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病害是限制马铃薯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利用生防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马铃薯病害这一环境友好型方式已受到极大关注及广泛认同。笔者在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作用于马铃薯的生防菌种类及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归纳了生防菌对马铃薯病害的防治效果以及对马铃薯植株和土壤性状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生防菌剂的开发利用及其与常规农药的联合应用研究、推进生防菌剂商业化进程等建议,以期为今后生防菌在马铃薯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有益借鉴,助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3.
为明确玉米内生细菌YY4和YG2菌株的生防应用潜力,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两者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拟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的抑制作用,结合形态学特征、16S r DNA及gyrA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将菌株YY4与YG2的发酵液以体积比4∶1混合,再添加助剂制成生物种衣剂,设置3种药种质量比(1∶40、1∶50和1∶60)进行田间促生作用及防治效果的测定,并分析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YY4菌株对禾谷镰孢菌和拟轮枝镰孢菌的抑制率分别为62.32%和59.83%,YG2菌株的抑制率则分别为63.40%和60.72%;YY4菌株被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YG2菌株被鉴定为耐盐芽胞杆菌B. halotolerans;这2株芽胞杆菌混合制成的生物种衣剂按药种质量比1∶50包衣处理后15 d,玉米的出苗率和株高分别为74.43%和5.16 cm,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和化学种衣剂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及15.5%福美双·克百威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且该处理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达68.89%,玉米产量分... 相似文献
4.
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根肿病是影响甘蓝类蔬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培育是防治根肿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以根肿菌4号生理小种为菌源,对花椰菜、结球甘蓝、青花菜、芥蓝和苤蓝6个甘蓝变种共306份品种(系)进行苗期根肿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甘蓝类抗根肿病材料缺乏,仅在青花菜中发现1份高抗(HR)材料,感病(S)和高感(HS)材料比例占65%以上,中抗(MR)材料在松花菜和结球甘蓝中所占比例均在30%以上。对抗病比例和平均病情指数2个指标的联合评价结果显示,结球甘蓝整体抗性水平高于其他变种,芥蓝和苤蓝抗性最差。另外,对结球甘蓝‘先甘336’(R)×甘蓝/青花菜杂交后代及花椰菜‘托尼’(MR)×青花菜的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根肿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杂交后代相对于父本病情指数都有所降低,抗性相对提高,且父本病情指数越低,后代表现较高抗性的概率越大。鉴于此,在今后抗病组合的选择与选配过程中,父本和母本最好都具有较高的抗性。本研究将为甘蓝类蔬菜抗根肿病品种培育提供材料支撑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防控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根肿病,以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为指示菌,利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自土壤的1 198株细菌进行筛选,进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具有良好防效的生防菌株,并基于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gyrB和atpD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对生防菌株进行鉴定,同时测定其抑菌谱和田间防效。结果表明,通过对峙培养筛选获得115株有抑菌效果的生防菌株,采用盆栽试验获得1株对根肿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菌株,命名为ZF480。结合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该菌株鉴定为副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菌株ZF480对野油菜黄单胞野油菜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等10种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抑菌谱较宽,对白菜根肿病的盆栽防效和田间防效分别达到72.82%和64.08%。表明副地衣芽胞杆菌菌株ZF480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具有显著的防效,可作为生防菌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十字花科根肿病在榨菜上扩展蔓延,严重影响其产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筛选生防菌并研究其对榨菜根肿病的控制作用,为其生物防治应用奠定基础。研究发现茎瘤芥等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根经过腐烂处理后,休眠孢子的萌发率可到达70%以上。故本文采用稀释法从榨菜根肿病菌根中分离筛选出一株可刺激休眠孢子萌发的菌株PB19。并测定了PB19与根肿病菌互作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温室盆栽试验和大田小区试验测定菌株PB19对榨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最后将纯化后的菌株送至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微生物检测中心(FMIC)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PB19与根肿菌互作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pH为5.5~7.0。温室盆栽结果显示PB19对榨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为71.96%。而大田试验结果显示PB19对榨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为18.04%。FMIC的鉴定结果显示PB19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 相似文献
7.
