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统计锦州地区2004—2013年5个地面大气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分析锦州地区5个地面观测站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差异特点和日最高、最低温度升降温的极端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锦州地区最高温度差异不大,为0~2℃,季节变化不明显,最低温度差异较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最大,春秋次之,夏季最小;极端升降温日幅度变化相似,在冬季和春秋季较大,夏季较小。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双效太阳能温室温度及光照指标,结果表明,晴天启动太阳能主动蓄热系统后,双效太阳能温室最低温度高于对照温室3.54℃。阴天双效太阳能温室较普通温室夜间最低温度高2.44℃。中午双效太阳能温室中部前、中、后3个测点光强基本一致,差异不明显。双效太阳能温室内40 cm地温保持在12℃以上,20 cm以下地温日变化幅度较小,基本处于日恒温层。  相似文献   

3.
运用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结合铂电阻地温传感器分别采集地震前后4年(2004~2012年)的土层温度,探讨汶川Ms 8.0级地震前后温江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温度呈下降的趋势,且在0 cm时达最高;0、10、15、20 cm土层的5月份平均温度随着年份的增加,其温度总体上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007年5月时达最高值;而40、80、320 cm土层的5月份平均温度的年际变化相对较小。浅层(0~40 cm)地温的变化幅度较大,而深层地温(80~320 cm)的变化幅度较小;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浅层地温受地面天气现象的影响较大,而深层地温则受此影响较小,但其地温总体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与太阳辐射的增强有关,且基本不受地震释放的热量影响。地震对不同土层的温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随土层的加深,其影响逐渐降低,在0、5、10、15、20 cm的土层温度中,其作用尤为明显。地震对不同土层温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震后1~3 d,而震前无明显的变化,这也是当前地震预警预报较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马德栗  刘敏  鞠英芹 《安徽农业科学》2014,(5):1372-1375,1512
根据2010年12月~2012年5月三峡气候梯度塔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和气压的观测数据,分析其月、季、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峡气候梯度塔10~100m各层平均风速逐月变化基本一致,呈“W”型,且各层年平均风速相差不大;各层年平均最大风速与极大风速变化趋势相一致,7月最大,11月最小;各层全年及各个季节ESE为主导风向,全年及各个季节无正南风;各层年平均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各层气温逐月变化呈单峰值,1月气温最低,7月最高,就季节而言,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各层年平均相对湿度8.5~50.0m随高度升高而降低,50~100m则随高度升高而上升;8.5m高度气压曲线逐月变化呈“u”型变化,1月最高、7月最低,冬季最高、夏季最小。  相似文献   

5.
夏明安  李文巧 《农技服务》2014,(1):73+77-73,77
利用勉县气象站2011~2013年1、7、10月各定时同步观测的地面温度和草温的月平均值、平均最高(最低)、极端值及出现日期做比较分析。分析表明:地面温度高于草温,平均地面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大于平均草面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每日都有一个最低和一个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出现在7h左右,最高温度出现在14h左右;8月地面温度和草温的月平均最大,1月最小,温差在7月最大,10月最小;地面温度与草温的极端最低出现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不同跨度日光温室升温保温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酒泉市肃州区7m跨度砖墙日光温室为对照,研究了跨度为8、9、10和11m的4种石墙钢结构日光温室的升温保温性能.结果表明:跨度为8、9、10和11m的4种石墙钢结构日光温室的升温保温性能均优于对照温室,以10m跨度的温室性能最优.初冬(2012年11月中下旬),4种跨度石墙钢结构日光温室的平均温度较对照温室升高0.63~1.66℃;平均最高温度较对照温室降低4.84~7.17℃,平均最低温度较对照温室升高2.53~3.70℃.温室作物越冬期间(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8、9、10和11m跨度石墙钢结构日光温室夜间最低温度在5℃以下持续1h以上的天数分别为2、1、0和8d;夜间最低温度在8℃以下持续1h以上的天数分别为20、20、14和41d.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枣实蝇(Carpomya vesuviana Costa)在吐鲁番高温的适应性机制,分析枣实蝇蛹逆境适应性,从生理生化角度解释枣实蝇蛹耐热性。【方法】 通过温度胁迫处理枣实蝇的蛹,分别测定其体内的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丙二醛(MDA)等在45、43、41、37、33、28(CK)、4、0℃处理3、6和9 h下的活性,分析枣实蝇体内抗氧化物酶系统变化。【结果】 高温和低温胁迫下枣实蝇蛹体内的MDA含量都较CK(28℃)显著升高,33℃/6 h时MDA含量最高,0℃/9 h时MDA含量最低(0.039±0.012) nmol/(mg protein);枣实蝇蛹遭受热胁迫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0℃/9 h下最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4℃/9 h下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41℃/9 h下最高,在低温0、4℃和高温41℃下出现三个峰值;故抗氧化物酶活性在低温区0~4℃和高温区41~45℃的峰值后显著降低,此降低趋势在处理温度33~37℃下不显著;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在41℃/6 h下最高,且在较高或较低温度下均能保持较高的活性值,稳定地发挥着抗氧化胁迫的作用。【结论】 在极端温度下,热胁迫对枣实蝇的蛹产生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秋冬季节黄瓜生产温室中不同部位土壤温度和空气温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部土壤和空气温度变化最小,较适宜黄瓜生长,中部土壤和空气温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大;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温湿度变化情况不同;长时间低于0℃的空气温度(9 h)以及低于10℃的土壤温度(8.5 h)是导致温室北部黄瓜植株死亡的直接原因;随时间推移,温室每天处于饱和空气湿度的时间逐渐增多,温室中部湿度最大,北部次之,南部最小.  相似文献   

