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种植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滴灌是一种半自动化的机械灌溉方式,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是一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和适时收获五方面进行了分析。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主要采用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滴管灌溉技术,同时配合采用机械化作业、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生物防治、化学控制等先进技术在膜下进行  相似文献   

2.
<正>膜下滴灌主要是将滴灌带铺设在膜下,利用地面给水管道,将灌溉水源送入滴管带,滴灌带上设有滴头,使水不断地滴入土壤中直至渗入作物根部,以减少土壤的田间蒸发,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它是现代节水灌溉中一次新的突破,集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方法的优点,建立了单独的灌溉系统,利用少量的水使大面积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使之达到灌溉节水、保水、保温、改善土壤性状、光照条件、加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张家口坝上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南缘,年降雨量平均为380毫米,"十年九旱"是该区域的真实特征。为正确处理坝上地区干旱缺水与发展蔬菜产业的关系,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是发展蔬菜产业的重要目标。蔬菜灌溉方式的发展,膜下节水灌溉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广膜下滴灌技术,是蔬菜产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坝上节水走在最前的是尚义县,2001年,尚义县蔬菜种植膜下滴管大面积推广应用,被水利部评为"节水工作示范县"。  相似文献   

4.
正膜下滴灌主要是将滴灌带铺设在膜下,利用地面给水管道,将灌溉水源送入滴管带,滴灌带上设有滴头,使水不断地滴入土壤中直至渗入作物根部,以减少土壤的田间蒸发,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它是现代节水灌溉中一次新的突破,集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方法的优点,建立了单独的灌溉系统,利用少量的水使大面积的耕地得到有效灌溉,使之达到灌溉节水、保水、保温、改善土壤性状、光照条件、加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种植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措施。滴灌是一种半自动化的机械灌溉方式,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是一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本文从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和适时收获五方面进行了分析。玉米膜下滴灌栽培技术主要采用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滴管灌溉技术,同时配合采用机械化作业、科学施肥、合理密植、生物防治、化学控制等先进技术在膜下进行玉米栽培的方法技术。具有节水、保墒、保温、减少肥料损失、减少除草剂  相似文献   

6.
武威市制种玉米节水灌溉模式比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试验观察了河西走廊制种玉米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沟灌和全膜双垄沟灌较常规灌溉提前成熟6~7d。全膜平作畦灌土壤含水量高于常规灌溉,大喇叭口期以后,全膜双垄沟灌模式0-30cm土壤含水量也高于常规灌溉。全膜垄作沟灌的玉米产量最高,为7589.10kg/hm^2,较常规灌溉增产8.9%;全膜双垄沟灌的玉米产量为7213.80kgmm^2,较常规灌溉增产3.5%,全膜膜下滴灌和全膜平作畦灌的玉米产量低于常规灌溉。  相似文献   

7.
试验于2017—2018年在山西省中心灌溉试验站进行,共设3种灌溉方式(沟灌、分根交替灌溉、膜下滴灌),分别在分枝期、开花期、薯块结块期、膨大期和成熟期5个生育阶段研究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效益。结果表明,薯块结块期内,马铃薯在膜下滴灌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沟灌和分根交替灌溉,更有利于马铃薯生长发育;2017,2018年,马铃薯在膜下滴灌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3.16,8.58 kg/mm,比沟灌和分根交替灌溉分别高出55.37%,38.53%和36.84%,31.80%;在不施用化肥条件下,3种灌溉方式在经济效益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整个生育期间,2017年沟灌、分根交替灌溉、膜下滴灌分别灌水285,225,120 mm,2018年沟灌、分根交替灌溉、膜下滴灌分别灌水240,240,127.5 mm,膜下滴灌处理下节水效果更明显。总体来看,同其他2种灌溉模式相比,膜下滴灌是当地生产马铃薯中效果最好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膜下软管滴管是指沿蔬菜种植方向铺设带有滴头或小孔的配水管道,以间断、连续水滴或细流的形式缓慢地将水滴送到作物根部或土壤表面,并在其管路上覆盖塑料薄膜的灌水方法。是以水泵的压力对作物供水,这种灌溉方式可节约用水,提高肥效,保持良好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棚内气温和地温,降低湿度,提高果实商品性状,省工、省时、省地,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1软管滴管技术的优点1.1节约用水滴管可以根据不同蔬菜生长的需要,控制时间和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是整理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中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为中国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奠定理论基础。目前,中国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和不断探索的时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归纳整理出了渠道防渗、喷灌、微喷、滴管、膜灌五种在中国适用性较强,应用较为广泛的节水灌溉技术,并提出了当前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建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地区性干旱少雨历来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2011年建平县水务局在甘肃、大庆等地区调研后引进膜下滴管工程。2013年八家农场发展200 hm2玉米膜下滴管工程,项目区设在八家分场八东、八西、八北三个村民组,当年秋天人均增收1870元,大大减轻了农工的劳动强度。实践证明该项目区玉米膜下滴管工程推动农业发展社会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分别采用膜下滴灌、微喷灌和滴灌3种节水灌溉技术对红江橙的果园生态及根系生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种灌溉技术都可不同程度地改善红江橙的果园生态,其中微喷灌效果最优,其次是膜下滴灌和滴灌;3种节水灌溉技术都能明显提高红江橙根系的生长量,对根系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影响表现为水平分布的范围较窄、垂直分布的深度较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残膜和灌溉水平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揭示残膜量对棉田土壤中水分分布影响,调控灌水.[方法]在连续15 a覆膜种植棉花的棉田设置0、225、450 kg/hm2三个残膜梯度,全生育期设置3 450、4 650、5 850 m3/hm2三个灌溉水平.分别在蕾期、花铃期、盛铃期灌水后第1、3、5d取土测定其土壤含水率,分析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变化趋势、横向、纵向的影响.[结果]土壤水分分布明显受到残膜含量与灌溉量的影响,灌溉量较小时,450 kg/hm2的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最低且灌水后第1d到第5d土壤含水率下降最多,随着灌溉量增加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相比对照也有所增加,当灌溉量达到5 850 m3/hm2时,无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最低.垂直方向上在3 450 m3/hm2灌溉量下,450 kg/hm2残膜处理在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最少,当灌溉量为5 850 m3/hm2时225、450 kg/hm2残膜处理的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大于0 kg/hm2残膜处理,各处理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结论]不同灌溉水平下不同残膜处理土壤含水率不同,含残膜棉田相比无残膜棉田土壤含水率会随着灌溉量的增加增大,5 850 m3/hm2灌量促进高残膜量棉田水分的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3.
浅析膜下滴灌技术在南疆棉花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河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107-108
针对南疆棉花特殊的栽培及灌溉模式,阐述了膜下滴灌的主要特点,重点介绍了膜下滴灌技术的优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南疆地区发展膜下滴灌技术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和措施,为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不同滴管布置方式对枣树土壤含水率和枣树生长的影响,以和田骏枣为研究对象,研究一管双行和一管四行滴管布置方式及传统沟灌3种灌溉方式下土壤含水率、生长指标。研究表明:在灌水定额、灌水周期以及灌溉定额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滴灌条件下一行四管灌溉方式更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在7月份是红枣开花和挂果的临界期,对于滴灌灌溉方式来说应增加灌水次数或者加大灌水定额。由此可见,滴灌一行四管布置处于较优水平,有较好的适用范围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研究N肥运移规律并为制定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的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urfer软件对节水灌溉条件下N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N素的运移深度为40cm,侧渗为20cm;膜下软管灌施条件下N素运移深度为60 cm以下,侧渗范围为50cm。从养分浓度方面看,膜下滴灌N素浓度最高,其次为膜下软管灌施,它们的模型为二次方程。  相似文献   

