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大样本全林分调查及平均解析木法,分析了29年生楠木人工近熟林林分个体生长与林分结构.结果表明,楠木人工纯林林分在立地级Ⅱ级条件下,林分的胸径、树高、材积平均生长量分别为15.7 cm、16.3 m、0.157 3 m3;胸径分布呈正态分布,胸径在14~18 cm之间的占林分58%;树高按径阶分布规律近似抛物线;树高、胸径与材积连年生长量速生期在14~21年,15年后个体材积生长和林分蓄积量持续快速增长.该研究为楠木人工速生丰产林培育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辽东栎的适生环境与油松的天然分布环境大致相同,在太行山中段阴坡、半阴坡造林时,应尽可能多造一些油松和辽东栋混交林,减少营造油松纯林。油松—辽东栎混交模式,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林分结构稳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防护作用更大。与营造油松纯林比较,能有效改善土壤条件,降低林分温度,提高林分湿度,增强林木光合水平,提高林木的生长量。  相似文献   

3.
北京西山油松人工林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山试验林场近自然经营试点区建立的11块中龄油松人工林样地为依据,对油松林分的结构特点、表达模型和树种多样性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林分平均密度为1069株/hm^2,平均胸径为13.7cm,平均高为8.6m,蓄积量为86.36m3/hm^2。应用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对数正态分布、Gamma分布和Beta分布拟合直径和树高结构,发现正态分布拟合直径分布和树高分布效果最好,也符合人工林的林分结构规律;油松人工林层次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较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355、0.726、0.160和0.372、0.651、0.266;幼苗更新各高度级均以构树和栾树为主,他们分别占总体更新树种的72.2%和10.2%。  相似文献   

4.
林分直径结构反映了各径级林木的株数分布。通过对陕西省华州区秦岭南麓天然次生松栎混交林典型林分设置的4个样地进行每木调查,采用Meyer方程对样地林木以及林分主要树种锐齿栎、油松、华山松直径分布进行拟合,并结合Liocourt提出的q值比率。结果表明:样地总体林木株数按径阶分布呈倒J状,相邻径阶株数比q值为1.422,锐齿栎相邻径阶株数比q值为1.441,油松相邻径阶株数比q值为1.206,华山松直径分布呈近似截尾正态分布。林分林木直径结构总体合理,作为林分主要树种的锐齿栎、油松具有异龄林林木径阶结构特征,而华山松具有同龄林林木径阶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5.
抚育间伐对秦岭南坡油松中龄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省宁陕县境内的平河梁自然保护区内油松典型分布地段,按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抚育间伐强度设置油松中龄林研究样地48块,对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处理的单株木和林分平均胸径的生长以及林分生产力的变化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抚育间伐后林木胸径生长量均随径级的增大而增加,较小的林木在间伐强度为25%的林分中胸径生长量最大,较大的林木在间伐强度为15%的林分中胸径生长量最大;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抚育间伐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林分平均胸径的生长量,间伐强度为15%的林分平均胸径生长量均最高;间伐强度为15%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均能显著提高乔木层的生产力,间伐强度为25%能够显著提高高海拔阳坡乔木层生产力,间伐强度为5%能显著提高低海拔阳坡和阴坡乔木层生产力;不同立地条件下抚育间伐对乔木层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存在差异,但在抚育间伐后3 a的较短时期内这些差异并不显著;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均以强度为15%的间伐对秦岭南坡油松中龄林的生长最为有利,在适宜的强度范围内,高海拔阳坡可采取较大的间伐强度,而低海拔阴坡则应该采取较小的间伐强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冀北山地坡位条件对油松生长的影响,对分布于坡面和坡顶的油松优势木的生长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坡面上油松的树高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和总生长量都明显高于坡顶,二者树高年平均生长量相差约9cm,但是地形对油松胸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两种地形条件下,树高连年生长量随年龄的增长相对稳定,而胸径连年生长量都是在10年之前呈增加的趋势,而后下降,在20年生左右降至最低。两种地形条件下,油松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的年际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同步性,表明树高和胸径的生长都对年际的气候变化反应敏感;油松的树高年生长量与前1年的胸径生长量具有更高的相关性,表明前1年气候条件对油松的树高年生长有明显影响。油松高生长主要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径生长则受林分因子和气候的影响;坡面地形更适宜于油松的生长,分布于坡面的油松林可用于培育优质木材,而分布于坡顶的油松林则宜作为生态林来进行保护和经营。  相似文献   

