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单核体菌株Dan3和双核体菌株G1的菌丝碎片以及原生质体分别为转化受体,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LBA4404为侵染菌株,潮霉素为筛选标记,绿色荧光蛋白编码基因(egfp)为外源基因,进行农杆菌介导转化金针菇。结果显示:金针菇双核体菌株G1的菌丝碎片作为受体时转化效率最高,为40.31%;单核体菌株Dan3的原生质体作为受体时转化效率最低,为21.87%。  相似文献   

2.
提取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单核体菌株Dan 3菌丝的总RNA,分离纯化mRNA,合成双链cDNA,依次构建酵母双杂交初级和次级cDNA文库。通过酶切连接法构建诱饵载体pGBKT 7-CRY,其无自激活活性和毒性,与构建的次级cDNA文库共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筛选与金针菇DASH型隐花色素(FfCRY-DASH)互作的蛋白,对筛选到的6个蛋白进行回补验证,最终发现一个与金针菇DASH型隐花色素互作的蛋白。  相似文献   

3.
金针菇液体培养菌丝与子实体SOD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玲  潘欣 《中国食用菌》1999,18(5):25-27
液体发酵培养菌丝体具有高效、高产、成本低的特点。因此 ,本文以液体培养金针菇菌丝及金针菇子实体为材料 ,对二者SOD含量及同工酶类型进行了比较 ,并对金针菇菌丝液体培养的特性作了进一步阐述 ,以期为开发利用金针菇菌丝中SOD资源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棉子壳培养基为对照,向棉子壳培养基中分别添加淀粉、尿素、石膏,研究在金针菇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培养基中胞外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果胶酶、过氧化物酶、漆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呼吸消耗及绝对生物学效率。结果表明:(1)添加尿素能明显提高金针菇的绝对生物学效率;而添加淀粉、石膏不能提高金针菇的绝对生物学效率;(2)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β-葡萄糖苷酶在金针菇菌丝生长阶段活性较低,子实体发育期活性较高。淀粉酶、果胶酶、过氧化物酶在菌丝生长阶段活性较高,子实体发育期活性较低,漆酶活性变化趋势不明显;(3)金针菇具有完整的胞外纤维素酶系;(4)不同添加物只影响酶活性的相对大小,而对胞外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刘善勇  董霞 《北方园艺》2013,(4):159-161
利用直流电通过螺线管产生稳恒弱磁场,处理金针菇菌种和菌丝体,研究不同的磁场条件对金针菇菌种和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5、10 mT处理金针菇菌种,对发菌出菇具有促进作用,组合磁场(10、10) mT对金针菇菌种和子实体的生长速率、产品性状、产量等均具有明显的正效作用;15 mT处理金针菇菌种,对发菌出菇具有抑制作用,组合磁场(15,15) mT对金针菇菌种和子实体处理,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转潮是从一潮菇结束到下潮菇发生的过程。金针菇转潮时间的长短、菇蕾发生的多少及整齐度,直接影响到金针菇的总产量。本文就金针菇的转潮技术要点作一简介。(一)清除老菇根当金针菇长至12~15cm 即可采收,采收后袋内的老菇根应尽量清除干净,但要注意不能损伤菌丝,这样有利于快速转潮。  相似文献   

7.
探究与分析生态环境保护对金针菇增产的影响,以及金针菇生长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性,讨论了金针菇对生长环境变化的反应过程与适应性体现,在此基础上,从物理、生物和化学环境角度出发,以环境变化因子作为环境变量,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金针菇产量具有一定的影响,25℃为最适培养温度;随着发病率的增加,金针菇出菇天数随之增加;二胺能够促进金针菇菌丝体及子实体的生长,提高金针菇产量,而尿素浓度过高,会抑制金针菇的生长,延长金针菇的出菇时间,降低产量。  相似文献   

8.
主要研究了四种食用菌凝集素粗提液的血凝活性的定性、定量测定和糖抑制反应,结果表明:金针菇的血凝活力最强,效价为25,平菇和海鲜菇的效价为23,秀珍菇表现出不具有血凝活力.金针菇凝集素能被D-果糖所抑制,海鲜菇能被乳糖抑制,表明它们可形成相应的糖结合蛋白.试验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凝集素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基因克隆和生物功能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金针菇是世界著名食用菌之一,因菇体小,菌柄细长,色泽和食用性似金针菜而得名。金针菇菌盖粘滑,色泽金黄,菌柄脆嫩,富含营养。我国金针菇的产量已占食用菌总产量的第六位,其产量在世界上仅次于日本。金针菇生产方法比较简单,成本低,周期短,适应性强.既可以大面积专业化栽培,又能小面积家庭式生产。金针菇耐低温,适于寒冷季节栽培、上市,在北方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菇类栽培品种。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金针菇新品种‘川金33’的选育和栽培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针菇川金33是以早熟白色金针菇和晚熟白色金针菇为亲本,通过杂交选育而成,该品种适宜设施栽培,子实体为白色,菌盖大、不易开伞,菌柄粗壮、干、硬、基部不粘连,具有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适宜鲜品销售和产品加工。  相似文献   

