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爱仙  巫仁高  邓文明  胡蕾 《食用菌》2010,32(3):22-22,24
当前南方袋料栽培黑木耳生产中,采用的黑木耳菌株存在抗杂能力差,菌丝活力弱,栽培制袋污染率高,遇高温多雨天气易发生流耳烂袋等问题,从而制约了南方区域黑木耳袋料栽培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选育出适应南方地区栽培的黑木耳袋料栽培新菌株。笔者采集逆环境中生长良好的野生黑木耳并加以驯化,获得了2株野生驯化菌株,经出菇试验,  相似文献   

2.
干耳片分离菌种技术王朝江,池惠荣(河北省农科院理化研究所石家庄060051)黑木耳菌种分离常用三种方法,即孢子分离、耳木分离和组织分离。水耳胶质,组织分离非耳基膨大部份不易成功;耳木分离污染严重,又有耳木采集方面的困难;孢子分离获得的菌种不一定能保持...  相似文献   

3.
黑木耳菌种的分离方法有三种:耳木组织分离、耳片组织分离、孢子弹射分离。分离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一、标本的选择:采集春耳最好,四至五月采集,一定要耳大、肉厚、色黑、单朵重、无杂菌、无虫害。如耳木分离应与分离部位的耳朵一起采集,要注意了解耳木的营养状况如何,以便区分分离标本的优良性能。二、分离前要注意做好标本的处理:采集到的耳木要适当的凉干或风干,防止杂菌由两头截断处进入耳木,发生污染。  相似文献   

4.
周传震  贺业宽 《食用菌》2007,29(1):18-18
在我省黑木耳栽培历史悠久,但由于近年来菌种质量有所下滑,致使产量没有保证,导致栽培量连年下降。为扭转这一局面,尽快选育出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菌株,从而确保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在丹东地区采集野生耳木分离材料21件,经初选淘汰了15个不良单株,保留了01、04、07、15、16、18号6个较为理想的菌株,再经过复选,比较其产量性状,质量性状,抗逆性状,从中筛选出18号优良菌株,最后进入决选,因其对照种为丹林五号此菌株暂名丹林六号。  相似文献   

5.
木耳新品种‘丽黑1号’是从浙江丽水市白云山采集的野生黑木耳中分离、驯化选育而来。菌丝抗高温能力强,出耳早,优质耳比例高,产量稳定,适合袋料栽培,适合干销或鲜销。  相似文献   

6.
以商洛市主栽品种黑威15为对照,分离鉴定两株秦岭野生黑木耳菌株,并进行出耳试验,考察两株秦岭野生黑木耳菌株特性,为商洛市黑木耳品种选育、改良提供新的种质资源。结果:经分子生物学鉴定,采集的两株秦岭野生黑木耳菌株均为木耳属,黑木耳;出耳试验结果,丹凤野生黑木耳菌株比对照黑威15早熟、产量高、抗杂抗逆性强、耐高温,有望成为优良黑木耳菌株,缺点是颜色偏黄;山阳野生黑木耳菌株比对照黑威15产量低、抗杂抗逆性弱、不耐大水和高温,但其具有耳芽形成快、早、整齐,早熟,颜色黑的优点,可以用来作为杂交选育亲本。  相似文献   

