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是每英粒数增多、每节荚数增多、英比提高、分枝数减少、茎秆增粗、抗倒伏能力增强、粒型增大、单株粒重提高,脂肪含量增加、株高、节数、节间长度,生育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蛋白质含量没有明显改进,产量的遗传改进幅度为1.2-2.5%。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脂肪含量、荚比、每荚粒数、主茎荚数、每节荚数、三、四粒荚数、百粒重、茎粗、节数、生育期与产量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聚  相似文献   

2.
大豆抗旱性的遗传改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干旱是影响大豆产量重要限制因素,进行大豆抗旱性的遗传改良研究,培育抗旱高产大豆新品种是有效解决干旱胁迫的最有效途径.在调动C3作物大豆内在C4途径来提高光合效率的大豆高光效育种总体思路基础上,提出了大豆抗旱性遗传改良的两条技术路线,即转抗旱内源或外源基因的转基凶育种技术路线和高光效育种及回交转育的技术路线,并指出二者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果.同时着重论述了大豆品种抗旱性与丰产性关系,耐光氧化特性与抗旱性关系,植物抗旱相关基因研究概况及QTL标记辅助选择抗旱育种的方法.旨在为大豆抗旱性的遗传改良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吉林省1923-2005年育成的30个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为材料,通过2005和2006两年田间试验在R2﹑R4和R6期对叶部性状演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197.80kg&;#8226;hm-2增加到2005年的2305.545 kg&;#8226;hm-2,82年来增加了1107.73kg&;#8226;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8226;hm-2;单株叶面积﹑单株叶片数目﹑长宽比和叶面积指数(LAI)随着育成年代的增加而增加,小叶面积随着育成年代的增加而降低;新品种的单株叶面积在生殖生长期均大于老品种,尤其在后期有较长的绿叶期;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R2和R4期与单株叶片数目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在遗传改良过程中叶部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在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考虑作为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大豆外源种质对我国品种的遗传改良情况,指出遗传基础狭窄是制约大豆产量潜力提高的关键问题之一,建议广泛利用外国优异种质进行遗传改良,这是提高我国大豆产量潜力、改善品质和抗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茎部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省1923-2005年育成的30个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为材料,通过2005和2006两年田间试验对茎部性状演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根据回归方程计算,产量从1923年的1197.80kg•hm-2增加到2005年的2305.545 kg•hm-2,82年来增加了1107.73kg•hm-2,平均每年增加14.60kg•hm-2;不同年代育成大豆产品种间茎部性状差异显著,植株高度降低,倒伏指数下降,茎直径明显增加,主茎分枝减少,节数增多,节间明显缩短,植株抗倒伏能力随着年代的演替明显增强,但株高不宜继续降低,应保持在80cm左右为宜;通过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分枝数、倒伏指数、节间长度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株高、节数和节间长度对产量产生的直接效应较大,说明在遗传改良过程中茎部性状与产量关系密切,在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过程中可以作为选择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大豆种子贮藏蛋白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豆种子中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是世界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7S和11S组分是大豆种子贮藏蛋白的主要构成部分,约占70%.7S组分主要由a,、a、β亚基构成,这三个亚基分别由Cgy1、Cgy2和Cgy3基因控制;11S组分由酸性多肽链和碱性多肽链组成的A1aB1b、A1bB2、A2B1a,、A3B4和A5A4B3等五个亚基构成.这些亚基分别由Gy1、Gy2、Gy3、Gy4和Gy5基因控制.大豆种子贮藏蛋白亚基变异类型丰富,除对大豆种质进行筛选外,国外研究者已通过杂交育种和辐射诱变育种培育出了高11S/7S比值的品系.通过外源基因导入和编码大豆贮藏蛋白基因修饰来提高大豆种子蛋白品质的遗传工程方面已经起步.理化诱变也是改良大豆蛋白品质的一条可行途径.所有这些研究对于改良大豆贮藏蛋白的营养价值和加工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2个辽宁省育成的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和2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育成的亚有限结荚习性品种进行杂交和回交,对其后代生育时期结构的遗传改良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限结荚习性亲本生殖生长期、开花期、结荚期的天数均显著低于亚有限结荚习性亲本,用有限型品种做轮回父本或母本对其回交后代营养生长期和结荚期的天数均无显著影响,杂交母本对有限型亲本回交后代生育时期结构的影响较大,用亚有限型亲本做轮回亲本对其回交后代生育时期结构的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8.
山东夏大豆品种的脂肪品质及其遗传改良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脂肪品质的优劣取决于不同脂肪酸在脂肪中所占的比例.为了解山东省夏大豆品种脂肪品质,探讨大豆脂肪品质的改良途径,本研究对727份山东省夏大豆品种的粗脂肪含量、5种脂肪酸含量及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夏大豆品种的粗脂肪和脂肪酸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粗脂肪含量为13.9%~24.0%,其中硬脂酸占脂肪总量的1.6%~5.5%,平均3.3%;软脂酸为7.1%~14.5%,平均12.1%;油酸为14.2%~34.4%,平均21.6%;亚油酸为43.9%~61.4%,平均54.3%;亚麻酸为4.9%~13.6%,平均8.7%.通过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可获得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的品种.各种脂肪酸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59**~0.417**,利用其相关性可以有效改善大豆脂肪中不同脂肪酸的比例,提高大豆脂肪品质.脂肪酸与生育日数、株高、百粒重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95**~0.402**.利用这些相关性,通过农艺性状可间接选择必需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品种,改良大豆的脂肪品质.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及黄淮海地区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进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对黑龙江省和黄淮海地区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单株粒重、荚比、三四粒荚数、每节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脂肪含量等性状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倒伏性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各地大豆品种遗传改进的明显趋势在于抗倒伏性显著增强,单株粒重提高,每节荚数、每荚粒数增多,粒重增大,茎杆增粗,株高降低。  相似文献   

