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栽培过程中菌包培养需要较长的后熟期。目前判定菌包成熟度尚无统一指标,仅凭借生产经验,影响斑玉蕈生产稳定性和出菇的一致性。该研究分析斑玉蕈菌包不同培养时间,其菌包理化指标与出菇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菌包培养120 d左右,菌包上、中、下各部分pH值、还原糖含量等指标都趋于一致,此阶段出菇的产量最高,达516.7 g·袋-1。该研究旨在为建立科学可靠的斑玉蕈菌包成熟度判断方法提供参考,对工厂化生产的高效及稳定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科学可靠的判断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菌包成熟度的生物学参数评价指标,为工厂化生产菌包成熟度的判断提供科学依据。分别通过3,5-二硝基水杨酸法、碘试液比色法、福林酚法、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法、愈创木酚法分析斑玉蕈菌包不同培养时间其羧甲基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淀粉酶、中性蛋白酶、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以及培养时间与出菇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菌包培养温度在21℃~25℃,培养时间120 d左右,菌包上、中、下各部木聚糖酶活力趋于13.7 U·mL~(-1);在70 d菌包上部漆酶活力达到最高值,在100 d中部与下部漆酶活力达到最大值;在120 d各部分漆酶活力趋于173.5U·L~(-1),纤维素酶活力达6 U·mL~(-1)~8 U·mL~(-1),淀粉酶活力保持在20 U·mL~(-1)左右,中性蛋白酶活力4 U·mL~(-1)左右,下部锰过氧化物酶活力达40 U·mL~(-1)时,此阶段出菇的产量最高达461.7 g·袋~(-1)。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2021,(2)
研究了不同培养时间对海鲜菇菌包pH、含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包pH先升高后下降,峰值出现在菌包培养60 d时,为7.4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包含水量逐渐上升;海鲜菇产量与菌包培养时间有关,110 d(后熟期75 d)时产量最高,平均单包产量为539.04 g,并显著高于对照(培养120 d,后熟期85 d)。菌包pH逐渐趋于稳定或含水量比初始期上升13.32%,可作为海鲜菇工厂化生产中判断菌包后熟完成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以14株斑玉蕈菌株为试材,采用子实体农艺性状测定、营养成分检测,并通过热图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斑玉蕈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子实体农艺性状,以期为斑玉蕈工厂化生产中的菌种筛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斑玉蕈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0.67 mm·d-1,其中12株成功出菇。斑玉蕈菌株生育期为113~126 d,第一潮菇产量为11.24~88.44 g,生物转化率为11.55%~90.56%。斑玉蕈子实体为簇生型,菌盖颜色分为白色、浅褐色、褐色和暗褐色4种颜色,单个子实体质量为0.70~2.73 g,单株个数为15.67~47.00个,菌盖直径为9.67~17.29 mm,菌盖厚度为3.71~7.76 mm,菌柄长度为40.72~80.29 mm,菌柄直径为5.39~13.69 mm。斑玉蕈子实体含水量为80.46%~93.72%,灰分含量为3.59%~8.69%,总糖含量为156.29~295.11 mg·g-1,纤维素含量为96.29~167.32 mg·g-1,粗蛋白含量为21.98~40.36 g·kg-1  相似文献   

5.
赖淑芳 《北方园艺》2024,(3):119-126
以廉价原料大豆糖蜜(soybean molasses, Sm)为试材,采用生理生化指标(生物量、菌球形态、糖代谢速度、胞外酶活力、走菌速度和出菇产量)测定比较法,研究了Sm不同添加量对斑玉蕈液体菌种质量的影响,以期为高值化利用廉价原料Sm制备斑玉蕈液体菌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Sm的适宜添加量为1%,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Sm可以促进斑玉蕈的糖代谢速度,菌丝生长加快,培养至6 d即可达到稳定期,获得的液体菌种生物量更高,且菌球大小均一、无毛刺,菌种表观质量明显提高;液体菌种生理生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添加Sm可以促进胞外蛋白质的分泌,培养基中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漆酶活力提高,尤其是漆酶,酶活力是对照的30.4倍,从而加快对Sm中酚酸类物质的降解,培养基pH快速升高,获得的斑玉蕈Sm液体菌种菌球回接后菌丝萌发快、菌丝平均生长速度比对照提高了5.3%;出菇试验表明,斑玉蕈Sm液体菌种相比对照菌丝满袋时间提早4~9 d,去头出菇产量提高6.9%。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1%Sm可以缩短斑玉蕈液体菌种制种时间,且有效提高液体菌种质量。  相似文献   