11.
金针菇液体种箱式栽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金针菇液体种作为栽培种,进行箱式栽培子实体,侧重对不同波长的光、CO2浓度、添加植物生长剂、不同接种方式研究,得出箱式栽培的产量较袋式栽培高,生长周期短。  相似文献   

12.
高产金针菇新品种‘农金7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针菇‘农金7 号’是以白色品种‘F.0315’与白色品种‘农金6 号’为亲本,采用双单杂交选育而来,菇形好,菌柄较粗,生物转化率达99.3%,易管理,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运动疲劳的恢复问题,以小白鼠为动物研究对象,采用了分组对比试验法,研究了金针菇多糖对小白鼠血乳酸、尿素氮和运动时间的作用;以20名运动员为人体研究对象,采用分组试验法,对比了金针菇多糖对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金针菇多糖能够延缓血液中的血乳酸、尿素氮累积,调节机体的自我代谢和调节恢复能力,可以有效缓解运动疲劳,有效补充体力,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野生和栽培金针菇体内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野生金针菇体内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栽培金针菇,尤其以榆树生野生金针菇中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为最高,生长于构树和刺桐的次之。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生产用糙皮侧耳菌株对工厂化生产金针菇菌渣的适应性,菌渣不同发酵处理方式和复配基质对糙皮侧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糙皮侧耳菌株对金针菇菌渣的适应性不同,各菌株以菌渣为基质的生物转化率均显著低于棉籽壳基质配方,但降低幅度存在较大差异;金针菇菌渣分别发酵0、3 d、5 d,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菌袋污染率呈降低趋势,糙皮侧耳产量呈升高趋势;单一金针菇菌渣为主料栽培糙皮侧耳,各潮菇的产量均显著低于棉籽壳基质配方,第2潮~第4潮菇的产量降低更加明显,金针菇菌渣与棉籽壳、玉米芯复配基质的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黄色金针菇与白色金针菇为亲本,利用双单杂交方法构建杂交种,从F2代中筛选出白色金针菇优良品种川金5号,该品种保持了黄色金针菇早熟、菌柄基部无绒毛、不粘连、子实体弯曲度低、高产等特性;平均产量为1.012kg·袋^-1,较江山白菇和F21分别增产56.41%、104.32%,与黄色金针菇相比菌株产量差异不大;子实体菌柄基部无绒毛、不粘连,可食率达到84.1%,较江山白菇和F21分别高8.94%和11.24%,与黄色金针菇菌株“金丝”在可食率上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金针菇新品种菌株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江山白菇(F21)为育种亲本材料,经系统选育,育成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白色金针菇新品种—江山白菇(F21-2),菌丝生长温度3℃~33℃,原基分化温度4℃~24℃,子实体正常生长温度5℃~22℃,比同类品种高2℃。新菌株平均单产0.51 kg.袋-1,生物学效率136%,种性稳定,现已成为浙江省金针菇常规栽培的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18.
张诚  陈庆隆  陈柳萌  谢晟  魏云辉  胡中娥  姚健 《园艺学报》2013,40(11):2329-2330
 以金针菇品种‘江山白F21’为试验材料,将其菌丝体通过返回式卫星进行航天搭载,经过 多年栽培试验,从7 个变异菌株中筛选获得金针菇新品种‘航金1 号’。与对照相比,该品种具有菇形 好,早熟,产量高,耐高温,适应性广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9.
富硒金针菇菌丝多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就不同菌种、不同菌株、不同硒浓度、不同培养天数以及菌种在含硒斜面上驯化与否等因素对富硒金针菇菌丝多糖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固体菌种、液体菌种和孢子菌种培养的金针菇001号富硒菌丝多糖含量均高于对照;金针菇12号菌丝多糖含量最高;一定浓度的Na2SeO3可提高菌丝多糖含量;菌种在含硒斜面驯化可提高菌丝多糖含量;富硒菌丝以培养12d时多糖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菌种结实性和产量性状早期鉴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实验以34个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和95个香菇(Lentinula edodes)培养物~(**)为材料,进行了食用苗苗种结实性早期鉴定的研究;以16个侧耳(Pleurotus)~***和14个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nes)菌株为材料,进行了食用菌菌种产量性状早期鉴定的研究.研究表明,草菇和香菇菌种培养物在平板上的菌落形态特征与结实性有密切关系.草菇培养物的苗落形态还与菌丝形态、长速、酯酶同工酸酶谱、可溶性蛋白带、发菌和出菇等密切相关.侧耳和金计菇菌丝的胸外羧甲基纤维素酶(CMC酶)活力与子实体产量成正相关,可以作为其子实体产量性状早期鉴定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