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青保护区血雉分布的中心区域是兴隆岭地区,分布面积约4 000 hm^2。分布区的最高海拔3 000 m、最低海拔2 300 m。为了掌握血雉种群和人为干扰现状,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利用样带法、跟踪调查法,调查血雉的种群密度与巢穴利用情况。得出血雉平均密度0.2171只/hm^2,种群数量为868只。血雉不利用旧巢穴,当年选择巢址,产卵数最大为8枚,有弃巢现象,但是能适应一些自然因素的干扰。血雉种群分布区和密度稳定,处于稳定期。  相似文献   

2.
<正>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和黑麂。古田山是白颈长尾雉分布较集中、数量较多的地区,也是黑麂在全国两个集中分布区中较大的一个。早在半个世纪前,古田山就已针对白颈长尾雉和黑麂开展了研究。但在常规的野外调查中,研究人员始终很难发现它们。最近10年间,古田山保护区布设红外相机,可在野外24小时无人为干扰的条件下持续监测白颈长尾雉和  相似文献   

3.
对天目山保护区的空间形态及人工设施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的形状狭长、面积过小,内部的人工设施占地面积大且分布广。同时基于道路的缓冲区分析揭示出噪声对生态环境存在较大的潜在干扰。提出对天目山保护区进行扩建的设想,并借助遥感与GIS技术进行合理的选址规划。以保护区周围10 km的范围为研究区域,用非监督分类提取植被与人工设施,以NDVI指数为参考,利用山脊线与山谷线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区划分,规划出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以及实验区的具体空间范围。  相似文献   

4.
2016年4-6月,采用鸣音样点法和固定带宽样线法对秦岭长青自然保护区黑喉歌鸲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并以样线法得出的种群密度作为统计下限,样点法得出的种群密度作为统计上限,计算得出长青自然保护区黑喉歌鸲种群密度为36~48只·km-2;采用鸣音刺激调查分布范围,GPS标注定位,现场勾绘分布图,求积仪求得分布面积5.25km2;利用所得数据推算秦岭长青自然保护区黑喉歌鸲种群数量在189~252只。目前,黑喉歌鸲属于狭域分布,繁衍状况良好,应继续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黑熊资源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2000年,作者采取样带法实地调查和分布区社会调查相结合方法,对辽宁省黑熊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查清了黑熊在辽宁省分布面积3594.21km2,分布于3市6县(市、区)的20个乡镇,种群数量总计347只,平均种群密度0.10只·km-2。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辽宁省黑熊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自20世纪60年代黑熊资源开始减少,到80年代仅分布于辽东山区的龙岗山中心地带,从本世纪开始黑熊资源呈现出恢复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影响黑熊资源动态变化的2点原因,提出了加强保护管理的6点措施。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乌拉特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由荒漠向草原化荒漠的过渡地带,研究保护区植被组成及其空间分布对维护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保护区内61个样点的植被组成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保护区内有植物15科、47属、52种,其中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分别有38种、30种和37种,3个区共有物种为22种。藜科植物最多(12种),其次分别为菊科(9种)、禾本科(7种)和蒺藜科(6种);(2)保护区植被平均盖度为15.67%,梭梭的平均密度为420株·hm-2;(3)保护区的植被空间分布表现出其盖度西高东低的特征,梭梭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的东南部和西北部,高于1 m的梭梭主要分布在核心区的东北角和西北角、缓冲区的中部以及实验区的东部。本研究为保护区长期监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地区海拔2 115~2 387m的分布最为集中。血雉在区内的分布面积为41.7km2。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牛背梁保护区境内血雉的间接数量为1 902只,在整个保护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1.288只/km2。  相似文献   

8.
正一、自然保护区概况南华山区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2004年,201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0100.5公顷,其中核心区6182.1公顷,缓冲区5323.3公顷,实验区8683.1公顷。保护区位于宁夏中南部的海原县境内,保护类型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它是宁夏南北生态屏障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海原人民的"母亲山",对维护宁  相似文献   

9.
根据掌握的海南山鹧鸪分布资料及植被、地形数据,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确定其适宜栖息地分布范围内物种的调查空白地区和保护空白地区,明确海南山鹧鸪保护格局现状,分析保护空缺。结果表明,海南山鹧鸪的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海南中部和南部山地,整个分布区面积为13 900km2,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2 280 km2;仅1 140km2被保护区覆盖,占整个分布区总面积的8.2%。保护空白地区主要分布于海南中北部山地。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最新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采用Fragstats工具和In VEST模型分析了海南省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以乔木林为主,且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景观聚集度最高。建设用地景观斑块数量最多,平均斑块面积最小。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为0.9669,其中核心区的生境质量最高、实验区次之、缓冲区最低,且核心区生境质量表现更稳定。研究结果可以为保护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及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基于独山都柳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重点保护对象分布情况、区划范围,根据生态完整性原则、物种的有效保护原则,采用自然区划和人工区划相结合,对保护区进行功能分区,根据分区,保护区总面积21734hm2,其中:实验区面积11163hm2,缓冲区面积4487hm2,核心区面积6084hm2。  相似文献   

