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高氯酸盐是茶叶中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对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人体健康和对外贸易构成了潜在风险,已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茶叶中高氯酸盐的来源及污染现状,介绍了茶叶中高氯酸盐的分析技术,以期为开展高氯酸盐环境化学行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人体健康风险及其相关安全标准等方面的研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污染因素及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针对绿茶加工过程中微生物、重金属铜和铅的变化、机油以及润滑油等方面的污染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从机械设备的角度出发,探索了控制茶叶加工过程中污染问题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产茶大国,其茶叶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从近年来的茶叶质量安全检查与安全类型规范上来看,我国茶叶无论是在种植、生产加工过程中都存在一定问题。本文就将探讨当前我国茶叶在种植环节、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促进我国茶叶行业卫生质量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战捷  邵元海 《茶叶》2022,48(1):25-28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是我国茶产业长期以来客观存在的议题,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农残超标,添加剂的非法添加,微生物与生物毒素污染,重金属污染及其他来源的二次污染等,均是目前茶产业发展中的质量安全相关问题.近年来为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一批快速简便的食品安全快检技术迅速发展,已应用于茶叶安全监管过程,逐步服务于茶叶质量安...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茶叶中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yrrolizidine alkaloids,PAs)残留量的检测方法,包括比色法、毛细管电泳法、免疫学方法、色谱分析法等,并总结了国内外茶叶中PAs残留研究现状,分析了茶叶中PAs的毒性作用以及国内外关于PAs的限量标准。我国目前尚缺乏茶叶中PAs的检测标准,迫切需要制定与欧盟规定相符的21种PAs的检测标准,并展开茶叶PAs污染水平监测与风险评估研究,为确保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积极应对欧盟贸易壁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茶叶作为我国的大宗农产品,其质量安全问题也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茶叶质量不仅关乎茶叶企业生存和发展,还关系到我国整个茶产业在世界的份额和市场。本文就传统和现代茶叶的质量管理进行深入分析,构建了新时期的茶叶质量管理的数学模型,重点从贴近度原则和择近原则两方面,详细解释了模糊数学原理在茶叶质量模型构建中的应用,这对茶叶质量模型的应用和简化,提供了更为简便、实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重视,而茶叶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著名饮品,必然也会面临来自质和量方面的压力。然而由于茶叶制作工艺复杂,且随着茶叶的工业化,使得用户难以对买到的茶叶的全程质量安全有全方面的了解。WebGIS技术是在Internet网上提供地理信息,实现地理信息互操作、空间数据与共享,现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因此在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中,引进WebGIS技术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将会对WebGIS技术在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查阅国内外近20年来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了茶叶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及分布规律,阐述了多环芳烃在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来源、环境行为和生物学效应,提出了新形势下茶叶产地环境对茶叶中多环芳烃污染来源的重要性,可为探寻茶叶中多环芳烃关键控制点,为进一步研究新环境下多环芳烃污染来源和开发风险控制技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既是茶叶重要产地也是主要的消费地,茶叶是人们生活中的必备佳品。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对茶叶从产地到销售地实行全方位监控,用以减少人们对茶叶质量安全的担忧实有必要。鉴于茶叶在产业链上的流通过程可能会出现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以及在智能手机中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FC)已大面积普及的背景下,构建基于NFC技术的茶叶产业链可追溯系统,从而实现全面监督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减少质量安全问题,保障消费者利益。  相似文献   

10.
