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目的】原风景是指人在幼年时期到青少年时期所处的生活环境在内心深处留下深刻印象的风景,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景观的感知。以往在植物景观感知方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原风景层面。本文旨在探讨原风景类型的不同对城市植物景观感知所产生的影响,为当下城镇化建设中植物景观营造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原风景类型人群分为城市类型、城乡结合部类型、乡村类型。调查在以北亚热带绿化区植物景观为代表的南昌城市里进行。采用标准化问卷形式,分别让来自南方地区的120名大学生在5处城市植物景观环境实地中对植物景观的6类感知类型中的22种感知因子进行分级评价,对不同原风景类型人群间的感知评价结果进行偏好均值比较、因子间方差分析和类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1)评价均值表明:所有人群对植物场景偏好的评价与植物空间的大小正相关;城市类型人群对植物景观评价均值普遍偏高。2)通过感知因子层面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在吸引力感知因子方面,城市类型的人群与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乡村类型的人群与其他类型人群没有明显差异;在舒畅度、生命力、宁静感、亮度的评价结果中,城市类型和乡村类型人群之间的评价结果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神秘性、熟悉感、宁静感、空间连续和亮度的感知因子中,城市类型人群的评价值与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有明显差异。3)通过不同类型人群偏好与其他感知类型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人群性别和原风景类型二者对偏好的影响没有交互作用(Sig.=0.253);从相关系数发现,影响城市类型人群植物景观偏好的感知类型排序为:心理感受(r=0.672)植物色彩(r=0.566)整体环境(r=0.473)植物空间(r=0.462)植物形态(r=0.414);影响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植物景观偏好的感知类型排序为:心理感受(r=0.821)整体环境(r=0.636)植物色彩(r=0.626)植物空间(r=0.577)植物形态(r=0.527);影响乡村类型人群植物景观偏好的感知类型排序为:心理感受(r=0.760)植物形态(r=0.675)整体环境(r=0.658)植物色彩(r=0.619)植物空间(r=0.579)。【结论】通过不同原风景类型人群对城市植物景观的评价,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在植物景观感知因子层面上与乡村类型人群较为相似,在植物景观感知类型对偏好影响程度的层面上与城市类型人群较为相似,说明城乡结合部类型人群对植物景观评价标准呈现出既有城市又有乡村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肖斌  王娜 《山西林业》2011,(2):42-44
基于玉门河公园现有植物景观调查评价结果,对评价分值高的植物景观案例结合园林植物和艺术美学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公众对公园植物景观的偏好,为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SBE法的长沙市居住区植物景观量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长沙市6个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区为研究对象,应用风景质量评价法中的心理物理学派的SBE法对长沙市居住区植物景观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专业背景的3个评判群体在居住区复层植物景观、色叶类植物景观及水体旁植物景观的审美态度方面具有一致性;色叶类植物景观、水体旁植物景观、建筑小品旁植物景观在运用SBE法评价时应分别根据生态学原则和美学原则进行评判。基于评价结果,对评价高的居住区植物景观实例结合园林植物和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居民对长沙市居住区植物景观的景观偏好,为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凤翔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植物景观多样性,采用样方调查法,依据公园空间类型将其划分为园路空间、地形空间和广场空间三种类型.抽样选取12块(20×20 m2)包含空间类型的标准样方,计算了样方绿地的均匀性指数、优势性指数及多样性指数等量化指标.结果表明:①凤翔湿地公园的绿地空间植物景观多样性相对较低,园内植物种类...  相似文献   