16.
<正>为进一步推广棉花摸下滴管栽培技术、2013年4月份在我县站敏乡17村2组引进了该项目进行实施,该点土壤为壤土,透水性好,多年的农业地表灌溉,地下水位底,水较紧张,严重的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膜下滴灌棉花基本情况1.土壤和播种情况膜下滴灌棉花栽培示范地选择在疏附县站敏乡17村2组31个农户地,条田面积750亩,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棉花播种时间于4月20-25日,播种行距为30cm-50cm-30 cm-60cm,株  相似文献   

17.
膜下滴灌对夏花生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不同灌溉方式处理,并在准确调查降水量、灌水量和土壤贮水量的基础上研究花生膜下滴灌技术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较常规灌溉产量提高17.32%;膜下滴灌总水分利用效率为2.044 kg/m~3,较常规灌溉提高23.80%,其灌水的水分利用效率为6.935 kg/m~3。因此,膜下滴灌能改善水分在不同时间的分布,协调植株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促进荚果发育。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全覆盖膜下沟灌和新型膜下渗灌2种减蒸控漏节水灌溉技术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常规沟灌为对照,对不同灌溉技术的土壤水消耗特点、节水效果及其他综合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全覆盖膜下渗灌和膜下沟灌的减蒸控漏节水灌溉技术,番茄全生育期分别较CK节水36.67%和28.87%,产量分别提高21.32%和5.11%;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65.15 kg/m3和47.03 kg/m3,分别较CK提高106.24%和48.88%;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69.89 kg/m3和53.91 kg/m3,分别较CK提高91.57%和47.78%。膜下灌溉能够降低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研究结果可为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生产示范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深入研究N肥运移规律并为制定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的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采用Surfer软件对节水灌溉条件下N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N素的运移深度为40cm,侧渗为20cm;膜下软管灌施条件下N素运移深度为60 cm以下,侧渗范围为50cm。从养分浓度方面看,膜下滴灌N素浓度最高,其次为膜下软管灌施,它们的模型为二次方程。  相似文献   

20.
地下滴灌条件下杨树速生丰产林林木根系生长特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北京潮白河沙地意大利214杨人工林中,对地下滴灌和常规灌溉下林木根系生长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滴灌能使林木10 mm根量(尤其是2 mm细根量)大幅度增加,如地表以下20~50 cm土层地下滴灌区10 mm根量大于常规灌溉的3倍,这是林地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垂直分布来看,地下滴灌林木10 mm根集中分布在20~50 cm,常规灌溉林木基本呈均匀分布状态;从水平分布来看,地下滴灌林木10 mm根主要分布在靠近地下滴灌管的地方,行间3 m处10 mm总根量甚至比常规灌溉还减少了50%. 因此建议在树体增大后,在行间、株间中线上布设“井”字形地下滴管,以扩大地下滴灌(SDI)区根系分布和吸收范围,进一步提高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