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雄性BALB/c小鼠腹腔注射10~4个绵羊源弓形虫TgSheepCHn1(Chinese1)速殖子,分别采集弓形虫感染后2,4,6,8,10 d(days post infection,DPI)和6周的小鼠血清、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腺、尿道球腺和凝固腺,血清检测睾酮含量,采用HE和IHC染色方法分析生殖系统的病理损伤情况和弓形虫的分布。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雄性BALB/c小鼠感染弓形虫后睾酮含量先增加,8 DPI后减少(P0.05)。6 DPI后,小鼠生殖器官出现病理损伤,特点为副性腺生殖器官:睾丸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层数减少,生精细胞数目减少并且排列紊乱;睾丸和附睾管内精子数量减少,精囊腺内分泌蛋白减少,实质少见炎症反应;精囊腺、尿道球腺和凝固腺上皮细胞变性、脱落。6 DPI后,在各器官均可观察到弓形虫,多分布在被膜疏松结缔组织和间质,且随感染时间延长,弓形虫数量显著增加(P0.05)。感染后6周,睾酮和生殖系统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表现。结果表明,小鼠感染弓形虫,对睾酮含量影响不明显,但虫体可侵入雄性生殖系统和副性腺,并引起损伤,推测弓形虫急性感染可减弱雄性动物生育功能,并可能通过精液传播。  相似文献   

2.
采用虎源TgTigerCHn1(Chinese 1)弓形虫虫株接种小鼠,建立慢性感染模型,探究BALB/c小鼠感染Chinese 1型弓形虫慢性期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损伤和弓形虫包囊的分布特点。采用MAT方法和连续石蜡切片染色法观察分析小鼠感染弓形虫的情况,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和包囊分布、并统计包囊数量。结果显示,小鼠弓形虫慢性感染期中枢神经系统的弓形虫包囊呈现不平均分布的特点,分布在大脑灰质的最多,小脑最少,包囊总数量约达10 700个/只小鼠。病理变化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且与包囊的分布关系密切。结果表明,小鼠感染TgTigerCHn1弓形虫慢性期,中枢神经系统有广泛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推测影响宿主的神经功能。本研究为探讨人和动物慢性弓形虫感染对神经系统的致病机理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测定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SIV)对小鼠的致病性,本试验对A/swine/Guangdong/2/2012(H1N1)株SIV HA基因进行克隆及遗传分析,并将SIV尿囊液经鼻腔感染6周龄BALB/c小鼠,观察感染后小鼠的一般状况、器官系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在病毒感染后第1、3和7天使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小鼠肺脏、脾脏、脑组织中7种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量,研究其对小鼠的致病特性。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经典SIV,病毒经鼻腔感染后可引起小鼠活动减少、采食量降低,但无咳嗽和死亡;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肺间隔较正常组织明显增厚,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充血,周围肺泡腔呈代偿性肺气肿;小鼠肺脏、脾脏组织样本中IFN-α、IFN-β、IP-10、IL-1β、TNF-α、IRF-3和IL-10 mRNA含量在感染后第3天均显著升高(P<0.05),而脑组织样本中IL-1β和IL-10在小鼠攻毒后第3和7天均显著上调(P<0.05)。  相似文献   

4.
《中国兽医学报》2015,(4):575-579
建立BALB/c小鼠肝螺杆菌(Helicobacter hepaticus,Hh)感染模型,旨在研究Hh在小鼠感染不同时期的病理特征。以Hh灌饲SPF级BALB/c雄性小鼠,于最后1次接种后第2、4、6、8周收集小鼠粪便提取DNA,PCR扩增Hh16SrRNA基因检测小鼠感染率;结果表明随时间延长,小鼠的Hh感染率逐步增加,获得了稳定的BALB/c小鼠Hh感染试验模型。接种后2、3、4和5个月,分别取小鼠肝脏、胃、盲肠和结肠,进行Hh16SrRNA基因扩增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小鼠的肝脏、胃、盲肠和结肠组织均检测到了Hh的定植;小鼠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肝小叶局灶性坏死、坏死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等病变,随时间延长,病变严重程度增加;少量小鼠胃黏膜下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胃黏膜上皮坏死脱落;盲肠表现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该研究结果表明,Hh可引起小鼠肝炎、胃炎和盲肠炎。  相似文献   

5.
