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深圳市居住区绿地的增湿降温效应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深封圳3个居住区不同绿地结构和面积对绿地增湿降温效应的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的绿地在增湿降温方面明显优于灌草型和草坪型绿地.(2)不同草型绿地面积与绿地的增湿降温效应呈线性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广州部分公园的冷岛效应及影响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纯  熊咏梅 《广东园林》2012,34(3):28-32
结合植被种类和群落结构调查,对广州四个城市公园绿地的温湿度进行自动监测,每1小时一次,连续监测30天,并采用PCA排序法分析广州市公园的"冷岛"效应与植被、公园面积等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白天公园气温降低值和相对湿度增加值大小排序一致,黑夜的排序则与之相反。白天的月气温降低与公园面积、水体面积和乔木平均胸径呈正相关;月气温降低与乔木密度呈正相关;月、白天、黑夜相对湿度增加与乔木平均树高、乔木平均胸径、水体面积呈正相关。最终得出结论,广州市的城市公园具有显著的降温增湿效应,且日间降温增湿的幅度大于夜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研究了5种不同结构植物群落的温湿度调节效应,并初步分析了绿量与降温增湿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效应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季和秋季乔灌草结构的植物群落降温增湿效益最为显著,而夏季乔草结构的群落降温效益最明显,乔木群落的增湿效益最好;绿量与降温增湿强度均为正相关关系,春季和夏季绿量与降温强度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绿量主要影响降温强度,对增湿强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兰州市五种主要绿地类型(公园绿地、机关绿地、厂矿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地)的降温、增湿和降噪三种生态效益比较,对不同绿地类型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空地相比,除道路绿地降温效果不明显外,其他四类绿地降温效果显著(P<0.05);与空地相比不同绿地类型增湿效果明显(P<0.05);对比空地,机关绿地植物群落各部位降噪效果明显,厂矿绿地植物群落(上)部起到了明显降噪作用;对各绿地类型植物群落各部位和空地上生态效益比较,得出降温效果由好到差依次为道路绿地>厂矿绿地>机关绿地>公园绿地>居住绿地;公园绿地、机关绿地和居住区绿地增湿效果好,显著高于道路绿地和厂矿绿地;道路绿地降噪效果明显,显著高于其他绿地;道路绿地和厂矿绿地在植物群落(中)部降噪效果无差异,但显著低于公园绿地、机关绿地和居住绿地。  相似文献   

5.
选择北京北五环清河两侧不同结构类型(内部构成、郁闭度)的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技术方法,分析城市河流廊道绿地不同内部构成、不同郁闭度与温湿效应的关系,为河流廊道绿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温湿影响效应大小为乔-灌-草型>乔-草型>灌-草型>草坪.当绿地内部构成为草坪时,降温增湿效应不明显;当绿地内部构成为灌-草型时,其降温增湿效应较明显;当绿地内部构成为乔-草型和乔-灌-草型时,其降温增湿效果明显.2)绿地的降温增湿效果,随着郁闭度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增强.当绿地郁闭度为0.20~0.40时,绿地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但效应不明显;当绿地郁闭度大于0.40时,绿地降温效应明显;当绿地郁闭度超过0.60时,绿地增湿效应极其明显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Fluent软件模拟不同时空分布下室内垂直绿墙对环境因子的影响,通过对建筑中庭垂直绿墙连续10天的选点对照实验,得出在夏季晴天、阴天、雨天3种天气条件下,垂直绿墙时空分布与建筑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与回归方程。研究结果表明:1)垂直绿墙具有降温、增湿、释放负离子、吸收细颗粒物的作用。2)夏季垂直绿墙在11∶00—15∶00和18∶00至次日5∶00降温效果最为显著;在12∶00—23∶00增湿效果显著。3)垂直绿墙不同测点距离与环境温度、相对湿度、负离子浓度、细颗粒物浓度均呈现二次函数关系。距离垂直绿墙越近,降温效果越显著,负离子浓度越高;在距离垂直绿墙0.9 m时,降温增湿效果最为明显,负离子浓度最高,垂直绿墙对细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最好。4)垂直绿墙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降温效果为晴天阴天雨天;增湿效果为阴天晴天雨天;细颗粒物吸附效果为晴天雨天阴天;垂直绿墙在晴天对PM_(2.5)的沉降作用更大,在雨天对PM_(10)的沉降作用更大。