为改良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var.capitata的根肿病抗性,以2个甘蓝品种D2、B1为母本和2个抗根肿病大白菜品种CR-英雄、CR-春美杂交,比较4个远缘杂交组合的亲和性,运用胚挽救技术获得试管苗并对远缘杂交种进行真假杂种鉴定、育性研究以及根肿病抗性鉴定来创建和筛选根肿病抗性新种质。结果表明,杂交组合D2×CR-春美的结荚率为86.08%,高于其它组合,而成活的幼胚数/授粉花蕾数和试管苗数/授粉花蕾数以组合D2×CR-英雄最高,分别达15.96%和8.16%,4个组合D2×CR-英雄、D2×CR-春美、B1×CR-英雄、B1×CR-春美分别获得23、8、2、2株试管苗。细胞学鉴定发现杂种茎尖的染色体是19条,结合形态学鉴定确定为真杂种。组合D2×CR-英雄获得的试管苗只有1个株系有花粉,花粉萌发率为0.90%,极显著低于母本对照的40.58%;对该组合的试管苗进行苗期抗根肿病鉴定,有8个株系抗11号生理小种,3个株系抗4号生理小种。表明通过胚挽救技术可筛选到杂交效率较高的远缘杂交组合以及抗根肿病材料。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文中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材料,Bacillus sp. 188菌剂(T1)、Pseudomonas sp. BP16菌剂(T2)和Streptomyces rochei. D74菌剂(T3)为研究对象,通过马铃薯产量和不同生育期生物量、内源激素含量、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根系形态、根系活力等生理特性指标的综合评价,阐明不同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结果表明:施加的微生物菌剂提高了马铃薯产量、根系活力,且提高了马铃薯生育后期根、茎、叶和块茎的生物量。T2、T3处理提高了第30d~50d马铃薯叶片IAA、GA、ZT含量,降低了ABA含量。T2处理提高了马铃薯叶绿素含量,T3处理提高了马铃薯第40d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T1、T2、T3处理第40d时总根体积、表面积、根长均显著高于CK处理。总体而言,T2、T3处理促生作用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9.
将对马铃薯青枯病菌具有抑菌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菌株0702、GP7-13制成粉状制剂 ,用于马铃薯种薯播前处理。湖北恩施田间小区防病增产试验表明 ,病地上菌株GP7-13对马铃薯青枯病的防效达73.9%~89.7% ,0702菌株达60.9%~88.2%。两生防菌剂在北京郊区南口和河北张北县无病地试验 ,对马铃薯具有促生增产作用 ,菌株GP7-13可增产马铃薯 17.3%~60.3% ;0702增产26.9%~61.2%。 相似文献
10.
11.
A. Botero C. García B. D. Gossen S. E. Strelkov C. D. Todd P. C. Bonham-Smith E. Pérez-López 《Plant pathology》2019,68(5):827-833
Clubroot caused by 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is an important disease of cruciferous crops worldwide. In Latin America (from Mexico to Chile, including the Caribbean), most of the area in cruciferous crops is devoted to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c. 230 600 ha) in Brazil, Chile, Paraguay, Uruguay and Argentina, while cruciferous vegetables such as cabbage, cauliflower, broccoli and Brussels sprouts (40 900 ha) are cropped intensively on small acreages across the region. Although clubroot is present in most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there have been very few studies of P. brassicae. Clubroot research in Latin America has focused mainly on adapting disea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developed in temperate climates to tropical climates, including liming, biological control and genetic resistance.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management strategies used in Latin America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clubroot, including novel strategies when compared with temperate regions, such as a crop rotation with aromatic plant species and the use of biological control with Trichoderma spp. Latin America ha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relative to temperate countries such as high humidity, warm temperatures and acidic soil that impa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 brassicae and its plant hosts, so more research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12.
13.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是H2O2清除剂,在植物抗逆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NCBI发布的过氧化物体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Peroxisomal APX, pAPX)基因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分别以青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italica)叶片DNA和cDNA为材料进行PCR扩增,克隆到一个APX基因,命名为BoAPX2,序列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JN172929。BoAPX2的基因组序列长为2 013 bp,具有8个内含子,编码区全长864 bp,编码287个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oAPX2与已知的过氧化物体APX有较高的相似性,氨基酸的C端具1个跨膜结构域。RT-PCR结果表明,BoAPX2的表达受霜霉病菌(Hyaloperonospora parasitica)、H2O2、水杨酸和NaCl诱导。 相似文献
14.
