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富亮  赵玉军  刘莹 《畜禽业》2006,(3):52-53
真胃变位(Abomasal Displacement)是指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真胃形成机械性转移,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导致营养失凋的急性内科疾病,是一种消化道梗阻的综合病症。真胃右方变位是真胃顺时针扭转到瓣胃的后上方位置上,从而置于肝脏和腹壁之间,呈现亚急性扩张、积液、膨胀、腹痛、碱中毒和脱水等幽门阻塞综合症的一种疾病。近几年来,奶牛真胃变位明显增多,其中左方变位常见,右方变位相对少见。  相似文献   

2.
吴吉对 《畜禽业》2005,(12):28-29
鹅前胃阻塞又称硬嗉病,是鹅由于食物积滞于前胃、嗦囔内,不能向胃及肠管运送,而形成前胃膨大坚硬,嗉囔肿大。各种年龄的鹅都会发病,但多见于50-70日龄的鹅。现将笔者诊治鹅前胃阻塞情况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奶牛前胃弛缓是由于前胃神经的兴奋性降低、收缩力减弱,致使饲料在前胃中消化、运转,发生障碍,并腐败发酵,产生有毒物质,破坏瘤胃内的微生物引起的消化机能障碍为主,并伴有全身机能紊乱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4.
一、耳状幼体烂胃 1.症状“烂胃”主要发生在大耳状幼体阶段,先是幼体的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模糊不清,进而狭窄,不膨胀而呈棒状,再发展则溃烂破碎,大部分个体在变态过程中死掉。  相似文献   

5.
暗纹东方纯幼鱼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曙余  蔡原 《水利渔业》2007,27(6):12-14
用大体解剖和光镜技术对暗纹东方鲍幼鱼的消化道进行了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暗纹东方纯消化道可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5部分,食道与胃、胃与小肠、小肠与直肠间均存有明显的缢缩。咽后消化道的管壁组织可分为4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食道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细胞,上皮层内含有大量杯状分泌细胞。胃、小肠和直肠的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具纹状缘。胃明显膨大,呈“J”型,胃长约占整个消化道长的1/5,未见胃腺存在。胃体中底部粘膜褶明显增多,并多次回复折叠。小肠粘膜褶发达呈多分支状,直肠粘膜褶向肠腔突起呈乳头状。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胃肠胰内分泌细胞的鉴定与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树根 《水产学报》2001,25(6):528-531,T001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peroxidase简称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抗胰高血糖素、胃泌素、生长抑素、5-羟色胺抗体对中华鳖(Trionyx simensis)的胃、肠、胰内分泌细胞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HT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以小肠密度最高,胃、大肠、直肠其次,食管最少。Som细胞在胃底部、幽门部和小肠各段密度较高,胃贲门部、大肠和直肠密度较低。Gas细胞分布于胃体部、幽门部和小肠各段;胃贲门部、大肠和直肠未检出Gas细胞。Glu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在胰腺中均鉴别出Glu细胞和Som细胞。  相似文献   

7.
奶牛真胃变位是危害集约化养牛尤其是高产奶牛的多发腹腔疾病之一。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上升趋势,经济损失日渐严重,成为威胁奶牛业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疾病。着重阐述了引起奶牛真胃变位的各种原因,并讨论了奶牛真胃变位发生的机理,以及如何有效的预防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胃内主要基础饵料检出率及其与对虾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93年在牟平宁海虾场养池通过定期分析对虾胃含物,发现在虾池生物种类较多的情况下,对虾最先大量摄食猫水蚤,到6月下旬,则主要摄食一种小型多毛类短鳃伪稚虫 。到7月中旬,基础饵料在虾胃中急剧减少,若投饵不足,将有高比例的空胃虾 。  相似文献   

9.
许氏平(鱼由)消化道中部分消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许氏平You(Sebastes schlegeli)消化道内的5种与消化吸收有关的酶进行分布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肠道各段均具很高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适pH为9.7。食道和胃几乎没有碱性磷酸酶活性。(2)消化道各部位均含酸性磷酸酶,肠道活性最高,自幽门盲囊起依次递降。食道和胃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肠,胃和肠酸性磷酸酶的最适pH均为5.3。(3)肠道中羧酸酯酶最适pH差别较大,分别为8.4和6.8。(4)胃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肠道,胃蛋白酶最适pH为2.6,肠蛋白酶最适pH为9.4。(5)胃淀粉酶活性明显低于肠道,胃淀粉酶最适pH为4.5,肠道淀粉酶最适pH为7.0。这表明许氏平You对蛋白质的初步消化在胃中进行,在肠中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而对糖类和脂类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肠道进行。  相似文献   