5.
以柳州市居住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30个植物景观单元作为评价样方,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进行评价,以构建居住区植物景观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准则层权重值排序为生态功能Y1(0.539 6)>美学功能Y2(0.297 0)>服务功能Y3(0.163 4)。指标层前四位权重值排序为植物间的协调共生性X4(0.244 1)>植物生活型多样性X3(0.172 6)>植物色彩与季相变化X6(0.119 4)>植物观赏特性多样性X5(0.088 6)。30个样方的综合评分值均在6.7~7.9分之间,这表明柳州市居住区植物景观总体较好。基于评价结果,推荐了8个优秀的植物景观配置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对相关理论著作的梳理归纳中,将生态主义思想与景观审美在长期相互影响下经历的发展演变总结为分疏、融合、回归、新生4个阶段,论述了景观审美在这4个阶段过程中的范式流变;并结合公众审美与生态景观实践和公众审美偏好研究,探讨了生态主义与景观审美今后的发展方向与空间。  相似文献   

7.
园林植物作为园林空间构成的要素之一,其重要性在现代园林中日益表现出来。植物景观的空间以各种变化方式组合在一起,而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质地和季相变化等特征就成为影响植物构成空间的相关因素。利用植物可构成五大基本空间类型,它们在园林绿地中具有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并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从植物构成景观空间的特性出发,以呼和浩特青城公园为例,分析了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基本类型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运用V iewG IS软件和韶山森林分布图等资料,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原理,选取斑块特征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空间构型评价指标,对韶山风景名胜区的植物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韶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可划分为9个类型,其具有较高的分维数和多样性指数,但韶山风景区的植物景观仍存在一定的人为干扰,且风景区外围干扰严重,景观有破碎化增加的趋势;从景观组成来看,植物景观以马尾松、阔叶林景观为主.  相似文献   

9.
采用美景度评价(SBE)法对佛山市同期建成的12个主题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对各主题植物景观的花色搭配、景观结构、配置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个主题植物景观美景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亚艺公园—文华公园>西樵山环山花海景观带>桂畔湖湿地公园>东平河北岸滨水公园>三水新城水轴>半月岛湿地公园>南蓬山森林公园>佛山植物园>云勇森林公园>龙舟广场>潭州水道陈村段景观林带>展旗岗森林公园;适地适树、植物搭配层次感、景观效果持续性3个评价指标对城市公园主题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影响最为显著;乔+灌、灌(片植)、草(片植)、水生植物(片植)是城市公园中美景度评价最好的景观结构;“大王椰+蒲葵+鸡蛋花+玫瑰+月季+黄蝉+台湾草”“黄花风铃木+黄槐+黄金熊猫+红继木+波斯菊+美人蕉”“落羽杉+再力花+荷花(片植)+睡莲”是较佳的植物配置模式。在今后的主题植物景观建设中,应重点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强植物搭配的层次感及植物群落的丰富度,要重视植物景观结构以及植物配置模式,尽量丰富植物色系,且要适当增加黄色花系和粉色花系植物的种植比例。  相似文献   

10.
金沟岭林场森林景观分类及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实验林场为例,介绍了一种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景观类型划分方法。划分景观要素类型的因子一级为土地覆盖类型,二级为优势树种组。在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1987-1997年10a问金沟岭实验林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变化。1987年和1997年主要的景观要素类型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落叶松林和阔叶混交林,1987年的斑块个数为592块,1997年为946块。斑块个数大幅度增加,反映出森林景观破碎化的趋势。10a问,景观多样性指数和相对丰富度指数降低,优势度指数有所增加。文章对营林活动对森林景观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景观类型变化较大的林班也是作业强度比较大的林班,景观斑块数量变化最大的林班也是作业强度比较大的林班。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公共空间环境美化受到重视,大量的观叶植物、观花植物在室内公共空间中得到应用,其中,形式多样的植物组景不仅有独立的主题、各异的构架,还包含了色彩、光影、质感等多种元素,近年来在商场、酒店、办公等不同室内公共空间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大大拓展了植物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灵活地满足各类室内空间的绿化需求,室内绿色空间设计呈现出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2.
乡村绿地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心理物理学方法对浙江省乡村绿地进行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研究,分析不同人群对绿地景观的审美偏好、绿地景观美学质量的主要相关因子及其作用特性,构建评价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不同群体的审美偏好总体上具有一致性,但对乡土化、城市化程度不同的具体景观存在差异;2)相应地,乡村绿地美学质量评价指标集,包含因评判群体而异和无异2类指标,前者可用以揭示审美主体的态度偏好差异,后者用以分析公众普遍审美情趣,构建评价模型;3)模型选出的关键因子为群落密度、绿地年龄、环境色彩对比度、群落色彩数量和绿视率5个。    相似文献   

