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探讨了并行CAPP系统中的可制造性综合评价问题,它具有与特征设计与工艺规划同步并行,渐进完善的特点,通过构造粗评模型,实现概念设计阶段的可制造性评价,通过建立精评模型,实现详细设计的可制造性评价,动态过程通过设置动态链表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虚拟制造技术及其在农机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制造是利用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及高速网络的支持下,采用群组协同工作,模型来模拟和预估产品功能、性能及可加工性等各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实现产品制造的本质过程。本阐述了虚拟制造技术的概念和主要特征,虚拟制造与实际制造的关系及其在农业机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在滴灌滴头定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单介绍了滴灌技术和快速原型制造技术,重点阐述了依托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滴头产品的快速研制过程,由三维CAD模型可直接在成型机上快速做出原型,通过对快速制造原型样品的实验便可完成微滴头的快速设计定型,从而实现了节水滴头样件的快速开发。  相似文献   

4.
针对隧道内并行油气管道风险分析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出一种基于云模型的风险评价方法:根据并行管道运行过程中潜在的危害因素,建立了管道间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并行间距、介质流速、隧道通风性、隧道长度、管径、应急响应时间、上下游截断阀间距、管道运行压力以及邻管壁厚;采用改进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形式确定评价指标的主客观权重,通过差异系数调和法得到组合权重;根据各等级区间划分得到标准评价云,结合其权重得到隧道并行管道的云数字特征;通过云图以及相近度计算得出各隧道并行油气管道间影响因素风险等级。应用该方法评价中国某3条隧道内并行油气管道间风险,结果显示隧道2的风险最高,并给出了相应缓解措施。(图3,表5,参23)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开放式、模块化、分布式、可配置、可集成和可维护的基于多Agent的制造执行系统(MES)模型。首先分析了制造系统中的制造执行系统域,然后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MES模型,采用UML图表详细分析了该模型的MES功能实现,最后给出了实施的MES系统框架。该MES系统易与企业资源计划(ERP)、车间控制系统(FCS)及其他制造系统相集成。  相似文献   

6.
绿色制造战略环境评价(SEA)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正在研究绿色制造技术,而他们主要侧重在绿色制造的概念和理论的阐述及具体应用方面,对绿色制造战略环境评价的研究就很少了,开展绿色制造战略环境评价,有利于用更科学的方法评价绿色制造效果:通过在战略层次,对产品绿色制造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评价,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缩短生产周期,降低成本,真正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协调发展,本文从绿色制造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绿色制造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支撑系统、社会支撑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在文章最后讨论了绿色制造SEA的对象、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7.
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特别是在制造性企业中应占据着首要位置,通过成本管理.带动其他管理工作以及技术革新工作,才能实现最终的经营目标。成本管理更是成为我国制造性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讨论了成本管理的发展和我国制造性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并通过成本构成的特点分析了制造型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从一个真实的侧面反映我国制造性企业的实际成本管理状况。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基于限制编程(Constraint programmmg)的信息模型内在一致性检查方法,重点描述了EXPRESS信息模型的一致性及其检查。EXPRESS语言,作为标准制造数据交换的一个重要部分,广泛地应用于制造与信息业。中提到的一致性检查包括三个步骤:EXPRESS模型形式化,限制满足性问题(CSP)从形式化模型中的抽取和CSP的可满足性测试。本同时揭示了限制编程的一个新的应用领域:模型验证。  相似文献   

