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优化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覆土技术,以泥炭为覆土材料,研究泥炭覆土搅拌时间对覆土物理结构以及对双孢蘑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证实,随搅拌时间的延长,泥炭覆土充气孔隙度降低,容重增加。充气孔隙度与双孢蘑菇产量高度正相关,但是与双孢蘑菇子实体大小及商品菇率高度负相关;覆土容重与双孢蘑菇产量高度负相关,但是与双孢蘑菇子实体大小及商品菇率高度正相关。搅拌时间较短的覆土(5~20 min),双孢蘑菇总产量较高,且每潮菇产量更均匀,更有利于工厂化生产。搅拌时间较长的覆土(40~120 min),双孢蘑菇子实体较大,但是会降低双孢蘑菇的总产量以及影响每潮菇产量的均匀性。本试验条件下泥炭覆土最适搅拌时间为10 min,双孢蘑菇3潮菇总产量34.5 kg/m~2,商品菇产量27 kg/m~2。研究初步揭示覆土物理结构对双孢蘑菇产量及质量的影响,为优化覆土技术及筛选优质覆土材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重点走访食用菌产业部门分管部门、菌包加工企业及典型种植户等方式,对兵团第六师双孢蘑菇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本地区双孢蘑菇的栽培已初具规模,但存在栽培技术水平低、菌种生产单位较少、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并从加大双孢蘑菇规模化生产、菌种科研攻关、技术培训和制定栽培技术标准等方面对兵团第六师双孢蘑菇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双孢蘑菇中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双孢蘑菇中代谢产物的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双孢蘑菇中蘑菇氨酸的结构、药理作用,以及双孢蘑菇中活性多糖、蛋白酶及脂肪的结构特点,为国内双孢蘑菇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双孢蘑菇野生种质杂交育种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建立双孢蘑菇野生种质杂交育种技术平台,选育出具有适应性强的高产优质双孢蘑菇杂交品种,应用双孢蘑菇同核不育株间的杂交育种技术,进行国内外野生菌株间及野生菌株与栽培菌株间的配对杂交。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四孢变种菌株的同核不育株分离比率最大,达92.6%;传统栽培菌株分离的同核不育株分离比率较小,仅8.7%。单孢分离的同核不育株菌落形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杂交菌株分离的同核不育株菌落形态类型变化较多,传统栽培菌株的变化较少。四川野生菌株分离的同核不育株与国外野生菌株及国内栽培菌株分离的同核不育株间均可杂交,进一步证实四川分离的野生菌株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双孢蘑菇野生种质。  相似文献   

5.
双孢蘑菇新型覆土材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5种不同覆土材料的不同比例配比对双孢蘑菇产量和稳定性的影响,设计21个试验配方,各3次重复,以期筛选出适合本地双孢蘑菇栽培的新型覆土材料,为当地双孢蘑菇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结果表明,无论是田土、红壤土,还是河泥土,通过添加废菌糠,双孢蘑菇的产量均有一定的提高;综合双孢蘑菇产量、稳定性和经济效益,最终确定最佳覆土配方为河泥土添加量30%,废菌糠添加量70%,可以作为一种理想新型覆土材料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双孢蘑菇与其它的食用菌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需要覆土。覆土是双孢蘑菇生产中重要的措施,即在双孢菇培养料表面覆盖一层土粒,以用来防止培养料中的水分过度蒸发,稳定培养料的湿度,改善培养料的通气状况,促使菌丝体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土粒对菇体能起到支撑作用,覆土层中有臭味假单菌,从而促进双孢蘑菇子实体的大量形成。本文介绍了双孢蘑菇覆土的作用和种类及覆土时的注意事项及管理要点。  相似文献   

7.
双孢蘑菇贮运保鲜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双孢蘑菇是世界性栽培的重要食用真菌之一,其保鲜期短是双孢蘑菇产业发展和市场开拓的瓶颈。从适时采收、修整分级、及时预冷、包装、适温贮藏、保鲜剂处理、运输等方面总结了双孢蘑菇的贮运保鲜技术。  相似文献   

