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探讨中药水提取物及其联合对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选用黄连、香附、丁香等30味中药,采用水提法提取药液,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得单药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将抑菌效果较好的几味中药作为主药与其他中药进行联合,测定联合后的MIC与MBC。结果表明,单味中药中黄连对巴氏杆菌的抗菌活性最佳,MIC和MBC均为12.5 mg/mL。选取抑菌效果较好的黄连、丁香、香附、蒸陈皮等中药与其他中药联合,结果表明黄连与四制艾叶联合后对巴氏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MIC和MBC均为3.125 mg/mL。说明黄连与四制艾叶联合的抑菌效果较好,且为协同作用,优于两种单药各自的抑菌活性,可作为抑制巴氏杆菌的药物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西药联合对人工诱发鸡霍乱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给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鸡饲喂含药物的饲料,观察中药五倍子、恩诺沙星,以及五倍子与恩诺沙星联合使用对鸡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治疗组和预防组的死亡率较对照组降低,预防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治疗组;恩诺沙星对鸡巴氏杆菌病的治疗及预防效果较好,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保护率分别为33.33%和70%;五倍子与恩诺沙星联合使用对鸡巴氏杆菌病的治疗及预防效果不明显,保护率分别为11.11%和40%。尽管中西药联合体外抑菌效果显著,对动物疾病的防治效果不一定明显。  相似文献   

3.
复方恩诺沙星可溶性粉对畜禽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复方恩诺沙星可溶性粉对畜禽主要致病菌的敏感性,采用试管倍比稀释法测定复方恩诺沙星可溶性粉对畜禽主要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病原性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鸡巴氏杆菌、猪巴氏杆菌和链球菌对复方恩诺沙星可溶性粉敏感,复方恩诺沙星可溶性粉对畜禽主要致病菌的MIC为0.0279μg/mL~3.575μg/mL,MBC为0.055μg/mL~7.11μg/mL。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抗菌药物氟苯尼考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评价其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临床常用的9种抗菌药物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效果,筛选敏感抗菌药物,进一步选择小白鼠开展预防试验和治疗试验,观察抗菌药物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的防治效果。[结果]在9种常见的抗菌药物中,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氟苯尼考和多西环素,2种药物的MIC为1 μg/mL,MBC为2 μg/mL;抑菌效果最差的是延胡索酸泰妙菌素,MIC为64 μg/mL,MBC为128 μg/mL。利用多杀性巴氏杆菌人工感染小白鼠,治疗试验与预防试验均设置阴性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攻毒细菌)以及药物治疗或预防组(攻毒细菌+氟苯尼考);治疗试验获得氟苯尼考的保护率为78.6%,预防试验的保护率为84.6%。[结论]氟苯尼考对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小白鼠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鹅巴氏杆菌病病原分离鉴定及中西药联用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分离鉴定技术,对湛江市某养鹅场的病鹅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采用水提法制备中药药液,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各中药药液和抗菌药对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同时测定中药与西药联用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分离的病原菌符合巴氏杆菌的生化特性;中药与西药联用抑菌和杀菌能力均大于或等于单药,恩诺沙星与五倍子联用,恩诺沙星用量为单药的1/4、五倍子用量为单药的1/8即可抑制巴氏杆菌;酒石酸泰乐菌素与夏枯草联用,酒石酸泰乐菌素用量为单药的1/16、夏枯草用量为单药的1/4即可抑菌;酒石酸泰乐菌素与五倍子联合,酒石酸泰乐菌素用量为单药的1/4即能杀菌。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白头翁散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效果,给鸡人工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观察中药白头翁散、加味白头翁散、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白头翁散与氟苯尼考联合以及加味白头翁散与强力霉素联合使用对鸡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治疗组和预防组的死亡率较阳性对照组降低,仅使用中药对鸡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防治效果均不太理想,白头翁散对鸡的巴氏杆菌病治疗和预防的保护率分别为15%、25%,加味白头翁散对鸡的巴氏杆菌病治疗和预防的保护率分别为20%、25%;白头翁散与氟苯尼考联合对鸡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防治效果明显增强,保护率分别为90%、95%,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加味白头翁散与强力霉素联合对鸡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效果(保护率分别为75%、85%)明显比单用中药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探究四黄止痢颗粒及其组分联合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通过二倍稀释法测定单药、3种中药联合、4种中药联合以及6种中药联合(自配四黄止痢颗粒)、市售四黄止痢颗粒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MIC和MBC。结果表明,四黄止痢颗粒方剂的6种中药中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菌活性最强是黄连,MIC、MBC均为1.563 mg/mL;板蓝根的MBC大于200 mg/mL,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效果最差。3种药物联合应用,其中黄柏+黄连+大黄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菌效果最好,其MIC、MBC均为0.781 mg/mL;4种药物联合应用,其中板蓝根+大黄+黄柏+黄连、黄芩+大黄+黄柏+黄连、黄芩+板蓝根+黄柏+黄连等3组中药联合的抗菌效果最好,其MIC、MBC均为0.781 mg/mL。自配四黄止痢颗粒的MIC和MBC为50 mg/mL;市售四黄止痢颗粒方剂MIC均为200 mg/mL。3种中药联合、4种中药联合应用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单味中药,且都比自配四黄止痢颗粒和市售四黄止痢颗粒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菌效果好,其中精简的组方中,黄柏+黄连+大黄对多杀性巴杆菌的抗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白头翁散对不同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本试验采用水提法分别提取白头翁散组方中4味中药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的有效成分,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4味中药、自配白头翁散方剂及两种市售白头翁散水提物对7种不同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单味中药中黄连对大肠杆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胞杆菌、无乳链球菌、副溶血弧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均呈现较好的抑菌效果和杀菌效果,MIC为1.563~50.000 mg/mL,MBC为6.25~400.00 mg/mL。自配白头翁散方剂抑菌和杀菌效果更好,MIC为0.781~25.000 mg/mL,市售白头翁散的抑菌效果和杀菌效果均不及自配白头翁散。  相似文献   

