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13个行政区水稻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50年来水稻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50年来江苏水稻总产增加了2.9倍,总体呈"南减北增"趋势。水稻单产大幅增加是总产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种植面积呈"双峰型"变化曲线,总体增加了12.9%,是总产上升的关键条件;不同地区间,苏北是驱动江苏总产上升的主要地区,苏中次之,苏南最低。水稻种植格局的"南缩北扩"是水稻总产格局"南减北增"的主要原因。水稻单产水平上升明显,不同地区间,苏北单产增幅大于苏南,其中,品种改良、栽培技术革新是单产增加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总体有利于单产提高,气象产量的增幅,由北至南趋势逐渐加大。进一步扩大苏北水稻种植面积,稳定苏中,控制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下降趋势是稳定江苏水稻总产增加的基本条件;通过高产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再创新继续提高水稻单产潜力,特别增加苏北地区水稻单产水平,是江苏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赵锦  杨晓光  刘志娟  吕硕  王静  陈阜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6):3143-3156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性的变化特征,为东北地区春玉米种植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把1961-2010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基于东北三省74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根据农业气象学指标,在分析1981-2010年较1961-198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可能种植北界变化的基础上,利用APSIM-Maize模型模拟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内各气象站点逐年的雨养产量,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春玉米雨养产量高产性和稳产性的变化特征,并综合得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东北三省春玉米的气候适宜区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1)与196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春玉米的可能种植北界向北移动了158.3-285.8 km,春玉米可能种植面积增加了3.87×104 km2,占东北三省土地面积的4.91%。(2)1981-2010年,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高产区、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比例由81.14%增加为86.66%,其中最高产区和高产区面积比例由36.61%减少为34.82%,而次高产区则由44.53%增加到51.85%,低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8.86%减少为13.34%。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单产减少40 kg•hm-2,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总面积的扩大,特别是高产区和次高产区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域内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了7.0%。(3)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最稳产区、稳产区和次稳产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80.20%增加为89.28%,且最稳产区和稳产区面积比例由40.97%增加为49.97%,而低稳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19.80%减少为10.72%。(4)东北三省春玉米气候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占可能种植面积的比例由61.09%增加为83.00%,但最适宜区面积比例由18.83%减少为6.67%,可种植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由20.08%减少为10.33%。研究区域内春玉米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单产总体下降了171 kg•hm-2,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总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的增加,研究区域内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了2.6%。【结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三省春玉米种植北界明显向北向西移动,春玉米的可能种植面积增加;在春玉米可能种植区域内,如果不考虑品种和栽培管理措施的适应,雨养产量的最高产区面积所占比例缩小,春玉米雨养产量的单产下降,但由于可能种植面积的增加,东北三省春玉米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春玉米雨养产量的稳定性增加,其中最稳产区和稳产区面积占研究区域面积的比例增加;在春玉米可能种植的区域内,春玉米的气候最适宜区面积减少明显,研究区域内春玉米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单产下降,但由于春玉米可能种植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适宜区和次适宜区面积的增加,可稳定获得的雨养产量的总产增加。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湖北省水稻产量变动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毅  李晶晶  龚长东  田小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2,(7):3953-3955,3960
[目的]分析1990~2009年湖北省水稻产量变动及其原因,以期找到水稻持续稳产高产的技术途径。[方法]采用湖北省农业基本统计资料,结合相关气象资料和生产农情分析资料等,对湖北省1990~2009年的水稻及其不同季节类型的总产、单产、播种面积等变动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概括性分析。[结果]湖北近20年水稻总产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各年份波动起伏较大,近期总体回归平稳。水稻单产整体上有所上升,但增长幅度较小,其中中稻呈上升趋势而早、晚稻平稳下降;不同年际间单产出现了一定的波动,以早稻波动最大,中稻部分年份波动大但总体较稳定,晚稻波动较小。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总播种面积逐渐减少的条件下,双季稻面积逐渐减少而中稻面积逐渐上升,近年渐趋于稳定。总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种植面积的减少;而单产的变化与波动则主要受制于气候、技术水平和社会因素;种植面积的总体变化主要受作物的比较经济效益、国家政策和耕地流失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季节类型水稻面积的变动可能与栽培风险、劳力和国家政策相关。[结论]稳定种植面积是确保湖北水稻总产稳定的首要措施,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培育高产、多抗品种和研究抗灾栽培技术是减少产量年际间波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垦区自1990年以来,水稻面积发展速度较快,1978年水稻种植面积仅为1.6万hm2,而2002年为69.9万hm2。水稻总产的增加对垦区粮食总产的贡献率是极为显著的,到2000年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的比例由1990年的7.0%上升至65%。尽管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以及产量逐年增加,但水稻栽植机  相似文献   

