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坏死杆菌病(Necrobacillosis)是由坏死梭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引起的多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皮下组织及消化道粘膜坏死,也可在内脏形成脓肿及坏死病灶。  相似文献   

2.
坏死梭杆菌病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国内外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坏死梭杆菌的免疫性及免疫作用研究,但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坏死梭杆菌免疫作用弱,无法产生保护性免疫。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对坏死梭杆菌免疫研究才有了新的突破,初步研制出坏死梭杆菌疫苗,并经小群动物试验获得成功。文章就坏死梭杆菌免疫性及免疫作用的初始研究、坏死梭杆菌免疫原筛选研究、抗原间的相互作用、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坏死梭杆菌疫苗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对患脂肪坏死症的6头牛、20只山羊及8只绵羊进行了病理学观察。肉眼检查:牛的脂肪坏死是在脂肪组织中形成局灶性团块并有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见于肠系膜(5/6)、大网膜(3/6)及肾周(1/6)。而山羊及绵羊的脂肪坏死则弥漫分布于全身的脂肪组织并有纤维组织增生。镜检时:所有病例的脂肪坏死的图象都是类似的,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坏死的脂肪细胞稍肿大,胞浆内含有放射状的针状结晶。坏死的脂肪细胞被含有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及巨细胞的结缔组织包围。  相似文献   

4.
羊坏死性皮炎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皮肤表层组织坏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一般发生于小羊羔体侧、臂部及颈部,以体表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疡为特征。本文主要就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法做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据文献记载:绵羊和鹿的坏死杆菌多侵害蹄部,俗称腐蹄病;马多侵害四肢下部及系部;猪的坏死杆菌病有四种类型:即坏死性口炎、坏死性鼻炎、坏死性胃肠炎和坏死性皮炎。2004年在某猪场的肥猪中发现了耳、蹄、皮肤均受侵害的坏死性病变。根据临床症状及细菌学检验结果,诊断为猪的皮肤型坏死杆菌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猪坏死杆菌病的诊疗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都能感染的慢性传染病。猪坏死杆菌病表现有四种类型,即坏死性皮肤炎、坏死性口炎、坏死性鼻炎和坏死性胃肠炎。1985年,笔者遇到一起局部皮肤发生坏死和四肢下部发生溃疡及耳、尾坏死、脱落的猪病,经化验确诊为坏死杆菌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坏死杆菌常常威胁畜禽及野生动物的健康,羊受到坏死杆菌的侵袭后表现为四肢关节及蹄部出现病变,羊的坏死杆菌病也被称为"腐蹄病"。此外,患病羊的肝脏和肺脏也会出现病变,常呈慢性病变。该病在成年羊中病死率不高,但是对于羔羊来讲,坏死杆菌病的病死率可达到80%左右,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羊坏死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综合防治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意在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羊坏死杆菌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感染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慢性细菌病,感染猪可出现皮肤、皮下组织、消化道粘膜坏死等症状。猪坏死杆菌病临床上分为坏死性皮炎、坏死性口炎、坏死性鼻炎和坏死性肠炎4种。本文主要介绍了猪感染坏死杆菌的临床表现,并提出具体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即预防本病必须加强猪场的管理与消毒,对猪坏死杆菌病的治疗建议根据具体的发病类型,采用局部配合全身的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9.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引起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慢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在受损伤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消化道黏膜发生组织坏死,有的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在南方耕牛及奶牛较为严重,是主要传染病。  相似文献   

