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力  王俊奇  丁洁平 《茶叶》2014,40(3):164-165
本文从品名、品质、品牌等3个方面介绍了‘天目青顶茶’品牌的历史文化、品质特征和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2.
东海 《茶报》2004,(2):22-22
杭州乃历史古都,丝绸之府。龙井茶,虎跑水,被誉为杭州双绝。天目山、苕溪丘陵、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等风景名胜区盛产名茶。十大名茶是:西湖的龙井茶、余杭的径山茶、淳安的千岛玉叶、桐庐的雪水云绿、建德的千岛银针、临安的天目青顶、富阳的鹳山龙井、  相似文献   

3.
天目茶碗     
天目茶碗,指在天目山地区天目窑烧制出的茶碗。1982年,浙江省临安市在省文物部门统一普查时,发现了宋代古窑址群,窑址主要分布在临安县中部於潜的凌口乡、绍鲁乡和西天目乡境内。共有24处,总面积达6平方公里。杭州市文物专家经过10余年的踏勘调查,发现了宋元时代多处古窑址的丰厚堆积。计有青白釉和黑釉瓷残片、各种窑具及龙窑基等,而有些窑址中黑釉瓷的质量要比青白釉瓷高。根据我国文物命名的传统习惯,各地的窑口及其产品都以所在地名命名,那么从天目窑生产的各种瓷器和茶碗产品  相似文献   

4.
《茶叶》2015,(3)
<正>品名——叙说历史名茶的前世今生天目青顶原称天目山茶、天目云雾茶。早在西汉元始年就有梅福天目植茶的文字记载。唐陆羽在《茶经》中赞道:"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明代被列为"贡品"。清宣统二年在南洋劝业博览会上荣获特等金质奖。1986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  相似文献   

5.
《茶叶》2015,(1)
<正>品名——叙说历史名茶的前世今生天目青顶原称天目山茶、天目云雾茶。早在西汉元始年就有梅福天目植茶的文字记载。唐陆羽在《茶经》中赞道:"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明代被列为"贡品"。清宣统二年在南洋劝业博览会上荣获特等金质奖。1986年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茶。  相似文献   

6.
《茶叶》1987,(4)
天目青顶“天目青顶”又名“天目云雾”。产于天目山的杨岭乡溪里小岭坑和临目乡东坑横渡等地。产地森林茂密,云雾弥漫,小气候条件优越,土壤为灰化棕色森林土,富含腐植质。1986年产量315公斤,今年预计产700公斤。鲜叶经摊放、杀青、扇风摊凉、揉捻后用炭火分毛火、足火二次烘干而成。外形似雀舌,条索紧结,叶肉肥厚,芽毫显露,  相似文献   

7.
天目青顶机制工艺及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目青顶产于浙江省临安天目山区,长期以来都靠手工制作,工效低,质量不稳定.为了适应名茶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自1992年起,临安市农业局就组织力量进行机制工艺探索.2004年,市茶叶产业协会又和浙江省茶叶学会"老茶缘"专家组合作,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和民间制茶高手对天目青顶的机制工艺进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8.
天目青顶     
“天目青顶”亦称“天目云雾”,主产于浙西天目山的太子庙、龙须庵、扬岭、小玲坑一带。这里山高林密,终年云雾笼罩,茶树多分布在1250米以下800米以上避风向阳的山凹或山坞中,是我国古老的名茶产区之一。在1986年浙江省名茶评选会上,天目青顶以其“形似雀舌,银毫显露,色泽深绿,滋味鲜醇爽口,汤色清澈明净,叶质肥厚”的优异品质特点,跻于省10个获奖优质名茶之列。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临安县玲珑区,地处东天目山南麓,苕溪贯穿其中;西北多山,东南丘陵连绵,间有小块平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宜于发展茶叶生产。有名的“天目青顶”和1935年荣获南洋劝业会金质奖章的“天目云雾茶”等名茶,均产于该区。  相似文献   

10.
正天目山坐落在浙江临安,因东、西峰顶各有一池,宛若双眸仰望苍穹,由此得名。天目山为道家名山,是道家的第三十四小洞天。道家称仙人、真人所居住的名山为洞天福地,道家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其实部是一些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天目山风光旖旎,山清水秀,天目山旅游产业是临安的一张亮丽名片。天目山茶文化旅游是中国名山茶文化旅游的一个缩影。天目山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将这些茶文化资源作为资本进行产业化开发,对天目山及临安当地的相关产业与经济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茶叶》2013,(3):133-133
6月12日上午,由浙江老茶缘茶叶研究中心和吴觉农茶学思想江研究会杭州联络处共同主办,临安市农业局承办的“2013’天目青顶·老茶缘端午茶会”在省联谊俱乐部多功能厅举行。  相似文献   

