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元谋干热河谷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建平 《山地研究》1997,15(1):53-56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生态类型,这里气候炎热,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地荒漠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GIS支持下的锦州葫芦岛沿海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和遥感技术,应用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原理,将地形、水域、交通等诸多影响因子进行多因子权重叠加,对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土地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Ⅰ类适宜区,面积约为161439.3 hm2,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用地;Ⅱ类适宜区,面积约为290081.79 hm2,适宜耕地;Ⅲ类适宜区,面积约为52438.68 hm2,适宜恢复牧草地建设;Ⅳ类适宜区,面积约为266589.18 hm2,适宜发展园地和林地;Ⅴ类适宜区,面积约为80731.53 hm2,主要适宜水域及其他用地.  相似文献   

3.
采煤预塌陷区超前复垦适宜性评价及复垦方向划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有效指导矿区复垦规划设计与复垦工程施工,从表征地形地貌、区位条件、土壤条件和人文条件的4个方面选取10项指标构建了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体系,基于ArcGIS栅格分析功能,系统运用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和改进的极限综合评价法,以赵固一矿为例,实现了对采煤塌陷地超前复垦适宜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复垦方向进行等级划定。结果表明:1)将塌陷地按照宜耕、宜园、宜林3个复垦方向,分别划分为4个适宜等级: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不同复垦方向对生态环境的适宜程度存在差别,主要表现为林地园地耕地;2)基于GIS将研究区划分为属性基本一致的102个评价单元,综合考虑适宜性评价结果及区域自然经济和基础设施条件,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复垦分区,10个分区等级:其中耕地适宜区面积1 296.09 hm2,占总面积的62.95%,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塌陷地轻中度损毁地带;园地适宜区面积为16.29 hm2,占比0.79%,零星散布于轻中度损毁区;林地适宜区面积689.49 hm2,占总面积的33.48%,主要分布于中东部塌陷地轻中度损毁地势起伏较大的区域;不适宜区面积57.15hm2,占总面积的2.78%,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重度积水区北侧边缘区域。该文的评价方法兼顾了不同复垦方向评价指标的贡献度差异和评价者的主观模糊性,采用GIS技术减弱了人为干扰,使评价单元划分更加合理,较传统评价方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相似文献   

4.
桐柏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区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亟待解决的生态修复适宜性区划问题,采用主导因子分级组合法及其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生态修复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研究。(1)用地貌类型(海拔高度)、土地覆被类型和地面坡度3个主导因子构建了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因子进行了分类(或分级)和区域划分;(2)按照实施封禁保育(促进生态自我恢复)措施的适宜程度,提出了"适宜"、"暂不适宜"和"不适宜"3个生态修复适宜性等级,评价和确定了不同区域的生态修复适宜性;(3)按照生态修复适宜性将桐柏大别山区划分为2个生态修复区、4个亚区和16个类型区,可为在桐柏大别山区全面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陈豫  胡伟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1):250-253,259,303
中国农村沼气发酵温度适宜性区划对中国农村沼气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沼气发酵温度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温度与沼气发酵之间的关系及沼气池发酵液的温度与气温、地温之间的关系,以最低发酵温度(12℃)的发酵时间和发酵较快温度(20℃)的发酵时间作为中国农村沼气发酵温度的适宜性分区指标,对中国农村沼气发酵温度适宜性进行分区,划分为沼气发酵温度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非适宜区并进行分区描述.分区结果表明:发酵温度最适宜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5个省(区);发酵温度适宜区包括浙江、湖北、湖南、贵州、重庆、江苏、江西、四川、上海、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河北15个省(市);发酵温度次适宜区包括山西、辽宁、吉林、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内蒙古8个省(区);发酵温度非适宜区包括黑龙江、西藏、青海3个省(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农村户用沼气发酵原料适宜性区划图.  相似文献   

6.