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在夏季晴天中午和晚上,距离垂直绿墙0.9 m时,室内垂直绿墙改善室内热湿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北京香山公园主要植被类型的夏季环境效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香山公园典型植被生态环境效应相关影响因子分析评价,以期为游客选择香山公园最佳游览时间及公园绿地管理和景观设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夏季连续10天在北京香山公园5处不同植物类型的游憩点进行测定,选择园外广场为对照,分析6处监测点微气候、PM_(10)和PM_(2.5)浓度、人体舒适度、空气负离子浓度及噪音情况,研究各因子日变化规律,并统计比较不同游憩点间差异和各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香山公园日空气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呈单峰型变化,平均降低空气温度1.7℃,增加空气相对湿度6%;人体舒适度达到Ⅱ级标准的时间最长可达8.5 h;PM_(10)和PM_(2.5)浓度均呈早晚高、午后低的双峰型变化特征,各游憩点对PM_(2.5)日均净化率达27.6%,对PM_(10)日均净化率达25.9%,2种颗粒物浓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种颗粒物浓度与温度、湿度分别呈显著负相关(P0.05)和极显著正相关(P0.01);负离子浓度呈波峰波谷交替变化,早、中、晚出现3个高峰,园内日均值为795个·cm~(-3),为园外的2.43倍,与PM_(10)和PM_(2.5)浓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温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湿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空气离子评价指数得出各游憩点均在6:00前后和20:00—21:00达到了轻度或中度污染;噪音呈现出早晚2个高峰,园内噪音平均值为40.3 d B,平均降噪率达21.8%,与植物郁闭度显著负相关(P0.05);植物郁闭度与负离子浓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香山公园绿地内不同植被类型间增湿、降温、抗污染、降噪等能力存在差别,黄栌混交林的生态效应最高,草坪最低;香山公园夏季合理的游憩时段为7:00—11:00和17:00—20:00。  相似文献   

8.
水体和绿地作为城市的"蓝绿空间",具有一定的降温功能,能较好的缓解热岛效应.国内外学者们对城市绿地、水体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定量和定性研究,研究发现,城市绿地景观的降温效应与绿地的面积、形状、植被覆盖率、景观格局和太阳辐射量、空气湿度等因素有关;城市水体景观的降温效应主要与水体的面积、形状、宽度、布局和气候、周边环境等因素有关;另外,水体和绿地在降温效果上具有协同作用,水体和绿地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的发挥其降温效应.基于此提出几点建议:对现有研究方法进行优化,系统开展多个尺度上降温效应的研究;注重水体与绿地在降温方面的协同效应研究;加强水体和绿地降温效应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典型居住区绿化的降温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地调查广州市某个典型居住小区的组团中心绿地的植被分布,采用热红外成像技术获取绿地的表面温度。在分析对比不同绿化类型的降温效果及日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典型时段(12:00-14:00、18:00-20:00)的绿地表面温度进行了剖面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降温能力不同,乔灌木的总体降温作用强于草本;2)绿地的降温效应随太阳辐射的升降而起伏变化,在正午时段达到峰值;3)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时段发挥出的降温能力不同,日间乔灌木的降温效率更强,晚间草、灌木的降温效果更佳;4)建筑遮荫显著改变了绿地的温度场格局,对植被的降温效果影响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文章引入“异速生长”理论及模型,基于不同区域、城市规模、人口密度及人均建设用地等城市结构视角,探究1996—2016年全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数量与公园绿地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全国宏观层面上,人口数量与公园绿地面积整体上表现为幂指数关系,处于正异速生长阶段,公园绿地增速快于人口增速。2)从不同结构视角看,人口密度越高,且规模、人均建设用地更为适中的城市,其公园绿地相对人口增速越快,异速生长模式越健康;而人口密度、规模、人均建设用地越小的城市,其异速生长模式有待优化。“异速生长”研究能定量化呈现“人口—公园绿地”在不同结构城市的动态演化规律,可为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控手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南京滨江公园为例,在2016年1月、3月和5月对绿地微气候环境的气象数据进行定量监测,探讨绿地在冬春季的温湿度调节能力。结果表明:绿地的温湿度调节能力具有较显著的季节性差异,1月份的降温增湿强度最为明显,5月份次之,3月份表现则较一般;不同景观类型的微气候环境温湿度调节情况也有差异,水边的样地降温增湿效益最大,其次为绿地和有透水铺装的样地;但是1月份的温湿指数要明显低于3月份和5月份,人的体感为冷、不舒适。该研究对于绿地在改善南京冬春季节的微气候舒适度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选取苏州中心城区404个居住小区,借助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以250 m为距离梯度,探测公园绿地500~2 000 m服务半径以及不同尺度公园绿地与住房价格的关系和梯度差异规律。