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运用系统分析思维,将公园系统和经济系统纳入到“公园-经济”复合系统,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我国大陆2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构建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探究1996—2017年复合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序演变看,全国尺度上“公园-经济”复合系统由失调衰退向耦合协调过渡;经济因素长期活跃,公园系统经历“迟缓-提速”的过程;各规模城市间耦合协调发展差异波动上升,呈特大、大城市复合系统协调引领,中、小城市失调滞后的特征。2)从空间分异看,复合系统耦合协调与经济水平存在空间对应性,呈“沿海-内陆”的梯度化分异特征;东部公园、经济发展强调“量质并举”,中部、西部和东北侧重“以量驱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长三角84个城市为样本单元,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对1996—2017年长三角"公园—建设用地"系统耦合的主要因素及作用关系进行时空双维定量探究。研究表明:1)关联程度——系统整体关系密切,规模始终是耦合主导因素,而公园格局和用地利用强度影响力较小;2)耦合空间——耦合度空间分异明显,低水平和拮抗型城市比重大,公园与建设用地发展不均衡;3)时序演变——耦合作用强但持续下降,建设用地落后公园发展是主要制约。研究将耦合深入到公园与建设用地内部要素的作用层面可有效揭示系统发展的"短板",进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建设。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36个城市为研究单元,考察了1996-2013年该省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的协同关系特征。实证分析表明:1)从全省来看,江苏两指标增长的协同关系较差,建成区绿地率增长明显滞后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造成该现象的关键原因。2)从区域尺度来看,苏中"两指标"增长的协同关系较好,苏北协同关系一般,苏南协同关系较差。3)从城市尺度来看,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两指标"协同关系较差,南通、宿迁等城市的"两指标"协同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公园与经济、人口、建设用地变化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城市"公园与财、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视角,文章选取长三角61个城市为研究区域,构建计量回归模型,综合探究1996-2016年公园面积、GDP、城市人口、建设用地面积相互作用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相互关系上,公园与三要素均呈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且影响密切度为经济>建设用地>人口;2)影响演变上,人口与公园的交互影响日益上升,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经济、建设用地作为主要支撑力量,与公园的作用力度持续减弱,脱钩发展态势日趋明显。为此,以人口为焦点,合理发展经济与建设用地,引导公园与多要素协同调控,是优化新型城镇化联动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基于综合评价法、协调发展函数和全局自相关分析法,对2009~2018年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协调关系以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山东省生态文明发展指数与城镇化发展指数在整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2)各地市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平稳上升状态;在空间上呈对称分布的空间格局;(3)各地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从强集聚分布逐渐变为弱集聚分布,最终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城市公园绿地是衡量城市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以江苏省东台市市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估计模型,结合两步移动搜索法和缓冲区分析法,依据人口与公园绿地的空间匹配程度进行可达性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内人口与公园绿地分布不平衡:59.61%的人口集中在市区西南部,56.36%的公园绿地分布在城东地区。2)公园绿地可达性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整体上呈现西南部较低、东部较高的特征。西南部与中部主城区可达性等级偏低,可达性指数为0.25~1;城东地区等级高,可达性指数在1.33~5之间;北部开发区绿地可达性适中,可达性指数为1。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重点生态公益林涵养水源功能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水量平衡法对江苏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评估及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年涵养水源总量为1.485×109m3/a。其中,徐州市、无锡市、南京市是涵养水源量较大的城市;不同区域表现为苏北苏南苏中;在不同林分类型中,涵养水源量较大的是杨树、硬阔林类、混交林和竹林。全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年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为4 936.33 m3/(a·hm2),南通市、镇江市、无锡市分别排在前列;不同区域排序为苏南苏中苏北;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较大的林分分别为硬阔林类、混交林、栎类、软阔林类和竹林。  相似文献   

8.
