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莫兰蒂强台风造成长泰园林乔木前所未有的损失。通过6个典型案例调查,认为风害人为因素集中表现为:种植时未脱袋导致O型根或瓶颈根,地下生长空间狭小,土壤板结等原因导致根系不发达;未及时修剪、截顶,导致头重脚轻、风阻过大等原因所致。据此提出:应注意选择抗风树种,试行景观树种与抗风树种混交种植,在进行其它项目施工时应注意统筹考虑为园林乔木生长留下沃土和必要的地下空间,应培育牢固的地下根系,在台风季节来临之前应搞好修剪截顶等控制、稀疏乔木冠幅工作,以增强绿化乔木的抗风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泉州中心城区主要园林绿化乔木树种的种类组成、分布频度、园林用途、绿化效果、抗逆性、引种来源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存在的问题。针对地方特色树种较少和乡土树种应用不多等问题,提出了今后泉州中心城区园林绿化树种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记述了海南山蛭Haemadipsa hainana Song,Zhang et Tan.在海南岛橡胶种植园的发生、分布、为害、生活习性、吸血及其消解情况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在橡胶园综合治理海南山蛭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海南省儋州市的三药槟榔(Areca triandra Roxb)苗圃中发现一种为害严重的叶斑病。根据该病的病原菌形态特征以及ITS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为克卢亚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lusiae(GriffonMaubl)]。病原生物学特性分析发现,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pH为6.5,适宜的碳源为D-麦芽糖和D-葡萄糖,适宜氮源为硝酸钾和硝酸钠;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及产孢;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30℃,pH为5.5,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 min。采用含毒介质法对4种药剂进行室内敏感性测定,发现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对50%多菌灵(WP)敏感性最高,50%异菌脲次之。  相似文献   

5.
从野外自然感病的假臭草中分离到一致病菌株J4B,经致病力测定、菌落形态、培养性状观察及rDNA ITS序列分析表明:J4B的致病力强,发病症状明显,菌落呈白色至黄色、绒毛状、边缘整齐,生长速率为 0.98 mm/d,不产孢,ITS序列长622 bp。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该菌以连续黑暗培养对菌丝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30℃,55℃ 30 min菌丝死亡,最适pH值为6,最佳培养基为PDA和PSA培养基,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是半乳糖和硝酸钠。  相似文献   

6.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分析方法,对海南农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行业增加值与农林牧渔增加值的关联度排序为:γ旅游业>γ商业餐饮业>γ建筑业>γ交通邮电业>γ工业;农业内部各产业总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的关联度排序为:γ牧业>γ种植业>γ渔业 >γ林业。在此基础上,根据灰色关联的分析结果,为促进海南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几种洋兰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几种洋兰的生物学特性与栽培管理技术.生物学特性包括洋兰根的形状、茎的类型、叶的形状与厚度、花的颜色或色斑等;栽培管理技术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份、肥料及病虫害防治等.  相似文献   

8.
对供试菌株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西瓜专化型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生物学测定结果表明:菌丝在西瓜汁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30℃;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pH值分别为7~8和7~9;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孢子致死温度为60℃、5 min;果糖和葡萄糖作为碳源利于菌丝生长;酵母浸粉和蛋白胨作为氮源利于菌丝生长。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WP对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730 9 μg/mL;32.5%苯甲嘧菌酯SC、30%苯甲·丙环唑EC、10%苯醚甲环唑WG、25%溴菌·多菌灵WP和25%溴菌腈WP对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EC50为1.884 7~8.161 0 μg/mL,该研究为田间防治海南大棚西瓜枯萎病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杂交育种育出3个杂交萍品系MMC3-3、MMC5-1、MMC1-7,采用生物学特性观测和ISSR标记方法对杂交红萍和亲本进行鉴定,验证3个杂交萍品系与亲本的同源性和区别,结果表明,3个杂交红萍与亲本在基因型上已经发生分离,其中MMC3-3较耐热,而MMC5-1、MMC1-7较耐寒.I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MMC3...  相似文献   