9.
本结合农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农业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农业院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发挥专业优质和突出专业特色,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0.
研究动态模式识别算法在GPU并行计算平台的实现。随着GPGPU(通用计算图形处理器)硬件的发展,基于GPU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技术将有效地处理动态模式识别算法带来的海量计算问题。文中通过介绍动态模式识别算法,对算法中涉及的巨大计算量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对其中密集计算部分进行并行化分解,移除原算法中在执行中存在的依赖关系,最终得到算法在特定的GPU平台——Jacket上的并行计算实现。实例验证表明,相比于原CPU串行程序,在GPU上运行的并行化程序能实现明显加速,因而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玉米为对象,对作物-环境-技术关系展开了数字化模拟研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技术,构建了基于玉米生长发育过程的玉米产量与品质形成模拟器系统;应用组件化程序设计思想,采用标准化接口和模块化封装技术,研究了玉米生长、管理、调控与设计数字化模拟器系统;应用可视化技术实现了玉米动态模拟的可视化输出;从而实实现了玉米生产系统预测、管理、调控、设计的数字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以体积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通过采用MATLAB软件中的优化算法,实现圆柱齿轮减速器参数的优化设计,证明利用MATLAB优化工具箱求解优化问题,不用编写大量算法程序,提高了设计效率,算法可靠,非常实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基于模型的定量化和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以农业系统学理论和模拟模型为基础,运用知识工程和信息技术原理,总结并提炼黄淮海粮食生产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种植模式关键技术,形成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模拟模型、水分与养分动态平衡模型以及生产管理技术设计动态知识模型,构建了冬小麦-夏玉米两熟数字化种植设计系统。该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在.NET平台上运用C#语言进行开发。该系统具有7大功能模块:文件管理模块、参数管理模块、生长模拟模块、实时管理模块、方案设计模块、专家咨询模块和系统帮助模块。该系统界面友好,易于使用,具有较强的机理性,同时兼顾应用性需求,基本实现了作物生产力与效益品质的相互平衡。  相似文献   

14.
机械系统人机界面优化匹配仿真试验台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了一台机械系统人机界面动态优化匹配仿真试验台。试验台由台架、仪表板、台面、底座、显示器、控制器等部件组成,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可以调节,能够模拟多数机械系统的人机界面;在不变换试验台主体的情况下,可对大多数机械系统人机界面进行匹配试验,以评价其匹配优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发展,以Solidworks为代表三维设计软件已广泛应用到农业机械设计中。通过Solidworks软件对抛送式棉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虚拟样机设计,建立整机三维模型,完成结构及尺寸检查;对动刀辊运动仿真,完成动刀辊动平衡检验;对甩刀进行有限元分析,完成甩刀强度校核;为抛送式棉秸秆粉碎还田机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面向并行工程的基于功能特征的产品设计质量模糊评价及方案决策方法 ,将模糊综合评价与 AHP方法相结合 ,构造产品模糊综合决策模型。并以齿轮减速器为例 ,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应用复合指标构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为二级指标赋权,构建了区域城乡一体化量化分析模型。以青岛为案例,实现了对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水平分析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中,采用复合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评价过程在不增加计算步骤的同时覆盖更多评价信息;应用此城乡一体化量化分析模型,对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定量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针对弯曲木弯曲过程中影响加工精度的非线性因素众多,精确数学模型难以建立的特点,提出弯曲木加工机器人控制的模糊智能控制方法。通过采集弯曲力的变化信号,总结弯曲经验,制定控制规则,改善了系统的动静态特性。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鲁棒性,可以获得满意的控制结果。  相似文献   

19.
孟玉环  王洋  王媛  刘同海 《广东农业科学》2009,(12):210-211,215
介绍了天农青年基金项目申报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从数据库设计,用户登录模块、申请书合同书填报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等方面实现了该系统的运行.该系统可实现用户相关信息管理、项目申请书和项目合同书的在线填报、申请书和合同书的管理等功能,为天农科研项目在线申请提供了一个实用的申报平台,同时也方便项目管理者进行项目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盘形振动上料器的一种系统模型和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导出一种盘形振动上料器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固有频率、振型等动态性能,进行了系统参数计算。并利用动态分析软件ADAMS进行了建模仿真,可直观地研究零件的一致化排列过程和输送的速度。实践证明,利用这种模型进行盘形振动上料器的研制工作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