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OITS-03型气象站和DZZ4自动气象站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共计7个月降水对比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OITS-03型气象站具有以下特点:①数据传输及时稳定,受外界影响小,设备可靠性高;②小时降水数据准确可靠,可用率高;③过程降水量均偏小,降水等级越大与DZZ4自动气象站数据间的误差越小;④降水个例中,OITS-03型气象站降水的时间和雨量大小分布与DZZ4自动气象站基本一致,最大小时降水量相差不超过1.0 mm。  相似文献   

2.
查阅近期关于森林影响降水的资料发现,无论是持肯定观点的,还是持否定观点的,大都认为:风使降水以一定的角度下降,风愈大,雨量计的截获量越少,观测值愈偏低,雨量差d=R(1-sinα)(R为降水量,α为雨滴与水平面夹角);森林降低了风速,减小了角值o,使雨量计的观测值变大,从而产生了林内外的观测误差。本文结合近地面层风(以下简称风)的影响,就此提一点不同的看法与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3.
降水在沙丘中的渗透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测研究结果表明 :⑴降水在沙丘上下渗深度与降水量及降水强度成正相关 ,与气温成负相关。民勤沙区雨季降水量在 4 0mm以上时在沙丘中的下渗深度可以达到 5 0~ 90cm。在当地 ,秋季降水尤其是秋季连续降水是沙丘储存水分的主要来源。⑵降水在沙丘上的下渗速率与降水量正相关 ,降水量大 ,主要含水层的含水率则高 ,下渗速度自然就快。⑶降水后梭梭根部沙面 0~ 5cm含水率高于流动沙丘 ;降水停止 1d以后对应于流动沙丘的最大含水层梭梭根部的含水率明显降低 ;降水停止 1d后在流动沙丘降水下渗深度内的平均含水率高于梭梭沙丘对应层含水率 ,且随时间推移这个差值在增大。⑷在 0~ 4 5mm的降水量范围内 ,不论是流动沙丘还是有梭梭林的沙丘 ,其降水的主要含水层在表层 0~ 2 0cm范围内。⑸当地 8月上旬 <12mm的降水量在降水停止后的 7~ 8d内蒸发殆尽 ;4 3.5mm的降水量在降水停止后第 10天时 0~ 15 0cm沙层含水率折合水层深度较降水前多 17.2 8mm ;2 1.7mm的降水量在降水停止后第 10天时 0~ 15 0cm沙层含水率折合水层深度较降水前多 10 .6 6mm ;在降水过程中和降水后的 1d内水分蒸发损耗最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型气象站及本站2020年2~8月的观测资料,根据《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对气温、相对湿度及降水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微型气象站气温、相对湿度和本站观测值相关系数均在0.97以上,最高气温与本站偏差较大导致气温与本站观测值的粗差率变大,太阳能供电不足导致降水数据缺测过多,雨量正常采集时段,对于小时降水量在0.3以上的降水时段相关系数都在0.9以上。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林草复合流域降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祁连山西水试验区排露沟林草复合流域分坡向和海拔设置26个雨量观测点,观测研究了降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流域内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季降水充沛,冬春季降水稀少;(2)降水变化是大气环流和小气候及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月降水量(R,mm)与月水汽压(P,Pha)、气温(T,℃)、空气湿度(W,%)和水面蒸发(E,mm)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98.206 3 11.735 3P 1.135 0W 0.086 1E-2.294 6T,相关系数为0.948 6;(3)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递增,2 600~3 300 m百米平均递增率为4.95%,当海拔超过3 300 m及接近山顶时,降水出现随海拔升高而下降的趋势;降水空间分布差异除受海拔影响外,还受坡向的影响,阴坡比阳坡降水多7%左右,处在相同海拔和坡向的植被类型差异对降水量的影响不显著;(4)模型Ⅱ能够较准确模拟流域降水动态变化,可以利用流域附近气象站降水观测值进行流域降水量估算.  相似文献   

6.
选取近30年的黄土高原地区5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年降水以及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在50~900 mm,空间分布上东南高西北低。降水高值区分布在三门峡站与武功站附近以及五台山站,年均降水量为900 mm;低值区位于临河站附近,年均降水量为50 mm;(2)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集中度分布于0.43~0.76,自东南向西北递增;而降水集中期的变化则不太明显,多集中于夏季的7-8月份。因此在降水集中的7-8月份,水土流失会比较加重,应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在降水量大的月份做好灾害防护,为工农业生产提供预警,减少工农业生产损失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降水及其再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祁连山建群树种青海云杉林连续6年观测,对其降水特性及其降水再分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能增加水平降水,对垂直降水影响不显著,林冠截留率平均为25.86%,夏季截留率为24.84%,冬春季较大,为39.38%.树干截留量占自然降水量的0.75%,当降水量超过2.0 mm时,才开始产生树干径流,当一次降水量达到26.0 mm时,云杉林不同径级的林木均产生树干径流.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内气象站2013~2016年逐日降水及气温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不同量级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与气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量级的降水随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1)小雨和中雨级别的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量随气温升高先升后降,低于临界气温时,降水量随气温的增长而增加,高于此气温时,降水量随气温的增长而下降;降水频率的变化趋势和降水量大体相同;小雨及中雨量级降水强度总体处于较稳定的状态,随温度变化不明显。(2)大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于峰值温度后无降水量分布;降水更集中,频率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当处于峰值温度时,降水频率高于其他量级降水;降水强度随机性强,与温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内和城市内降水与气温的相关性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探讨城市化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09—2021年陇东黄土高原中沟小流域生长季(5—10月)的降水实测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生长季年降水量为537.7 mm,年际变异系数CV=13.09%,降水事件以≤10 mm降水为主(f=65.68%),但其对年降水贡献小;降水日数以≤10 mm的降水事件发生日数为主,年际变异大(CV=43.76%),对年降水日数的影响大;≤10 d的降水间隔期占比最大且年际频率变化基本稳定(CV=22.43%),>10 d的降水间隔期呈减少趋势;1~2 d的短期连续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大(f=75.43%),年际变化差异较小(CV=27.44%);不同年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在0.05水平上无显著相关性(p=0.788),年降水总量在不同水文年份上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大降水事件(>10 mm)的降水量。  相似文献   