传统茶叶加工已经无法满足大批量的现代茶叶输出。在此情况下,利用微波技术加工茶叶已经成了茶工厂的生产常态。微波技术突破了以往传统茶叶加工的弊端,提高了茶叶加工的质量和效率。但微波加工的程式化断层以及部分加工系统的调控短板,依旧有待革新和提高。本文主要分析了茶叶加工过程中,微波技术的系统应用及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福建茶叶铜含量现状及初制过程污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对近年茶叶产品样,商品样检测数据进行归纳分析,阐明了我省茶叶铜含量现状:通过对烘青绿茶,乌龙茶的鲜叶,毛茶样及各工序半成品样进行对照分析详述了绿茶,乌龙茶初制加工过程中铜污染情况,为进一步减少茶叶中铜污染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茶叶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必须的一种饮品,其味甘甜醇厚,延绵悠长,深得很多人的喜爱。而茶叶质量的高低好坏影响着茶的口感和市场。因此,技术性地辨别茶叶质量的高低,是大多数商家所做的必要功课。在如今的茶叶质量检测中,指纹图谱技术被广泛使用。本文介绍了指纹图谱技术的内涵以及其作用方式,其次,本文指出了指纹图谱技术在茶叶中的应用,最后根据分析,本文阐述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前景。将指纹图谱技术广泛应用于茶叶质量控制中,以保证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邱源 《福建茶叶》2023,(4):56-58
茶叶在中国具有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从神农氏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茶叶的踪影。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我国在茶叶的种植、生产中蕴育出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化。与此同时,我国在茶叶种植、生产以及加工等产业中,与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密切的来往,保证茶叶质量、提高茶叶加工安全性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就现阶段的茶叶加工存在着一系列质量安全问题,对我国茶叶销售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茶叶加工中的质量安全问题,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本文在探讨茶叶加工流程的基础上,从茶叶种植、质量监管、硬件条件等三大方面探讨茶叶加工中所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最后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我国茶叶加工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微电子技术迅猛发展,其应用更是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我国自古就是茶叶生产大国,由于茶叶生产加工工艺的不同,造就了我国茶叶市场的缤纷多姿。本文针对普洱茶半自动加工生产线上微电子技术的应用,深入分析了微电子技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高效性,极大地提升普洱茶后期成茶的品质。其在普洱茶加工中的应用,为其他茶叶加工生产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江苏省茶叶产业的质量安全现状进行概述,同时对潜在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加强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加快技术推广、完善茶叶质检体系建设、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等方面保障江苏茶叶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6.
针对茶叶加工过程远程监控需求及茶叶溯源的加工环节缺失问题,构建了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叶状态参数及加工设备工艺参数远程物联网监测平台,实现了茶叶加工生产线远程设备运行参数监测监控与茶叶品质溯源。本研究采用B/S框架实现信息实时显示,综合鲜叶采摘信息和生产信息完备溯源过程,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生产过程参数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建立了茶叶加工过程溯源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茶叶生产离线与在线数据库融合质量评价模型,提高了数据存储质量。针对黄山毛峰初制加工生产线进行了远程监控系统开发及溯源信息采集验证试验,结果显示,平台运行稳定,数据显示准确完整,实时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茶叶品质优化及大数据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草甘膦作为茶园常用除草剂,茶叶中的残留问题备受关注。文章介绍了茶叶中草甘膦的残留现状、检测方法及草甘膦在茶树中的吸收转运代谢行为;分析了草甘膦代谢产物氨甲基膦酸的毒性和风险状况;针对现阶段茶叶中草甘膦存在的问题及隐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茶叶农药残留安全提供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叶质量安全4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要进程以及技术研究主要进展,分析了茶叶质量安全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茶叶质量安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黄元力 《福建茶叶》2016,(8):237-238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带动了茶叶的生产力的提升,茶叶的检测标准制定也愈加规范和严谨。茶叶品质质量合格与否,需要通过品质检测的实验数据来说明。本文阐述了茶叶生产中有关品质的检测问题,并对计算机技术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总结。通过分析茶叶生产和试验的实际情况,重点介绍了计算机技术在茶叶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归纳出计算机技术在茶叶数据处理中的优点,这对茶产业中茶叶品质检测技术的升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茶叶生产流通中出现的一系列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不良影响以及给相关的茶叶生产管理、质量监管等带来的难题,使得构建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非常具有紧迫性和价值。本文基于.Net平台构建了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首先探讨了茶叶质量安全数据信息的标识问题,为系统设计与构建做数据上的技术准备,即对茶叶种植至茶叶销售整个环节的与茶叶质量安全有关的环节进行数据信息的标准化处理,在此基础上从系统总体构想、系统结构、数据库、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并继而对系统实现问题进行了研究,采用MVC三层模型实现系统的功能,最后对系统的功能、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