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保证人工繁育的南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种群能够健康长远发展,需要有详细准确的谱系记录,但是往往会存在子代亲生父亲不详的情况。通过亲子鉴定可以帮助确定子代亲生父本,从而获得准确的谱系记录。本研究在110只人工半散放南白犀群体中使用13个微卫星标记,对13个微卫星标记的多态性进行分析,计算非父排除概率和累积非父排除概率,结果显示:双亲已知时,13个位点的累积非父排除概率可达0.99以上,三联体父权分配时置信度可达到严格置信,选用的微卫星标记组合可用于南白犀子代生物学父亲的确认。亲子关系的确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近亲交配,保证群体内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探讨1只野生大熊猫和不同年龄段圈养大熊猫粪便菌群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并鉴定野生大熊猫圈养之后,其粪便中的优势菌群.对来自3个年龄段9只(3只亚成体、3只成年体、3只老年体)圈养大熊猫及1只野生大熊猫圈养前、后的11份粪便细菌的DNA进行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并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优势菌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该只野生大熊猫粪便菌群多样性比圈养大熊猫丰富;圈养大熊猫粪便菌群多样性:成年体>亚成体>老年体;16s rRNA和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的优势菌结果有差异性.结果表明:大熊猫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易受生长环境、年龄因素的影响;其次, 不同年龄段的圈养大熊猫,其肠道菌群的相似性与年龄因素不相关;利用ERIC-PCR指纹图谱优势条带鉴定优势菌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以圈养林麝为研究对象,采集发情期雄麝粪便,通过比较和评价高效液相色谱(HLPC)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林麝粪便睾酮检出效率;选择检测结果较好的方法对空气中放置不同时间的粪便睾酮水平、发情期睾酮水平、林麝交配质量和麝香分泌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样本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均为林麝样本;对睾酮标准品进行检测,HPLC最低检测限为74ng/mL,ELISA试剂盒检测最低限度为10pg/mL。两种方法检测粪便样本,发现HPLC没有睾酮信号峰,而ELISA检测样本浓度为2.408ng/mL。ELISA检测粪便在空气中暴露0、2、4d睾酮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0d相比,6d的睾酮水平显著下降(P<0.05)。交配能力弱组与交配能力强组麝香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证明,HPLC适用于林麝粪便睾酮水平高于74ng/mL的检测;粪便于室温空气暴露6d,会显著影响粪便检测的睾酮水平(P<0.05)。因此,采集4d前的林麝粪便均可用于睾酮检测;林麝睾酮水平与交配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4.
圈养黑叶猴繁殖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叶猴(Presbyisfrancoisi)在中国仅分布在广西和贵州的狭窄地区,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所于1973年3月开始饲养1977年3月首次繁殖成功[1]。18年来共繁殖了149只(流产、早产除外),育成仔猴114只(♂54、♀60)成活率达76%;。现己在梧州市建立了黑叫猴繁殖中心饲养有80多只黑叶猴。我们系统地观察了圈养条件下黑叶猴的繁殖行为,现将结果总结如下:性周期与发情在圈养条件下,黑叶猴性成熟年龄为:雌性3.96±0.53岁,雄性5.48±0.38岁,母猴发情高潮维持2,57±0.68天,发情周期为22.5±7.93天.黑叶猴的月经初潮在2岁9月龄,但经血多不…  相似文献   

5.