结果表明:1)价格较高的住房在1 000 m服务半径左右普遍具有较为丰富的公园绿地; 2)随着公园绿地尺度的增大,服务半径与住房价格整体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正相关—不显著”; 3)居住区2 000 m范围内每增加100 hm~2公园绿地,住房单价约增长1 000元/m~2。研究剖析了相关原因、提出了规划建议,并对进一步亟待探索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充分、科学、高效地发挥公园绿地对居住空间乃至城市空间的引导、调控作用,促进基础设施的服务公平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空间3种配置模式降温增湿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广玉兰-瓜子黄杨-细叶麦冬植物群落(乔灌草)、瓜子黄杨-混合草坪植物群落(灌草)、草坪3种配置类型,对城市休闲区不同绿化类型的降温增湿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乔灌草绿地降温效应最佳,增湿效应最明显,其次是灌草绿地,草坪地虽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但是效果较差。不同配置类型的生态效应存在差异,其综合效应是乔灌草群落...  相似文献   

14.
对陕西省13个主要城市近15年的绿化覆盖面积、园林绿地面积和公共绿地面积等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除延安市外,各城市绿化覆盖和园林绿地面积均在稳步增加;延安市则表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西安市绿化覆盖和园林绿地面积最大,华阴市最小;榆林市绿化覆盖和园林绿地增长率最高,与其他城市绿化覆盖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延安市绿化覆盖面积增长率总体呈负增长,与其他城市存在显著差异。2)除宝鸡市和咸阳市公共绿地面积变化波动较大外,其他城市随着年代的发展,公共绿地面积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西安市公共绿地面积最大,华阴市最小;兴平市与其他城市公共绿地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其增长率最高;西安市公共绿地增长率最低,且与铜川、渭南、榆林和商州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城市间公共绿地增长率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林业科学》2021,57(4)
【目的】城市绿地对城市热岛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但是城市生态用地空间不断被挤压,可用于增加绿地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如何通过合理的景观和群落结构配置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成为重中之重。本研究在更精细的影像分辨率尺度上探究林木斑块的斑块水平特征、景观配置特征以及群落组成特征对斑块降温效应的影响,以期为城市绿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市六环外1 km以内的城区为研究区,利用2013年9月Landsat-8 TIRS遥感影像的第10波段反演地表亮温,利用2013年8—9月0.5 m分辨率的World-view-2遥感影像提取城市森林斑块信息,基于城市森林斑块地表亮温与城区整体地表亮温的温差量化研究区域内城市森林的降温效应。然后,选取斑块面积、周长、周长面积比和形状指数4个斑块水平的景观指数,以及树冠覆盖度、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和聚集度4个景观水平的指标,探究城市森林斑块个体特征与空间配置对其降温效应的影响。同时还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398个林木斑块,进行城市森林结构抽样调查,分析城市森林群落结构与降温效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北京城区地表亮温平均值为29.86℃,不透水地表区域的地表亮温平均值为30.64℃,树冠覆盖面积超过1 000 m2的林木斑块地表亮温平均值为28.68℃,比城区低1.18℃,比不透水地表低1.98℃。在斑块水平的4个指数中,斑块面积和周长与斑块内部地表亮温最低值显著负相关(R2值分别为0.43和0.33),斑块周长面积比以及形状指数与斑块内部地表亮温的相关性较弱,且分别为正相关(R2=0.25)和负相关(R2=0.10)。在景观水平的4个指数中,作用最强的为树冠覆盖度(R2=0.312),其次为平均斑块面积(R2=0.309),二者与林木斑块的降温效应均为正相关;斑块密度与降温效应呈非线性关系,一开始地表亮温最低值随着斑块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当斑块密度的对数值达到-4.85时,地表亮温最低值随着斑块密度的增加开始下降;聚集度与降温效应呈正相关(R2=0.15);群落结构指标与林木斑块内部地表亮温相关性整体较弱,树高与乔木株数占比与斑块内部地表亮温负相关(P0.05),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与斑块内部地表亮温正相关(P0.05)。