6.
海鲜菇[Hypsizygus marmoreus(Peck)H.E.Bigelow]又名真姬菇、玉蕈、斑玉蕈,形状美观,质地脆嫩,味道鲜美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海鲜菇生产周期较长,为110-120天。其中菌丝生长与后熟阶段为90-100天,出菇期为25天左右。  相似文献   

7.
海鲜菇高产袋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鲜菇[Hypsizygus marmoreus(Peck)H.E.Bigelow]又名真姬菇、玉蕈、斑玉蕈,形状美观,质地脆嫩,味道鲜美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海鲜菇生产周期较长,为110~120天。其中菌丝生长与后熟阶段为90~100天,出菇期为25天左右。  相似文献   

8.
海鲜菇(Hypsizygus marmoreus)工厂化栽培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分别设置前期不同菌包重量、菌包培养时间与后期出菇光照强度、通风量和湿度,保持其它培养条件一致使其正常出菇,分析出菇前菌丝培养时间、菌袋重量与搔菌后光照强度、通风量、开袋补水对海鲜菇菌丝恢复、现蕾时间、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丝培养110 d,产量最高,达(490.5±26.2)g·袋-1;海鲜菇产量随菌袋重量增加而提高,1.2 kg菌袋产量较高;光照强度会促使菇盖变大,200 lx光照强度下,菇盖适中,产量最高,达(464.5±18.6)g·袋-1;大通风量(每10分钟通气5 min)条件下菇盖明显增大,产量增高,达(465.5±32.1)g·袋-1;补水处理可以增加产量,提高生物学效率,产量达(466.0±25.3)g·袋-1。该研究对确定海鲜菇最适栽培条件,提高海鲜菇的产量与品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筛选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滑菇(Pholiota microspora)菌株,并研究培养温度、栽培料配方、搔菌处理和开袋时间对滑菇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最佳菌株为ph0012;最佳栽培料配方为51%木屑、30%银耳菌糠、18%麦皮,1%石灰;适宜的菌丝培养温度为22~25℃,出菇温度为15~17℃;搔菌和不搔菌处理,对滑菇产量无显著影响;适宜的开袋时间为接种后第90天;生产性栽培的第一潮菇平均产量为每袋186.38 g。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温度(17、20、23、26、29℃)和光质(红、白、蓝、黄)对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增加,出菇率、产量逐渐下降,菌盖直径逐渐减小,其中17℃时出菇率96%,平均每瓶子实体产量201.91 g,菌柄平均直径11.95 cm,商品性状最佳;在菌丝生理成熟期不同颜色的光照显著影响白灵侧耳的出菇率、菇蕾数量、现蕾时间和菌柄长,其中白光处理的出菇率最高为93%,红光处理的出菇率最低为67%,黄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多,蓝光处理的菇蕾数量最少,白光、蓝光和黑暗处理的现蕾时间均为8 d,红光处理的现蕾时间为最长为10 d。实验结果为工厂化生产中白灵侧耳生理成熟期的环境控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时间、不同温度的菌丝后熟处理对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黑29"出耳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发菌结束后,25℃下后熟20d和33℃下后熟20d两种处理现耳芽早,出耳率高,耳片生长速度较快,形状好,产量高;其它处理出耳芽晚,耳片长速慢,产耳质量差。考虑成本,确定25℃下培养20d为适宜后熟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为减轻秀珍菇黄菇病的发生,在刺激出菇阶段使用带孔薄膜替代全封闭膜覆盖菌包和出菇架以开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膜相比,采用孔径为2 cm的孔膜,菌包发病率下降7.23%,发病菌包病情指数降低9.23,第1潮菇的生物学效率提高7.89%,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闽真2号为供试菌株,选择3个不同制冷量培养库,采用不同放置方法,按常规模式培养、出菇,考察不同培养库菌包失重率,研究工厂化条件下海鲜菇菌包培养过程失重对产量的影响。结果为:不同制冷条件培养库的菌包失重率和海鲜菇产量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蟹味菇(Hypsizygus marmoreus)又名真姬菇、玉蕈、斑玉蕈.目前栽培的蟹味菇有浅灰色和纯白色两个品系,白色品系又称“白玉菇”、“玉龙菇”.蟹味菇形状美观,质地脆嫩,味道鲜美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蟹味菇的生产周期为110~120 d,其中菌丝生长和后熟期为85~95 d,出菇期为20~25 d,现将其袋料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水和调理剂对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二次出菇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过程中,对比了不同调理剂对杏鲍菇产量和商品性的影响关系,并分别采用表层喷施不补水和随水补充的方法来进行生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菌包培养基的含水量是决定第2潮菇的产量的重要因子,合适的调理剂是获得高产的保证。通过对出过1潮菇的杏鲍菇菌包补充20 mg·L-1的调理剂,可以获得和头潮菇商品性一致的商品菇。添加杏鲍菇专用调理剂的菌包2潮菇的生物学产量可以达到331 g。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质量(2000、2200、2400、2600 g和2800 g)香菇(Lentinula edodes)压块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二次培养阶段压块内温度、水分及pH变化,结合出菇农艺性状,探讨压块质量对二次培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压块内的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升高并于菌丝恢复培养第3天达到峰值,后降低,再升高并于菌丝恢复培养第6天达到次峰值,然后再下降至高于培养房温度1~2 ℃后稳定;各处理压块质量均呈下降趋势,绝对失重量随压块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含水量变化总体趋势为先降后升再降,于菌丝恢复培养第6天后相对平稳;各处理菌块内pH均先急剧下降至3.33左右,再缓慢上升,之后保持在3.6~3.9;子实体产量、采收期随着菌块质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其中2000 g压块质量处理,与其它4个处理相比,压块内温度较低,含水量较高,pH下降后回升较快,两潮总生物学效率较高(51.7%),菇型较大,采收期较短.  相似文献   