8.
双孢蘑菇涂膜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提高贮藏质量延长保鲜期为目的,探讨了双孢蘑菇的最适贮温,采用海藻酸钠、琼脂和魔芋涂膜液等对双孢蘑菇进行涂膜及优化。结果表明:双孢蘑菇的最适贮温0~3℃,采用涂膜法可延缓褐变进程,保鲜质量好;在相同条件下,双孢蘑菇采用海藻酸钠涂膜的保鲜效果最好。海藻酸钠涂膜双孢蘑菇的最佳条件为海藻酸钠用量0.8g/100g水、蔗糖酯用量0.7g/100g水、涂膜时间4min。  相似文献   

9.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采后贮藏期间极易发生表皮褐变,其中涉及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为探索双孢蘑菇采后褐变涉及的分子机制,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双孢蘑菇HMG转录因子进行鉴定,并对AbHMG蛋白特性,以及AbHMG基因在双孢蘑菇采后贮藏期间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PFAM注释结果在双孢蘑菇中鉴定到13个AbHMG转录因子,编码序列长度425~1 881 bp,编码141~62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15 996~69 651,等电点5.12~11.13,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AbHMG蛋白的主要结构元件,所有AbHMG蛋白均为定位于细胞核的不稳定蛋白。双孢蘑菇贮藏期间表皮L*值呈逐渐下降趋势,表现为表皮褐变程度加深,同时双孢蘑菇子实体相对电导率和呼吸强度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AbHMG7、AbHMG9和AbHMG13基因在双孢蘑菇贮藏后期的表皮样品中显著上调表达。双孢蘑菇中共鉴定到13个HMG转录因子,其中AbHMG7、AbHMG9和AbHMG13转录因子可能参与了双孢蘑菇采后褐变相关的转录调控进程。  相似文献   

10.
正原江苏省农药检定所等单位研究人员评价了甲基硫菌灵对季节性栽培双孢蘑菇褐腐病的室内杀菌活性、田间药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离体条件下,97%甲基硫菌灵原药对双孢蘑菇和蘑菇疣孢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甲基硫菌灵对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抑制率在5.99%~33.02%之间,对蘑菇疣孢霉菌丝生长抑制率在1.18%~34.90%之间,其有效抑制中浓  相似文献   

11.
探讨双孢蘑菇采后贮藏适宜的CO_2体积分数,减少双孢蘑菇贮藏过程中腐败变质的发生,为双孢蘑菇采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在5℃低温和95%相对湿度的低温冷库中,经过不同CO_2体积分数的贮藏,研究其对双孢蘑菇失质量率、硬度、白度、可溶性固形物、呼吸速率和酶活性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随着CO_2体积分数的升高,延缓了失质量率的上升和硬度的下降,能显著(p0.05)抑制双孢蘑菇的呼吸速率,使可溶性固形物和酶活性变化缓慢。CO_2体积分数为20%时,能有效抑制双孢蘑菇呼吸速率、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上升,并且在减缓双孢蘑菇硬度、白度、可溶性固形物下降方面效果最好,能极显著(p0.01)地延缓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气调与热风干制对双孢蘑菇片干燥速度与制品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高双孢蘑菇干制品质量为目的,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型气调干燥实验设备,用CO2、N2气体置换干燥室空气作为介质对双孢蘑菇片进行气调干制试验。分析了气调与热风干制对双孢蘑菇片干燥速度和制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孢蘑菇片采用充N2降O2干制的干制品维生素C保存率得到较好保存,纤维化进程慢,褐变度低,更接近鲜菇固有的风味和品质。  相似文献   

13.
贮藏条件是影响双孢蘑菇贮藏效果的重要因素,介绍了气体成分、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对双孢蘑菇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复配杀菌剂对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单一药剂的长期使用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及复配剂对双孢蘑菇疣孢霉病的防治问题,以双孢蘑菇疣孢霉为检测菌,对21种复配杀菌剂进行了实验室平板药效检测试验,并筛选对疣孢霉抑制力强的药剂组合进行菇床应用验证。结果显示,对疣孢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双孢蘑菇生长的影响,不同复配杀菌剂存在很大差异,其中用4000倍与4800倍的复配杀菌剂(25%腐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体积比1:1)和4000倍的复配杀菌剂(40%多·福可湿性粉剂+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体积比1:1)处理覆土材料,对防治疣孢霉病均有较好的实效,且对蘑菇的菌丝生长与子实体发育无不良影响,生产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以感官评价为指标,以新鲜双孢蘑菇为基准量,选择金耳、芡实、淀粉和八角粉添加量为单因素进行梯度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双孢蘑菇金耳芡实休闲片的制作工艺。该研究拓展了双孢蘑菇、金耳和芡实的综合开发应用,为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休闲食品。  相似文献   

