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献报道,巴贝斯虫可经卵传递。然而有关经卵传递时巴贝斯虫的形态学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实验以长角血蜱成虫对卵形巴贝斯虫感染牛饱血脱落后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实验牛,对幼蜱体内卵形巴贝斯虫的发育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幼蜱叮咬后实验牛末梢血液进行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
甘肃张家川牛卵形巴贝斯虫的分离及补充传播试验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得甘肃张家川牛体所采集的长角血脾饱血雌虫的次代幼虫,叮咬除脾健康易感牛,于第8天的末稍血液涂片中,发现了典型的卵形巴贝斯虫,第12天染虫率达到3.12%的高峰,随后下降至带虫水平,这是在甘肃省首次发现并分离出的一株卵形巴贝斯虫。试验证实,长角血脾雄虫也具有传播卵形巴贝斯虫的能力,卵形巴贝斯虫也可以通过长角血脾隔代垂直传播,这两个结果尚属首次报道,在自然感染牛体采集的饱血雌虫血淋巴涂片中也观察到了卵  相似文献   

3.
利用从牛巴贝斯虫病症区采集的镰形扇头蜱叮咬和皮下接种液氨保存的含虫血两种方法,感染去脾和未去脾犊牛,证实了牛巴贝斯虫可以感染水牛犊并使去脾水牛犊发病,但不能使未去脾水牛犊发病。连续注射氢化泼尼松可收提高去脾水牛犊的红细胞染虫率。本试验还详细观察和探讨了水牛巴贝斯虫病的临床症状、虫体在病牛血液中的消长规律、血液学变化及病理解剖学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7,(4):668-670
选用健康本地杂种犬,分为2组,一组手术切除脾脏,另一组未经任何处理,然后2组犬人工静脉接种含犬吉氏巴贝斯虫的病犬血液,接种后观察临床症状、进行实验室检查(血涂片、血常规、病原的PCR检测),检测2组犬人工感染犬吉氏巴贝斯虫后的发病情况。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后2组犬均表现出自然感染犬吉氏巴贝斯虫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涂片中检测到犬吉氏巴贝斯虫虫体,血常规表现出严重的贫血,PCR能扩增出犬吉氏巴贝斯虫的基因片段。2组犬比较显示,切脾组的红细胞感染率和贫血程度均高于未切脾犬。本试验成功建立了犬吉氏巴贝斯虫人工感染方法,且脾切除后感染效果优于直接静脉感染。  相似文献   

5.
牛的巴贝斯虫18S rRNA基因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对中国已报道的8株牛的巴贝斯虫(包括1株牛巴贝斯虫、1株双芽巴贝斯虫、1株大巴贝斯虫、3株卵形巴贝斯虫和2株巴贝斯虫未定种)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测定与比较。自感染动物的血液中纯化虫体,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靶基因,然后将其连接到pGEM—T Easy载体上,进行克隆测序。研究结果显示:牛的巴贝斯虫18S rRNA基因大小在1653~1699bp之间;用所测得的和自GenBank下载的各种动物的巴贝斯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生树,发现由刻点血蜱传播的大巴贝斯虫伊犁株与由长角血蜱传播的3株卵形巴贝斯虫存在明显差别,应属于2个独立种;由小亚璃眼蜱传播的牛巴贝斯虫未定种不同于目前已报道的任何种类,在中国应为一个新种。因而,中国存在5种牛的巴贝斯虫,即:牛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大巴贝斯虫,卵形巴贝斯虫和巴贝斯虫未定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牛卵形巴贝斯虫病在吉林省延边地区流行情况,本试验应用PCR方法对珲春地区190份牛的血液样本进行牛巴贝斯虫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并与血液涂片染色镜检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该地区牛巴贝斯虫病的PCR方法检测阳性率为30.52%,而血涂片染色镜检法的阳性率为11.05%。不同地区和不同饲养方式间牛卵形巴贝斯虫感染率差异显著(P<0.05)。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吉林省延边地区牛卵形巴贝斯虫与日本分离株处于同一分支,而区别于河南和韩国分离株。调查表明,吉林省延边地区是牛卵形巴贝斯虫病的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7.
以吉氏巴贝斯虫(Babesia gibsoni)虫血经肌注接种除脾犬,对其接种后的临床及血液学等进行观察,结果实验感染犬于接种后第4天在末梢血涂片中观察到吉氏巴贝斯虫滋养体,染虫率高峰出现在接种后第21天为40%,红细胞可降至110万/mm~3,血红蛋白降至2.1g/100ml,白细胞可升至23200个/mm~3。感染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渐进性贫血消瘦,轻度黄疸,慢性病程,实验犬于接种后第23天自然死亡,死后剖检主要病理变化为肝显著肿大。  相似文献   

