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四、田间管理206甲一期,选自《合集》9613正甲,原《缀合》318王勿往省黍,祀弗若。206乙一期,选自《合集》9613正乙,原《缀合》318……往省黍,祀若。这是同一龟甲不相连接的两部分。“省”,旧多释为相,不妥。孙诒褒、叶玉森,陈邦怀等释为“省”是正确的,《说文》:“省,视也,从眉省从(?)”。甲骨文与金文“省”字正如此形。卜辞言“省黍”即视察黍的生长情况之义,是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农业资料选集考辨(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作物(续1988午第2期)2,稷类:45.一期,选自《前》4、39、5……稷……二。过去不少学者对甲骨文中的()、()、()、()诸形的字,不是混而为一,就是误释了。末一字形,商承祚先生就曾误释为噩(或释为丧)。前三字一般又多释为禾或黍。孙诲波在《甲骨文编》中始释为粟。友人袁庭栋从其说,认为:“粟,在卜辞中是‘谷子’之专名”,“因为禾本为谷子,在用为谷类作物之泛称之后,为了使之与作为专名的禾有所别,遂于()字加上  相似文献   

3.
稻和黍献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中下游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都已有水稻种植,河南浙川、洛阳、陕西华县、山东栖霞都有稻谷遗存出土。进入有史以后的甲骨文中却找不到稻字,早年叶玉森氏曾释甲骨文中的一个字(图1、a、b、)为稻的初文,但后来未被公认接受。甲骨文中又有一个“(米覃)”字,如图2、a、b、所示,唐兰释为稻的初文,理由是古书上(米覃)通(道禾),故(米覃)也可通稻。按(禾覃)即穇子俗名龙稷爪,(道禾),也没有稻的义。(米覃)按《说文》及段注,系指菜羹,都没有与稻有什么演变联系。于省吾则释(米覃)为“菽”的初文;陈梦家释为“秬”;郭沫若释为“酋”;杨树达释为“(米焦)”;康殷认为  相似文献   

4.
三、种植155.一期,选自《合集》9542贞乎黍。黍本为作物名,这里是名词作动词用,意思是种黍。由此至180片的黍都是指种黍。乎即呼叫之呼,在卜辞中与令相当。156.一期,选自《粹》892,又《合集》9541贞乎黍[受]有年。  相似文献   

5.
农史通信     
《农业考古》编辑部同志们: 承惠赠你们主编的《农业考古》,非常感谢! 这一刊物,内容充实,讨论活跃,几年之间,居然出了八厚本,洋洋巨观,殊为钦佩! 我解放前,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发表过《卜辞中所见之殷代农业》(日本贝冢茂树等《古代的帝国》一书曾大量征引),《气候变迁及殷代气候之检讨》(竺可桢《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之初步研究》一文殷代部份,即引用敝说)及《卜辞中关于雨雪之记载》等文。解放后,曾发表过《殷代农作施肥说》、《殷代农作施肥说补证》,《再论殷代农作施肥问题》及《殷代的冰雹》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34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稻米最多的国家之一,栽培稻谷的历史非常古远。先秦的古籍中有许多地方讲到种稻的事,当时把稻米当作珍贵的粮食,有的地方还用稻米做酒。讲得最多的是年代较早而又比较可靠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如《小雅·白华》中说:“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豳风·七月》中说:“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周颂、丰年》中也说:“丰年多黍多稌”。稌是稻的别称,有人认为是糯稻。这三条讲的都应  相似文献   

7.
周秦、两汉对农业劳动者有刍、稿之征。何为刍、稿据《说文》:“稿,秆也”;“秆,禾茎也”;“刍,刈草也”。古今对稿的解释无异义,此处之禾系指谷而言。古所谓稿,即今之谷草,用为饲养牲畜。《说文》释为“刈草”之字有二:一为刍,一为芟。芟是除草的动作,所芟之物为杂草。刍是被刈之物,用为饲草。二者互相渗透,所以历来治史者多释刍为牧草或  相似文献   

8.
问号粉碎机:又到了春播时节,农谚说得好,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我们老话里说五谷杂粮,你知道五谷都包括哪些吗?“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五谷的记载也很多,而且对“五谷”所指亦颇有不同。例如,《皇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周礼》中“五谷”指麻、黍、稷、麦、菽(豆);而在《孟子》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管子》里包括黍、秫、菽、麦、稻;《楚辞》则指稻、稷、黍、菽、麻,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  相似文献   

9.
论黍和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常常黍稷连称,周族的祖先称后稷,稷成为百谷之长。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黍的出现次数很多,黄河流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谷物遗存中又以粟最多。黍和稷到底是同一种作物或两种不同的作物?千余年来文献中一直争辩不休。以稷为粟和以稷为黍的,各自引经据典,互相辩驳,积累的文字,令人目眩,而且枝节横生,又有以稷为高粱的插曲,附和者都是经学大师、训诂名家。除以稷为高粱已遭摈弃外,稷即粟和稷乃黍(穄)的争论仍未结束,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咏稻的诗共六见,其中五见都作“稻”,另一见作“稌”(音徒或杜):“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周颂、丰年》)。稌是什么?《毛亨传》说“丰,大也;稌,稻也。”《说文解字》和《尔雅》等亦以稌为稻。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以稌和稻同作大名解,另一是以稌为稻的一种,即稌是小名,属于稻这个大名。《周礼·天官·食医》中也提到稌:“凡会膳食之宜,牛宜  相似文献   