元谋干热河谷区降水异常灰色灾变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平 《山地研究》1995,13(1):55-59
元谋干热河谷区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本文利用灰系统灾变理论预测区降水异常值的出现年份,对农、林业生产及植被恢复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汶川—芦山两次强震作用下,先天脆弱与高风险并存的武都—泸定一线山区成为受灾最为严重的地理单元。灾区生境重建是4·20灾后重建的重点、难点,也是维护灾区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以宝兴河流域农村居住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地形、气象、植被、地质灾害、大熊猫栖息地世界遗产等影响适宜性的关键因子,开展农村居住地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山区农村居住地适宜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海拔、坡度、坡向指向,且集中分布在世界遗产保护区及其外围。海拔2 900m以下、坡度小于30°且阳坡、半阳坡地带是适宜性及次适宜性的主要分布区,具有沿河流及两侧集聚分布的特征,说明地形条件是影响适宜性分布的主要因子;(2)海拔2 900m以上、坡度大于30°且半阴坡、阴坡地带是较不适宜及不适宜的分布区域,这与山高坡陡、热量不足等局地植被生境限制条件有关;(3)农村居住地适宜性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降低,适宜区占总面积的16.79%,次适宜区占26.93%,较不适宜区占32.47%,不适宜区占23.81%。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区安全选址与生境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和烟叶品质的云南烤烟种植气候分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实现基于烟叶品质的云南烤烟种植气候精细化分区.在烤烟种植气候适宜性分区基础上,应用GIS技术、系统聚类和灰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云南烤烟化学品质类型的气候分区.结果表明,云南气候可出产4类化学品质特点鲜明的烟叶,并主要适产"中高糖中低氮(碱)中低石油醚提取物"、"高糖低氮(碱)低石油醚提取物"两类品质烟叶;前者盛产于滇中的烤烟气候最适宜和适宜区,后者多产自滇西南大部的烤烟气候次适宜区和适宜区.两种分区结果既有一致性和客观性,也存在显著差异,但不相互矛盾.两种分区的有机结合应用,可加深关于云南烤烟气候及其对烟叶品质影响的认识,提高云南烤烟种植气候区划的科学性和生产实用指导性.  相似文献   

9.
目前遥感提取植被覆盖度的方法通常适用于农田、草地等高植被覆盖区,而在类似于干热河谷的植被稀疏地区效果不好。因此,针对目前常用的植被覆盖度提取算法进行比较、分析、选择,优化模型参数,进而得到一个最适于干热河谷地区植被覆盖度的优化模型。以元谋地区的MODIS影像数据为基础,将扩展线性混合模型(ELMM)运用于干热河谷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提取,并将像元二分法、三波段梯度差法的提取结果与之对比,同时为了验证3种算法的精度,利用同一时段的Landsat TM影像进行检验。试验结果表明:扩展线性混合模型对于干热河谷区植被覆盖度的提取精度要优于像元二分模型和三波段梯度差法,且最大限度的接近于真值,可以考虑在今后的干热河谷覆盖植被信息提取实践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云南干热河谷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电站建设能够促进当地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然而在其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土地资源浪费、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通过文献综述方法,系统总结了国内光伏发电项目对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归纳了当前国内外光伏电站建设后的主要植被恢复模式,分析了光伏电站生态恢复的难点。基于干热河谷区特殊的气候、植被特征,建议在干热河谷区建设光伏电站时应因地制宜地开展微地形改造,种植乡土草类,并结合集水保水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增加生物多样性,快速恢复区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Population growth, climate sensitivity, and edaphic properti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decision‐making and risk mitigatio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ith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in Malawi, continuous cropping without the use of long‐term sustainable strategies and frequent cultivation on marginal lands have resulted in continually declining soil fertility. Improving soil quality of marginal lands using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is imperative for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improving food security. Here, we propose an ensemble approach to map agricultural land suitability and identify the distribution of marginal land in Malawi. Quantitative data available for eight soil and terrain factors were rated individually, and five distinct models were applied to generate a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land suitabilit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ighly suitable, moderately suitable, marginally suitable, and unsuitable agricultural areas account for 8·2%, 24·1%, 28·0%, and 39·7% of the total land area, respectively. The majority of suitable lands are currently used for agriculture, but more than half (57·4%) of Malawi's total cropland exists on marginally suitable or unsuitable land categories and is likely a candidate for rehabilitation through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actices. The methods and products herein will be valuable resources for effectively managing and improving Malawi's agricultural lands for increasing food security.