7.
黑木耳由菌丝体、子实体、担孢子构成,其子实体为繁殖器官,是由许多菌丝交织扭结而成的胶质状物。黑木耳在组织分离过程中通过对消毒液浓度与灭菌时间的筛选,达到成功分离出黑木耳菌种的目的,并进行出耳比较试验来确定所分离的菌种的优劣。结果为氯化汞浓度为1‰,灭菌1分钟,分离黑木耳菌种成功率达到70%以上,并且能够保留母本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8.
用征集的野生银耳种源,通过耳木分离获得银耳纯菌丝和伴生菌香灰菌丝进行4组交合,发现其中a5香灰菌丝长势良好,B5银耳菌丝强壮有力,把a5×B5进行非专一性交合,表现亲和力强、白毛团和香灰菌丝表现良好;而B5×b4同样进行“非专一性”交合,而表现不好。从中得出一个结论:利用不同野生银耳品种进行非专一性交合,可以选育得到优良银耳菌株。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食用菌研究所分离选育的黑木耳菌种“Au9”于 2 0 0 1年 2月 9日通过省科学院组织的省级专家鉴定。该菌种是该所在小兴安岭林区采集的野生耳经分离后栽培驯化选育出来的。该品种从 1996年开始推广 ,栽培区域由东三省扩大到浙江、湖北、甘肃省部分地区 ,取得了良好的栽培效果。该品种具有耐高温、抗杂性强产量稳定等特性 ,且耳片单生、商品价值高。在木段及代料栽培中 ,都表现出良好的种性 ,深受广大栽培户的欢迎。黑木耳“Au9”菌种通过省级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共在西藏林芝地区的20个不同地点采集到20株优良野生黑木耳菌株,然后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通过常规筛选程序进行菌种筛选,以期得到适合当地栽培出耳的优良黑木耳菌株。结果表明,20株试验菌株中X6菌株的母种、原种及栽培种中菌丝的生长速度、抗污染能力和长势等均优于其他试验菌株与对照菌株,然后通过栽培试验和商品性能分析,确定X6为优良菌株。最后通过rDNA的ITS序列对筛选所得菌株进分子生物学鉴定,ITS基因序列比对表明,X6菌株为木耳属黑木耳种。  相似文献   

11.
吴世银 《食用菌》2023,(2):43-44+55
介绍选用质量较差的一次性木筷用营养液蒸煮,捞出后粘营养料装袋,灭菌后单点接种培养得黑木耳木扦菌种;采用木扦菌种接种料袋发菌,定期用“人”字形矮棚控温育耳池集中育耳,林地出耳,此栽培技术实现设施和场地高效利用,每年可栽培9批黑木耳。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对11个野生黑木耳菌株的驯化栽培,初步迭出了07号优良菌株。该菌林每立方米耳木产木耳21.0千克,比对照(19.7千克)高1.3千克,与对照之间差异显著,与其它10个菌株相比差异极显著。在质量和抗逆性方面分别护近和优于对照.更优于其它菌株。试验表明,利用本地区野生黑木耳资源筛迭适合本地区栽培的优良品种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黑木耳“黑 2 9”是我所 1994年从黑龙江省尚志地区采集 ,经耳片分离的野生黑木耳菌株。在 5 6个菌株比较试验中 ,栽培性状及商品性状优势明显 ,适于东北地区代料及木段栽培。具有品质优良 ,产量高 ,抗逆性强 ,商品价值高等优点。经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地区 6年木段和代料生产 ,经济效益显著。“黑 2 9”菌株于 2 0 0 1年 2月通过省级专家鉴定和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评审委员会的审定 ,并获黑龙江省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将该菌株的生物特性介绍如下 :1 形态特征该菌株在CPDA培养基上菌丝洁白 ,浓密 ,气生菌丝较长 ,呈绒毛状…  相似文献   