《中国兽医学报》2015,(12):1948-1953
比较鸭源H5N5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Changchun/01/2010)和鸭源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Duck/Liaoning/N/2011)对BALB/c鼠的致病性。以106EID50/50μL剂量鼻腔感染6周龄BALB/c鼠,攻毒后3,5,7,10,14 d取小鼠的肺、脑和肝脏,处理后接种10日龄SPF鸡胚做病毒回收试验,取死亡鸡胚的尿囊液进行RT-PCR检测;分别取接种病毒后5 d小鼠的脑、肝脏、肺脏、脾脏、肾脏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小鼠接种H5N5和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后,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肝脏中分别于接种后3,5 d分离到病毒,肺脏中于接种后5 d分离到病毒,脾脏、肾脏和粪便中均未分离到病毒。病理组织学检测发现,病毒对小鼠的脏器组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以肺脏、脑和肝脏较为明显,且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小鼠脑和肝脏的病理损伤比H5N5亚型更严重。这表明2株鸭源禽流感病毒对小鼠均有一定的致病性,且H5N1亚型强于H5N5亚型。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新致病型番鸭呼肠孤病毒(N-MDRV)对雏番鸭的致病性,试验利用N-MDRV SH12和DH13株分别感染1日龄雏番鸭,并设对照组(肌肉注射生理盐水),第1,3,7,11,14天后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TGF)-β、干扰素(IFN)-γ的含量及免疫器官指数,并观察试验组及对照组鸭群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感染后第7天部分试验鸭明显消瘦,剖检可见肝脏坏死、出血,脾脏肿大、坏死,法氏囊萎缩(SH12组)或坏死出血(DH13组)。肝脏、脾脏、法氏囊(DH13组)正常结构被破坏,坏死灶内有大量红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感染后期脾脏可见肉芽肿。免疫器官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 05),但感染后第7天试验鸭血清中IL-4、IL-10、TGF-β、IFN-γ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DH13组IL-10、IFN-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感染后期部分试验鸭的IL-4、IL-10、TGF-β、IFN-γ含量均有所恢复,但其整体水平仍高于对照组。说明N-MDRV感染可导致雏番鸭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含量明显减少,血清中IL-4、IL-10、TGF-β、IFN-γ含量增多与N-MDRV株致病性和免疫抑制相关。  相似文献   

7.
应用石蜡切片、ELISA等方法,通过对小鼠脾脏病理组织学观察以及脾脏指数、IL-2、IFN-γ和TNF-α等重要细胞因子的检测,研究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magglutinatingencephalomyelitisvirus,HEV)感染不同周龄(4、6周龄)BALB/c小鼠后的免疫动态变化特点。结果显示,无论是4周龄还是6周龄小鼠,在被HEV感染后的1~3d,脾小体生发中心增大并在红髓有多量浆细胞出现,第4天脾小体开始缩小,其周边和中央动脉周围有多量淋巴细胞聚集,到第5天脾小体生发中心消失并在其周边和中央动脉周围淋巴细胞增多。另外,脾脏指数和血清中的TNF-α、IFN-γ、IL-4浓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IL-2含量变化不明显,而IL-10含量较少几乎检测不到。结果表明,HEV感染初期,小鼠对侵入的病毒做出一定的免疫应答,但是随着病毒复制,病毒量的增大,小鼠的免疫反应受到抑制。同时不同周龄小鼠的被检指标降低或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不同,表明HEV的免疫、发病与小鼠感染年龄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兽医学报》2019,(8):1435-1440