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红崖山灌区机井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灌区机井空间布局的适宜性评价对于地下水的合理开采与机井的布局优化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选择石羊河流域红崖山灌区为研究区,提取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厚度、单井出水量和地下水矿化度等影响因素作为机井空间布局的适宜性评价指标,根据影响因子属性的空间变异性,将灌区划分为366个评价单元,并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值和区域的综合评价值。结果表明,红崖山灌区机井的空间布局受地下水埋深和单井出水量的影响较大;研究区不适宜、不太适宜、一般、较适宜和适宜布井的面积比例分别为19.33%、24.33%、46.61%、7.33%和2.40%,较适宜和适宜布井的面积比例较小。研究结果为灌区机井空间布局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省关中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平均温度与相对湿度月值观测数据,1971—2000年平均降水与水域比例分布图,1∶25万DEM,2005年遥感影像(TM)以及2005年关中地区人口数据等资料,以ArcGIS中的空间克里格插值、栅格计算和区域统计为基础,展现了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空间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通过Hopfield神经网络聚类,对各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因子进行了分析,最后在相互比较下得出了关中地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分析结果表明:(1)关中地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区呈现出层状分布,越靠近人口密集区人居环境指数越小。一般适宜区分布面积最广,占关中地区总面积的42.46%;比较适宜地区次之,占29.77%;不适宜区占15.13%;高度适宜区面积最小,占12.64%。关中地区总人口的22.27%分布在不适宜区;总人口的61.95%分布在比较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相应面积占总面积的72.23%;(2)地形起伏度、水文指数、海拔高度和年均降水量等因素对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影响较大,即限制性较大,为主要影响因子;(3)二等一般适宜区受到自然和社会因子影响都较小,适宜人类居住。  相似文献   

14.
王宪恩  丁炎军  王硕 《水土保持研究》2018,25(3):232-236,244
基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对建设用地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开发利用是缓解城市化进程与土地资源有限性矛盾的根本途径。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网络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耦合评价模型,并结合长春市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点对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进行案例研究,最终获得了可视化的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空间分布图(5个适宜度)。结果表明:对于长春市建设用地的选取最适宜的土地面积约为1 289.3 km2,适宜区域6 662.7 km2,较适宜区域9 461.4 km2,一般适宜区域2 848.2 km2,不适宜区域303.4 km2,而且长春市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较高的地区(最适宜区域和适宜区域)分布在长春区域的腹地,处于长春市市区以及九台区、德惠市、农安县的交汇的区域,该地区自然、社会和经济各项指标的生态适宜性度均相对较高,表明长春市未来的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重点可以向生态适宜度较高的中部地区偏移。研究结果说明了ANP-GIS耦合模型的可靠性,同时也为长春市的建筑用地的选取和长春市的城市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与决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周智  贾丽  黄英  高泽崇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1):323-326,343
[目的]通过对影响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选址适宜性的指标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适宜性评价体系。[方法]引入配对比较法和1—7标度理论法确定指标因素权重,通过综合分值测算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离散度分析法对适宜性综合分值进行级别划分。[结果]河北省唐县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选址适宜性可划分为4等,即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其综合作用分值划分区间为:77分以上为适宜区,68.59~77分为较适宜区,61.37~68.59分为一般适宜区,61.37分以下为不适宜区。[结论]相关部门应谨慎决策选址的时空顺序,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选址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M的烟台市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根据"耕地优先,兼顾园、林、草用地"的原则,进行烟台市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为烟台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东省烟台市为研究区域,以DEM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海拔高度、坡度、地表起伏度,结合有效土层厚度因子,确定最佳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生成耕地、园地、林草地的适宜性等级分布图,最终得到烟台市农用土地适宜等级的空间布局。[结果]与烟台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烟台市目前的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33%,大于适宜性耕地面积;实际园地面积小于适宜性面积;林草地的实际面积略小于适宜性面积。