10.
祁连山青海云极林降水及其再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祁连山建群树种青海云杉林连续6年观测,对其降水特性及其降水再分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能增加水平降水,对垂直降水影响不显著,林冠截留率平均为25.86%,夏季截留率为24.84%,冬春季较大,为39.38%。树干截留量占自然降水量的0.75%,当降水量超过2.0mm时,才开始产生树干径流,当一次降水量达到26.0mm时,云杉林不同径级的林木均产生树干径流。  相似文献   

11.
森林覆盖率对区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江淮丘陵、皖西山区和淮北平原的不同时期的森林杠益率与降水量的分析,结果表明随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有得调节降水,减少旱涝灾害。森林覆盖率对过程性降水影响小,对局地性降水影响大。  相似文献   

12.
应用稳定氢同位素技术对四川卧龙巴郎山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降水条件下3群落类型中降水、林冠穿透水和壤中流的变化动态进行跟踪研究。结果表明:降水δD与降雨量负相关显著(R2=0.456,p=0.043),降雨氢同位素存在显著的雨量效应。降水δD与林冠穿透水δD差异不显著(p=0.863)。壤中流δD与降水δD有明显差异(p=0.049),表明壤中流补给来源是降水,但不一定是当日当次降水直接补给。降水量的升高或降低引起壤中流δD升高或降低。当降水量0~10mm时,影响在降雨后第4天发生;当降水量在10~20mm时,影响在降雨第2~3天后发生;当降水量在20~30mm时,影响在降雨1~2天后发生。显示出亚高山暗针叶林对壤中流有显著的调控作用。降水δD与林冠穿透水δD的差值(用ΔδD表示)在3个不同群落中随着降雨量的增大呈现偏正态分布,当降水量在4.91~25.25mm时,ΔδD>0;当降水量<4.91mm及>25.25mm时,ΔδD<0;当降水量为12.65mm时,δD最大,这主要是林冠层蒸散过程和大气降水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对降水截留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集中分布的地区,利用对降水在林分中的样地进行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对降水的截留效应。据2002-2005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林冠平均截留率为23.6%,树干茎流率占大气降水量的3.7%,枯枝落叶层的截留率为10.2%。说明华北落叶松在冀北山地发挥了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木兰林管局华北落叶松集中分布的地区,采用对降水在林分中的样地进行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了该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对降水的截留效应。据2002~2005年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林冠平均截留率为23.6%,树干径流率占大气降水量的3.7%,枯枝落叶层的截留率为10.2%。表明了华北落叶松在本地区发挥了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降水对白夹竹生长过程中关键时期—孕笋期和出笋—幼竹生长期的影响分析、得出上年7~11月(孕笋期)的降水量和降水天数与出笋量呈极显著相关,而当年5~6月中旬间(出笋—幼竹生长期)的降水量和降水天数与退笋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白夹竹生长发育和丰产不仅需要足够的降水量、而且与降水的年分布也有极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木麻黄沿海防护林林内降水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的林内降水特征的研究表明 :惠安木麻黄沿海防护林的林外年降水总量为 2 0 0 1 1mm ,年穿透降水量为 16 0 9 4mm ,占林外年降水量的 80 4% ,年树干径流量为 171 7mm ,占林外降水量的 8 6 % ,年林冠截留量为2 2 4 0mm ,占年降水量的 11 2 %。穿透降水与降水量以及树干径流与降水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 ,可分别描述为 y =0 8972x - 4 4974和 y =0 10 5 4x 0 2 5 4。  相似文献   

17.
塞罕坝1960-1980年同一等级降水量呈现隔年的规律,由于森林环境的逐渐形成,1981-2000年同一等级降水主要呈现连年规律,提出了降水与要成活率的关系。通过对年降水量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时空降水的比重和不平衡性;4-5月份降水50mm,可作为造林成活的基本指标,6月份的降水连续起着重要作用,7-9月降水比重占60.77%。年降水天数至少增加23d。根据降水规律和对应于造林成活率的分析,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3项有利于造林和成活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日本落叶松林冠对大气降水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日本落叶松林大气降水的再分配,结果表明:日本落叶松林冠对降水的截留率为24.4%,影响林冠截留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和降水强度;树干流在森林降水中的比重较小.约为1.2%;通过雨量是森林降水来源的主要方面,它约占降水量的74.4%。  相似文献   

19.
在森美兰自然保护区低地热带南林中,由国际生物学计划(IBP)主持研究水分循环的部分内容,包括降水、净降水、干流和降水截流。1973年1—12月份期间观测,并以每次暴雨过程为基础。实验地技术降水量观测降水量是由一台周转虹吸式自记雨量计量测,以一个直径为12.7厘米漏斗形雨量器,垂直放于最突出的树冠上方,漏斗下接塑料管进入自记仪。  相似文献   

20.
小陇山林区主要林分对降水的再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锐齿栎、油松、华山松和落叶松林分为对象,系统同步观测了大气一次性降水过程中,不同郁闭度梯度林分群体的林冠透过降水、树干流量、林冠层截留量与大气降水历时、降水强度变化的基本数据。用数量级化理论(I)和线性方程,动态地描绘出各分量随大气降水变化而变化的趋势。揭示出林分对降水的再分配以及求算1年内不同时段林地补给水量的可靠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