11.
~~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牛匕豚乞刂(郭注:亦割刺之名),糈用禾余。今按,此经起自“洞庭山之首”,中有“澧沅”、“潇湘”诸水,其倒数第二为“柴桑之山”,郭注:“今在浔阳柴桑县南,共庐山相连也。”则此《中次十二经》稻产区当分布于今湖南北部和江西北部。这与上述湘北、赣北史前稻遗存发现地点也是吻合的。史称“三苗之后,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战国策·魏策》)然而,三苗族所创造的文化类型,应属于稻作文化。南方多水稻。今本《海内经》说:“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豆)、膏稻、膏黍(黄米)、膏稷(即粟、谷子)…  相似文献   

12.
《百姓》2003,(11)
古人相信,名字代表命运。《说文》一书中,训义“名”为“命”,“名自命也”。贤哲尹文子说:“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就是说:察辩事物,必先定名然后才可以成事,事物的成败得失,又可以检验其名。古代还有“有名必有其实,名为实之宾也”一说,意思是符号代表了一  相似文献   

13.
字说五谷     
王菲 《河南农业》2005,(9):42-43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着近万年的农业文明史。据《淮南子·修务》记载:“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龙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境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原始采集业在神农时代发展为种植农业,所种农作物的品种据上述主要是“五谷”,但对“五谷”的解释却历来众说纷纭:一说是麻、黍、稷、麦、豆(郑玄注《周礼》);一说是稻、稷、麦、豆、麻(王逸注《楚辞》);还有人认为是稻、黍、稷、麦、菽(赵歧注《孟子》)。综合起来共有六种作物,即黍、稷、麦、稻、豆、麻。事实上“五谷”之说是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当时社会不可能仅有五种农作  相似文献   

14.
琴茶同韵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5,(4):131-134
1.“韵”字解析 “韵”。本字写作“额”,许慎《说文》里解释说:“颉,和也,从音,员声。”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说:“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蔡邕《琴赋》里说;“繁弦既抑,雅韵乃扬。”可见。“韵”字本来指音韵、声韵、节奏、韵律等。又有风韵、神韵、气韵、韵致等多种含意。  相似文献   

15.
六、求禾、受禾与(?)禾334.四期,选自《合集》333271)辛卯卜,又妣壬、癸小牢。3)不遘雨。2)戊戍卜,贞酒求禾。第2)辞是有关向鬼神求禾的占卜记录。贞后的“酒”本从酉从彡,为印刷方便计均写作酒。有人曾释为酎。恐怕不一定对。孙海波《甲骨文编》隶作(酉彡),认为是酒祭。叶玉森也隶释为(酉彡),并认为:酉即古文酒字,从彡为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复种轮作,多熟种植有悠久的历史。复种制创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七世纪至三世纪)。《管子·治国》中所说的:“四种而五获”;《荀子·富国》中所说的“一岁而再获”;《吕氏春秋·任地》中所说的:“今兹美禾,来兹美麦”等,说明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创始了四年五熟和二年三熟的种植制度。 秦汉时代(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官府大力推广冬麦种植,促进了复种轮作和  相似文献   

17.
“茶艺”论释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 ( 1 36 )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注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  相似文献   

18.
何为刍、稿?     
《农业考古》1989年第1期发表的杨作龙先生之《周秦·两汉的刍、稿及其税考》一文,将“刍”释为“蔓菁”,拜读之后,未敢苟同,今略述浅见,就教于作者及读者诸君。为了考证“刍”、“稿”究系何物,杨作龙先生提出:“周秦、两汉对农业劳动者有刍、稿之征。何谓刍、稿?……历来治史者多释刍为牧草:饲草,而且至今无人怀疑。能饲牛马的饲草种类繁多,这样,刍这一概念的外延也随之被扩大到与古代史实不相符的程度。我们认为,至少在汉代以前,刍是一种特定农作物的专用语”。为了驳斥前人关于“刍”为饲草的概念,杨文紧引《古今图书集成》释苽一段文字;“苽者,蒋草也,生水中……。江南人呼为茭  相似文献   

19.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粳条下载有“粳谷奴”一药,时珍自注:“谷穗煤黑者。”此药主治“走马喉痹,烧研,酒服方寸匕,立效。”“粳谷奴”一名,不见于古代其它本草或植物学著作,此为何物,未详。赵腾芳同志《黑糯稻的考察和研究》一文(载《农业考古》1984年第2期)认为指“黑糯。”董国堃同志撰《对“粳谷奴就是黑糯稻”的质疑》一文(载《农业考古》1985年第2期)提出异议,认为此物“一是指谷穗煤黑者,为粳谷奴也;二是指此煤黑者可入药,能治走马喉痹(即白喉)”。(按:着重点原文所加)上述二说,笔者均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20.
陈梦家先生曾指出:“殷人只有社而无稷”。但从卜辞来看,田有田祭义,殷人有田神崇拜:(1)……大令众人曰协田,其受年、十一月。《合集》1(2)……曰协田,其受年。《合集》2这里的田应读为《诗·甫田》“琴瑟击鼓,以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