10.
70年代兴起的植物生物技术是现代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该技术可打破生物之间的界限来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因而可以按照人类预先的设计来改造生物,使之符合人类的需要,成为解决农业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尽管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主要还是处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阶段,但已显示出其巨大的生产潜力和优势。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我国人民食用油和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目前大豆生产发展很快。因此,利用生物技术对其进行遗传改良意义重大。尽管大豆比其它作物在遗传操作技术的某些方面难度更大,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大豆生物技术的研究正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目前,已分别建立起  相似文献   

11.
介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大豆遗传改良方面的作用,主要探讨大豆原生质体融合的途径和方式,以期达到在大豆育种改良中克服远缘有性杂交不亲和性和创新种质等目的。通过对其他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大豆原生质体不对称融合的几点展望。  相似文献   

12.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是大豆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源。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对野生大豆资源的收集、保存、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种质库资源的多样性,不同国家野生大豆资源的多样性,野生大豆种群的多样性和野生大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几个方面,总结了利用RAPD、AFLP和SSR等DNA分子标记技术对野生大豆资源和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大豆是提供人类植物蛋白和油料以及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重要作物,但由于不适合做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系统,其基因组信息尚不丰富.因此,蛋白质组学技术是大豆大分子功能分析的有力工具.该文综述了大豆蛋白提取方法、大豆综合蛋白质组学和差异蛋白质组学的应用研究,同时讨论了大豆蛋白质组数据库,并对大豆蛋白质组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大豆磷胁迫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磷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大量元素之一。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很低,限制了大豆生长,在磷胁迫下大豆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大豆如何适应低磷胁迫环境和高效吸收利用土壤中有限的有效磷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文章综述了低磷胁迫下,大豆植株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基因水平的差异表达和磷胁迫下mRNA的表达,并对大豆对磷胁迫响应研究方向作了分析与展望,以期为大豆耐低磷研究及磷高效大豆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开展大豆转基因育种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重要前提。自1988年首次建立基因枪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技术以来,围绕影响大豆转化效率提高的各种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大豆转化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包括在共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类化合物,选用强毒农杆菌菌株以及不同的外植体和筛选剂等。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大豆遗传转化效率不断提高,目前已报道的大豆转化效率最高可达32.6%。文章对近年来大豆遗传转化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影响大豆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The production and productivity of rice has been challenged due to biotic and abiotic factors. Bacterial blight (BB) disease, caused by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iotic stress factors, which reduces rice production by 20%–50%. The deployment of host plant resistance is the most preferred strategy for management of BB disease, and breeding disease resistant varieties remains a very economical and effective option.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develop rice varieties with durable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against BB using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alone. Modern biotechnological tools, particularly the deployment of molecular markers, have facilitated the clon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introgression of BB resistance genes into elite varieties. At least 46 BB resistance gen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mapped from diverse sources till date. Among these, 11 genes have been cloned and characterized.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remains the most efficient approach to improve BB resistance by introducing two or more resistance genes into target varieties. Among the identified genes, xa5, xa13 and Xa21 are being widely used in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and more than 70 rice varieties or hybrid rice parental lines have been improved for their BB resistance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genes/QTLs conferring tolerance to other stress.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s related to identif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various resistance genes to develop BB resistant rice varieties through marker-assisted bree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