17.
以黑平8号平菇菌株为材料,采用工厂化瓶栽生产方法,设置不同出菇温度,通过测定原基形成时间、密集度、色泽,子实体颜色、朵形和菌盖光亮度,采收时间、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等指标,比较不同出菇温度对平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出菇温度越低,原基形成时间越长、颜色越深,子实体朵形越紧凑。随着出菇温度的升高,菌盖光亮度变差,子实体采收时间变短,产量和生物学效率下降;最终确定以16℃为黑平8号在工厂化瓶栽条件下的适宜出菇温度。  相似文献   

18.
以秀珍菇主产区福建省罗源县的秀珍菇栽培配方为基础,通过杂木屑、棉籽壳等主要栽培基质的配比调整,设计了8个试验配方,进行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产量、生物学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配方秀珍菇均能正常发菌和出菇,但对秀珍菇的培养周期和产量影响不同。综合比较试验配方5(陈化木屑50%、棉籽壳35%、麸皮15%)栽培效果最好,其满袋时间(31 d)、后熟时间(16 d)和子实体产量(433.83 g·袋~(-1))均优于对照配方,同时其产出投入比最高(1.47)。通过平均单产、产出投入比、单袋净利润的比较建议企业在生产中应进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比较,选择栽培秀珍菇经济效益最高的配方。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完善香菇工厂化栽培技术,以香菇"申香1513"为试验对象,探索香菇工厂化栽培养菌过程菌丝后熟阶段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与出菇的关系。结果以菌丝后熟阶段以培养温度20~22℃、时间60~70天表现产量较高,子实体朵形圆整、大小适中,商品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20.
探索不同废菌糠培养料配方对秀珍菇菌丝生长状况、子实体生物学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4号(废菌糠添加比例为20%)的秀珍菇菌丝生长状况和子实体生物学性状良好,前三潮子实体平均产量最高,为271.3 g/袋,生物学效率为77.5%。与全新料(CK)配方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是废菌糠栽培秀珍菇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