10.
转phyB基因枳橙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转phyB基因枳橙进行分子检测和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PCR、RT-PCR和PCR 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phyB基因已整合到枳橙的基因组,并得到了转录;转phyB基因枳橙表现出植株矮化、分枝角度加大、叶片变小、比叶干重增加,其叶绿素含量比对照高29.1%。对枳橙叶片光合特性分析结果表明,转phyB基因枳橙光合作用增强,其净光合速率对有效辐射强度和CO2浓度响应值显著高于对照,对强光和高浓度CO2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对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转phyB基因枳橙叶片的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其GA1、GA4、ABA、Z分别比对照高32.7%、50%、121%、17.8%,而IAA的含量比对照低,生长类激素与抑制类激素的比值差异显著,(GA1+GA4)/ABA,Z/ABA分别比对照低38.4%和43.2%。  相似文献   

11.
10种观赏竹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10种不同观赏竹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竹种的叶绿素、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10种不同观赏竹进行综合评价,进而筛选出满足城市绿化种植的优良高效竹种,也为不同观赏竹种的选育和园林绿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在整个生长期内,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唐竹(Sinobambusa tootsik)最低;(2)在10种观赏竹中,金丝慈竹(Bambusa affinis)、花巨竹(Gigantochloa verticillata)、花孝顺竹(Bambusa multiplex f. Alphonse-karri)、花竹(Bambusa albo-lineata Chia)这4种竹子的净光合速率(Pn)值都在3.5 μmol/(m2?s)以上,而青丝黄竹(Bambusa eutuldoides var. viridi-vittata)的Pn值最低,仅为1.34 μmol/(m2?s)。不同观赏竹的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水分利用率(WUE)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青丝黄竹、花巨竹、唐竹的PSⅡ潜在的光化学活性(Fv/Fo)和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值相对较高,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Munro]、花孝顺竹相对较低。同时花竹、唐竹、金丝慈竹都有较高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光化学淬灭系数(qP)、PSⅡ光化学效率(Yield/ΦPSII)。由此可见,在相同生长环境下,不同观赏竹的光合利用能力、光合效率及光适应能力不同,且有显著差异。综合评价可知,花巨竹、金丝慈竹、佛肚竹为高光效竹种,光合适应性较强,适宜城市绿化种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无样地中点四分法调查了海南分界洲岛木本优势种,结合室内鉴定,对野外采样和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该岛屿木本优势物种为大叶榄仁树。  相似文献   

13.
2010年海南岛北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的NCEP全球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要素、中尺度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针对2010年6月1日海南岛北部一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对流层中层南支槽与低层暖湿切变共同作用的天气尺度背景下,700~600 hPa之间的干冷侵入是对流触发的主要机制之一,由于低层水汽偏少,不利强降水的发展,造成此过程风大雨小;(2)多普勒雷达产品可以清楚反映低层风场切变以及冷暖平流的发展演变,因此可弥补探空资料的不足,为临近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3)强对流天气一般在地面风场切变线出现之后30~50 min后发生,这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有指示作用;(4)近地层的东南暖湿气流以及850 hPa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为此次过程对流发展提供充足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4.
台湾岛与海南岛气候条件对比及其对农业种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71~2000年台湾岛与海南岛气候资源特征,结果表明∶两岛热、水、光资源丰富,海南岛光、热资源更为优越∶台湾岛降水资源更为充沛。从区域看,两岛温度、日照时数均为中部山区低,南部最高∶降水量以及雨日台湾岛与海南岛分别是北部和中部山区最多,西部最少。两岛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热带气旋、季节性干旱、低温冷害等。根据海南岛气候资源特征,趋利避害,提出了适合该岛气候特色的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5.
应用TWINSPAN和DCA,研究海南凤仙花所在群落植被的分布格局,并探讨了海南凤仙花种群大小及其不同群丛下物种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一致,将16个样方划分为4个群丛类型;(2)DCA排序能较好地反映各群丛类型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DCA第一、第二排序轴分布反映了海拔和郁闭度的变化;(3)不同群丛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差异,且不同层之间也存在差异。海南凤仙花所在群落不同群丛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其中海拔是影响其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性的环境因子;(4)不同群落结构下的海南凤仙花的种群大小及幼苗更新能力不同,在今后的保护中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棕榈藤是一种重要的非木质森林资源,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棕榈藤伴生群落特征及其对棕榈藤种群数量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样方调查和排序分析法,对海南岛甘什岭5个棕榈藤种的伴生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对棕榈藤种群数量影响进行研究。在20个面积为400 m2的样方中,共记录维管植物192种,隶属63科140属。群落植物以大戟科(Euphorbiaceae)、樟科(Lauraceae)和茜草科(Rubiaceae)等为数量优势科,热带科优势明显,建群种为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的铁凌(Hopea reticulata)和青皮(Vatica mangachapoi);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以乔木层(54,2.89)最高,草本层(8,1.68)最低。均匀度指数以草本层(0.84)最高,灌木层(0.65)最低;DCA和RDA排序结果表明,除黄藤(Daemonorops jenkinsiana)外,其余4种棕榈藤与群落优势种关系密切,群落多数物种多样性因子抑制杖藤(Calamus rhabdocladus)种群多度,层间植物多样性促进黄藤和多果省藤(Calamus walkeri)种群发展,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促进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和小钩叶藤(Plectocomia microstachys)多度增加。建议加强对甘什岭棕榈藤伴生群落的生境、重要伴生植物和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以促进棕榈藤种群更新繁衍。  相似文献   