10.
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包括猪在内的多种动物传染病,本病多由创伤引起,发病的特征是在损伤的皮肤、组织、黏膜发生坏死,也可在内脏器官形成转移性坏死灶。本病多为散发或者呈地方性流行,对养猪业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针对该病的病原、发病特点、临床及病理特征、诊断方法及防治措施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都能感染的慢性传染病。据文献记载:绵羊和鹿的坏死杆菌病多侵害蹄部,俗称腐蹄病;马多侵害四肢下部及系部;猪的坏死杆菌病有四种类型,即坏死性口炎、坏死性鼻炎、坏死性胃肠炎和坏死性皮肤炎。并进一步将坏死性皮炎分为干性与湿性两种。一九七五年七月在某猪场发现了耳、蹄、皮肤均受侵害的坏死性病变。根据临床症状及细菌学检验结果,诊断为干性皮肤型坏死杆菌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4,(6):140-141
<正>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可侵害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多为慢性且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在山羊临床上表现为腐蹄病、坏死性皮炎、坏死性肝炎、坏死性口炎(白喉)、坏死性乳房炎等多种病征,贵州本地黑山羊坏死杆菌感染病例少见报道。2013年11月6日,贵州某本地山羊养殖基地饲养的黑山羊发生以蹄冠部及体表皮肤化脓、坏死、流出的黄黑色坏死组织分泌物有突出臭味,并形  相似文献   

13.
羊肝肺坏死杆菌病的病原是坏死杆菌,通过羊体损伤的皮肤、黏膜侵入致病.坏死杆菌病多以羊口疮、皮炎、口蹄疫、羊痘等病为继发或并发,发病死亡率较高,给养羊业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本文对羊肝肺坏死杆菌病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马坏死杆菌病是由多型性坏死杆菌引起的主要以侵害马匹下肢皮肤(蹄冠和球部)及皮下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如治疗不当,轻症会留有残疾损症,重症可侵害蹄软骨、韧带和腱等软组织造成跛行,亦可形成瘘管或急性蜂窝织炎。若病原向内脏转移,可形成坏死性肺炎或败血症,治疗不及时常发生死亡。1 诊断 以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为诊断基础,观查四肢发病部位及坏死组织的特殊臭味,以及病理变化而  相似文献   

15.
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 ,猪坏死杆菌病也频频发生 ,给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皮肤、皮下组织和消化道黏膜坏死为特征。1 流行特点及传播途径坏死杆菌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家禽 ,病原菌在多种动物消化道内共生。本病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多发生于阴雨连绵、潮湿及炎热季节。舍内卫生条件不好、营养不良等因素可引起本病发生。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猪的皮肤常受伤或被蚊虫叮咬而传染。2 临床症状2 .1 坏死性皮炎仔猪和架子猪发生于颈部、体侧、臀部皮肤、耳根、尾、乳房等部位皮…  相似文献   

16.
一年来,平山县畜牧水产局诊疗处接诊多例体表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烂,耳及尾干性坏死的仔猪病例,死亡率不高,但大多治愈后,生长缓慢,发育迟缓,甚至成为“僵猪”。经该诊疗处对发病及死亡猪进行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确诊为仔猪坏死性皮炎,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坏死杆菌病是猪在炎热季节多发的一种疾病。病猪局部溃烂,初期疮口较小,以后病变向周围及深部组织蔓延,形成疮口小而溃烂腔很大的囊状坏死灶。大量组织坏死,流出黄色、稀薄、恶臭的脓液。  相似文献   

18.
脂肪坏死症可发生于人、野生动物、家畜及实验动物。牛的脂肪坏死症以肥育牛及繁殖牛多发。在腹腔脂肪组织中,特别是结肠盘,直肠及肾脏周围的脂肪发生变性坏死、形成硬固的肿瘤状物,使肠管狭  相似文献   

19.
猪坏死性皮炎又叫“开疮“、“眼子病“、“花疮”或“旋疮”,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以皮肤、皮下组织坏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2003年1月份,青海省某良种猪场育肥猪发生传染性坏死性皮炎,临床上以体表皮肤及皮下发生坏死和溃疡,多发于耳部、颈部、臀部、膝关节及四肢外侧等处,个别猪发生于尾部,最后腐烂脱落。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体质瘦弱、有的出现跋行、甚至卧地不起。  相似文献   

20.
羊肝肺坏死梭杆菌病又称羊烂肝肺病,是由坏死梭杆菌经脐带或消化道黏膜等外伤感染引起羔羊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羔羊。临床以受伤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消化道黏膜坏死,肝脏和肺脏有转移的脓性坏死病灶为特征,死亡率很高,给养羊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