运用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森林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2010年,江苏省森林碳储量为4 615.55×104 t,苏北、苏南和苏中的占比分别为57.83%、28.26%和13.91%;2005~2010年,江苏省森林碳储量增加了2 025.59×104 t,森林"碳汇"效应显著,但各区域的碳储量变化不均衡。在江苏新增造林面积空间较为有限的背景下,提高林地生产力,优化树种和林龄结构是增加森林碳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程度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微观尺度测度各县市"新四化"的同步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融入绿色化指标构建了"新四化"评价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5年咸宁市"新四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5年,咸宁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耦合度等级出现良性耦合趋势;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前期有所波动,后期增长平稳并呈现中级协调状态。提出了今后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加速农地流转和农村人口转移提升城镇化支撑作用,提升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控制高污染高消耗企业,保障区域经济的绿色化发展,促进咸宁市"新四化"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度分析区域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探究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驱动因子,为区域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20年长沙市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28个指标数据,运用熵值模型、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区域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1980—2020年长沙市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呈“倒U形”,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森林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的“S形”趋势,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先升后降再升的“N型”趋势,但2015年后各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上升趋势均有所放缓。【结论】1980—2020年长沙市森林生态-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不高,以中度协调阶段为主,基本处于中度耦合协调向良好耦合协调的过渡时期,提升空间较大;森林生态-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以及森林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在1980—2020年均呈不同程度上升,但上升趋势趋缓。建议从构建优良的区...  相似文献   

11.
林仲豪  洪宁宁  胡圆 《绿色科技》2022,(11):226-230+242
绿色发展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根本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在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以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3个方面构建了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第一,2016~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但是不同城市之间的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二,粤港澳大湾区耦合协调度普遍提高,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处于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其他城市处于低度耦合协调阶段。为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提出了建议:推动传统产业加速变革、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培育发展绿色产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基于空间网络的湖南"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空间格局演变规律,以促进湖南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方法】在"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演变发展评价的基础上,采用排列组合理论对湖南复合系统演变发展进行评价,并按照各子系统的等级差异进一步分类。运用空间网络相关理论,构建"以研究单元为节点、以研究单元复合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边权"的复合系统空间网络,引入空间依赖度对边权进行赋值,描述节点在局部空间格局中的地位,并结合节点度进一步界定关键节点和需调控的研究单元,从而提出复合系统空间格局优化的有效调控方式。【结果】湖南复合系统以生态优势型和生态较好型为主导,呈现向多元化和高度均衡发展的演变趋势。从拓扑结构来看,单一化和低度均衡型节点在空间网络的影响和作用较大;而多元化和高度均衡型节点的影响和作用较小。结合空间效应强度来看,单一化和低度均衡型节点在局部空间格局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改善空间较大;而多元化和高度均衡型节点的地位相对重要,具有辐射和示范作用。【结论】单一化和低度均衡型节点对整体空间格局的影响较大,但实际调控难度较大;而多元化和高度均衡型节点在局部空间格局中具有重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但该部分研究单元对整体空间格局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也是湖南"森林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面临的现实问题。进一步研究2015年湖南复合系统空间网络的节点度-空间效应强度发现,在优化空间格局主体思路的指导下,有效调控方式可确保关键节点在复合系统空间格局中的地位,并应对复合系统演变发展中存在改善空间(空间效应强度低于0.5)且对整体空间格局影响较大(节点度在5以上)的研究单元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索了长沙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通过创建城市化系统和水资源环境系统的综合指标体系,对长沙市2000~2014年间的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估,探究了其时序变化规律和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4年长沙市水资源环境和城市化综合水平均呈增长趋势,长沙城市化和水资源环境的耦合协调度在0.70757~0.949998之间,达到优质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探明湿地公园价值溢出及其效率的时序演变和内部分异特征,准确把握影响湿地公园建设的关键因素,对确定湿地公园发展方向、提高湿地公园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DEA模型、逐步回归模型等方法对湿地公园2011—2018年价值溢出及其效率进行时序演变、内部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演变看,在价值溢出方面,生态价值溢出发展平稳,经济价值溢出由快速增长变为负增长,社会价值溢出增速由快转慢;在价值溢出效率方面,生态价值溢出效率由波动上升变为快速下降,经济价值溢出效率缓慢波动上升,社会价值溢出效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从内部分异看,在价值溢出方面一直呈社会生态经济的态势,在不同时期增速略有不同;而价值溢出效率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变化规律。娱乐休闲收益、间接经济收益、景观改造和净化环境是影响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价值溢出的关键因素;生态维护、管理费用、设施费用和广告宣传费用的冗余是限制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价值溢出效率的主要因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加强生态管护技术输入、提升经济管理和设施成本利用效率及增强科普科研建设的策略期望有助于促进湿地公园价值溢出及其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发展对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二者间的共生关系可为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的有序发展、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基于湖南武陵山区特征构建的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评价体系,通过加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37个县区2014—2020年的生态旅游和区域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数,并分析了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结果】1)湖南武陵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空间格局表现为重点县区突出、四周高、中部低,整体变化不大,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2)区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呈“S”型上升态势,空间格局上由北高、南低转变为西北高、东南低,最后演化成西北高、南部少数地区低的分布状态,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耦合度呈倒“V”字形变化,两个系统的耦合度极高,联系密切且处于有序发展阶段;4)耦合协调度呈“V”字形小范围浮动上升,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变化主要集中在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3种类型县区。【结论】湖南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存在着显著的非同步性,其中生...  相似文献   

16.