[结论]烟台市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以开孔河流域为研究区,选择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等自然生态环境因子,运用3S技术,在1 km×1 km的栅格尺度上,进行投影转换、遥感解译、信息提取与分析,定量定性地反映了开孔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的空间规模与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开孔河流域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4.4~83.9之间,人居环境适宜性从研究区中部平原区向西北天山高山区和东南塔克拉玛干沙漠区逐渐递减,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与限制。2)根据适宜性指数的大小整个开孔河流域可分为高适宜区、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以及最不适宜区5个区域,其面积分别为124、2456、2 526、23 104、46 301 km~2,分别占全研究区面积的0.2%、3.3%、3.4%、31%、62.1%。3)高适宜区、适宜区与一般适宜区的面积总和占整个研究区总面积的6.9%,而研究区总人口的98.8%居住在这6.9%区域内。不适宜区与最不适宜区面积总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3.1%,总人口的1.2%分布在这93.1%的区域内。研究结果表明,开孔河流域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生态环境质量相当脆弱,大部分地区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规划当中需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情况与自然资源承载力,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基于海南岛主岛19个气象站点连续40a(1980-2019年)逐日气象数据及地形等要素,建立空间分析模型,综合确定海南岛绿橙种植气候适宜区指标。在气候适宜度模型基础上构建海南岛绿橙种植温度、日照、降水以及综合适宜度模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综合分析,利用自然点断法对绿橙种植气候适宜性进行精细化区划,并利用RCP4.5未来气候情景模式模拟数据探讨未来30a(2020-2049年)气候变化情景下海南岛绿橙种植适宜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现阶段海南岛绿橙种植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地区,面积0.87×104km2,气候适宜度为0.9~1.0;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局部地区及中西部大部地区,面积1.83×104km2,气候适宜度为0.7~0.9;次适宜区主要分布于西部沿海及中西部海拔较高地区,面积0.51×104km2,气候适宜度为0.4~0.7;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山区,面积0.17×104km2,气候适宜度为0~0.4。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海南岛气温、降水分布呈较大变化,温度适宜区由四周向中部逐渐缩小,降水适宜区由东部逐渐迁移至中部地区。未来绿橙种植气候最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琼中、屯昌和保亭县大部分地区、万宁市西部及白沙县中东部等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视角,根据江苏省宜兴市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越的特点,从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方面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为该区农村居民点规划、整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宜兴市2010年ETM遥感数据、DEM数据和植被覆盖数据,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得到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小累积阻力面,借助ArcGIS 9.3软件,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和自然断点法对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进行分类。[结果]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不适宜4种类型,分别占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的57.67%,12.82%,22.83%,6.68%。[结论]不同适宜程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应当分别采取重点发展、适度建设、限制扩张以及优先整治的对策,基于生态环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能够满足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生产生活视角的北方农牧交错区土地宜耕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北方农牧交错区是中国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突出,土地利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该区域土地宜耕性对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科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例,基于生态、生产、生活的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宜耕性进行评价,表明,现状耕地中不适宜耕作的耕地面积为15 996.8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39%,因生态、生产、生活因素使得耕地不适宜耕作的面积分别为7 519.23、9 337.23、6 039.99 hm~2。建议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优先对该部分耕地进行退耕。适宜耕作的草地面积为197 195.94 hm~2,占草地总面积的32.18%,即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草地可以开发利用为耕地。但是,从土壤适宜性和地形条件两方面对适宜耕作的草地进行分析,揭示出适宜耕作的优质草地面积比例很小。为避免土地开发利用导致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荒漠化的扩张,建议在跨省域耕地占补平衡中应当优先开发利用质量较高的耕地后备资源,且需始终坚持国家统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