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非物质层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比较却为我国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素材。英语跨文化教学必须从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出发,将茶文化比较与跨文化教学的内容、方法有效结合,提高英语学习者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柏柯 《福建茶叶》2016,(9):237-238
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传授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方式。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今天,全世界的接触前所未有的频繁,这种情况下外语的不断普及不可避免,而在各文化接触冲击中,对于异地文化的了解接收可以更好地促进沟通,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发扬则有利于保存和弘扬民族特色。这种情况下,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地位开始慢慢提高。  相似文献   

3.
张瑞 《福建茶叶》2016,(4):332-333
中英茶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这一差异也反映在语言上。只有较好地区别这些不同之处,英语文化教学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文化和语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统一。要想真正学好并精通一门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十分关键。本文首先对语言与文化的定义以及关系进行了说明,然后从茶文化历史、茶俗以及饮茶喜好方面阐述了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并就基于茶文化角度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虽然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物质及精神层面存在显著区别,但却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对于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也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我国社会应该充分研究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文化元素,将中西茶文化对比融于英语跨文化教学环节中,让茶文化、英语教学适度结合,以促进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英国的饮茶这一习俗源于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并且最初饮茶只在英国贵族广为流传。本文在对中英茶文化进行比较性分析后,又具体概述了英语耘粤孕教学的内容,并简要阐析了跨文化交际在英语EAP教学转向中的重要价值,最后结合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就跨文化交际在英语EAP教学转向中的应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而西方世界由于受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影响,也出现了与我国截然不同的茶文化。尽管中西方茶文化在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上差异明显,但是两种异质文化却为我国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教学素材。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中西茶文化差异作为典型跨文化交际案例,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与茶文化密切融合,提高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就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进行了说明,并就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进行了具体分析,接着从五个方面对茶文化英语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对该领域有所启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主要在于:教学理念上重视语言能力培养;课程设置上增设文化和口语模块;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上综合多种评价方式;课外活动上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8.
吕洋 《福建茶叶》2021,(2):157-159
语言和文化是一对孪生兄弟,在各种语言发明之后就伴随着产生了相应的文化.汉语是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我国也是茶叶的发源国,早在西汉时期就产生了相应的茶文化,比其他国家的茶文化产生得要早很多,所以作为茶文化的代表,本文所研究的茶文化主要是指中国的茶文化,并把我国茶文化作为一个切入点,分析在当今全球化以及跨文化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9.
王琴 《福建茶叶》2021,(4):164-165
我国茶文化和西方茶文化差别巨大,在语言、物质等等方面几乎都存在显著差距.而正是这种差异,为中西跨文化交际方面提供了很多素材,也为相关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从新文化视角上来看,我国需要对双方具体的差异特征进行探索,让两者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能够相互交融,从而提高从事英语相关职业人员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由于历史背景及社会发展情况的不同,中西方茶文化存在着显著差异。中西茶文化比较对于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应该充分利用中西茶文化中差异元素,对中西茶文化进行全方位对比,以多元文化充实英语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当代大学生西方文化适应能力,养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相似文献   

11.
邹姝丽 《福建茶叶》2016,(11):322-323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仍旧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加入外国文化元素,实现跨文化交际,对学生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背景都有重要意义。茶作为商品进入欧洲,为英国人广泛接受,现发展出别具特色的茶文化。以茶文化为基础,对比中国与英国两国文化和语言的发展,对创新英语教学方式,提高语言教学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英语文化知识的选择中,主要以学生不太清楚或了解不多的领域为发力点,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提升他们的课堂兴趣。为此,关于茶文化知识点的传递也同样被笔者所重视。学生在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上主要通过电影、新闻报道等途径来荻取,所以探究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的运用就显得有现实价值。运用模式包括:有效的选择茶文化元素、合理组合教学理论知识、针对性开展茶文化实践、突出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王云羡  胡玉辉 《福建茶叶》2016,(12):200-201
中西方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英语教学应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将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比较引入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中,将茶文化与教学内容、方法密切结合,促进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茶文化冲淡平和,英国的茶文化惬意安宁,他们和而不同,却都是人类共同的茶文化。当代世界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机遇下,同时在茶文化交流中我国又存在大量优秀的对外教学老师,这些都有利于跨文化教学中的茶文化交流。在跨文化中进行茶文化交流,不但有利于丰富茶文化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各国文化的融合,还有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但是为了更好地在跨文化中实现英语教学的茶文化交流,应该注重跨文化中茶文化的求同存异,还应该对英语教学的教材进行合理的编排,更应该将茶文化的交流方式进行多元化。只有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进行茶文化交流,才能使中国传统茶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这不论对于中国还是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何一丹 《福建茶叶》2016,(1):190-191
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英语本身所处的语言环境,结合使用英语国家的文化进行教学,从而实现对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升。学生在了解了英语的文化背景之后,对于英语的兴趣会有所增加,理解和消化英语知识也会更加深入。本文以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性为视角,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客观上看,文化教学是达到英语教学理想效果的主要内容,只有注重开展文化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随着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不断推动,如今我们逐渐认识到由于未能认识到学生生活环境的中国文化与大学英语的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别,以至于整个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不仅未能实现其理想效果,同时更无法做到充分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因此探索有效开展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思路极为重要。本文拟从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入手,结合开展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视角,探索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开展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高较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进行文化交流是语言的基础属性,当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与英语相关的国家、事物、理念,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其所起到的跨文化交流就显得更加丰富。如今英语已经是我国的必修学科之一,英语在我国大面积的传播必然就会融入到我国的其他文化当中互相去粗取精,成为一种具有跨文化意识的观念。高校的茶艺英语就是将英语文化与我国传统茶文化进行融合,在这样的文化交流让高校学生体会到跨文化学习的行为模式,并培养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8.
朱瑜珩 《福建茶叶》2023,(1):103-105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将中西茶文化差异作为教学切入点融于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是一次有价值的教学尝试。本文从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出发,分析了茶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9.
齐石 《福建茶叶》2021,(4):152-153
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当下,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壮大,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致力于携手世界各个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交流,使人类团结到一起,共同抵御未来潜在的发展风险.我国在与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中西方文化在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积极发展.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要求非常高,高校作...  相似文献   

20.
陈昌学 《福建茶叶》2016,(11):379-380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通过茶文化的交流融合,使其在跨文化交际中发挥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既有利于传播和推广中国茶文化,同时也能够传达更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