12.
天目春露     
天目春露,产于浙江省临安市天目山余脉北天目—海拔770m的凌霄峰,横畈镇丰笑岭、郎家、曹前、泉坑等5~6个自然村,其中泉坑村即为人间香格里拉的白水涧风景旅游区。拥有清泉、群瀑、翠竹、幽谷、奇石、古树等景致;十里竹海,藏碧纳翠,与峡谷景观融为一体,效相海关应。清澈的白水溪、自窑头山奔流直下,穿崖裂谷,跳石过涧,形成许多瀑布、深潭,峡谷激流,白水涧因此而得名。天目春露主产区在凌霄峰的南面,海拔高度均在400m~600m之间。土壤属沙性黄壤土和香灰土为主,土壤PH值在4.5~5.5之间,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此地阳光充足,气候…  相似文献   

13.
一、现状临安是我省重点产茶县之一,1990年春茶产量占全省1/15。以生产大宗眉茶为主,名优茶数量仅占春茶总产的1%。由于茶类单一,在市场上缺乏应变能力,形成大宗眉茶积压,而作为名优茶的“天目青顶”、  相似文献   

14.
立足优势多措并举 加快推进临安茶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安地处浙西北天目山区,东邻杭州,西接黄山,是长江三角洲南端的一颗绿色明珠。全市总面积3124平方公里,人口52.6万,现有茶叶基地6.5万亩,其中有机认证基地1万亩,年产干茶1900吨,产值2.6亿元。临安产茶历史悠久,在西汉元始年间就有梅福植茶的记载,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作为临安“老三宝”之首,茶叶一直是临安的传统优势产业。茶叶主导品牌“天目青顶”是中国历史名茶,已实行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规范管理。近年来,全市立足生态、文化、品质和区位优势,实施茶叶振兴行动,通过“品牌创建、基地提升、龙头培育、市场拓展、科技创新、文化弘扬”六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使临安成为“中国名茶之乡”。  相似文献   

15.
地处浙西天目山麓的临安县,建国以来,茶叶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茶园面积从1949年的20572亩,发展到1985年的147765亩;茶叶产量从1949年的593吨,增加到1985年的5609吨,分别增长7倍和近10倍;平均单产从1949年的30公斤,提高到1985年的51公斤;为全国重点产茶县之一。茶类品种也由单一的炒青,发展为以炒青为主,炒、烘青结合,并恢复生产“天目青顶”、  相似文献   

16.
东坑茶     
浙江省临安县临目乡东坑村位于天目山东侧,历史上多出名茶,素有“东坑茶叶西坑水”之美誉。《临安县地名志》载道:“东坑源头产名茶,俗称东坑茶”。《临安县志》载道:“天目山头茶之香者,胜过龙井,所谓天目云雾茶是也”。古时这里产的名茶通称“天目云雾”、“天目山茶”,早在唐代就被列为上品,明代被列为“贡茶”,1935年还荣获了南洋劝业博览会的特等金质奖章,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而失传没名。  相似文献   

17.
胡新光  赵晋谦 《茶叶》1992,18(2):37-39
一、杭州名优茶生产简况 1991年全市名优茶生产面积26.5万余亩,占全市投产茶园面积的46.8%。生产名优茶4185.99吨(其中西湖龙井699.5吨,浙江龙井496.93吨,杭州旗枪1780.54吨,杭州大方125.95吨、径山茶、青溪玉芽、建德苞茶、天尊贡芽、天目青顶等其他名茶158.7吨,毛峰186.17吨,高绿355.4吨,煎  相似文献   

18.
正一天目山位于"江南古陆"北缘,双峰耸峙,三教汇聚,素以自然和文化双重名山冠于东南。天目山区既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也是浙江重要产茶区,天目云雾茶名贯古今。临安茶叶因天目山而兴,茶文化博大精深,茶产业兴盛发达。临安的茶文化史,主要是天目茶发展的人文历史。千百年来,天目山茶推陈出新,品质优异,在杭州、浙江乃至中国茶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唐代,天目山茶渐兴,"茶圣"陆羽专访到此,《茶经》卷八《茶之出》载"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此为天目山产茶最早的记载。五代吴越国时期,昌化顺溪大方茶列为贡  相似文献   

19.
茶叶是杭州市农业优势产业之一,是山区纯农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关系到杭州市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以及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杭州名茶辈出,产业兴旺,产值超过20亿元.西湖龙井茶是中国名茶之首,据评估品牌价值达52.66亿元,在全国178个知名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中位列第一;径山茶、千岛玉叶也以其卓著的品质稳稳跻身浙江省十大名茶行列;天目青顶、雪水云绿、千岛银针、九曲红梅等地方特色名茶同样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杭州作为一座茶历史悠远、茶文化厚重、茶名人辈出、茶品牌响亮、茶三产发达的典范城市,茶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全国独具优势、举足轻重,被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10家"国"字号权威机构授予"中国茶都"称号.  相似文献   

20.
一、径山茶的历史 径山因径通天目而闻名,是天目山的东北峰,因建于唐、盛于宋的径山万寿禅寺而成为了佛都名山,自宋至元堪称东南禅林之冠。在宋代时被誉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号称"江南第一山"。据历史记载,径山在唐代便开始植栽茶树。径山寺与径山茶在唐代闻名以后,茶圣陆羽(733~804)慕名而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