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太霞 《吉林农业》2010,(8):186-186
计划火烧又称计划烧除,是森林防火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计划火烧具有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和蔓延的危险性,降低防火成本低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提出要加强计划火烧管理,变火灾为"火利"。  相似文献   

2.
木荷防火林带防火效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木荷防火林带的两次火烧试验以及六次森林火灾后的调查,证明了其能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的蔓延,为了进一步探讨木荷的防火效能,测定了木荷与其它5个树种的防火性能特征值。测定结果的方差分析也表明,木荷较其余5个树种具更好的防火效能,是一种较佳的防火林带选择树种  相似文献   

3.
《天津农林科技》2005,(5):43-43
科学家研究了大量植物对热和火的稳定性,经过反复育种和淘汰,培育出10多种耐热性能好、不怕火烧的植物,以作森林防火屏障来栽种.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北部林火对森林土壤的性质及林木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大兴安岭北部火烧迹地森林土壤的性质及林木更新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着重从林火、土壤、林木更新三者入手,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分别不同的火烧强度和不同的火烧时间,对火烧迹地森林土壤的性质变化和林木更新情况,设置标准地进行测定、采样、分析并与未火烧的相对比,找出火烧与森林土壤的性质及林木更新的关系,为火烧迹地的土壤改良,促进林木更新提供依据和措施:同时还可以找到适宜的火烧强度,将其做为该地区计划用火的指标,对森林实施人为控制定期火烧,清除林地枯枝落叶,促进营养循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林木更新,并达到以火防火的目的。研究发现,重度火烧可烧毁林褥层,提高土壤温度,降低土壤水分含量,损失土壤有机质,破坏土壤结构,土壤比重变大,容量变大,土壤孔隙度下降,土壤pH值升高,土壤中营养元素N、P、K、Ca含量下降,降低了土壤肥力,易于发生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林木更新。轻度火烧可烧掉部分林褥层,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效水分含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土壤比重变小,容量变小,土壤孔隙度增大,土壤pH值升高,土壤中营养元素N、P、K、Ca含量增加,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林木更新。  相似文献   

5.
<正>开设森林防火线是阻隔林火蔓延,防止大火灾发生的重要战略措施。尤其在幼林地,对阻隔地表火更为有效。由于采用开挖生土带的方法设置防火线。投资多成本高,使建立防火线系统受到限制。我局近年来在开设防火中试用了化学除草与火烧清理相结合的方法,以取代前几年开挖生土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防护效果。一、防火线在幼林地的设置及其规格我局各林场的营林地属于旱山坡,幼林分布与坡向变化有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群落防火林带有效宽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造林绿化的先锋树种,由于马尾松群落结构单一,林内干燥,可燃物载量大,是森林火灾多发群落,而其防火林带建设特别是防火林带的有效宽度指标却没有具体的技术参数标准,为此,选择有代表性的马尾松群落,利用两次火烧试验结果,引入影响林火蔓延的坡度因子和风速因子,建立了以马尾松木荷防火林带的有效宽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在南方低山丘陵区(坡度20°~30°,风级2~4级),可营造行距3米的木荷防火林带4~5行,同时提供了相应坡度与风级条件下,木荷防火林带有效宽度的技术参数标准.  相似文献   

7.
森林火灾致使森林面积蓄积遭到很大破坏,植物群落发生逆行演替,植物种类及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为尽快恢复火烧区植被保持林地生产能力,使其长期发挥森林功效,维护平衡,必须对火烧区进行森林植被恢复进行人工植苗。一、清理方式和方法1.清理方式:采用全面清理。2.清理方法:(1)带状归堆法:带宽1.5米、高不超过1.5米,带间距为10米带的方向视伐区坡度而定,地势平坦的可顺山堆积,以方便更新作业;坡度超过16度要横山堆积,以利于水土保持。(2)火烧处理法:有条件的生产单位,在保证防火安全的情况,在冬季可以将无利用价值的采伐剩余物、风倒木、病腐木、以  相似文献   

8.
选择井冈山自然保护区内16个树种,对其树叶的含水率、燃点、热值、粗灰分、粗脂肪、木质素、粗纤维、燃烧时间及火烧强度这9种理化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应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出了反映树叶抗火性的排序,苦槠、青冈、钩栲等抗火性较强,对于井冈山防火树种的选择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主要目的树种的天然更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不同火烧方式、火烧强度、林分组成、坡向、坡位、郁闭度、土壤厚度、下木盖度、地被物盖度、林龄等条件下的样地的天然更新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地表火火烧迹地的天然更新效果好于树冠火火烧迹地;中度火烧迹地好于重度火烧迹地;发生火烧的林分比未发生火烧的林分天然更新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火频度和火强度对植物群落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黑河地区近20a的火烧迹地天然次生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植被群落中物种的均匀性、稳定性呈现出未烧对照地>1次轻度火烧迹地>1次中度火烧迹地、多次轻度火烧迹地>多次中度火烧迹地、1次重度火烧迹地>多次重度火烧迹地。多次重度火烧、多次中度火烧、1次重度火烧对植物群落稳定性均有很大影响,乔木优势建群种种数随干扰程度增加明显减少,甚至导致严重逆行演替。  相似文献   