10.
“烂胃”主要发生在大耳期,开始往往胃壁增厚,粗糙,胃的周边界限模糊不清,进而萎缩变形,严重时整个胃溃烂破碎,绝大部分幼体在变态中死掉。防止方法:1.1饵料饵料品质不佳,如饵料老化、污染或饵料营养单一都会造成耳状幼体的“烂胃”,所以在选择饵料时一定要选优质饵料,禁投老化、污染、密度太小、质量低劣的饵料,饵料品种最好选择角毛藻和盐藻,也可搭配一定的硅藻,慎投金藻,不用扁藻。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黄鳝体内胃瘤线虫的感染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洞庭湖区6个采样点的黄鳝对胃瘤线虫的感染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常德市芦山乡所产黄鳝感染量为严重,感染率高达90%,感染强度为4.35,其次是岳阳县中洲乡,感染率37.1%,华容暂未发现有感染。不同体长组的黄鳝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是一个随机感染的过程。胃瘤线虫幼虫主要寄生于黄鳝的腹腔内的肠系膜和体壁内膜上,常常结囊。在肠道内发现有较多的细小胃瘤线虫寄生,说明这种线虫是经消化道而感染的。并测得胃瘤线虫在黄鳝种群中的体长为8.5—55.0mm,其中以10—20mm体长的线虫占多数,说明7—8月份可能是胃瘤线虫感染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12.
邵明聪认为,对虾偷死有两种原因:一是连降暴雨,这一方面使得水体盐度、温度和溶氧指标下降,使得对虾产生应激,另一方面也使得藻类死亡,对虾摄食死藻,就会产生空胃空肠;另一种原因是高温季节,水体环境恶化.造成对虾食欲下降进而引发空肠空胃。  相似文献   

13.
黄鳝胃肠的生长抑素分泌细胞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舒妙安 《水产学报》2002,26(3):202-216
在肠卷石蜡法切片上,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消化管全长的生长抑素分泌细胞(又称D细胞),结果只在胃体部显现,主要散在分布于胃腺中,个别出现在粘膜上皮。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根据基部有否胞质突起,可分为4种类型,在黄鳝胃中均有,其中Ⅲ型数量最多,I、Ⅳ型次之,而Ⅱ型数量最少。由于产生生长抑素的D细胞在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中作用多并且类型复杂,故黄鳝胃还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应用透射电镜,对黄鳝的胃肠作超薄切片观察显示在胃腺上皮细胞内含大量的微管泡系和一定量的酶原颗粒,表明其兼有泌酸及产生酶原的功能,属泌酸胃酶细胞。在肠上皮细胞游离面,含有大量微绒毛,但幼鳝比成鳝的长、密且整齐,提示幼鳝的肠上皮比成鳝有更强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4.
瘤胃积食是牛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多因牛体赢瘦,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减退或饲养管理不当而发病。此外,前胃弛缓、瓣胃阻塞、真胃阻塞等亦能继发本病。笔者近几年来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牛瘤胃积食98例,治愈95例,治愈率达96.9%,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在牙鲆摄食后1.5、3、5、7和21小时分别检测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织中的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胃蛋白酶的活性在摄食3小时时达到高峰,在摄食后3~5小时,是蛋白质消化由胃向肠道转移的过渡时期,在此期间,胃蛋白酶活性逐渐降低,而肠道蛋白酶活性逐渐增加。摄食后7小时,肠道蛋白酶的活性达到最高值,蛋白质的消化主要由肠道来完成,此时胃蛋白酶活性处于极低水平。幽门盲囊中的蛋白酶活性与胃和肠道密切相关。在下一次摄食前,消化道各部位的蛋白酶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瘤胃积食是牛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多因牛体赢瘦,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减退或饲养管理不当而发病。此外。前胃弛缓、瓣胃阻塞、真胃阻塞等亦能继发本病。笔者近几年来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牛瘤胃积食98例,治愈95例。治愈率达96.9%,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温度和不同pH值条件下,对青蛤肝脏、肠道、胃组织中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青蛤肝脏、肠道、胃组织中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35℃、30℃,最适pH值分别为6.5、6.5、6.0-6.5;肝脏、肠道、胃组织中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40~45℃、40℃、35-40℃,肝脏、肠道中蛋白酶的最适pH值分别为8.0-8.5、8.0,胃组织中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2.5和6.0。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嘉陵江北碚江段黄颡鱼,大鳍Hu越冬期间其胃,肠,肝胰脏,肌肉含脂量变化的研究。表明:1.黄颡鱼,大鳍Hu内脏各器官(胃,肠,肝胰脏)含脂量以越立中期为最低,肌肉则相反,表现出越立饥饿期间,该鱼主要利用内脏脂肪作用为主要能量来源而不用大量肌肉脂肪;2,越冬期间,黄颡锺,大鳍Hu内脏各器官(胃,肠,肝胰脏)含脂量与含水量的变化有负相关关系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中华鲟消化酶活性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中华鲟四种消化器官消化酶的活性,其淀粉酶及蛋白酶的活性高高到低的顺序均为:幽门盲囊>肠道>胃>肝脏,其脂肪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肠道>胃>肝脏>幽门盲囊。中华鲟幽门盲囊中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较高,而脂肪酶几乎没有活性,肝脏中淀粉酶几乎没有活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也比较小;肠道中各种酶的活性都较高,而胃中各种酶的活性则居中。  相似文献   

20.
中华鳖消化组织脂肪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中华鳖胰脏、胃及肠并测定其脂肪酶的活力及动力。结果表明,胰组织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胃、肠组织脂肪酶(且胰>前肠>中肠>后肠>胃)。胰脂肪酶和前肠脂肪酶最适pH均为6.8。胃脂肪酶及前肠脂肪酶最适底物浓度分别为15%和1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