8.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牛卵形巴贝斯虫CCTη基因序列设计合成2对巢式PCR引物,建立牛卵形巴贝斯虫巢式PCR诊断方法,对该方法的最佳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并进行了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样本检测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巢式PCR方法外引物扩增牛卵形巴贝斯虫基因组片段的长度为1 008bp,内引物为537bp;该方法扩增不出牛瑟氏泰勒虫、弓形虫、犬新孢子虫基因组DNA;最低检测DNA含量为16fg;通过对46份临床样本的检测,该巢式PCR较常规PCR阳性检出率高8.7%。本试验为牛卵形巴贝斯虫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更为特异、敏感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9.
将实验室培育的“洁净”长角血蜱的幼虫、若虫、成虫及微小牛蜱的幼虫,先后分别释放到人工感染卵形巴贝斯虫单一种牛体上不同部位事先粘贴好的布袋中,使其自行叮咬吸血。待饱血脱落后亦分别收集,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蜕皮或产卵孵化。而后用不同世代和各变态期的蜱,分别叮咬感染除脾和非除脾健康易感牛。结果表明,长角血蜱的当代若虫和成虫对卵形巴贝斯虫没有传播能力,幼虫和若虫吸入的病原亦不能经卵传递;饱血雌虫吸入的病原可经卵传递,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都具有传播能力。次代感染幼虫经兔体后的若虫和成虫也具有感染力。 微小牛蜱不能传播该种病原。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一种能快速对卵形巴贝斯虫(Babesia ovata)和中华泰勒虫(Theileria sinensis)同时进行检测的双重PCR方法。根据GenBank已报道的卵形巴贝斯虫AMA1基因和中华泰勒虫MPSP基因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双重PCR检测方法。结果显示:双重PCR可特异扩增出卵形巴贝斯虫和中华泰勒虫目的条带,片段大小分别为500 bp和986 bp。该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对卵形巴贝斯虫和中华泰勒虫的最低检出浓度为16 fg/μL。对采集的90份牛血液样本进行双重PCR检测,卵形巴贝斯虫阳性率为30%(27/90),中华泰勒虫阳性率为16.67%(15/90),混合感染率为10%(9/90)。结果表明,双重PCR方法可用于卵形巴贝斯虫和中华泰勒虫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1牛巴贝斯虫病 该是由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卵形巴贝斯虫以及东方巴贝斯虫寄生于黄牛、水牛和瘤牛血液红细胞而引起的疾病。临床上常出现血红蛋白尿,故又称为红尿热。流行病学。巴贝斯虫病流行过程中需要蜱的传播。本病在一年之内可以暴发2-3次。从春季到秋季以散发的形式出现,在我国南方本病常发生于6-9月份。在一般情况下,两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高,但症状轻微,死亡率低。成年牛发病率低,但症状较重,死亡率高,特别是老、弱及劳役过重的牛,病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进行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研究过程中发现,接种吉氏巴贝斯虫的摘脾犬又感染犬瘟热病毒后,病犬红细胞的吉氏巴贝斯虫染虫率不但不升高,反而随着犬瘟热症状的加剧而染虫率不断下降。现将观察结果简述如下。要提取吉氏巴贝斯虫抗原和核酸,必须首先大量繁殖虫体。一般家犬感染该虫后,只能隐性带虫,红细胞染虫率极低。只有将带虫犬的脾脏摘除才能达到大量增殖虫体的目的。笔者先后将3只接种吉氏巴贝斯虫的家犬摘脾后,观察其血液内虫体的增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双芽巴贝斯虫的实验感染方法。 1.用血涂片镜检很难找到虫体的双芽巴贝斯虫自然感染发病牛血,或3%的人工感染发病牛血,静脉或皮下接种健康摘脾牛或未摘脾牛,丙嗪和地塞米松,成功地感染了三头试验牛。或感染率0.01%。辅以皮下注射氯 2.从自然感染病牛身上采集饱血的微小牛蜱雌蜱,实验室条件下产卵並孵出幼蜱,在冬季以饥饿幼蜱叮咬方式成功地感染了健康小牛一头,成为双芽巴贝斯虫经卵传播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部分牛羊血液原虫传播媒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蜱传播试验,确定了甘肃省一些牛羊血液原虫的媒介和传播方式。甘肃省牛的双芽巴贝斯虫媒介为微小牛蜱。大巴贝斯虫媒介为长角血蜱。瑟氏泰 勒虫媒介为长角血蜱;绵羊无浆体的媒介为草原革蜱。微小牛蜱、长角血蜱可分别传播双芽巴贝斯虫和大巴贝斯虫,传播方式为经卵传递。将采集于甘肃文县牛体上的微小牛蜱和两当县的长角血蜱饱血雌虫孵育而来的次代幼虫分别叮咬除脾牛体后,2头牛各自感染双芽巴贝斯虫或大巴贝斯虫。将采自崇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以感染有卵形巴贝西虫(Babesia ovata)的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幼蜱、叮咬感染实验除脾牛。结果,幼蜱叮咬后第6天,牛未梢血红细胞内首次观察到了卵形巴贝西虫裂殖子,第12天感染率出现高峰为9.05%,随后即下降,第15天虫体从未梢血中消失。实验感染牛主要临床表现为稽留高热,呼吸急促,血尿,可视粘膜苍白黄染,高度贫血。血液学检查Hb降至380/L,PCV降至10%,红细胞降至1.80×10~(12)/L。  相似文献   