11.
林火对大兴安岭偃松—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兴安岭是我国林火高发区,林火对森林土壤的化学性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探明林火与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本文以我国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研究了不同火烧时间、不同火烧强度对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烧时间相同,土壤pH值随火烧强度的增强而增大。火烧强度相同,火烧后时间越长,土壤pH值越小,但火烧迹地的土壤pH值大于未火烧的对照组;在相同火烧强度条件下,不同火烧时间(1996、2010年和未火烧)偃松-兴安落叶松林迹地的土壤养分含量不同,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火烧时间相同,不同火烧强度条件下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存在差异(P0.05)。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条件下彼此间差异显著(P0.05),并且中度、重度火烧与未火烧之间差异显著(P0.05);未火烧、轻度火烧的土壤全N含量分别与中度、重度火烧相比差异显著(P0.05)。不同火烧时间和火烧强度下土壤pH值、全磷、全钾含量和C/N值差异不显著(P0.05)。火烧后5年(2010年火干扰)、19年(1996年火干扰)后,偃松-兴安落叶松林并未恢复至火烧前生长水平。本研究旨在找到不同火烧时间和火烧强度下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为火烧后大兴安岭偃松-兴安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的快速有效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被特征,以2017年毕拉河"5.2"特大森林火灾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7月对研究区展开调查,按照不同火烧程度将火烧迹地划分为3类样地,分别为轻度火烧迹地(乔木死亡率≤30%)、中度火烧迹地(30%<乔木死亡率≤70%)及重度火烧迹地(乔木死亡率>70%),运用多样性指数和改进的M-Godron法,分析不同程度火烧迹地内物种组成、植被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林火干扰下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中度火烧迹地最高、重度火烧迹地居中、轻度火烧迹地最低的格局;随着林火干扰程度加重,火烧迹地内植物群落稳定性越低。  相似文献   

13.
以山西省沁源县2019年“3.29”森林火灾形成的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按火烧程度将火烧迹地划分为重度、中度、轻度3类,通过调查林下灌草样方,分析火烧迹地林下植被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后林下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植物种类在重度火烧迹地内最多,轻度火烧迹地次之,中度火烧迹地最少;林下物种多样性以重度火烧迹地内最高,不同强度火烧迹地林下植物群落间均表现为极不相似;不同强度火烧迹地林下植物群落多样性均达到了“较好Ⅲ”级及以上。油松林重度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林下植被的组成及物种多样性均较轻、中度的高,火烧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林下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天津农业科学》2015,(8):21-23
以山西省沁源县国有林场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分析了不同强度的火烧(重度火烧、中度火烧)1,4,8 a后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对照相比,火烧后土壤p H值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全氮的含量在火烧4a后差异显著;土壤全磷的含量达到显著差异水平。(2)火烧后土壤p H值升高;重度火烧后,土壤全氮和全磷的含量却降低;中度火烧后土壤的p H值、全氮、全磷明显提高。说明不同年限、不同强度的林地火烧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存在一定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大兴安岭北部试验林火干扰下土壤密度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火干扰下寒温带针叶林土壤密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形成机制, 旨在更好地认识火干扰后森林土壤密度的时空动态规律, 为火烧迹地改造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方法在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杜香-杜鹃-落叶松林地内, 进行严密监控下的秋季林火点烧试验。采用网格法布设固定样地, 在火烧前后连续定点观测土壤密度的时空动态。结果林火干扰后:(1)各时段重度火烧区土壤密度较轻、中度火烧区高5%~10%, 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时间序列上土壤密度的变化模式因火烧强度而异, 其中轻度火烧区土壤密度因火烧立即下降而后逐渐升高, 中度火烧区土壤密度未因火烧立即产生实质性变化而后持续升高, 重度火烧区(及3个火烧强度区综合分析)表现为火烧后土壤密度立即升高并持续增强。(3)土壤密度(或土壤密度变化)空间格局与火烧强度空间格局极显著正相关, 火烧强度的作用效果在火烧后立即显现, 其相关程度在融雪季、雨季/生长季进一步加深。结论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恢复初期, 因火烧强度差异导致的土壤密度变化方向的初始差异在雨季/生长季消失(均表现为升高), 中、重度火烧区土壤密度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火烧时间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不同强度火烧对福建将乐林场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林火管理和火后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在福建将乐林场选择3块人工杉木林标准样地,每间隔60 d实施一次计划烧除,每次燃烧试验共设置10、30 min与60 min和对照(CK)4个处理,试验结束后统一进行土样采集和室内分析。火烧10 min和30 min钟后1 d杉木林土壤的容重降低,之后逐渐增加;火烧60 min的土壤容重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再增大的变化趋势,火烧60 d和120 d时的土壤容重均低于火烧前。与火烧前相比,火烧10、30 min和60 min后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先增加后降低,且120 d后均降低到火烧前水平以下。火烧10、30 min和60 min后土壤pH值和碱解氮含量均持续增加。火烧10 min和60 min后的土壤有机碳呈持续增加趋势;火烧30 min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但均高于火烧前水平。火烧10、30 min和60 min后1 d土壤全氮含量均增加,之后开始降低。火烧10 min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持续递增;火烧30 min和60 min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但火烧后120 d仍未恢复到火烧前水平。火烧10 min后1 d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升高,之后开始下降,120 d后下降到火烧前水平以下;火烧30 min后60 d天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之后逐渐降低,到120 d几乎降低到火烧前水平;火烧60 min的杉木林土壤速效钾含量持续增加。不超过60 min的低强度计划火烧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  相似文献   