17.
在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间,通过对采自海南省儋州、文昌、澄迈、五指山、白沙、三亚、东方、临高、定安、琼中、陵水等11个市、县的中、老龄橡胶树林段及其防护林的病、死树及树桩上的灵芝属真菌标本180余份进行鉴定,初步鉴定出灵芝属真菌17种,分别为白边树舌(Ganoderma albornartginatm)、层叠灵芝(G.lobatum)、长管灵芝(G.annulare)、黄边灵芝(G.luteomarginatum)、灵芝(G.lucidum)、南方树舌灵芝(G.australe)、热带灵芝(G.tropicum)、唐氏灵芝(G.donkii)、橡胶灵芝(G.pseudoferreum)、有柄树舌灵芝(G.gibbosm)、树舌灵芝(G.applanatum)、菲律宾灵芝(G.philippii)、褐灵芝(G.brownii)、薄盖灵芝(G.capense)、马蹄状灵芝(G.ungulatum)、吊罗山灵芝(G.diaoluoshanense)和无柄灵芝(G.resinaceum)。其中橡胶灵芝和菲律宾灵芝为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重要病原菌,热带灵芝(G.tropicum)、薄盖灵芝(G.capense)为引起台湾相思、木麻黄、桉树等防护林树木枯死的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对海南省胡椒优势区胡椒园土壤分0~20 cm和20~40 cm两层取样,用以研究海南胡椒种植区土壤pH值与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南胡椒优势区土壤pH值在3.76~5.26之间,极强酸土壤占样品总数的54%,强酸土壤占样品总数的46%;约98%胡椒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较低含量区间;碱解氮含量有85%在适宜值范围内;有效磷含量有54%低于适宜值范围;约54%胡椒园缺乏速效钾;交换性钙、镁含量均低于适宜值范围。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速效钾、交换性钙、镁含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岭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养分因子的相关性由强到弱为:速效钾>交换性钙>有机质>交换性镁>碱解氮>有效磷。因此,应该适当增施草木灰、石灰和有机肥,以提高胡椒园土壤pH值和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白格旱季休眠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热带落叶季雨林树种白格(Albizia procera)旱季休眠的特点。白格对旱季适应的主要策略是脱掉易于损失水分的大型复叶和小枝,留下具有明显抗旱结构特征的大分枝和树干。大枝和树干具有很厚的树皮,其中含有大量充满水分的薄壁组织细胞和发育良好的木栓层。由一纵列发育程度不同的芽组成的休眠芽,被叶柄和茎的突起紧紧包裹。与温带落叶树木不同,白桥和其它研究过的热带落叶树木  相似文献   

20.
海南吊罗山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乔木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吊罗山3块不同海拔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树高和径级分布以及不同起测胸径各样地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各样地群落有强的热带性,但同时具有热带-亚热带性质。样地乔木科属种组成丰富,单种科和单种属有较高的比例,不同海拔样地乔木树种都有较高的丰富度,中等海拔的样地最高。整个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缺乏大乔木,群落整体低矮,胸径较小,目前未达顶级状态,植被处于旺盛的发展阶段。群落整体多样性较高,随起测胸径的增加,Shannon-wiener指数降低,中海拔样地由于有3个优势种,影响了其整体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随起测胸径增加而递减,但高海拔样地中≥2 cm起测胸径的Simpson指数由于富集种占比较高而较低。均匀度指数随起测胸径增加而增加,优势集中性指数显示出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并不明显。与其它地区比较,吊罗山的热带低地雨林次生林乔木生物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