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红火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冬荣 《广西植保》2008,21(3):20-22
国内科技工作者对入侵红火蚁进行调查研究,对红火蚁的发生为害、物种鉴定、潜在公布区预测、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研究,指出:红火蚁入侵为害严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适宜红火蚁生存,其生态位优势明显,防治难度大等。文章概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对红火蚁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性研究的深入,以重组杆状病毒为主的重组昆虫病毒杀虫剂的应用正面临着突破。文章综述了通过修饰或删除昆虫病毒某些基因、插入控制宿主发育、代谢激素或酶的基因、删除、修饰昆虫病毒基因组中特定的基因以扩大宿主域、应用RNA干扰技术提高昆虫病毒杀虫效率等构建重组昆虫病毒杀虫剂的技术路线,展望重组病毒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红火蚁克星对入侵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过一年来的野外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克星对红火蚁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施药后4d,红火蚁全巢死亡率达83.33~92.31%,施药后7~10d全巢死亡。施药后90d和180d监测结果表明,诱测点在6个月内未出现新的蚁巢。  相似文献   

4.
红火蚁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慧  杨定 《植物检疫》2005,19(6):351-354
红火蚁是我国新发现的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在概述红火蚁的危害和检疫现状基础上,对红火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就我国红火蚁的分子鉴定和种群分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真菌病毒是一类感染真菌和卵菌并在其中复制的病毒,普遍存在于各大类群的真菌和卵菌中。本文从真菌病毒的定义、分类、传播、检测技术、起源与进化、对寄主真菌(卵菌)的影响、与寄主真菌(卵菌)的分子互作及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上的应用等方面对真菌病毒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旨在在全面了解真菌病毒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为真菌病毒的利用和将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安全性研究的深入,以重组杆状病毒为主的重组昆虫病毒杀虫剂的应用正面临着突破。文章综述了通过插入昆虫专一性毒素基因构建重组昆虫病毒杀虫剂的技术路线,展望重组病毒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红火蚁的快捷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和仁  刘碧琳 《植物检疫》2007,21(3):171-172
本文通过对汕头口岸现场检疫截获的蚁科工蚁虫样鉴定,抓住红火蚁的特征要点,并在鉴定实践中加以验证,在短时间内快捷地做出鉴定,准确率达到100%.在解剖镜下,如果观察到触角为10节和端部两节膨大,唇基中间有一个小齿突,可以怀疑是红火蚁,则再按照亚科、属和种的各部分鉴定特征逐一进行鉴定;如果观察不到上述3个特征之一,可以判断不是红火蚁.  相似文献   

8.
针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疫情调查时间紧、数据汇总工作量大、调查分工协作困难等问题,开发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红火蚁疫情调查系统,实现红火蚁疫情数据高效采集、调查协同实施、疫情分布展示、数据云端备份等功能.通过定位信息自动采集、预设标准...  相似文献   

9.
保幼激素类似物对红火蚁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发现红火蚁已有4年,但防治技术、产品依然匮乏。为了改善、提高我国红火蚁的防治技术水平,本文就保幼激素类似物(JHA)对红火蚁的作用表现和防治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JHA可以造成蚁后卵巢萎缩、产卵量减少,导致发育畸形和蚁群等级比例失调,如工蚁数量减少、生殖型幼虫比例以及处女蚁后数量增加等,并最终导致整个蚁群死亡。JHA杀虫剂活性高、低残毒、对环境污染小,在田间防治红火蚁效果彻底,并可有效地防止防治区红火蚁种群的再入侵(re invasion),但JHA毒饵也存在着防治效果缓慢等问题。本文就克服此类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Buren已从南美洲入侵到北美洲、亚洲多个国家和一些太平洋岛国,在我国扩散至12个省区500多个市县,严重为害农林业生产,威胁人居安全和生态平衡。为了实现对红火蚁的可持续治理,需要引入和加强生物防治的作用。本文概述了昆虫病原真菌白僵菌、绿僵菌作为生物杀虫剂的总体现状,以及针对红火蚁研发的详细进展,包括优良菌株选育、规模化生产、产品剂型、登记注册及防控应用等,分析了白僵菌、绿僵菌制剂防控红火蚁的优势和尚需解决的问题,讨论和展望了真菌杀虫剂防控红火蚁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入侵红火蚁的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4年下半年我国台湾省的部分地区被宣布为红火蚁分布区.农业部2005年1月17日发布公告宣布在我国广东省吴川市等部分地区发生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并将红火蚁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加以封锁控制.随后在我国香港和澳门特区也发现红火蚁分布.为了防治红火蚁,本文介绍一些红火蚁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属膜翅目蚁科昆虫,是一种极具破坏力的危险性外来有害生物,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危害性和威胁性,目前国家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红火蚁源自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带,后迅速扩散,2004 年前后传入我国。梧州市最早于2005年5月在岑溪市首次发现。据调查,梧州市在新建公园、住宅小区、新厂区以及新建高速公路两旁的新定植2~3周的草坪或护坡上部分发现红火蚁,且有向周边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红火蚁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前,一种名为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的有害生物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暴发,造成严重危害.红火蚁不仅取食农林植物的种子、果实、幼芽、嫩茎与根系,还捕食土栖动物、叮咬家禽家畜,甚至攻击人类、危害公共卫生安全.我国台湾桃园与嘉义地区于2003年9~10月发现疑似火蚁入侵农地案例.2004年9月以来,发现红火蚁大举入侵台湾校园,约30所学校传出发现红火蚁踪迹,并已有多人被蜇伤.  相似文献   