7.
以北京西部张家口市涿鹿林场油松水源保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林分的直径结构、树高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等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油松林树种组成式为10油-椴-栎-桦-榆-山。(2)直径径阶(树高距)划分不同,直径(树高)分布规律明显不一致;林分直径不符合正态分布,峰值偏左,中小径阶株数较多;林分树高不符合正态分布,峰值偏右,树高较大的株数偏多。(3)林分角尺度大于0.524,混交度为0.193,大小比数为0.493,林木竞争指数为1.08。综合来看,油松林分整体上呈轻度的聚集分布,大小分布均匀,混交度较小,树种单一,林木竞争较小。  相似文献   

8.
辽西地区油松柠条混交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 5年引进了柠条与油松进行带状混交。通过对油松柠条的生长、土壤等因子的测试分析表明 :混交林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理化性质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林木生长 ,提高林分的效益。油松柠条混交林与油松纯林相比 ,相对湿度提高 0 .4 % ,林内温度下降 0 .5℃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0 .0 3% ,减轻容重 0 .0 6 2g/cm3,林分虫害明显减轻。油松树高、胸径生长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利润率和产投比分别达到174 .6 8和 2 .75。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62块典型样地进行调查,采用相对直径株数累积百分数、正态分布函数、Weibull分布函数、Logistic生长函数等对不同密度和不同年龄的秃杉人工林分进行了直径结构分析和函数拟合,并进行了统计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随林分密度减小,直径株数累积百分数曲线规律性右移;在任意的相同株数累积百分数所对应的不同密度的直径,密度越大,直径越小;Logistic生长函数对于腾冲秃杉人工林直径分布的拟合效果优于Weibull分布函数和正态分布函数,可用于该研究区秃杉人工林林分直径分布及生长量预测。  相似文献   

10.
造林密度对马尾松优良家系人工林生长及直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种不同造林密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优良家系人工林的林分生长及直径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及两者的年均生长量均随密度增大明显减小;密度对林分蓄积量和树高的影响不显著。密度从低到高的数量成熟林龄分别为13年、12年、12年和11年,较广西工业原料林主伐林龄早。林分直径结构近似服从正态分布;2 500株/hm~2密度林分直径分布的偏度逐年增大,直径分布变异系数低,利于大径材的培育;4 500株/hm~2密度林分蓄积量大,适合培育短周期工业用材林。  相似文献   

11.
子午岭油松林林隙更新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样地调查资料,以林下为对照,分析研究子午岭油松林的林隙更新特征,结果表明:1)子午岭油松林林隙内和林下更新树种在组成和数量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油松在林隙内的重要值远远大于其在林下的重要值,是林隙更新的主要树种;2)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生长良好,7年生以上的幼树在林下分布已很少,地径在1.0cm以上、高度在50cm以上的幼树数量分布在林隙内也远远大于林下,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存活的概率大于林下;3)方差分析表明,油松幼苗幼树在林隙内与林下的高度生长差异极为显著;4)相关性分析表明,林隙内油松幼苗幼树的更新数量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植被总盖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对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应用林分角尺度、林分混交度和林分大小比数等空间结构指标,对思茅松天然林空间分布格局、树种隔离程度和林木生长竞争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林木空间配置上,林分平均角尺度达0.53,反映出思茅松天然林主要呈现聚集分布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思茅松天然林...  相似文献   

13.
以刺槐、樟子松2个树种3种配置方式进行退耕还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造林树种配置方式对林木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刺槐在纯林配置时的生长量优于混交配置,前者的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是后者的140.2%和129.7%;樟子松混交配置时的生长量要优于纯林配置,前者的树高、胸径生长量分别是后者的119.0%和125.0%。土层厚度对林木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刺槐在厚土层立地条件下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分别是薄土层的112.0%和104.0%;樟子松在厚土层立地条件下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分别是薄土层的115.0%和113.0%,林地郁闭度亦提高了1成。  相似文献   

14.
以云南省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14块标准典型固定样地数据,采用分布函数和株数累积分布拟合分析思茅松天然林分直径结构,对思茅松林分的直径分布、树种组成及优势树种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思茅松天然林分的非空间结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松天然林分直径分布服从韦伯分布,直径变动幅度较大,且小径阶树木株数最多,随着直径的增大,林木株数开始急剧减少,当直径达到一定值时,株数减少幅度渐趋平缓。各龄组的偏度系数均为正值,径阶分布曲线均为左偏;除近熟林外,其他龄组的峰度系数均为正值,径阶分布曲线均为尖顶峰。研究区内思茅松天然林分的树种组成相对单一,虽有一些其他伴生树种,但数量很少,思茅松所占比例最大,为68.66%,相对多度为68.73%,相对显著度为78.15%,相对频度为13.48%,重要值为53.45%。伴生树种主要有红木荷、南烛、麻栎和茶梨等。  相似文献   

