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正>《预案》指出,一要防范北方冬麦区春旱。提前检修灌溉设施,加强旱情监测,及时采取浇水抗旱、农艺保墒、化控增湿等多种措施,减轻旱灾损失。二要防范北方冬麦区低温冻害。强化田间管理,合理调控肥水,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提高小麦抗寒防冻能力。降温前采取及时灌水、划锄等综合措施防御冻害。受冻麦田  相似文献   

2.
黔南州近年年初常出现低温冻害天气,冻害发生时气温在0℃以下,造成全州油菜、小麦、蔬菜和果树等农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据黔南州农业部门统计,2011-2013年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为26700hm2,成灾面积4860hrn2,绝收面积660hm2,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36.18万元.严重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针对黔南州农作物受低温冻害影响情况进行了调查,经详细分析提出低温冻害前农作物生产防冻措施,以减轻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以冻害为主的越冬死苗是我国北方冬小麦生产上的严重灾害之一,特别是北方冬麦区的北部。据统计,解放以来,北京减产在三成以上的五个年份,都是由于冻害死苗造成的;甘肃陇东有11次之多,累计毁种约一千万亩;辽宁、河北、天津、山西、陕西也多次发生严重的冻害而减产。新疆解放前以春小麦为主。解放后,随  相似文献   

4.
北方莳养米兰,关键在于冬育,其要领如下: 1.防冻:米兰畏寒喜阳,适宜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北地区,冬季必须在室内培育。为保证充足的光照,最好将盆侏置于向阳的桌几和窗台上,室温保持在10—12℃为宜,若低于℃易受冻害,高于12℃  相似文献   

5.
小麦冻害发生原因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碧霞 《小麦研究》2009,30(1):31-34
对小麦冻害发生的症状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发生原因,提出小麦冻害防御对策,包括提高播种质量,采取措施抑制小麦冬前旺长,针对实际情况采取防冻措施,及时对冻害田进行补救等内容,旨在为小麦冻害防御工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我国北方冬油菜区历年油菜发生冻害的实际入手,分别从气候因素、品种因素以及栽培管理等诸多因素深入分析了北方冬油菜冻害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冻害的预防措施和冻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沂蒙茶区是我国北方茶叶的主栽区,但茶树冻害的发生时常困扰着沂蒙绿茶的健康发展.下面对沂蒙绿茶冻害发生及预防做一介绍. 一、沂蒙绿茶冻害产生的因素 1.气象条件 冬季气温长时间偏低是茶树发生冻害的首要因素,干旱和大风更是加剧冻害的危害.如2007-2008年连续2年沂蒙绿茶普遍发生冻害,一是在初冬温度偏高,而冬末温度呈断...  相似文献   

8.
据来自科技部的消息,我国农业重大病虫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在“十五”期间取得重要进展,通过科技攻关大幅度提高了我国防御农业重大灾害的监控能力。研究解决了主要虫害数据采集分析、田间小气候实时监测和预警指标、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关键气象因素及中长期预测预报等关键技术。成功组装出国内首台昆虫垂直雷达系统,研制成功了我国昆虫垂直雷达、昆虫扫描雷达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解决了昆虫雷达数据采集分析难题。研制出迁飞性害虫实时迁入峰预警系统,确定了稻飞虱大发生的早期预警指标,探明了稻飞虱迁飞的地域性降落规律,建立了预警…  相似文献   

9.
茶树防冻工作过去是注意的不够。54年冬和55年春茶树遭受了数十年未有的寒流侵袭,茶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致使55年的茶叶减产。这才开始引起注意,事实证明,做好多、春季茶树的防冻工作,才能保证茶树安全过多和第二年茶叶的增产。我县茶园分散,山高坡陡,耕作管理水平又  相似文献   

10.
台湾软枝杨桃低温冻害分析及防冻效果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摘要:以农业气候分析为依据,对闽南地区漳州市引种台湾软枝杨桃进行气候适应性评估,分析漳州长泰县的冻害概况,以漳州地区为例应用GIS分析低温灾害的地理分布。并进行防冻效果试验和评估,以期为有关部门制定引种决策和引导农民趋利避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北部冬麦区冬小麦越冬冻害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我国北部冬麦区43个气象站点1951—2014年气象资料,综合考虑越冬期最大降温幅度、极端最低气温、负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和风速等冬小麦越冬冻害致灾因子,采用主成分法构建冬小麦冻害指数(FII),FII值越大,冬小麦遭受冻害越严重。结合历史冻害灾情资料,验证冻害指数在研究区域的适应性。采用M-K方法分析冬小麦冻害的突变特征,探究北部冬麦区越冬冻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FII能较好地反映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情况。近60年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指数的年际变化均呈显著下降趋势。1980年前后冻害指数发生突变,气候变暖后我国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冻害发生的频率、程度和范围明显减少;而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增加,自2000年以来,冬小麦中度到重度冻害有所增加。冻害指数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加重的趋势。燕太山麓平原副区遭受冻害最为严重,黄土高原沟壑副区和晋冀山地盆地副区遭受冻害较轻。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冬小麦冻害风险评价指标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评估江苏冬小麦冻害风险,为防灾减灾和粮食稳产高产提供依据,利用1960—2010年江苏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和冬小麦产量资料,筛选出江苏冬小麦低温冻害的主要致灾因子,并确定了致灾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风险分析原理,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综合气候产量减产率和低温冻害指标的冬小麦低温冻害风险定量评估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将江苏省划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高风险区为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及盐城东北部地区,风险值大于50%,可能造成的产量损失平均为3%~6%,低风险区为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以南除盐城东北部以外的全省大部分地区,风险值低于35%,产量损失不大,中风险区主要为这两者的过渡地带,可能造成的产量损失为0~3%。评估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历史和实际情况,可以作为江苏冬小麦冻害风险评估和防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北方冬小麦越冬冻害的生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维 《作物学报》1984,10(1):35-40
冬小麦越冬冻害生态问题可分为麦苗抗冻能力和环境低温两个方面。本文对麦苗抗冻能力定量鉴定方法进行了评定,进而运用此法对冬麦新冬二号品种在新疆乌拉乌苏越冬期间各时期抗冻能力进行系统测定。麦苗抗冻能力的变化主要由环境温度所决定。依环境温度与小麦生长状况、抗冻能力的关系,把冬麦越冬分成冻融、稳定封冻、融冻三个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For breeding early heading wheat cultivars with resistance to frost damage which are well adapted to dry areas of West Asia and North Africa,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winter hardiness, ear primordia development and heading traits, i.e. veernalization requirement, photoperiodic response and narrow-sense earliness, were assessed using a total of 30 genotypes of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grown in an experiment in Syria. The results of artificial freezing tests indicated that cultivars with good winter hardiness were to be found only in the winter wheat cultivars which required 50 or more days of vernalization treatment. These winter wheat cultivars did not initiate internode elongation without vernalization even at 95 days after planting. Thus their ear primordia were still underground and were protected from frost injury at this stage. Photoperiodic response and narrow-sense earliness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winter hardiness and earliness of internode elongation, but were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days to heading after planting. This indicated the possibility for breeding early heading cultivars with winter hardiness and tiller frost avoidance by combining high vernalization requirement, short narrow-sense earliness and neutral response to photoperiod.  相似文献   

