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父亲的咒     
六十三岁的父亲,还没老,可他特烦人。自从给他装了电话后,他隔三差五打来电话问:快放假了,你们回家吗?我在部队工作,即使节假日,也有忙不完的事。我在电话里解释了半天,他仿佛没听清楚似的问:是说回来吗?哦,不回来?然后,他通常会把电话再交给母亲,让母亲再絮絮叨叨地问我一遍。  相似文献   

2.
难忘恩师     
在无处倾诉的日子里,回忆便默默侵渍着那段逝去的日子,眼前一位老师的脸庞便渐渐清晰起来。他影响着我日后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是我日后从事文字工作的直接引路人,他就是我的启蒙老师——王江。二十多年过去了,老师的身影常在我眼前浮现。  相似文献   

3.
从零开始     
《农村机械化》2012,(4):188-191
车海云云,一直在盘算买车的我开始用各种途径挑选自己的座驾。但是各种车型各有优点,实在是让我很难作出取舍。直到存一次和一个朋友相约要出门办事,电话里他信誓旦旦地说:明天你就在家里等着,  相似文献   

4.
表弟想买辆农用运输车,从乡下赶来,硬拉我一起去,让我为他当参谋、出主意。不巧,那天我有个重要应酬脱不开身,于是便给他在纸条上写了7个字,让他参照着买车。他拿着字条走了。过了2d,他开着新车来谢我。一看他那满面春风的样子,就知道他很满意。其实那字条一点也不神秘,你一看就明白了,这7个字是:  (1)名就是选择名牌的意思。这倒不是迷信名牌。不过,试想想看,哪种产品不是凭着优良的质量和服务才闯出名的。  (2)靓这有点像找对象。其实是提醒你在选购车时,要认真检查车的外表:有无擦碰,烤漆是否均匀光亮;驾驶室门…  相似文献   

5.
讲故事的人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20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忆苦思甜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中,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大眼睛看着我们,眼睛里流  相似文献   

6.
2001年农历正月初八的下午,村民陈某一脸惊慌来找我:“不好了,出大事了,你快去看看吧!”我告诉他不要急,让他慢慢地说。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一家4口的陈某,这几年由于做卖瓜子的小买卖,手里也多少有了点钱,平日里打场犁地都是用别人家的拖拉机,夫妻俩一合计,买了一台四轮拖拉机。春节刚过,在家里闲着没事,就学开拖拉机,在街上转了起来。看着不会开拖拉机的爸爸一会儿就能学会,年仅12岁的女儿也要求学开。陈某本不愿意让她学,可经不住女儿的再三要求,还是答应了她。在才“会”开车的父亲帮助下,人小力薄的她开着拖…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普通的机关工作人员.我结识<当代农机>,是在2007年冬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的上任老科长,到了退休的年龄,我特地为他送行,在办公室进行工作交接时,他没有多嘱咐我什么,只是将一大摞杂志交给我,让我有时间一定要好好看看.  相似文献   

8.
灯明,盼君归     
我俩同村,曾经一起坐在点着油灯的教室里;村后,古河道上几点渔火,让我们几回谈起远方的不夜城。   我聪明、勤奋,是女生世界里的佼佼者,而我心中,他却是那样的完美;年复一年,走过十六岁花季,又迈进青春蓬勃的时代。   高考前一个晚上,刚捧起书,油灯渐渐暗下去,他急得垛着脚,一把拉起我摸上黑漆漆的堤堆,去邻村的“小百货”借亮;路上,他发誓将来要当名电力专家,为乡村托起不落的太阳 !   不久,他的名字真的出现在京城一所大学的红榜上。   送别,小村口的柳树下,我俩拉着手,勉强地笑了笑,他走了,走远了。望着…  相似文献   

9.
我劝机手去培训一天,我在农机修理部,正遇着一位带着小四轮拖拉机采修理的机手。听他说,一个月前他因缸筒、活塞严重磨损曾在这里换过新件,现在又磨坏了。这次,他让师傅不但把活塞、缸筒都换了,而且将曲轴也换根新的。我看了看那根曲轴,没什么大磨损。而空气滤清器...  相似文献   

10.
卢一清当站长已经20多年了,他常说:“一个站就好比一个家,我明白我肩上的份量。”济水电管站在一幢临街的楼房里办公,卢一清一年365天生活在这里。翻开交接班记录,每一次交班中有他,接班中还有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似乎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电管站。他住办公室的隔壁,每天早上一起床,便挥动着大扫帚把楼前的那片空地扫得于干净净,接着又去办公室忙活一阵,忙完了,他一个人便开始静静地考虑一天的工作,对每天的工作都做好了事故预想,并对每一个施工的细节都做了详细接排。在站里,他组织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如针对站里…  相似文献   

11.
陪父亲走走     
五一节之前的一个双休日,去看父母,母亲上街买菜去了,父亲正在看报,我便和父亲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看父亲也没啥事,“咱俩出去逛逛?”我随口说。父亲很惊讶,眼睛看着我,好像是在看一个陌生人。父亲如此强烈地反应反而让我愣住了,我没有想到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会让他如此吃惊,那表情至今让我刻骨铭心。  相似文献   

