技术,对四川省荣县开展景观格局指数的分析,得出结论:耕地面积992217.82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7.52%;荣县林地面积为55222.73hm2,占总面积的34.53%,林地斑块聚集度高;疏林地面积小,斑块分散;灌木林地破碎程度较大,多分布在丘陵地区生长,但平均斑块面积小。  相似文献   

20.
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德尔菲法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采用模糊数学模型与AHP决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耕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宁洱县的耕地植烟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宁洱县适宜植烟的耕地面积为5 598.5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0.44%;高度适宜植烟的耕地面积为769.37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4%。其中,以宁洱镇高度适宜和适宜植烟的面积最大,达2 449.55 hm2;而黎明乡适宜植烟的耕地面积最小,仅84.30 hm2。在目前的种植制度下,不适宜和勉强适宜种植烟草区域的种植制度基本合理,适宜种植烟草区域应积极推广烟草的种植,而高度适宜烟草种植区域的烟草种植面积应该适当扩大,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