17.
以3年生水曲柳、胡桃楸、黄蘖为研究对象,对幼树不同部位火烧(叶片被火烧T1、枝被火烧T2、茎被火烧T3)后叶片细胞膜相对透性、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和Pro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曲柳、胡桃楸、黄蘖直接火害叶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变化规律一致,显著高于对照,其中水曲柳叶片细胞膜破坏程度和膜脂过氧化程度最大;3种幼树直接火害叶SOD、POD活性和Pro含量都显著提高,其中水曲柳SOD活性和Pro含量提高最多。火烧后3种幼树新生叶相对电导率除胡桃楸的茎火烧处理显著提高外,其他都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茎火烧处理的胡桃楸MDA含量显著提高,水曲柳的叶和枝火烧处理、黄蘖的枝和茎火烧处理显著降低;SOD、POD活性和Pro含量因树种和火烧处理的不同而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一些树种进行适当的火烧会提高幼树对火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在计划火烧和提高树木的抗火性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干扰因子。本试验以山东省威海里口山林火迹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火烧程度对表层土壤(0~10 cm)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过火林地相比,火烧迹地内土壤p H值升高,表现为重度火烧林地轻度火烧林地中度火烧林地;土壤有机质与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下降幅度表现为重度火烧林地轻度火烧林地中度火烧林地;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下降幅度表现为轻度火烧林地重度火烧林地中度火烧林地;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增加幅度表现出重度火烧林地中度火烧林地轻度火烧林地。重度火烧后土壤养分含量降低,p H值升高,不利于土壤化学性质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从树种组成、密度、生长性状(基径、株高、冠径)、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探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油松人工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特征,为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森林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保护区内火烧迹地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重度火烧、中度火烧、轻度火烧)和对照(未过火)分别设置3块20 m × 20 m样地,重度火烧下天然更新样地和天然更新下重度火烧样地为相同样地,共15块样地,调查林木更新出现的种类和数量,测量林木更新的基径、株高、冠径,进行每木检尺并记录样地的地理坐标和立地因子等信息。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林木更新密度、生长性状的差异,利用方差/均值法分析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1)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和山杨,分别占所有林木更新的38.1%和42.3%,此外还包括油松、裂叶榆、大果榆、榆树、色木槭等。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密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2)重度火烧下不同更新方式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无显著性差异(P > 0.05),天然更新下不同火烧强度之间所有林木更新的生长性状特征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 < 0.01)。(3)油松林火烧迹地林木更新的空间分布格局受到种子来源、种间竞争和火灾后生长空间的影响,适宜的微生境、动物携带种子扩散等因素会促进更新小规模聚集。结论火烧后4年的油松林火烧迹地更新树种主要是蒙古栎、山杨,中、低强度地表火可以促进林分天然更新,采取抢救性采伐等管理措施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可以加速火烧迹地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20.
林火因子对大兴安岭森林植被演替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森林火灾因火烧强度、频率及大小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火烧迹地,对火后演替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火烧程度的迹地上残存的活植被繁殖体的多度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且直接影响火后植被的初始演替格局及动态 相对于中轻度火烧迹地而言,重度火烧迹地由于残留的活植被繁殖体很少等因素,极大地增加了演替的不确定性 火烧频率随着林分位置、类型、林龄以及林分的疏密度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火烧频率的增加会阻碍植被向森林演替,甚至导致森林向灌木草本演替 一般面积大的火烧迹地相对于中小火烧迹地而言,火后森林物种的丰富度低,灌木草本的盖度低,外来物种多 火烧程度、频度和大小等林火因子往往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火后植被,增加了演替的复杂性及其不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