对四川养麝研究所都江堰分部20年圈养林麝的生产繁殖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工饲养林麝的繁殖受雄性种麝年龄、公母麝比例和配种时间的影响较大。雄性林麝作为种用的年龄为2.5~8.5岁,其配怀率和年龄的回归方程为:Y=85.918+0.205x-0.152x2(R2=0.714)。采用单公群母配种方式的适宜公母麝比例为1∶5和1∶6,母麝的受胎率在60%~80%间。配种合群时间为每年的10月末到次年的1月末,雄性种麝在11月和12月的配种表现对提高母麝的受胎率(P〈0.05)和仔麝的双胎率(P〈0.01)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7年3月~2008年2月,在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选2对健康的成年丹顶鹤,采用目标取样和扫描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行为观测,同时收取粪便提取激素,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笼养丹顶鹤粪样中睾酮、孕酮、雌二醇的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笼养丹顶鹤繁殖行为呈显著的季节变化,其对鸣、炫耀行为的高发期在3、4月(P〈0.05),营巢行为在3月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丹顶鹤的交尾行为集中出现在3、4月(P〈0.05);繁殖期雄性丹顶鹤粪便中睾酮平均水平为(259.59±149.70)ng/dl,非繁殖期为(84.81±27.35)ng/dl,二者差异显著,繁殖期雄鹤求偶炫耀、交尾、卧巢等的发生频次与粪便中睾酮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对鸣、警戒以及营巢都与睾酮变化水平呈显著相关(P〈0.05)。繁殖期雌性丹顶鹤粪便中的孕酮平均浓度为(9.65±7。15)rig/m1,非繁殖期为(2.76±0.97)ng/ml,差异显著,繁殖期雌鹤粪便中的孕酮激素水平与其卧巢行为呈显著性相关(R=0.8848,P〈0.05);繁殖期雌性丹顶鹤粪便中雌二醇平均浓度为(30.50±61.77)pg/ml,非繁殖期为(8.17±3.72)pg/ml,二者差异显著,繁殖期雌鸟雌二醇变化水平与其繁殖行为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雌性丹顶鹤粪样中雌二醇激素的变化水平与其产卵时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扎龙保护区圈养群体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越冬行为策略,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3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对圈养2013年和2014年亚成体丹顶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主要以取食行为为主(34.14%),其次为站立行为(15.77%);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温度对越冬期各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年龄仅对玩耍行为有显著影响,Pearson相关性分析,温度与取食和游走行为显著正相关,与站立和静栖显著负相关,年龄与玩耍行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圈养亚成体丹顶鹤越冬期温度升高时取食和运动,温度降低时站立和静栖,2岁龄亚成体丹顶鹤相较于1岁龄更喜欢玩耍。  相似文献   

8.
对1只野外救治的成年雄性神农架金丝猴在繁殖交配末期的交配行为和尿液中睾酮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雄性金丝猴在繁殖末期日交配(8.58±3.64)次,交配行为在早晨(7:00—8:00)发生的比例较高,占一天中总交配次数的32.67%;尿液睾酮浓度与交配频次之间无显著相关性。成年雄性金丝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交配行为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9.
光照对马岗鹅季节性繁殖活动和内分泌的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光照对马岗鹅季节性繁殖活动和内分泌的调控。在整个试验期(2004.01.13-12.18)对照组接受自然光照,处理组接受人工控制的长短光照处理。在非繁殖期(4-7月份),对照组公母鹅血浆PRL浓度升高,LH浓度和公鹅睾酮水平降低,鹅换羽;在繁殖期(8-3月份),公母鹅血浆PRL水平下降,LH浓度和公鹅睾酮水平则上升。在处理组,延长光照均使公母鹅PRL浓度升高,LH浓度和公鹅睾酮水平降低,鹅群进入休产期并换羽;缩短光照则降低PRL水平,促进LH分泌和公鹅睾酮水平上升,鹅群进入繁殖期。整个试验阶段,两组中公鹅甲状腺素T3水平均无明显季节性变化,处理组和对照组母鹅平均产蛋48.8和26.3枚,前者比后者高85.6%。试验结果表明,长光照抑制,短光照促进马岗鹅繁殖活动,光照通过调节PRL和LH的分泌调控马岗鹅繁殖活动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采集上海动物园赤斑羚(Naemorhedus baileyi)的粪便,探讨不同粪样保存方法对生殖激素检测结果的影响,并应用粪便生殖激素水平预测赤斑羚的发情周期。结果表明:干燥和冷冻对于雌二醇的保存效果较好;乙醇浸泡和冷冻对孕酮的保存效果较好;冷冻对睾酮的保存效果较好;抗生素保存仅在15 d以内有效。综合考虑各方法,冷冻保存的效果最好,乙醇浸泡适合短期样本运输及保存,干燥法作为没有冷冻条件时的替代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的粪便生殖激素测定表明,雌二醇于2018年1月上旬及12月出现波峰,2019年2—4月水平较高,10—12月出现高峰;孕酮在2018年1月、11—12月中旬出现多个峰值,2019年1月出现波峰,2月保持高水平,10—12月中旬持续波动;睾酮水平在2018年11月—2019年2月,以及10月和11月出现峰值。综合考虑所测数据,初步预测雌性赤斑羚发情期为10月—翌年3月末,其中12月—翌年1月为发情高峰期,雄性赤斑羚发情期为10月—翌年2月末。建议在饲养过程中延长雌、雄赤斑羚合笼时间(10月—翌年3月),并加强合笼期间行为的观察和记录,从而提升繁殖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泌香期雄麝皮质醇和睾酮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麝香产量的影响,试验选取6头雄麝,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雄麝泌香期粪便中的皮质醇和睾酮含量,并对其与麝香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泌香期三个阶段,皮质醇和睾酮含量都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皮质醇、睾酮含量与麝香产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利用粪便样品来研究圈养林麝类固醇激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可以开展以粪便类固醇激素为核心的多种试验和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2.