13.
路艳  卞贵建 《绿色科技》2013,(6):123-126
指出了植物与地形、建筑等园林要素一样,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及引导空间变化的作用。植物景观空间主要由形态要素和植物要素构成,形态要素从地面、立面和顶面以及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形成各种不同的环境空间,而植物的形态、色彩、质地、气味、季相变化以及文化内涵等要素则从相关方面丰富了植物空间的景观效果。与建筑空间相比,植物构筑的空间具有独特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4.
针对现今人们对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小区活动空间单一且功能难以扩展、不能适应目标景观需求等现状。为适应现代居住区中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本文以无锡市滨湖区一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提出了居住小区单一活动空间布局向带状多中心公共活动空间布局的设计,即该小区由四个区域部分组成,毎区域均有入口景观区、健身活动区、绿化种植区、儿童活动区、艺术景观区、休闲区。  相似文献   

15.
苏志龙  赵晨  叶毅 《绿色科技》2021,(7):8-10,25
指出了湿地公园一方面承担着生态建设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担负着休闲游憩的功能。以普洱市梅子湖湿地公园为例,从市民休闲的角度,以景观分析的手法探讨了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空间营造。研究表明:梅子湖湿地公园整体分为入口景观空间、儿童景观空间、游赏景观空间,各景观空间依据空间构成要素及周围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空间类型,可满足市民不同群体的休闲需求。  相似文献   

16.
郑州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燕 《福建林业科技》2013,40(1):143-147
分析了影响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的因素,筛选出对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各层评价因子,建立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各层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对郑州市5个代表性公园绿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郑州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质量比较均衡,但整体水平不高,基本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公共文化空间的乡村景观建设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在不同发展趋势和发展境域的乡村建设中都扮演者重要角色。以公共性为核心属性的公共文化,为理解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视角。以乡村文化的认知为基础,以公共文化作为乡村景观建设的思考切入点,以城郊融合类村庄为对象,提出了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风景园林学乡村建设的方法原型,并以三王村、前洋村2 个案例来具体探讨实践过程中公共文化空间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动物掠影     
近年来微地形景观广泛应用于道路、公园和住宅小区绿化,微地形景观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本文论述了微地形的概念、历史和类型,分析了微地形景观设计中的特点,并对华南地区的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化的微地形景观处理手法及其相应的植物配置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个旧市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景观指数法对个旧市城市森林5种景观类型的格局进行了分析。所使用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特征指标、景观多样性指标、景观空间关系指标等。结果表明:个旧市城市的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较低,各景观类型的优势度有较大差异,其整体上,异质性较差。而各景观类型拥有的斑块数分布很不均匀,从面积和斑块数来看,以公共绿地的斑块数最多,面积最大,为个旧市城市森林的主导景观。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较近于均匀分布格局,生产绿地和风景园林接近于随机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对宁波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通道绿地等4类绿地进行了园林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宁波城市现有园林植物82科175属356种。植物种类在不同绿地上的水平空间分布格局为:公共绿地(274种)>单位附属绿地(202种)>居住区绿地(122种)>通道绿地(105种);从植物的垂直空间分布上看,乔灌木层植物具有较高的种类组成,而地被层的物种组成成分较低。植物群落配置以乔—灌—草结构为主(占73%),乡土植物种数仅占各种园林植物总数的26.9%。植物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标排序为:通道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与物种丰富度Patrick指数(S)和Margalef指数(da)的排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