【结论】在北京,面积超过1 000 m2的林木斑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树冠覆盖度和斑块面积是影响林木斑块降温效应强弱的核心因素,未来城市森林建设除直接规划大尺度城市森林外,还可优先在紧靠现有绿地区域的潜在绿地区种植树木,以此来增加现有林木斑块面积,同时建议优先选择生物量较大的植物,合理进行树种配置,全力提高城市绿地降温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昆明市主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研究区2015和2016年高分一号卫星影像融合全色后的多光谱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利用ArcGIS10.5、Fragstats4.2软件,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及方法定量分析昆明市主城区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并以此提出昆明市主城区公园绿地格局优化建议。结果表明:昆明市主城区公园绿地面积与分布不均衡,公园数量以小型公园为主、中型和大中型公园较少,4个区的公园绿地面积分布不均,盘龙区最多,五华区反之;公园绿地斑块类型之间均匀度低,各个区之间丰富度差异较大,多样性不高,景观破碎度较高,特别是小型公园较分离。五华区、盘龙区破碎化程度最高,公园平均面积较小。官渡区聚集度较其余3个区低,公园绿地分布较分散。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天坛公园绿地两种主要生态保健因子功能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北京天坛公园内4种绿地结构类型及13种不同配置模式(一种为水泥铺装空白地面对照)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公园绿地的空气负离子、PM_(2.5)两种主要生态保键因子的单项保键效应定量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天坛公园春夏两季各样地的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均呈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趋势,秋冬两季变化趋势没有明显的规律。四季负离子浓度大小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各样地中夏季最高平均值为1577.04个·cm~(-3),冬季最低平均值为311.94个·cm~(-3);PM_(2.5)浓度日变化除春季外,其他三季的均呈早晚高、中午低的日变化趋势;各样地消减能力排序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消减率范围为0.01%~12.98%;各类绿地结构类型生态保健功能效应排序为乔-灌-草最好,乔-草较好,灌-草和纯草类型次之。绿地与裸地两种样地在春夏秋三季节里在8:00~18:00左右均适合进行户外游憩活动,但最佳游憩时间不同。冬季只有绿地内10:00~12:00时间段内在适宜户外游憩。  相似文献   

18.
以Quick Bird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提取了玉溪市主城区的绿地空间属性数据,并对玉溪市主城区各类绿地和树种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玉溪市主城区现有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的城市绿地面积共计7.7 km2,其他绿地面积0.836 k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0 m2.现有城市绿地植物102科233属313种,其中,乔木种类147种,灌木种类73种,草本种类75种,竹类7种,藤本种类11种.在了解玉溪市主城区绿地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绿地植物应用的3大特点,针对该市园林建设中现存的2大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华南农业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通过携带热成像传感器的无人机,获取了校园中心区域不同下垫面的热成像图片,分析不同下垫面的日地表温度变化,探讨其地表降温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天中总体降温幅度从大到小的下垫面依次为水体、林地、乔-灌-草绿地/乔-草绿地、道路、建筑,水体和绿地尤其是林地的地表降温效益显著。林地的周长为0~600 m,面积为0~7000 m^(2)时,与林地的地表降温幅度呈正相关;林地的周长面积比、景观形状指数、分维数与地表降温幅度呈负相关,林地形状和边缘越简单,形状接近圆形,地表降温效益越好。  相似文献   

20.
绿地降温效应及其机制现已成为城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研究表明,绿地的降温效应沿着城乡梯度呈逐渐增强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季变化和日变化,受到群落特征(植物种类、群落结构、郁闭度等)、植物绿量、景观格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乔木的降温作用通常高于灌木和草本,小叶植物的降温作用往往高于大叶植物。不同群落类型的降温强度从高到低大致为乔灌草型>乔草型≈乔木型>灌草型>草地型;降温效应随群落郁闭度、平均冠幅等的增加而增强。降温效应随植被覆盖率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的趋势。绿地的面积、周长和景观格局(景观组成与配置)均对绿地降温效应产生显著影响。近来有研究初步揭示,景观组成与配置在缓解城市热环境方面发挥着几乎同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研究尺度单一以及驱动机制不明晰),进而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心,以期将为城市绿地系统的调控、规划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进而达到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