16.
旨在筛选出检测牛卵形巴贝斯虫特异、敏感的PCR方法。本试验以牛卵形巴贝斯虫18S rRNA、AMA-1和CCTη基因为靶基因进行PCR检测,从敏感性、特异性和临床检出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以18S rRNA基因的PCR方法敏感性最高,最小检出率为16 fg/μL;以CCTη为靶基因的PCR方法敏感性最低,检测量为1.6 pg/μL;而以顶膜抗原(AMA-1)为靶基因的PCR方法的最低检测量为160 fg/μL。三种靶基因均扩增不出牛瑟氏泰勒虫、牛巴贝斯虫和双芽巴贝斯虫基因片段。通过60份临床血液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以18S rRNA基因设计引物的检出率最高,为30%(18/60),明显高于以AMA-1基因25%(15/60)和CCTη基因21.67%(13/60)。本试验为卵形巴贝斯虫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敏感、特异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7.
拜读了李维召等3位同志在2006年第42卷第5期《中国兽医杂志》上发表的《奶牛急性巴贝斯虫病的诊断》一文后,感到该文章虽然很好,但本人认为题目若为牛双芽巴贝斯(西)虫病的诊断更妥。因为牛双芽巴贝斯虫和牛巴贝斯虫虽然同为巴贝斯虫属,致病牛临床症状、病理剖检特征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莫氏巴贝斯虫和羊巴贝斯虫在我国的分离及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发展及病愈的小尾寒羊血液中分离出2种巴贝斯虫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初步证实该地区“坏肠子”病的病原为巴贝斯虫。一种小型虫体鉴定为羊巴贝斯虫,另一种为大型虫体,鉴定为莫氏巴贝斯虫,含羊巴贝斯虫的血液注射给除脾羊后,第14d血涂片中红细胞的染虫率达最高点(为0.5%),之后逐渐下降,感染羊自然耐过,含有混合虫种的血液注射给易感除脾羊后,红细胞染虫率迅速上升到30.0%,感染后第6d羊因  相似文献   

19.
从日本牛体分离的卵形巴贝斯虫新种译者白启作者南,哲郎,石原忠雄除冲绳本岛而外,对从日本牛体分离的巴贝斯虫未定种作了鉴定。与双芽巴贝斯虫(Babesiabigemina)、牛巴贝斯虫(B.bovis)、分歧巴贝斯虫(B.divergens)和大巴贝斯虫...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宁县两种羊巴贝斯虫的传递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采自甘肃省宁县湘乐镇柏树底村自然感染绵羊的含虫血,用液氮保藏,带回实验室后解冻,经颈部皮下以50mL分别接种未除脾绵羊1只,除脾山羊1只,用采自疫区羊体的半饱血若虫和成虫、饱血若虫,森林革蜱次代幼虫,各自分别叮咬感染1只未除脾绵羊,结果含虫血接种的绵羊和山羊均被感染,在血液涂片中观察到了两种巴贝斯虫,一种是大型的巴贝斯虫未定种,另一种是小型的绵羊巴贝斯虫,潜伏期为9 ̄11d,蜱叮咬的羊只均未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