小熊猫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建立健康成体小熊猫血液生理生化参数指标,选择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圈养的28只(雌性20只,雄性8只)外观发育正常、临床检查健康的小熊猫作为试验对象,通过食物引诱自行进入夹笼,在无麻醉的情况下,静脉采血。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生化分析仪检测23项血液参数和25项血液生化参数。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各参数计算平均值(X^-)和标准差(SD),t检验比较雄性与雌性小熊猫相应指标的差异显著性。测定结果为小熊猫的疾病诊断、动物检疫和相关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猕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动物,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研究的模式动物。本研究对670只笼养猕猴进行了采样,并分析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猕猴的血糖情况,结果表明:(1)2~3岁的猕猴血糖是4mmol/l,左右;(2)随着年龄的增加,雄性猕猴的血糖在4~8岁这一阶段明显下降,而在8~16岁这个阶段已经明显升高,到17岁以后的血糖浓度则显著增加;(3)5岁以后的雌性猕猴数量不足,但4岁雌性猕猴的血糖浓度显著低于2岁和3岁的猕猴。(4)在不同性别之间,发现3岁和4岁的雌性猕猴血糖浓度显著高于对应的雄性猕猴。本研究表明猕猴的血糖浓度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圈养金钱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指标是反映动物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和掌握圈养金钱豹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了56头次金钱豹的40项血液生理生化值,并按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显示,血清磷(P)成体金钱豹雌雄间雌性LYMPH、ALB、P高于雄性,差异显著(P<0.05),雌性MO GR、BUN低于雄性,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亚成体金钱豹雌雄性之间,雌性CK、AST高于雄性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雌性P/O低于雄性差异显著(P<0.05);成体金钱豹雄性与亚成体雄性之间亚成体RBC、LYMPH、Ca、P/O、ALP、P高于成体,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亚成体WBC、PMN、GLB、ALT、TP、AST低于成体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成体金钱豹雌性与亚成体雌性之间,亚成体ALB、VLDL、Ca、A/G、ALP、P/O、P高于成体,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亚成体TP、GLB、AST低于成体,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说明了建立金钱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α-酮戊二酸(AKG)/酮戊二酸受体1(OXGR1)系统对雄性动物睾酮分泌和精子生成的影响。首先采用免疫荧光检测OXGR1在睾丸组织中的定位。然后以酮戊二酸受体1敲除(OXGR1 knockout,OXGR1KO)小鼠为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睾酮含量,运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析睾丸曲细精管空腔面积、睾丸组织形态差异,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睾丸生精标志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急性试验中,选取16只10周龄雄性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分别注射0、1、5、10 mg/kg AKG 6 h后检测血清睾酮含量和小鼠攻击性,再选取10周龄雄性小鼠和OXGR1KO小鼠各12只,并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每组注射5 mg/kg AKG 6 h后检测血清睾酮含量。在离体试验中,用不同浓度AKG处理睾丸间质细胞(TM3细胞)24 h后,检测TM3细胞上清液睾酮含量;并使用200μmol/L AKG处理TM3细胞检测细胞内瞬时钙离子浓度。在长期试验中,选取8周龄雄性小鼠和OXGR1KO小鼠各12只,并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WT组、WT+2%AKG组、O...  相似文献   

16.