9.
1961—2008年陕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强 《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40-241,244
采用陕北地区1961—2008年19个测站均一化订正后的气候资料,分析了陕北地区近48年来的气温变化的事实,结果表明:陕北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994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前后年平均气温有显著的变化,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平均值上升了0.9℃;冬、春季气温的上升最为明显,夏、秋季各地气温的升幅较冬春季要小,长城沿线风沙区增温幅度要明显大于黄土高原沟壑;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90年后迅速升高,年平均最低气温在2000年开始迅速升高,比年平均最高温度要晚1个年代;陕北地区≥10℃气温的初日、终日、持续日数及期间有效积温在1995年前后出现明显突变,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增加和有效积温增多。  相似文献   

10.
在田间全膜双垄沟播膜下设置带状秸秆还田不同模式,研究玉米生育期内土壤耕层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玉米非种植带将5 cm长秸秆按3 750 kg/hm~2深翻15 cm与土壤混匀后,土壤温度日(8:00~20:00时)变化增温速度最快,逐日变化幅度最高,相应的0~25 cm土层温度振幅最大。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玉米生育期0~15 cm土层温度日变化不同,苗期(5月13日)膜下秸秆还田0~15 cm土壤温度随着白天气温的升高快速增高,16:00时达最高峰,为26.8~28.9℃,持续2 h后迅速下降;拔节期(6月10)土壤温度在16:00时达到最高,随后缓慢下降。玉米生长后期不同处理0~15 cm土层温度没有差异。整个玉米生长期内,土壤温度的逐日变化表现出S型波动。各处理0~25 cm土层温度的振幅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和生育期延后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尼木县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2010~2014年的1、4、7、10月各定时观测的地表温度和草面温度的月平均值、年平均值、年极端最高、最低平均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温度高于草面温度,每日的正午前后地面温度与草面温度变化幅度最大,夜间变化幅度则趋于平缓,且每日的平均地面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都大于平均草面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每日最低温度出现在7时左右,最高温度出现在15时左右,温差4月最大10月最小,地面温度与草面温度的极值最低出现日期的一致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利用呈贡、昆明、晋宁县气象站1981年1月~2012年9月的历年地面气象观测气温资料,对比分析呈贡观测场搬迁前后气温的变化,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呈贡观测场搬迁前由于海拔较高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原因,气温相比同处环滇池地区的昆明和晋宁均偏低,2008年以后随着昆明市级行政中心的迁入城市化快速发展,呈贡区气温逐年升高;2012年呈贡观测场搬迁后,由于下垫面土质的差异和探测环境的改善,最低气温升温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同一气候、同一环境背景下不同观测系统观测资料的差异性,利用琼山国家一般气象站2014年10要12月DZZ4与ZQZ-CII型自动气象站气温、风向风速、0~320 cm地温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2种型号自动站观测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中DZZ4型观测数据变化表现相对稳定。②日平均气温差为0.2益,平均气温、日极端气温差异不显著。③2 min、10 min平均风速差分别为0.08、0.03 m/s,风速一致率分别为68.50%、93.70%,风向相符率分别为68.2%、85.9%,平均风观测时间越短,风速差变大,风向相符率变低。④0~5 cm地温、地面最高温度平均差均大于0.5益,地面最高温度平均差为2.4益,地面最低温度及其他层次地温差很小。地温随深度增加,变化减小,两站的地温差变小。⑤通过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地实现DZZ4与ZQZ-CII型自动站气象资料的互补,确保资料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康平县近50年热量资源趋势分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孙福义  姜涛  陈凤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540-9542
[目的]研究康平县热量资源变化趋势,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气候依据。[方法]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拟合及Excel程序,分析热量资源趋势变化及差异。[结果]在近50年里,平均气温升高1.6 ℃,∑T≥0 ℃积温增加了315 ℃,∑T≥10 ℃积温增加了280 ℃。50年经历3个温度“拐点”,从1989年后温度上升趋势明显。冬半年气温升高幅度较大,夏半年气温升高较缓。[结论]热量条件的改变,农业结构需要重新整合,“陈旧的农业气象指标”需要重新确认研究,才能适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不同水温(17、21、25、29、33℃)及不同变温幅度[(25±0)、(25±2)、(25±3)、(25±4)、(25±5)℃]下海膜的生长及光合色素、POD、SOD、MDA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海膜在17~29℃范围内都能生长,在25℃以及±2℃变温下有最大的日相对生长率。当温度高于29℃时,藻体变软颜色变淡,高于33℃藻体局部变白溃烂。(2)海膜在低于25℃条件下生长,其POD、SOD和MDA值变化不明显;而29℃时,海膜的POD、SOD和MDA值随时间升高很快,33℃时海膜的POD、SOD和MDA值先升高,从第5天开始下降,可能是由于藻体受到胁迫较严重,发白溃烂,细胞受损。(3)与25℃恒温相比,±4和±5℃变温幅度下海膜的POD、SOD和MDA值整体呈上升趋势,且±5℃﹥±4℃,±2、±3℃变温幅度下海膜的POD、SOD和MDA值变化幅度不大,(25±2)℃﹥(25±3)℃﹥25℃,说明海膜对小范围的温度波动有一定适应性,变温幅度越大,对海膜的胁迫越大。  相似文献   