为建立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变异株人工感染小鼠动物模型,将本实验室分离鉴定的猪PRV变异株(Fujian-LY)进行连续10倍稀释后,对6周龄SPF级BALB/c小鼠进行腹股沟皮下接种攻毒,每个稀释度接种5只小鼠,测定其LD_(50),观测小鼠感染、致病的多项指标,试验期为7 d。结果显示,该毒株对小鼠的LD_(50)为3.7×10~3 TCID_(50)/0.1 mL,在不同的感染剂量下各攻毒组小鼠的临床症状、死亡率等各项指标差异明显,其中以2.3×10~5 TCID_(50)的攻毒剂量接种后小鼠未发生急性死亡,且能表现出以神经症状为主的典型伪狂犬病症状;病理剖检可见发病小鼠脑膜充血,肺脏出血,胸腺、脾脏严重萎缩等病理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该毒株对攻毒小鼠全身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均造成了严重的病理损伤,同时采用PCR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在这些组织内均能检测到PRV抗原。结果表明,本研究已成功建立了PRV变异株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Rev.1-ΔKan-Vir B12突变株在BALB/c鼠中的免疫保护力,以Rev.1为参照,用Rev.1-ΔKanVir B12接种BALB/c小鼠,免疫45 d后用布鲁氏菌16M强毒株攻毒,15 d后取BALB/c鼠脾脏进行克脾指数测定和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BALB/c鼠免疫攻毒15 d后,Rev.1-ΔKan-Vir B12免疫组和Rev.1免疫组的克脾指数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Rev.1免疫组与Rev.1-ΔKan-Vir B12免疫组之间的克脾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羊布鲁氏菌Rev.1-ΔKan-Vir B12突变株与其亲本Rev.1株的免疫保护性无明显差异,具备作为布鲁氏菌病标记疫苗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牛无浆体阳性动物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将牛无浆体人工接种至BALB/c小鼠,利用血涂片染色法和PCR法鉴定感染情况,对感染牛无浆体的BALB/c小鼠内脏器官做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牛无浆体可引起BALB/c小鼠心脏的心肌细胞嗜酸性增强、胞核固缩,肝脏的肝细胞中重度颗粒变性,脾脏的淋巴细胞形态不规则等病变。本研究表明,感染牛无浆体的BALB/c小鼠的内脏器官和心、肝、脾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病理学变化,为牛无浆体的致病性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螺旋藻抗炎和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旨在探讨螺旋藻抗炎作用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构建小鼠体内炎症模型,以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药物,以小鼠耳肿胀为观察指标,探讨螺旋藻的体内抗炎作用;通过环磷酰胺构建小鼠免疫抑制模型,以不同剂量螺旋藻处理后测定免疫抑制小鼠及正常小鼠的脏器指数、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同时结合脾脏及胸腺病理组织学观察,探讨螺旋藻对免疫抑制小鼠及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螺旋藻对小鼠体内抗炎作用影响的试验中,0.3%螺旋藻灌胃对小鼠耳肿胀的抑制率极显著高于地塞米松对照组和其他螺旋藻处理组(P0.01),且螺旋藻对各试验组小鼠的脏器指数无不良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螺旋藻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试验中,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极显著下降(P0.01);肝脏指数极显著上升(P0.01),其它各剂量螺旋藻处理组小鼠胸腺指数跟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小鼠血清IL-2、IL-6、TNF-α、IFN-γ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小鼠的脾小体萎缩、胸腺小体减少、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变性坏死,而各剂量螺旋藻处理组的脾小体和胸腺小体结构清晰完整、淋巴细胞增多。综上,螺旋藻能降低地塞米松和环磷酰胺对小鼠的免疫抑制,并且能修复小鼠脾脏和胸腺损伤,说明其在抗炎和缓解免疫抑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9N2 AIV)继发细菌感染的作用机制,以BALB/c小鼠为模型,研究呼吸道感染H9N2 AIV后,宿主肠道菌群结构、黏膜屏障、黏膜炎症反应等情况。结果显示:H9N2 AIV经呼吸道感染BALB/c小鼠后,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攻毒后小鼠体内的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和棒状杆菌属极显著增加(P0.01),而有益菌为主的乳杆菌属等极显著降低(P0.01);H9N2 AIV感染小鼠后,肠道黏膜屏障被破坏,促炎因子IFN-γ、IFN-β等极显著高表达(P0.01),上皮细胞中的ZO-1等紧密连接蛋白则明显下调(P0.05),造成肠壁通透性增强。研究表明小鼠感染H9N2 AIV后,其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黏膜屏障功能被破坏、出现炎症反应等。  相似文献   

13.