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珺 《野生动物》2011,32(5):273-276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5及PM 2000 v1.214对东方白鹳的国内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分析。在有记录的36 a人工圈养的历史中,野外捕获个体在1975~1999年间是构成圈养种群的主要部分,自1984年首个圈养个体出生后,圈养出生个体数量以年平均增长率15.10%速度增长,至2000年取代野外捕获个体数量,成为目前种群发展的主要力量。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61家动物园或机构圈养了375只东方白鹳个体。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311,性别比例为雄性:雌性=0.927 8,现有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25只(雄性13只,雌性12只);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标GD=95.44%,平均近亲系数F=0.031 6。为了保证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促进种群的健康发展,建议开展未知性别个体的性别鉴定工作、建立种群发展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半定量RT-PCR对采自幼体(2岁以内)、亚成体(2~5岁)和成体(5岁以上)猕猴共28份外周血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幼体和亚成体猕猴所有外周血样品均转录表达Oct4、Nanog和Sox2基因,大部分成体猕猴外周血样品(8/12)表达Oct4、Nanog和Sox2基因,少数样品仅表达Oct4和Sox2(2/12)或Oct4和Nanog(1/12),1份样品不表达3个基因;同一年龄组内,Sox2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Oct4和Nanog(P≤0.05),幼体组Oct4和Nanog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亚成体组和成体组Oct4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Nanog(P≤0.05);在不同年龄组间,Oct4和Nanog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幼体组Sox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成体组(P≤0.05).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Oct4、Nanog和Sox2基因在不同年龄段猕猴外周血中均转录表达,不同基因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随年龄增加这些基因表达量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云南亚洲象的肠道微生物组成以及两地不同圈养方式对其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于2022年9—11月采集昆明市圆通山动物园(采用圈舍、纯人工饲养模式,n=2)和西双版纳勐海县勐阿镇管护站(采用自然地圈养模式,偶有人工投喂,n=3)的5头亚洲象粪便,提取DNA后,利用16S rDNA V3—V4区扩增子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从亚洲象粪便样本中共获得611 857条有效序列,聚类产生2 485个操作分类单元(OTU),分属20个门和173个属,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所有亚洲象粪便样本中的优势菌门,毛螺菌科、瘤胃球菌科、F082、Rikenellaceae为优势菌科。Ace指数(t=4.831,P=0.021)和Chao1指数(t=3.96,P=0.32)分析结果表明,勐海亚洲象粪便的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圆通山组(P <0.05);不同地区生活的亚洲象的粪便菌群结构和功能有所不同。综上,两地亚洲象的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不同生活环境会导致亚洲象肠道的微生物菌群差异,野生模式的圈养方式会使亚洲象肠道微生物群落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圈养幼年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向亚成体转变过程中的真菌菌群组成和变化规律,以北京动物园圈养的3只14~36月龄大熊猫为研究对象,通过Mi Seq测序平台分别测定3只大熊猫14、16、21、26、31、36月龄粪便样本的真菌菌群多样性和群落功能。结果表明:(1)3只大熊猫个体间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差异,26月龄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最高;(2)门水平上,3只大熊猫的主要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36月龄与其他月龄差异较大,主要体现在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Phragmoplastophyta、unclassified_d__Eukaryota、unclassified_k__Metazoa__Animalia_和unclassified_k__Fungi等,说明不再饲用奶粉的36月龄大熊猫真菌组成发生较大变化;(3)真菌群落功能预测发现3只大熊猫的真菌主要属于腐生营养型。研究结果可为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微生态健康状况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研究反季节给繁殖母羊补喂褪黑素(melatonin,MLT)及在MLT基础上补喂来曲唑(letrozole,LE)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对母羊血浆繁殖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为调控母羊发情药物的开发及应用提供新思路。试验选取40只(3.0±0.5)岁经产萨福克母羊(平均体重为76.23 kg±12.25 k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Ⅲ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MLT 10 mg/(只·d)、基础日粮+MLT 10 mg/(只·d)+LE 7 mg/(只·d)、基础日粮+MLT 10 mg/(只·d)+LE 7 mg/(只·d)+NMDA 300 mg/(只·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母羊血浆中促卵泡素(FSH)、雌二醇(E2)、雌三醇(E3)及双氢睾酮(DHT)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睾酮(T)水平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母羊血浆MLT和LH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FSH水平显著升高(P<0.05);试验Ⅲ组,母羊血浆中MLT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母羊血浆中MLT显著升高(P<0.05),LH和T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试验Ⅲ组与试验Ⅰ、Ⅱ组相比,FSH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综上所述,MLT和LE对母羊繁殖相关激素的释放有促进作用,且两者结合使用可达到调控母羊繁殖相关激素水平的效果;MLT、LE和NMDA组合应用对母羊繁殖激素调控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