5.
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粮食作物面积和产量的30%以上,杂交良种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水稻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推广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根据我县水稻生产现状,提出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水稻是我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3.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3.2%。稳定并提高水稻单产,对增加全县粮食总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深入挖掘水稻增产潜力,促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从而达到高产稳产,除了选用优良的杂稻良种外,还与不同的栽培密度和栽培技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为探索适宜我县水稻创高产的栽培密度,我站今年在白龙乡京州村沙地组王大进农户家责任田进行了4个不同密度的栽  相似文献   

7.
我区1976年试种杂交水稻,经过1977年的多点示范,表现为优势明显,增产显著.1978~1981年,推广面积从100多万亩扩大到200多万亩,亩产连续四年稳定在800斤以上水平.1981年种植236.9万亩,单产847斤,总产20亿斤,单产和总产都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在大面积推广杂交中稻的几年中,还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高邮县1981年种植37.68万亩,单产916斤.该县郭集公社13500亩杂交中稻,单产1006斤.泰兴县永安公社胜利大队,1980、1981连续两年种植700多  相似文献   

8.
<正>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近5年来水稻平均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粮食作物面积和总产的28%和38%左右,水稻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增加稻农收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省工节本许多稻农们采用了较为粗放的水稻抛秧、直播的种植方式。但就全国大多数稻区来讲,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技术仍是提高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提升水稻种植综合效益的可靠技术路径。1水稻机插秧技术技术分析水稻机插秧具有作业效率高、能满足水稻种植农艺要求、节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我镇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常年在5000hm2左右,占耕地面积的22.6%。通过超级稻示范带动了全镇稻农实现超级稻规范化栽培,从而提高水稻单产,增加总产,促进我镇水稻生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1995,(10)
水稻是泰国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为1000万公顷左右,约占农作物总面积的65~70%,稻谷总产约2000万吨(单产水平只及我国水稻单产的1/2左右),种植季节可分雨季和旱季两种,雨季水稻5~8月种植,11月至翌年初收获,种植面积约占全年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旱季水稻1~5月种植,6~9月收获,产量约占全年总产的10%以上。雨季水稻的主要特点是米质优良,但产量较低;旱季水稻虽有高产特性,但因品质  相似文献   

11.
桃源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12.5万公顷以上,居湖南省之首,也是双季稻的适宜区域.为保障粮食安全,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实现粮食超高产,2005年~2011年,桃源县每年被国家农业部和湖南省农业厅定为双季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县,开展双季稻高产创建.随着高产创建活动的开展,早稻单产、总产不断提高,并为提高区域面积产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全县早稻由2004年的种植面积2.96万公顷、总产稻谷13.7万吨、单产310公斤/亩,上升到2011年的种植面积4.9万公顷、总产稻谷26.39万吨、单产444.80公斤/亩,分别增加了1.94万公顷、12.63万吨、138.80公斤/亩.七年来,全县每年设立农业部、省农业厅双季早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个,形成了"稻稻油"优势产业带,示范片平均产量425.95公斤/亩,较示范片外平均产量351公斤/亩增产74.95公斤/亩,增产率达21.4%,现将桃源县双季稻高产创建早稻栽培配套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水稻是我镇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占60%,也是人们最重要的主食,对促进我镇农村经济增长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在全区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水稻单产,增加总产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为此,推广应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 我省种稻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即有种植。现在全省128个县、市中,有116个县、市栽培水稻,主要分为南部、中部、北部三大稻区。南部稻区可分为淮南稻区、淮北稻区及南阳稻区三个分区。中部稻区包括沙、颍河流域、汝河上游和伊、洛河流域。北部稻区以沿黄河岸17个县、市为中心,为新发展的稻区,安阳、林县也有种植。水稻播种面积1949年为502.1万亩,单产79.5公斤,总产4亿公斤。其后逐年扩大,1958年面积达到1046.2万亩,单产120公斤,总产12.55亿公斤。但由于大水漫灌,盐碱漫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996年水稻种植面积约3140.6万hm2,占全国谷物种植面积的34%,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1.0%;稻谷总产19510.2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的43%,世界稻谷总产的35.7%,居世界第1位;稻谷平均单产6.212t.hm2,是我国粮食作物中单产最高的作物,高于世界稻谷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绘制中国南北稻区不同稻作制度下的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重心变动图,分析成因,找出影响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方法】利用重心拟合模型对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敏感性分析方法找出该变动背景下影响中国水稻总产稳定的关键因素。【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除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水稻播种面积重心和产量重心向东南和东部发生偏移以外,总体上向东北方向移动。1979-2009年北方稻重心由华北快速移动到了东北松辽盆地。中稻和一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为先东北后东南与南方稻作制度“双改单”变化顺序由北向南相吻合。早稻和双季晚稻重心移动方向都为西南。南方稻区单季稻比例明显上升,“双改单”现象明显,这是导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结合敏感性分析得出播种面积已成为目前最有可能造成中国水稻总产量大幅下滑的关键因素。【结论】市场机制的调控和技术进步是目前影响中国水稻时空变动的两个主要因素。在继续坚持以市场为指导的前提下,依据国情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重点对面积呈下滑趋势的早稻和双季晚稻进行调控,同时兼顾水稻总面积,防止其出现较大波动,努力提高水稻单产,是确保现阶段中国水稻总产稳中有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正>广西全州县是我国传统的水稻生产大县,全县水田面积54万亩,年水稻种植面积约90万亩。为提高稻田种植效益,全州县从2004年开始大力发展稻田双孢蘑菇生产,即稻—菇模式。2005年县农业局开始试验探索水稻、双孢蘑菇有机结合高效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即在确保稻田粮食单产提高和总产稳定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单位面积稻田产出效益。通过配套技术集成创新,在农民种植稻—菇常规模式的基础上成功引进了稻田养鱼和安装诱虫灯杀虫,形成稻—灯—鱼—菇生态循环高效模式,模式的构成  相似文献   