16.
以2017年自酿霞多丽葡萄酒为试验材料,用0.5 g/L的皂土处理后放置在不同温度(10、4、0、-4℃)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对葡萄酒的澄清效果,测定葡萄酒的主要理化指标,如浊度、透光率、酒石酸、蛋白质、总酚和总酸等。结果表明,处理前3 d各指标变化明显,3~5 d后基本趋于平稳,综合分析各指标,4℃条件下澄清效果最好,葡萄酒的浊度最低,为1.04 NTU,透光率最大,为99.9%,酒石酸和总酸含量下降幅度较小;其次处理效果较好的为10℃和0℃;-4℃条件下,酒石酸和总酸含量下降幅度最大,浊度最大且透光率最小。  相似文献   

17.
生长季油松针叶叶绿素荧光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华北地区常绿树种油松耐严寒酷暑的特性,测定生长季针叶叶绿素荧光随短时温度胁迫的变化规律,以探讨油松光合机构对异常温度波动的响应特性。结果显示:在30 和35 ℃常见高温下,随温度升高,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逐渐上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量子产额(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逐渐下降,变化的幅度较平稳,表明夏季常见高温可影响油松针叶PSⅡ的活性,但造成的损伤不大;而40 ℃以上的高温胁迫,F0、qN上升与Yield、ETR下降的幅度明显增大,Fv/Fm降低到0.8以下,表明针叶的光合机构受损严重。在零上低温(0~15 ℃范围)胁迫下,随温度降低各参数变化不明显,表明生长季油松PSⅡ对零上低温的扰动较稳定;零下低温胁迫时,Fv/Fm、ETR、Yield、qN急剧下降,F0显著上升,且这种损伤是不可恢复的,表明油松PSⅡ在生长季对零下低温是敏感的。   相似文献   

18.
对2009年7月、10月及2010年1月新旧站址的观测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站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均较旧站偏低,且幅度较大;新站相对湿度较旧站偏高较明显;两站最多风向及频率不一致,新站平均风速较旧站略偏大;新站平均本站气压较旧站偏高,偏高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9.
新疆博斯腾湖流域最高气温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疆博斯腾湖流域4个国家气象地面基准站1961 ~2013年最高气温数据资料,通过累计距平法、一次线性回归、5年滑动趋势分析等方法对其最高气温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同时对最高气温进行M-K突变检验,以探讨该流域气温变化的事实.结果表明,近53年来新疆博斯腾潮流域全年、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最高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19、0.17、0.18、0.28和0.12℃/10a;从四季来看,秋季变化幅度最大,春夏季相当,冬季最小;流域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8和6月次之,1月最小;除1月外,其余各月最高气温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月变化幅度最大,为0.36℃/10a,4月次之,为0.28℃/10a,12月最小,为0.05 ℃/10a;流域年最高气温突变发生在1996年.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2年河间国家一般气象站新旧站的气温、相对湿度、风、深层地温等资料,对河间气象站迁站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所使用仪器设备不同、站址周围环境不同、下垫面性质不同,造成观测数据有一定差异。新旧站月平均气温差值为-0.5~0℃,月平均最高气温差值为-0.4~0.2℃,月平均最低气温差值为-0.8~0℃,月极端最高气温差值为-1.1~0.6℃,月极端最低气温差值为-1.2~0.3℃,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新站均低于旧站,年极端最高气温新站高于旧站,年极端最低气温新站低于旧站;新旧站月平均相对湿度差值为2%~6%,月最小相对湿度差值为-4%~5%,年最小相对湿度新旧站相同;新旧站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为-0.1~0.4 m/s,月最大风速差值为-1.2~2.2 m/s,月极大风速差值为-2.0~2.8m/s,年最大风速新站与旧站基本相同,年极大风速新站比旧站明显偏大;年风向频率新站小于旧站,年最多风向新站为S,旧站为SSW;新旧站4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1~2.5℃,8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4~2.1℃,16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2.5~2.7℃,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为-1.6~1.1℃,40、16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均高于旧站,80、320 cm深层地温年平均温度新站低于旧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