12.
因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要,对徂徕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进行了范围和功能区调整,调整后徂徕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0951hm2,其中核心区面积3777hm2,面积不变、范围不变;缓冲区面积3580hm2,面积增加22hm2,范围微调;实验区面积3594hm2,面积增加14hm2,范围微调;保护区总面积增加36hm2。保护区的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保护区内的主要保护对象没有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对野外鳄蜥种群数量的调查主要使用样线法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更好地估算鳄蜥的种群数量,本研究在2016年7月25日至31日使用去除取样法对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保护区内鱼散冲的1.9 km的样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鱼散冲的鳄蜥种群数量为101只,种群密度为53只/km。鳄蜥由于其特殊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适合于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其种群数量和密度。  相似文献   

14.
根据老虎洞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对其不同区域进行分类,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根据保护区的类型、性质、保护对象、功能区划分以及保护区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的要求,从宏观上将保护区分成3个不同保护力度的管理区域,即:绝对保护区域、严格保护区域和一般保护区域。  相似文献   

15.
采用巴氏罐诱法,对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不同功能区——核心区(绿色长廊)、缓冲区(八道沟)、远离农田的实验区(神尾沟)及靠近农田的实验区(八水沟)林地地表隐翅虫亚科级甲虫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探明该保护区有代表性林地隐翅虫的物种组成及受不同程度人为干扰下的隐翅虫多样性格局。结果表明:1)共捕获隐翅虫标本1862号,分属于9亚科。其中,前角隐翅虫亚科为优势类群,与四眼隐翅虫亚科、异形隐翅虫亚科、隐翅虫亚科和尖腹隐翅虫亚科一起构成研究样地的常见类群。2)不同功能区生境中隐翅虫物种组成和数量分布各不相同,个体数量核心区最多,其他α多样性各项指标均为缓冲区最高,βw为靠近农田实验区最高。3)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核心区与其他3个生境差异性较大,缓冲区与其他3个生境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适度干扰可提高物种多样性,降低人为过度干扰有利于增加隐翅虫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半结构访谈法、样线法和红外相机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灰孔雀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除曼稿子保护区外,勐养、勐仑、勐腊、尚勇4个子保护区均有灰孔雀雉分布,潜在分布面积约222 825hm~2。春季种群密度为0. 004 60只/hm~2,种群数量为1 009只,冬季种群密度为0. 003 76只/hm~2,种群数量为858只,全年平均种群密度0. 004 18只/hm~2,种群数量平均值为931只,按照±5%的误差率来估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灰孔雀雉种群数量理论值为884-978只。灰孔雀雉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3种生境有选择偏好,分布在海拔624-1 750m的区域。针对灰孔雀雉种群保护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16年冬季,采用大样方调查法对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虎、东北豹的主要猎物资源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东北虎、东北豹在保护区的猎物主要有狍子,群数量为1 996只,种群密度达2.78只/km~2;野猪的种群数量为1 276只,种群密度为1.79只/km~2;梅花鹿的种群数量最少,仅67只,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密度为0.094只/km~2。通过对东北虎、东北豹猎物生物量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总的猎物生物量达183 836.70 kg。  相似文献   

18.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汪清自然保护区东北豹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东北豹是分布最北、种群数量最小的豹亚种,濒危等级为“极危”。分析采用相机监测技术得到的汪清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的长期动态,为这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秋-2017年秋,在汪清保护区内东北豹主要分布区以每3km×3km网格1对的密度布设相机。采用相对丰富度指数(relative abundance indices,RAI)计算东北豹相对丰富度,以99%核密度等值线定义东北豹分布区,在Extract Compare软件中进行个体识别。在CAPTURE软件中对有效监测期的数据进行闭合种群检验、适宜模型评估和种群数量估计。以8 km为半径,在相机布设处向周边外延绘制缓冲区作为有效监测面积,评估东北豹种群密度。【结果】在9个监测季,东北豹RAI指数波动在0.34~2.12之间。2013年秋季东北豹分布区为201km^2, 2017年秋季分布区为992 km 2。共识别东北豹个体9只,其中成年雌性和雄性各3只、幼崽2只、性别不明个体1只。在种群数量低的情况下,CAPTURE闭合种群检验效力并不强,检验结果总体偏低。Mh模型(假设拍摄率有个体差异)选择标准得分在2015春、2015秋、2016秋、2017春4个监测季最高,在其他5个监测季得分仅次于M 0(假设拍摄率一致)。卡方拟合优度检验显示,Mb(假设捕获前后拍摄率有差异)、Mt(假设不同时段拍摄率有差异)模型评估捕获率与M0模型无显著差异。研究期间东北豹种群密度波动在0.12~0.88只·(100 km 2)^-1 ,种群总捕获率整体较高,但2017年春季拍摄个体仅占种群评估数量的0.43。【结论】受地理因素和猎物丰富度变化影响,东北豹时空分布具有异质性。CAPTURE闭合种群检验对小样本检验效力不强。M h假设是进行东北豹种群数量评估的适宜模型,“拍摄羞怯反应”会导致种群密度评估结果偏高。  相似文献   

19.
尕海则岔保护区是199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247431公顷,其中核心区39095公顷、缓冲区81157公顷、实验区127179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黑颈鹤、灰鹤、黑鹳、大天鹅及雁鸭类为主的候鸟及其栖息的湿地生态系统,以紫  相似文献   

20.
吉林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吉林省重要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为科学掌握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及其生活规律,了解其分布状况,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采取常规样地、样线调查方法,掌握保护区内野生动物种群密度、分布规律及栖息地状况,探索和研究原麝濒危程度、生存环境、种群数量、分布范围及动态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