14.
硫氟磺酰胺毒饵防治红火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0.5%硫氟磺酰胺颗粒毒饵(一扫清)对红火蚁进行毒饵防治,分别用陷阱法、碟诱法和目测法调查防治前、后蚁群的密度、活动数量及空巢率,并评估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陷阱法和目测法调查,投饵后20~30d防效可达100%,而碟诱法调查,防效达100%的时间是60d左右。试验还显示,一次饱和性投饵的防效更可靠,可避免中毒后复活的蚁群在再次投饵时拒食。  相似文献   

15.
红火蚁实时荧光分子检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火蚁属(Solenopsis)COI基因序列,手工设计了检测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引物与探针.实时荧光PCR结果表明:红火蚁样品可被成功地检测到,而近似种热带火蚁没有被检测到,同种不同虫态的个体得到一致结果.  相似文献   

16.
对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红火蚁的考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红火蚁的发生危害情况,近期组织了考察团,对广东深圳、惠州、吴川、珠海和广西北海等地进行了考察,主要有4个方面认识:目前在我国红火蚁的分布范围还比较局限;应急防治与控制初见成效;还须加强红火蚁的普查、宣传与检疫控制;应尽快开展红火蚁的基础生物学、生态学、传播扩散规律、监测预警及关键控制技术研究。本文还对目前红火蚁防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The fire ant, Solenopsis invicta Buren, was accidentally imported into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and has become a serious medical and agricultural pest of nine southeastern states and Puerto Rico. For a bait toxicant to be effective in fire ant control it must have delayed activity over a wide range of concentrations. Less than 1% of the 7500 compounds screened since 1958 has had delayed ac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several classes of fluorinated compounds that exhibit delayed activity. These compound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following three approaches to the discovery of delayed-action toxicants: (a) random screening of compounds for delayed action; (b) design of delayed activity through the synthesis of pro-insecticides; and (c) serendipity. As a result of these investigations two new classes of insecticides were discovered. A compound from one of these classes (tetrahydro-5,5-dimethyl-2(1H)-pyrimidinone (3-(4-(trifluoromethyl)phenyl)-1-(2-(4-(trifluoromethyl)phenyl)-ethynyl)-2-propenyl-idene) hydrazone, has been commercialised, while one or more compounds from the second new chemical class (fluorinated sulphonamides) are under development. Fluorinated delayed-action insecticides have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current fire ant control and will no doubt play a role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8.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 在防控过程中容易引起红火蚁巢体迁移和弃尸等现象, 影响防控效果。本研究对标记好的蚁巢施用茚虫威饵剂, 然后定时观察新增加的蚁巢数量和工蚁弃尸量。结果表明, 施用0.08%和0.1%茚虫威饵剂后, 所有处理均有新蚁巢出现, 施药后5~10 d, 新蚁巢大量出现, 随后蚁群趋向稳定, 新增蚁巢减少, 至处理后25~30 d, 再次出现新蚁巢。0.1%茚虫威饵剂15 g/巢处理在施药后5 d出现8个新蚁巢, 药后10 d和30 d分别又新增5个蚁巢, 其他时间新增蚁巢数较少。按处理剂量, 药后30 d, 2种药剂15 g/巢处理出现的新巢数量均显著高于25 g/巢处理。0.1%茚虫威15 g/巢处理, 校正蚁巢累计增加率高达124.98%, 0.08%茚虫威饵剂15 g/巢处理为89.05%; 0.08%和0.1%茚虫威饵剂25 g/巢处理, 校正蚁巢累计增加率分别为12.00%和51.34%。施用15 g/巢饵剂后2 d开始有大量工蚁尸体被丢弃, 至药后4 d弃尸量达最大值, 0.08%和0.1%茚虫威饵剂处理弃尸量分别为330.5头/巢和300.2头/巢, 随后呈逐步下降趋势, 至14 d, 弃尸量降至最低。施药后8 d内弃尸量达总弃尸量75.26%以上, 至药后10 d, 已达总弃尸量的90.08%以上。施用0.08%和0.1%茚虫威饵剂25 g/巢的处理新蚁巢出现较少, 表明施用相对低剂量的饵剂, 更容易引起蚁巢迁移。红火蚁的弃尸行为主要发生在饵剂施用后的前8 d。  相似文献   

19.
以广东口岸进口原木和废纸上携带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为杀灭对象,测定了溴甲烷对其的熏蒸效果。在空箱内分别按6.01、12.01、22.52、25.53、28.53、31.53、34.53及37.54g/m3的浓度投药;在实箱内分别按25.53、28.53及31.53g/m3的浓度投药,每个处理分别熏蒸2,4,6和8h,试验结果表明:在空箱内投药浓度为34.53、28.53和22.52g/m3时分别熏蒸4、6及8h,货柜箱内的红火蚁全部被杀灭。在实箱内投药浓度为31.53、28.53、及25.53g/m3时分别熏蒸4、6及8h,均能完全杀灭货柜箱内红火蚁。其它投药浓度和熏蒸时间的组合均不能达到检疫除害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红火蚁化学防控提供新药剂,本文测定了氟啶虫胺腈对红火蚁中、小型工蚁的毒杀活性及行为能力的影响作用。制备了不同浓度的氟啶虫胺腈饵剂,分别测定其对红火蚁工蚁的毒杀活性以及对抓附能力、攀爬能力和行走能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0.01%、0.02%、0.03%的氟啶虫胺腈饵剂处理5 d后,小型工蚁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5.18%、66.66%、100.00%,抓附率分别为65.00%、31.67%、0.00%,攀爬率分别为55.00%、31.67%、0.00%,行走率分别为61.67%、30.00%、0.00%;中型工蚁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2.47%、55.06%、100.00%,抓附率分别为68.33%、33.33%、1.67%,攀爬率分别为63.33%、33.33%、0.00%,行走率分别为61.67%、30.00%、0.00%。在设计剂量下,氟啶虫胺腈饵剂对红火蚁工蚁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且对其行为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