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2.
1980~2012年昌都地区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雷暴日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昌都地区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为人们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及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雷电灾害防御的对策。结果表明,昌都地区雷暴日数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呈现西北—东南向中南部地区的逐渐递减;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表现为呈逐年代减少的趋势,1980年以来,雷暴日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减少幅度为2.322 d/10a,各地雷暴日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减少比较明显的为类乌齐,左贡、丁青、芒康、八宿等地也呈现减少趋势,但昌都、洛隆呈现不显著增多趋势;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为雷暴活动的高峰季节;月变化呈单峰型,主要出现在5~9月,约占年雷暴日数的94.2%,其中7月份最多。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研究菏泽市近51年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方法]利用菏泽市1961~2011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菏泽市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以及年际阶段变化分布。[结果]菏泽市年均雷暴日为25 d,随着年代的增加,雷暴日数平均以1.9 d/10a的速率减少。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9月,其中以7月最多。初终日间隔最少86 d,最多264 d。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16日,终日为9月16日。雷暴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结论]该研究为菏泽市雷暴的预测、评估及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本溪县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5年(1958-2012年)的雷暴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县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8.1d,属于多雷区;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10a;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其中6月份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年雷暴初日以5.3d/10a速率提前;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年雷暴终日以0.4d/10a速率提前。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4~2012年修文县逐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线性倾向等方法,对修文县雷暴天气的年际变化和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修文县各月均有雷暴天气出现,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3~9月,其中8月最多,12月最少。一年四季也均有雷暴天气发生,且雷暴天气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雷暴发生的概率非常低。雷暴天气发生最为频繁的是20世纪80年代,其次是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60年代和70年代相对较少。从总的气候趋势来看,雷暴天气总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3.17d/10年。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8-2013年本溪地区雷暴天气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分析、高斯滤波、M-K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6年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年代际尺度上,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较常年偏多,1995年后雷暴日数较常年偏少;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56年时间序列没有明显的突变特征,但存在准2~5年、准10年和准30年周期,且准2~5年和准10年周期有随时间增强趋势,振荡周期随时间有所加长. 相似文献
9.
利用本溪县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5年(1958~2012年)的雷暴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县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8.1 d,属于多雷区;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 d/10a;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其中6月份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年雷暴初日以5.3 d/10a速率提前;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年雷暴终日以0.4 d/10a速率提前。 相似文献
10.
11.
12.
应用直方图法对年雷暴日数进行了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烟台地区年雷暴日数的变化规律,并简单介绍了利用Excel函数方法绘制直方图和正态分布曲线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现代农业科技》2016,(10):219-223
利用青海省50个国家站1961—2010年人工观测雷暴日数资料,运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了雷暴日数对防雷等级划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共有39个台站的雷暴日数等级划分未发生变化,有9个台站的雷暴日数等级出现降低趋势,有2个站的雷暴日数等级出现了上升趋势;50个台站1961—2010年雷暴日数变异系数平均值为8.57%,有13个站雷暴日数1961—2010年间的变异系数超过10%,海晏和乌兰2站雷暴日数的变异系数超过了25%;50个站中除格尔木、冷湖、小灶火3个台站外,其余各站的雷暴日数均出现了突变;建议采用近30年人工观测雷暴日数平均值与标准差之和作为防雷工作雷暴日数,以确保建(构)物年预计雷击次数的计算、防雷等级划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4.
15.
分析了河南省原阳县种植水稻的气象条件,认为当地温度、水分和日照均能满足水稻的生长需要。对当地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当地水稻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确定雷暴日数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2007年人工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资料,针对雷暴日数对2种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共同确定雷暴日数的方法,以便更加准确地描述雷暴日这一参数。 相似文献
17.
深入了解莱芜市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以及演变趋势。利用1971~2000年莱芜市观测站资料,从雷暴的初、终日及绝对变率、雷暴日的年、月分布及变化趋势,以及雷暴初、终日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随着年代的推移,初、终雷日的平均日期都更加趋于稳定,但终雷日的年际差异大;雷暴期相对稳定,年代际变化不大,总的趋势略有变短的倾向,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是减少的,平均倾向率为每10年-2.5 d;雷暴的月分布基本呈单峰对称分布,7月份是雷暴的最为集中的1个月份;雷暴日与气侯平均气温的对应关系是,雷暴初日所对应的气侯平均气温为12℃,雷暴终日所对应的侯平均气温为14℃。从60年代到90年代,莱芜市平均初雷日、终雷日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8.
博斯腾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博斯腾湖大湖区内17个固定采样点2000—2017年监测数据,分析近18年博斯腾湖水质的动态变化特征,并采用普通克里金差值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博斯腾湖8种水质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关性。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博斯腾湖8种水质指标含量呈上升趋势,水质逐渐恶化;2010—2017年,虽然博斯腾湖水位逐渐下降,但博斯腾湖水质逐年回升,截至2017年博斯腾湖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总磷达到Ⅰ类标准,氨氮达到Ⅱ类标准,高锰酸盐指数、总氮达到Ⅲ类标准,化学需氧量为Ⅳ类标准,矿化度属于微咸水类;(2)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博斯腾湖湖水总磷与总氮呈极显著负相关,氨氮与总氮呈极显著正相关;(3)通过普通克里金差值分析可知,博斯腾湖水质存在空间分布极为不均的情况,其西北部和东南部水质指标含量较高,湖中心区和西南部水质指标含量较低。建议改变博斯腾湖的出水口,以便利于博斯腾湖的水体循环。 相似文献
19.
20.
雷暴日是濮阳常见的一种气候,给人们的生活、生命与财产安全带来了一定威胁。以濮阳市1971—2010年雷暴观测资料为数据支撑,从雷暴的初、终日及绝对变率入手对当地雷暴日的年、月分布以及变化趋势,雷暴初、终日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性气候对人民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