15.
云冷杉过伐林主要树种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长白山针阔比9∶1、8∶2、7∶3的云冷杉过伐混交林,探讨直径结构、空间格局、蓄积生长、林下更新以及植物多样性等林分结构问题,为恢复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出结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由于过去以不合理的非经营性采伐,红松成主要择伐对象,红松不同年份各径阶株数变化幅度较大,直径18 cm开始出现缺损株数现象,缺乏中、大径组株数,导致母树数量、结实量和种源减少,造成在主要树种中红松更新最差的问题,不利于林分正向演替。不同针阔比混交林空间格局与其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并非完全一致,在同一林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针阔比9∶1、8∶2、7∶3的混交林空间格局分别为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红松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因此,恢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红松和珍贵阔叶树种作为目标树种,采取目标树培育方法,伐除影响其更新和生长的林木,而将云冷杉和一般阔叶树作为伴生树种,逐渐减少云冷杉的优势,最终逐渐恢复成红松阔叶混交林;对针阔比8∶2和7∶3混交林红松分布格局,采取人工补植、间伐等措施,结合天然更新,向随机分布进行调整;采取人工补植、清理母树周围枯枝落叶层等措施人工辅助红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6.
在冀北木兰围场自然保护区内,通过对比华北落叶松[Larixgmellini(Rupr.)Rupr]人工林与天然次生油松(P/nustabulaeformiscarr)林不同坡位的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建立生长过程曲线方程并拟合树高与胸径之间的关系,分析两种林型内乔木树种的生长过程。结果表明:(1)落叶松人工林不同坡位样地内,标准木的拟合生长模型基本相似;材积连年及平均生长速率排序为:坡底落叶松〉坡中落叶松〉坡顶落叶松。(2)天然次生油松林不同坡位样地内材积平均生长量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油松标准木的生长过程基本相同,且标准木的拟合生长模型基本相似。但坡中油松立木材积平均生长量高于坡地和坡顶。(3)相同坡位样地内人工林与天然林间的连年生长曲线存在明显差异性。油松林生理年龄高于落叶松林,标准木达到材积数量成熟的年龄比落叶松大,单株立木材积量较大。(4)人工落叶松林和天然油松次生林内乔木树种的胸径与树高问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均达到0.9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怀化市鹤城区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1块20 m×20 m标准地,进行树种组成结构分析,并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开展直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标准地内乔木层阔叶树以檫木、枫香、木荷为主,针叶树以杉木、马尾松、柏木为主。林木总蓄积量比重值位于前5位的树种是:杉木、枫香、马尾松、楠木、檫木,分别占总蓄积量的18.52%、18.36%、18.13%、12.88%、12.70%。(2)林分直径结构分析表明,树木直径分布曲线均呈不规则单山峰状曲线,应用Weibull分布函数拟合反映直径分布,并进行x2检验,效果比较理想。(3)各标准地林分的混交度均值都大于0.7,各优势树种的平均混交度比较高,按从大到小排序为马尾松杉木木荷檫木苦槠白栎枫香楠木柏木。  相似文献   

18.
生态疏伐对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抚育对调整林分结构、促进林木生长都具有极大作用。为了解抚育对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和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承德市第三乡林场华北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生态疏伐前后的林分结构、径阶分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生态疏伐后林分平均胸径增加2.1cm,平均树高稍有变化,林分密度从疏伐前的1 365株/hm~2下降到900株/hm~2;生态疏伐前,直径分布曲线呈左偏,6~16径阶林木数量占总数的42.6%;疏伐后,6~16径阶林木株数占总株数的21.3%,直径分布稍向右偏,更趋于正态分布;疏伐后,林下物种的Simpson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有所增加,Pielou均匀度指数在1号、4号、5号样方内有所下降,2号、3号样方内呈增加趋势,且3号样方的Simpson、Shannon-Wiener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涨幅均最大,分别比抚育前增加了0.373、0.834和0.203。  相似文献   

19.
北京八达岭油松人工林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传统林分结构因子配合混交度、大小比、角尺度3参数来分析北京八达岭林场油松人工林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林分的树种组成式为8油松1槲树1山梨 暴马丁香,林分密度为1 325 株/hm2.林分的平均角尺度为0.478,林分立木空间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平均混交度为0.433,不同树种间呈现中度混交,种间隔离程度较小.林分平均胸径大小比为0.389,平均树高大小比为0.464,说明处于优势地位的株数较多,林分分化明显,且林分的发展空间还很大.胸径大小比数和树高大小比数在反映各树种参照树与相邻木之间的生长优势方面具有较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对不同来源的油松种子营建的早期示范林,经过苗期和幼林期生长情况调查,结果表明:7年生的油松示范林,早期生长优势以种子园种子营建的幼林为最好;其次是优树种子和母树林种子营造的幼林;而以天然林种子营造的幼林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