16.
真菌-细菌生物膜(FBB)在制备高效生物肥料接种剂和生防制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探讨FBB的形成机理非常有必要。以双孢蘑菇和恶臭假单胞菌UW4为对象,研究了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在双孢蘑菇-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采用PDA平板培养双孢蘑菇菌丝,在距离菌丝尖端边缘处涂布UW4菌悬液,双孢蘑菇菌丝生长速度比涂布超纯水的对照组提高10.85%,同时,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均可观察到UW4能够在双孢蘑菇菌丝表面形成菌膜。使用ACC合成酶抑制剂氨基氧乙酸(AOA)抑制双孢蘑菇菌丝ACC的合成,则UW4不能在双孢蘑菇菌丝表面形成菌膜。此外,UW4 ACC脱氨酶基因缺失突变株也不能形成菌膜。趋化试验发现,UW4可趋化ACC,趋化强度与双孢蘑菇菌丝分泌物中的强趋化物谷氨酰胺和柠檬酸类似,且ACC最适趋化浓度的趋化强度高于谷氨酰胺和柠檬酸最适趋化浓度的趋化强度。而UW4 ACC脱氨酶基因缺失突变株不能趋化ACC。转录组测序分析ACC对UW4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ACC能够引起UW4中趋化和运动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的上调或下调。以上结果表明,ACC是假单胞菌趋化双孢蘑菇的一种强趋化物质,同时是产ACC脱氨酶细菌在真菌菌丝表面形成菌膜的关键信号物质。  相似文献   

17.
基于稻、麦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的理化性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稻、麦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差异,以60%稻草配方和100%麦草配方的培养料为栽培基质,研究发菌料在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过程中的p H、电导率、含水量、灰分、碳氮含量、C/N等理化性质及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100%麦草配方相比,60%稻草配方栽培双孢蘑菇的培养料电导率、灰分含量较低,而第二潮菇后的碳氮含量迅速升高。三潮菇结束后,60%稻草配方的培养料纤维素与木质素的降解率低于100%麦草配方,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差异不大。研究初步探明了稻、麦秸秆在双孢蘑菇栽培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差异,为进一步利用稻秸秆工厂化栽培双孢蘑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以废棉种植草菇的菇渣为主要原料,设计双孢蘑菇的堆肥配方并在工厂化条件下种植。[方法]通过在堆肥期和栽培期样品采集,从培养料理化性质、木质纤维素含量及相关降解酶酶活、蘑菇生物学效率等方面,探究该菇渣培养料栽培双孢蘑菇的可行性。[结果]结果表明:以废棉基质为主的草菇菇渣含氮量1.8%以上,本试验配方二次发酵结束后含氮量达2.37%;在堆肥阶段,有62.03%的纤维素被利用,39.2%的木质素被利用;在发菌阶段,有29.32%的半纤维素被利用,木聚糖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有21.38%木质素被利用,漆酶活性在发菌阶段达到最高,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与其相关降解酶变化呈正相关;在出菇阶段,各组分利用率均有所下降,有15.38%的纤维素被利用,有19.60%的半纤维素被利用,9.54%木质素被利用,相关降解酶活性变化与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变化呈正相关。双孢蘑菇产量为22.48 kg/m2,生物学转化率达51.38%,表明以草菇菇渣为主要原料,添加豆粕、石膏、黍杆的配方生产双孢蘑菇效果良好。[结论]本试验获得了高效高产的以草菇菇渣为主要原料生产双孢蘑菇的配方,达到了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图4 表5 参31)  相似文献   

19.
双孢蘑菇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产量最多,消费量最大的著名食用菌之一。栽培双孢蘑菇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近几年来,我所经过反复栽培实践并结合外地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在双孢蘑菇子实体发育初期,其子实体中含有较高水平的尿素;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尿素的含量逐渐降低;最后。到发育4期(即采收期)时尿素含量又回升。在双孢蘑菇贮藏期间,尿素含量高会影响品质,即尿素会在脲酶(EC3.5.1.5)的作用下转变为氨。尽管尿素在双孢蘑菇中的含量较高,但是,仍然不清楚它在其中所起的生理作用是什么。已鉴定到双孢蘑菇的脲酶基因和其启动子区域并且进行了克隆。通过cDNA分析证明基因组DNA的编码部分被9个内含子打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