12.
一次军事演习正在进行,一位指挥官的吉普车陷进了泥里。他看见附近几个士兵正懒洋洋地坐在地上,便叫他们来帮忙。“很抱歉,先生,我们已经阵亡了,什么也不能干。”指挥官转向他的司机:“卫兵!赶快从这些死尸里拖两具出来填到轮子底下,好让我们快点上路。”  相似文献   

13.
讲故事的人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 上世纪60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的冬天打开SLK350的顶篷拍照实在受罪,我们的摄影师杨子在寒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他时不时地喊两嗓子来提气,呐喊似乎给了他力量。与此相似的是,机械世界中的“呐喊声”更富有力量,奔驰SLK低沉而雄厚的天籁之音让我陶醉,它唤醒了这头灵活而俊秀的猛兽,也让路人驻足关注。  相似文献   

15.
凌晨三点,朦朦胧胧中,武汉女孩程薇被一阵紧似一阵的电话铃声吵醒,她闭着眼睛摸过床头柜上的电话按下接听键,电话里传来一个急切而陌生的男子声音:你是程薇女士吗?我是北京某国际旅行社导游,你父亲在慕尼黑走失了!程薇猛地从被窝里坐起来,她失魂落魄,大脑里一片空白,一时竟不知怎么办才好。是啊,她人在武汉,而父亲走失在远隔万里的大洋彼岸慕尼黑,心情再急切也是鞭长莫及啊!程薇的父亲已经66岁了,程薇是个孝顺的女儿,她想让父亲每一天都过得开心。于是,她为父亲报了北京某国际旅行社赴欧洲旅游的旅行团,想让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也出去走走,看看世界。不想好心办了坏事,父亲在参观慕尼黑市政广场时竟走丢了。而更让程薇担心的是,父亲患有高血压,不知道他随身带没带降压药。想到这里,程薇更是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微博控的她,突然想到了微博,她记得曾在一本杂志里看到一篇一个北京  相似文献   

16.
2000年6月6日,我正在村里维修线路,一组村民郝某找我说:昨天晚上,他家里的电路发生了故障,电灯全都不亮了。他儿子查看了一下线路,发现闸刀里的保险丝烧断了,便把保险丝重新换上,电灯还是不亮,让我务必在天黑之前去他家检修一下。 我用测电笔先测量闸刀的上方,看到闸刀上面的电压正常。但合上闸刀,电灯不亮。为了再次证实一下闸刀上面的电压是否正常,我取出一只照明灯泡并接在闸刀卜方,灯泡发亮。但并接到闸刀下边的线路上,灯泡还是不亮。我打开闸刀上的塑料盖,发现郝某的儿子安装在闸刀上的保险丝竟是一根绝缘漆包铜…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下岗已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下岗后干什么,更是下岗工人顾虑和各级领导关注的焦点。我的一位朋友李锦星在下岗后,艰难地徘徊了2年,终于成功转岗,而引导他脱贫致富走向成功的就是《山西农机》杂志。李锦星原是山西长治轴承厂的工人,5年前他下岗了。2001年3月的一天,他忽然回到厂里,老工友们见他神采飞扬、春风得意的样子,一问才知道,他现在已当了个不大不小的老板。工友们向他讨教致富的奥秘,他说:“是《山西农机》让我走到了今天。”1996年,初下岗的李锦星试着下海经商,但因一没帮手,二没资金,干得也不如意;想找份固…  相似文献   

18.
从雪花轻歌曼舞的隆冬到山花愈放的初春,整个季节里我几乎都是蜗居在自己的空间里,独自感受着一份久违的静逸,偶尔我也会立在窗前,看云卷云舒,看树叶婆娑,或通过网络看疫情防控,看形势发展,我甚至还一反常态地热衷起了报纸和电视新闻,在那些点点滴滴的情节里体会着生活中那些最平凡、最普通、最真实的感动。  相似文献   

19.
又是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开始了,虽然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忙碌得没有时间想太多,甚至还没来得及去好好地思考,但在这个岁末年初的季节里,我还是有了许多的感受以及岁月流逝的感慨。正如曾看过的一部电影里所说的:又一年过去了,我很怀念。我忽然也有了一种怀念和作一个小节的冲动,时光就像这个季节,变换得让人没有思想准备,幸好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过得繁忙而充实,让我有了许多的回忆和坐下来思考的心情,维持了那些对新鲜事物的新奇和冲动,我很开心。  相似文献   

20.
黎城县东阳关镇龙王庙村的李某买了辆农用运输车,同时将经营多年的三轮农用运输车卖给了邻乡的郑某(未办过户手续)。李某在申请办理新车上户手续时,监理员发现了此情况,便督促他到县农机监理站办理过户手续。李某嘴上答应着却迟迟没有行动。过了不久,李某一大早又来到县监理站,要求办理过户手续。问起原因,他挠着头,红着脸说:我原以为这车已卖掉了,过不过户没关系。偶尔到一位机手家串门聊起此事,他劝我尽快办手续,还找出《山西农机》2000年第2期上“监理天地”栏目里登载的《二手车交易须过户》一文让我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