从防风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1株对根腐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拮抗菌株MR-47,基于形态学、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MR-47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桃色顶孢霉Acremonium persicinum(GenBank No. OK287149.1)。通过对峙培养、显微镜观察,探究了菌株MR-47对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的抑菌机理;基于盆栽试验,明确菌株MR-47的定殖能力及防病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菌株MR-47对木贼镰刀菌抑菌率达69.26%,病原菌菌丝出现缢缩、膨大、扭曲、畸形等现象;对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等多种病原真菌表现出了良好的广谱抑菌活性;在土壤中定殖35 d内,最大定殖量为8.38×106 CFU/g,最低为5.57×106 CFU/g;MR-47对防风根腐病防效达75.05%。因此,桃色顶孢霉MR-47在防风根腐病的病害管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防菌株,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温室及田间试验,测定了4个菌株对水稻促生和防治细菌性条斑病的效果。通过平板对峙试验明确了4株生防菌株抑菌活性;温室试验中,除生防菌LH外,其他3株生防菌的发酵液处理后的水稻幼苗的株高、根系、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接种结果显示接种病原菌前喷施生防菌防效最好。生防菌L1在3个不同试验田中防效均达到55%以上,同时增产效果达到10%以上,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研究表明,生防菌L1不仅可以用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生物防治,而且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具有较好的生产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京郊西兰花小菜蛾的田间防治药剂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虫酰胺、苏云金杆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等5种杀虫剂对小菜蛾的田间药效,本文采用喷雾法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在药后1~7 d的防效较好;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2000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与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分别按50%推荐用量组成的1∶1的混配剂,药后1 d的防效仅在60%左右,速效性较差,但是药后3~7 d的防效较好。其中,混配剂药后3 d的防效高达90.7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和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在药后1~7 d的防效均较差。因此,在西兰花生产上可使用减量的溴氰虫酰胺与苏云金杆菌混配剂进行小菜蛾的防治,以达到农药减量增效防治小菜蛾的目的;在小菜蛾暴发时,可使用溴氰虫酰胺或乙基多杀菌素,以达到迅速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枯萎病菌致病力的变化可能是连作条件下甘蓝枯萎病严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在建立适度感染的人工病圃的基础上连续种植甘蓝5茬,每茬收获后随机采集土样。利用驹田氏培养基通过稀释平板法对连作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种群数量的监测结果表明,连作后尖孢镰刀菌的数量由第二茬后的3.047×104 cfu·g-1土壤增加到第五茬收获后的1.608×105 cfu·g-1 土壤。对各茬后所分离30株甘蓝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onglutinans, Foc)的培养性状的观察结果表明,连作后Foc菌株在菌落形态、菌落扩展速率和产孢量等方面均发生明显的变化。用浸根法进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连茬次数增加,弱致病力菌株占总供试菌株的比例逐渐变小,到第三茬后由第一茬的6.7%下降为0;而强致病力菌株的比例逐渐上升,由第一茬后的6.7%上升到第四茬后的16.7%。利用11条寡聚核苷酸随机引物对受试菌株进行PCR-ISSR扩增,结果显示从第三茬后Foc群体遗传结构出现分化。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第三、四和五茬后的Foc菌株都分为A和B两个类群,每个类群又分为Ⅰ和Ⅱ两个亚类群,但同一类群和亚类群中包含不同致病力的菌株,未发现病菌的致病力变化与遗传结构分化之间的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防控草莓枯萎病,本研究通过测定生物量、初筛、复筛和相容性试验,筛选出生长速度较快且抑菌效果良好的菌株SA-1和SV-2,经形态观察、Biolog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盆栽试验评价了菌株SA-1和SV-2发酵液单一使用及联合使用对草莓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草莓植株促生和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SA-1和SV-2发酵液联合使用比单一使用具有更好的生防效果,灌根40d后防治效果为71.33%,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强,丙二醛含量明显减少,在草莓枯萎病生物防治中有一定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9.
燕麦叶斑病是燕麦Avena sativa生产中重要的病害之一,由燕麦德氏霉菌Drechslera avenae (Eidam)Shoemaker引起,主要危害叶片和叶鞘,多发于燕麦的灌浆期,严重影响燕麦的正常生产。为有效控制该病害,本研究通过平板对峙及水解酶活性测定试验,从燕麦生境中分离获得一株生防菌株Qh-618,对多种病原真菌都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抑菌率达60%以上,对德氏霉菌D.avenae的孢子萌发也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水解酶活性检测发现,Qh-618具有较强的蛋白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嗜铁素酶及吲哚乙酸产生活性;经生理生化测定、16S rDNA及gyrB基因测序鉴定其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us。进一步温室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Qh-618在对燕麦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达65%以上;与此同时,Qh-618对燕麦的生长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生防菌Qh-618处理组燕麦的叶绿素含量、根长、苗长、根重、苗重等生物量增加方面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植株。田间试验结果显示,枯草芽胞杆菌Qh-618对燕麦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达58.57%,此外,燕麦的叶绿素含量、株高、生物量等均有显著的提高,燕麦产量也显著提升,增产11.2%。综上所述,枯草芽胞杆菌Qh-618是一株对燕麦叶斑病具有较高防治潜力的生防促生菌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