14.
张汉文 《食用菌》1999,21(1):13-14
长期以来,我国银耳制种分离方法上强调“专一性”,也就是银耳菌丝和羽毛状耳友菌丝(又称香灰菌丝)的专一性。分离时,必须在同一耳木或同一袋木屑培养基上,分别获得银耳纯菌丝(包括酵母状分生孢子)和耳友菌丝进行合交。而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耳木或不同木屑培养基获得的两种菌丝,不能随意交合,否则就有失败的可能。因此,这种“专一性”的分离制种方法成了传统。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是黑木耳栽培大省,发展前景看好,而近年来由于菌种混杂、退化,生产规模虽扩大,但产量有下降趋势,选育优良菌种是当前的主要工作。试验对分离于我国的14株野生黑木耳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对收集于黑龙江省的31个栽培品种进行春季栽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从14株野生菌株中初步筛选出5个较优菌株;从31个栽培品种中初步筛选出13个较优品种,若以总产量为指标,仅有6个品种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6.
绿色木霉不仅污染黑木耳菌种,竞争培养料的养分和空间,而且还能分泌毒素抑制木耳菌丝生长,并能直接寄生于菌丝,使已经长好的菌丝逐渐死亡。更为严重的是侵染黑木耳的子实体和耳根,会导致子实体萎缩。条件适宜,传播蔓延很快,造成袋栽黑木耳的绝收。我校1986年春季投料棉子壳500kg 栽培黑木耳,出耳过程中绿色木霉的为害严重,结果只收了一潮耳。为此,我们从1988年春季开始对袋栽黑木耳绿色木霉防治进行了探索。(一)症状和病源菌袋初期受绿色木霉污染后表现不明显,中、后期变绿,菌丝密集如毡,并产生绿色粉状物,较明显,易辩认。严重时木耳菌丝被吃掉。子实体和耳根初期受到绿色木霉的侵染,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被吃掉。几天后菌丝变绿并形成分生孢子,一旦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成熟,子实体上的菌落变成绿色粉状,生长受抑制而萎缩死亡。  相似文献   

17.
《中国食用菌》1990,9(4):3-4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菌种,应用于各种容器及木段栽培。Ⅰ.名词术语Ⅰ、1母种:系指用各种方法分离到的纯黑木耳试管菌种。Ⅰ、2原种:用母种直接扩接到木屑、颗粒等培养基上培养的菌丝体,称其为原种。Ⅰ、3栽培种:用原种扩大培殖的菌种,称其为栽培种。Ⅰ、4菌丝脱壁萎缩:系指菌种瓶内因老化脱水,把这种菌丝脱离瓶壁现象叫做菌丝脱壁萎缩。Ⅰ、5拮抗现象:不同菌种的菌丝相遇产生一种生长的对抗现象,生物学把这种现象称为拮抗现  相似文献   

18.
袋栽黑木耳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怀荣 《食用菌》2001,23(5):27-28
利用阔叶林枝桠、稻草等林农产品的下脚料袋栽黑木耳,整个周期需90天,每公斤干料可产干耳0.1~0.12kg。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1 生产设备 以年产25000袋计,需装袋机1台,卧式高压灭菌锅1台,接种箱2台,培养室1间(20~25m2),培养架若干。若原料不备,需增设一套粉碎木屑设备,需总投资4000~9000元,使用8~10年。2菌种的送择 袋栽黑本耳,首先应选择好优良菌种,菌种应具备:菌丝活力旺盛,有特别的抗杂能力及适应性,易出耳,易展片,耳片生长快,片大、肉厚、高产、成熟期 10~15天,色…  相似文献   

19.
蒋昌钟 《食用菌》1994,16(1):6-7
茯苓菌种的选育过程,是按选种、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杂交育种)、菌丝培养,结苓试验、比较鉴定的程序进行.一般的食用菌只要再通过示范实验,它的优良种性被确认后,该菌株的菌丝体可经低温保存,供多年使用其种性可相对稳定,这与茯苓菌种具有显著的差别.茯苓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菌种的结苓性能,为了保证这一性能稳定性可靠,茯苓菌种必须当年从异地有明显地域和生态环境差异的高产苓场选种、分离获得的菌株供当年使用,并要求分离后菌株提纯复  相似文献   

20.
金耳的生理特性及有效优良菌种的制备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金耳(Tremellaaurantialba)的生理特性及有效优良菌种的制备原理,是金耳引种驯化,特别是大面积栽培能否顺利成功的首要问题和技术关键,经过长期的科研、生产实践证明,由于金耳的组织结构独特,生理性状复杂,大量的耳木分离培养,通常只能获得无效菌种;各种孢子的分离培养法,目前虽然获得了一定量的优良子实体,但由于技术性较强,有效出耳率低而不稳定,有待继续深化提高,不宜应用于生产;采用子实体组织分离培养法,是普遍实现金耳大批量商品生产的理想途径。本文是系统总结10余年科技、推广的新成就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