9.
应用常规分离鉴定技术,对湛江市某养鹅场的病鹅进行病原分离与鉴定,通过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鱼腥草、五倍子、黄芩等30种中药药液对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筛选出抗菌作用较强的中药作为主药,与其他中药组成复方,测定中药复方对病原菌的体外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分离的病原菌符合巴氏杆菌的生化特性;五倍子(MIC=3.125mg/mL)和诃子(MIC=12.5mg/mL)对巴氏杆菌有较强抑菌活性,选取五倍子、诃子、五味子、乌梅、山茱萸、石榴皮、栀子和虎杖作为主药与其他中药分别组成复方,主药与大多数中药组成的复方抗菌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白头翁散组方中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4味中药水提物及其组成的药对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并筛选出抗菌作用较强的药对精简组方。单药中黄连抑菌效果(MIC为50 mg/mL)和杀菌效果(MBC为50 mg/mL)最强,黄连与秦皮联合组成药对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MIC为12.5 mg/mL)最强,将4味药物联合组成的方剂抑菌效果最佳(MIC为6.25 mg/mL、MBC为100 mg/mL)。由此表明,白头翁散组方中两种药物联合比单药的抑菌效果好,4种药物组成的方剂比2种药物组成的药对抑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3种抗生素对3种常见鱼类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盐酸恩诺沙星、乳酸恩诺沙星和乳酸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哈维氏弧菌(Vibrioharveyi)的体外抑菌活性,本实验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杀菌曲线,研究3种常用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对3种水产病原菌的体外药效学特性.结果表明:乳酸诺氟沙星对嗜水气单胞菌和哈维氏弧菌抑菌效果最好,MIC分别为0.244μg/mL和1.954μg/mL:盐酸恩诺沙星对鳗弧菌抑菌效果最好,MIC为0.122μg/mL;8 MIC的乳酸诺氟沙星药液在12 h内完全杀灭嗜水气单胞菌,在24 h内也能全部杀灭哈维氏弧菌,8 MIC的盐酸恩诺沙星药液在24 h内全部杀灭鳗弧菌.本研究为3种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中药白头翁散各组分(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以及其他6种中药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用传统水煎法分别提取10种中药的有效成分;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单味中药、两药联合组成药对及自制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白头翁散各组分均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其中黄连的MIC为6.250 mg/mL,抑菌效果最佳。单味中药中对大肠杆菌杀菌效果较好的是黄连、秦皮、诃子,MBC均为200.000 mg/mL;药对中白头翁+黄连、大青叶+诃子对大肠杆菌的MIC均为3.125 mg/mL,抑菌效果最佳;白头翁+黄连对大肠杆菌的MBC为12.500 mg/mL,杀菌效果最佳。自制白头翁散对大肠杆菌的MIC为3.125 mg/mL、MBC为100.000 mg/mL。结果提示,白头翁散4种单药相加的抗菌效果优于单药和部分药对。  相似文献   

13.
检测四味穿心莲散及其组分(穿心莲、辣蓼、大青叶和葫芦茶)对沙门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试验选用穿心莲、辣蓼、大青叶、葫芦茶等10种中药,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各中药水提物、两药联合及市售四味穿心莲散和自制四味穿心莲散对沙门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四味穿心莲散的4种组分中,大青叶对沙门菌的抑菌活性最强,MIC为12.5 mg/mL;4种组分杀菌活性一致,MBC均为400 mg/mL;在两药联合中,4种联合呈现相加作用或协同作用;市售四味穿心莲散MIC和MBC均为200 mg/mL,自制四味穿心莲散MIC为50 mg/mL,MBC为200 mg/mL。分析结果表明,大青叶抑菌效果最好,杀菌效果与其他3种组分一致;自制四味穿心莲散的抑菌效果更具优势,杀菌效果与市售方剂一致。  相似文献   