曲靖作为云南省第二大城市,是云南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以研究曲靖城市空间扩展为基础,结合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法,对曲靖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进行梳理。根据曲靖实际,提炼出影响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得出结论:云南城市的自然地理和人口分布条件,导致其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中独有的"松散型城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历史公园具有历史意义与纪念价值,其发展是城市园林历程的写照。八一公园是南昌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园之一,是反映南昌公园发展演变历程最为典型案例。通过史料搜集、复原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梳理八一公园变迁过程,将其分为人文景观逐步形成时期、公园初步建设时期、公园建设曲折发展时期和公园建设接续发展时期4个阶段,指出公园发展受城水互动、政治教化、社会探索、生态实践4个因素推动,呈现古典园林风格到中西融合的风格转变,再到古典园林风格回归的变迁特征。最后总结了城市历史公园景观演变发展动因共性和变迁特征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地理统计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国家湿地公园空间分布不平衡,总体上呈现凝聚型分布,集中分布在中部、山东半岛和长三角。2从省市区分布来看,国家湿地公园集中分布在湖北、山东、黑龙江、湖南等省份,并在鲁西南-苏西北、苏南-浙北、湘北、鄂东形成4个高密度热点区域。3从自然地理空间分布来看,国家湿地公园集中分布在亚热带、中温带和暖温带,年平均降水量800~1 600 mm和400~800 mm区域,以及高程1 500 m以下的区域。4从生态区划空间分布来看,国家湿地公园集中分布在一级流域中的长江区、松花江区、淮河区和黄河区以及八大湿地区中的长江中下游湿地区、黄河中下游湿地区。5从社会经济空间分布来看,国家湿地公园呈现"中部多、西部较多和东部相对较少"的格局。相关分析表明,国家湿地公园数量与各省市区的国土面积、GDP和常住人口数量的相关性不强(r分别为0.16、0.26和0.39)6现阶段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资源本底条件、地方申报的积极性和对湿地公园发展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研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制约机制,对于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为优化油茶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的投入力度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构建了衡阳市科技创新系统与油茶产业发展系统耦合评价指标体系,以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为基础,引入熵权-耦合模型,定量分析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同步性等级。结果表明:2012—2021年衡阳市科技创新系统与油茶产业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经历了萌芽、磨合、稳定3个阶段。耦合度从0.141 0上升到0.654 8,耦合协调度从0.090 8上升至0.756 4,由极度失调发展到中级协调;虽未达到优质协调等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同步性等级从油茶产业严重滞后型发展成基本同步型。衡阳市科技创新与油茶产业发展协调程度逐步提高,关联程度逐步加深,处于良性耦合状态,并有向协调和优质方向发展的态势。油茶产业作为衡阳市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持续向好。科技创新作为油茶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前置动力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发展对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与乡民福祉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性客观人居环境要素与主观感知反馈共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发挥。文章以位于江南水网地区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乡村为例,通过InVEST与MaxENT模型进行多元数据融合的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估与空间映射,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自然与文化服务间的协调互动关系和空间分异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对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示范区乡村景观自然服务均值为0.505,文化服务均值为0.379,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均值为0.431,整体服务供给偏低;2)示范区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411,处于失调到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的过渡阶段,且村域空间分异明显;3)乡村人工建成环境、地方性景观格局风貌与乡村治理水平是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素。根据研究结果,从评价算法与实践指导层面,提出江南水网乡村地方性景观生态系统自然-文化服务耦合协调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