屎肠球菌(SF68)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用适宜剂量的益生菌有益于人体和动物的健康。本试验旨在观察屎肠球菌(SF68)对BALB/c小鼠肠道定植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给6周龄雌性BALB/c小鼠经口罐服屎肠球菌(SF68)。试验结果表明,饲喂屎肠球菌小鼠粪中总厌氧菌和乳酸菌增加(P<0.05),而粪便肠杆菌数量降低(P<0.05)。饲喂屎肠球菌后,小鼠外周血液双阳性(DP)细胞比例,血浆IgG浓度和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及干扰素-γ(IFN-γ)水平显著增加(P<0.05)。通过本试验证明屎肠球菌SF68可影响小肠微生物菌群并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说明屎肠球菌具有存活的益生菌特性,可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与兽医》2016,(9):11-15
为了制备高质量高效价抗牛γ干扰素(Bo IFN-γ)的单克隆抗体,本研究将Bo IFN-γ基因克隆到His标签的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 ET32a+中,诱导表达并纯化蛋白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结果筛选到9株单抗,分别命名为Bo IFN-γ-1E10、Bo IFN-γ-3C2、Bo IFN-γ-3E1、Bo IFN-γ-6C6、Bo IFN-γ-6H9、Bo IFN-γ-6B6、Bo IFN-γ-6E5、Bo IFN-γ-2A10和Bo IFN-γ-2G10。ELISA、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与原核、真核表达的Bo IFN-γ都具有良好的反应性。本研究制备获得的针对牛γ干扰素的单克隆抗体为建立检测天然Bo IFN-γ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5.
应用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BALB/c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模型,探讨中药皮炎片对ACD小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抗炎机制。通过眼观小鼠皮损变化,病理学观察皮肤及肝肾组织,测量胸腺、脾指数及血清IL-4、IFN-γ含量以评价皮炎片对ACD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中药皮炎片明显减轻ACD小鼠皮肤炎症反应,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降低血清IFN-γ、IL-4水平(P0.05)。皮炎片0.9 g/kg·bw剂量灌胃给药能显著缓解小鼠皮炎症状,但高浓度(1.2 g/kg·bw)给药造成肝肾损伤。  相似文献   

16.