14.
试验测定了松乳菇菌丝体胞内多糖与胞外多糖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巴氏杆菌常见5种病源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两种多糖对葡萄球菌、链球菌抑菌效果不明显,胞内多糖对大肠杆菌效果也不明显,胞外多糖和胞内多糖对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胞外多糖是25和150mg/ml,胞内多糖是50和200mg/ml;对大肠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胞外多糖50和100mg/ml;对巴氏杆菌的MIC和MBC分别为:胞外多糖12.5和50mg/ml,胞内多糖100和150mg/ml。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的体外药效学,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在此基础上探究在温和气单胞菌的不同生长时期加入乳酸恩诺沙星后对其生长的影响,研究乳酸恩诺沙星不同药物浓度(2×MIC、4×MIC、8×MIC)作用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杀菌动力学和抗菌后效应(PAE)。结果显示,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39μg/mL和1.56μg/mL,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PAE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藏药合剂、中药及藏药对西藏牦牛源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试验以1株西藏牦牛源沙门氏菌H42为研究对象,选择5种藏药合剂、11种中药、14种藏药,采用超声波处理、煎煮浓缩等方法制备药物水煎剂;利用纸片法制备各种药物的药敏纸片,初步检测药物敏感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中藏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利用肉汤稀释棋盘法检测中藏药联合后对菌株的抑菌效果;同时选取部分效果较好的中藏药进行动物保护性试验和肝脏、盲肠载菌量测定试验。结果表明:H42菌株对诃子表现为极敏,对仁青芒觉、坐珠达西、肉桂、藏木香表现为高敏,对荜茇、石榴、岩白菜、草红花、干姜、地榆、黄连、白术表现为中敏,对其他中药、藏药表现为不敏感,对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均表现为敏感。仁青芒觉、诃子的MIC和MBC均为31.25 mg/mL,坐珠达西、藏木香的MIC和MBC均为62.50 mg/mL,地榆、黄连的MIC和MBC均为31.25 mg/mL。仁青芒觉与诃子联合用药效果最好,其联合抑菌指数(FICI)为0.5。灌胃中藏药组的小鼠死亡率明显降低,保护率均达50%及以上。灌胃中藏药后小鼠盲肠和肝脏...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观察中草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本试验采用水煎煮法提取大黄、黄连和黄芩等20种中草药活性成分,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中草药提取物对4种常见病原菌(猪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巴氏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大黄、黄连、黄芩、地锦草、石榴皮和白头翁等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好,其中大黄和黄连的效果最好;大黄对巴氏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好,MIC为62.5 mg/ml;黄连、黄柏和白头翁对猪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好,其中黄连的MIC1.95 mg/ml,MBC为31.25 mg/ml;黄连、黄柏、大黄和柴胡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较好,其中黄连和黄柏的MIC分别为3.91和15.6 mg/ml。  相似文献   

18.
牦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以内脏器官广泛出血、高热和肺炎为特征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实验旨在探讨22味中药对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体外抑菌效果,利用水煮法制备22味中药的药液,浓度为1 g/mL;利用平板打孔法和二倍试管稀释法分别测定22味中药抑菌圈直径大小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牦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对金银花、黄连、五味子、板蓝根、透骨草、连翘5种药物极度敏感,抑菌圈直径在16.6 mm~18.7 mm之间,MBC在7.8 mg/mL~15.63 mg/mL之间。本研究为牦牛致病性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以琼脂孔洞法测定中药水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效果,二倍稀释法确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并测定不同pH值条件下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在中药浓度为1 g/mL的情况下,艾叶、虎杖、乳香、麻黄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分别为25.10、19.26、28.92、21.66 mm;艾叶、虎杖、乳香、麻黄对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MIC分别为15.62、31.25、3.90、125.00 g/L;MBC分别为62.50、125.00、15.62、250.00 g/L。艾叶、虎杖、乳香、麻黄在pH值为3~7时,对枯草芽孢杆菌仍具有高的抑菌活性。这4种中药可有效抑制和杀灭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中药对鲍曼不动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筛选出针对鲍曼不动杆菌具有较好体外抑制作用的中药。以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为试验菌株,试验采用水煎法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牛津杯法测定中药对该菌的抑菌圈大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中药对该病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表明,鲍曼不动杆菌对苏木、连翘、夏枯草、乌梅、紫花地丁高度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黄芩和青皮中度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诃子、女贞子、板蓝根、苦参、马齿苋、桔梗、防风、郁金香、蒲公英、厚朴、香附、荆芥、石榴皮、艾叶、知母、龙胆草、栀子耐药;苏木对该菌的抑菌效果最好,MIC和MBC均为31.3 mg/mL。本结果为开发中药相关产品以及防治由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