17.
对苏北沿海地区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苏北沿海地区水稻生产的现状 ,即 :水稻种植面积缩减 ,单产徘徊 ,总产下降 ,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滞后 ,稻米品质偏低 ,产业优势不强 ,种稻效益不高 ;指出保证口粮安全的基础是稳定水稻生产 ,稳定水稻生产的前提是提高种稻效益 ,提高种稻效益的关键是发展优质稻米产业 ;提出恢复面积攻单产、增加总量保供给、提升质量塑品牌、产业开发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和做大做强水稻优势产业、支撑粮食安全、增加农民种稻收入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浙江水稻种植制的变化与种植区划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浙江省水稻种植制近几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双季稻种植面积从1993年的86%,到2004年下降到34%,单季稻面积从14%上升到66%;常规稻种植面积从1995年的75%,到2004年下降到50%,而2004年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50%;随穗重型品种和杂交稻的应用发挥分蘖和大穗优势的旱育秧、强化栽培技术在生产上应用推广,同时推广直播稻和抛秧栽培等节本省工技术。参照原水稻种植区划成果,根据现有水稻种植制和品种类型,将浙江省水稻种植区分为以下6个稻区:Ⅰ.杭嘉湖平原单季粳稻区;Ⅱ.宁绍平原单双季籼粳稻区;Ⅲ.温台沿海平原单双季籼稻区;Ⅳ.金衢盆地单双季籼稻区;Ⅴ.浙西南丘陵山区单季籼稻区;Ⅵ.浙西北丘陵山区单季籼粳稻区。并描述了各稻区的地理位置、地貌和气候特征、稻作制度、水稻类型、各季水稻种植面积比例及现有生产技术主要特色等。  相似文献   

19.
1980、1981年在无锡东亭公社春雷二、五队进行日本引进水田农机具试验。两年的总产和单产都超过1979年,且远远超过太湖地区单季稻平均单产水平。试验方面积为390.6亩。1980年水稻总产400,602斤,1981年418,681斤,分别比1979年增产21,013斤,39,092斤即增长5.54%和10.29%;1980年单产1025.61斤1981年单产1071.89斤分别比1979年增加90.11斤和136.39斤,增长9.63%和14.58%,1980年高产田块有42.67亩,平均单产1136.12斤,最高田块单产1240.75斤,1981年亩产1100~1200斤的高产田块有90.63亩,最高田块单产1282.3斤。  相似文献   

20.
水稻是普洱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5.33万hm2以上,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的25%左右,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50%左右,选育水稻新品种、改进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是提高水稻单产、增加总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1品种选育及特征特性1.1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