通过腹腔途径用体内含有荧光蛋白的蜥蜴利什曼原虫感染BALB/c小鼠,感染后采其脏器做冰冻切片,荧光染料染色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并经PCR鉴定,结果显示蜥蜴利什曼原虫感染小鼠后,主要分布于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另外,成功建立了利什曼原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检测感染蜥蜴利什曼原虫后BALB/c小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感染13 d内,BALB/c小鼠体内蜥蜴利什曼原虫呈波浪状增殖。这一结果为研究蜥蜴利什曼原虫感染人和动物的致病机理和免疫方法及疫苗研制等方面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新孢子虫NcSRS2和NcSAG1重组蛋白对动物的免疫效果,利用重组表达的NcSRS2和NcSAG1蛋白与弗氏佐剂混匀后免疫BALB/c小鼠,检测小鼠抗新孢子虫抗体水平和血清中IL-4和IFN-γ含量。结果表明,免疫后的BALB/c小鼠IgG、IgG2a和IFN-γ抗体表达水平升高,IgG1抗体和IL-4表达水平也升高,表明NcSRS2和NcSAG1重组蛋白可激发机体产生Th1型和Th2型免疫反应,且NcSRS2重组蛋白的免疫增强效果与NcSAG1重组蛋白免疫组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为研制高效安全的抗新孢子虫的新型疫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火炭母口服液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及火炭母高、中、低剂量组,每组8只。阳性药物组小鼠灌胃庆大霉素(20 mg/kg),火炭母高、中、低剂量组小鼠分别灌胃16、8和4 g/kg火炭母,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分别给予等体积的PBS,连续给药8 d。预防性给药2 d后,空白对照组小鼠灌胃0.2 mL PBS,其他组小鼠一次性灌胃0.2 mL 5×104 CFU/mL鼠伤寒沙门菌溶液。给药结束后处死小鼠,解剖取肝脏,制作组织切片并经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平板培养基培养肝脏组织悬液检测小鼠肝脏载菌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α干扰素(IFN-α)、IFN-β、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TANK结合激酶1(TBK1)、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肝脏病理观察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脏有淤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明显肿胀、排列紊乱,胞质染色加深,肝细胞坏死和凋亡;经火炭母处理后,高剂...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引起乳腺纤维化的致病分子机制,本研究以不同剂量(10~4 cfu/m L、10~6cfu/m L、10~8cfu/m L、10~(10)cfu/m L)的S.aureus感染哺乳期BALB/c小鼠乳腺组织,观察小鼠临床症状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筛选建立小鼠乳腺纤维化模型的S.aureus感染剂量。感染小鼠后分别于感染后1 d、3 d、5 d、7 d、14 d、21 d采集小鼠乳腺组织,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等方法,研究乳腺纤维化、TGF-β1的表达分布状况,检测TGF-β1的m RNA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08 cfu/m L S.aureus感染哺乳期小鼠21 d时出现乳腺组织纤维化,确定其为建立小鼠乳腺纤维化模型的感染菌剂量。10~8 cfu/m L S.aureus感染小鼠乳腺组织后,TGF-β1主要由巨噬细胞(感染后1 d、3 d、5 d)、乳腺成纤维细胞(感染后1 d、3 d、5 d、7 d、14 d、21 d)及乳腺上皮细胞(感染后7 d、14 d、21 d)表达;在感染后3 d~7 d时小鼠乳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感染后14 d、21 d时其表达再次升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本研究表明通过S.aureus感染小鼠乳腺可以建立小鼠乳腺纤维化模型,并能够促进感染后小鼠巨噬细胞、乳腺成纤维细胞、乳腺上皮细胞中TGF-β1的表达,TGF-β1在小鼠乳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牛源犬新孢子虫孕鼠感染模型,深入研究牛源犬新孢子虫对孕鼠的致病作用,本试验以雌性BALB/c小鼠为试验动物,分离Vero细胞中培养的牛源犬新孢子虫速殖子,分不同剂量组腹腔接种雌性BALB/c小鼠后,与雄性BALB/c小鼠合笼,每天观察小鼠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观察主要脏器组织的病理变化,应用PCR方法检测孕鼠脑、肝脏、脾脏等脏器组织及胎盘中犬新孢子虫Nc5基因,并测定孕鼠胎盘湿重和胎盘系数。结果显示,感染模型小鼠的最佳攻虫剂量为105个虫体;感染犬新孢子虫孕鼠先后出现精神不振、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并有不同程度死亡;病理学观察模型小鼠脑、肝脏、脾脏等脏器组织出现充血、出血、肿大等病理变化;在模型小鼠脑、肝脏、脾脏等脏器组织及胎盘中检测到犬新孢子虫Nc5基因;随攻虫天数的增加,模型小鼠胎盘重量和胎鼠重量均不断增加,胎盘系数逐步降低,在第12、14、16天时,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胎盘重量和胎盘系数均差异显著(P0.05)。本试验成功建立了牛源犬新孢子虫孕鼠感染模型,为犬新孢子虫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