15.
作物生长模型是在田间尺度上开发的,而区域尺度上的作物生长信息更受决策部门的关注。作物模拟从单点研究发展到区域应用需要解决升尺度连接(Scaling-up)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本文利用以经纬度为权重的IDW空间插值法对气象数据和与温度有关的作物参数进行空间插值;根据华北冬小麦的品种地带性分布特点进行了冬小麦品种参数  相似文献   

16.
2016-2017年度冬季为我国1961年以来最暖的冬季。暖冬对冬小麦越冬安全不同于冷冬年或倒春寒出现冻害的问题,冬季暖干化致使麦苗绿叶等营养器官黄枯,我们在固城站调查发现:播期由早到晚绿叶黄枯率为92.95%-41.95%,绿叶等营养器官黄枯对麦苗体质的不可逆性生理伤害和返青后营养器官恢复生长影响较大。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地区半冬性甚至弱春性冬小麦品种已替代了过去的强冬性或冬性品种,北方冬小麦冬性品种的适宜播种期温度指标15-18℃应做修订,依据气候变暖1.5-2℃的结论,华北地区目前种植的冬小麦半冬性品种的适宜播种期温度指标建议修订为13-16℃,由此推算出固城站冬小麦半冬性品种播种期在10月2-14日。  相似文献   

17.
寒地冬小麦变温下品种间细胞超微结构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在返青期降温下的细胞超微结构差异,本试验以返青率不同的3个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实验室内模拟返青期气温变化,设置低温处理、恢复温度和再次低温处理。结果得出,不抗寒的品种在-3℃下即表现出主茎生长点细胞受到严重伤害;中等抗寒性的品种在-6℃下才出现受冻害特征;而抗寒性强的品种则在-9℃下才表现出细胞明显受伤害。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综合评价稻秸还田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冻害的影响,以不还田为对照(CK),设置覆盖还田、宽行覆草、浅旋还田、翻耕还田4种还田方式,研究各处理下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变化以及对低温的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的出苗、分蘖的发生以及花后干物质的积累,其产量分别减少了21.3%和15.3%,而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则与之相反,分别较对照增产8.0%和5.2%。另外,与对照相比,覆盖还田和浅旋还田不仅显著降低了单株麦苗质量(茎蘖数、鲜重和干重),而且在低温下有更多的冻害苗和更高的冻害比例。相关分析得出,冻害苗数与单株麦苗的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通过宽行覆草和翻耕还田2种方式还田均有利于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冬小麦的冻害。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冬小麦生产中磷素利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化肥,特别是磷肥利用效率不高、土壤残留磷量较大的问题,这造成了磷肥资源的浪费以及由淋溶和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笔者通过文献查阅,收集和筛选了自1980年以来中国公开发表的小麦田间试验论文,对华北平原及山西和陕西等地区小麦田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对小麦生产和磷肥利用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获得了冬小麦籽粒与秸秆产量的回归方程,以及施磷量与籽粒和秸秆含磷量的回归方程。在施磷为61 kg P2O5/hm 2时,冬小麦-土壤系统表现为磷素表观平衡;随着磷肥数量增加,磷素表观盈亏量呈线性增加。在当前华北地区常规磷肥(102 kg P2O5/hm 2)水平下,冬小麦一季在土壤中磷肥累积量约为25.7 kg P2O5/hm 2。华北地区冬小麦磷肥平均利用效率为(14.7±7.6)%,氮肥增加有利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整体上,冬小麦对磷酸二铵的利用效率高于过磷酸钙,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郑麦9023’的磷肥利用效率较高。所以选择合适的磷肥品种,通过合理的氮肥水平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能够提高华北地区的冬小麦磷肥利用效率。这对于该地区提高磷肥利用效率、降低磷肥损失和土壤污染风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甘蔗寒冻害等级指标及灾损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晰甘蔗遭受不同寒冻害类型影响的症状变化及其产量、糖分含量损失情况,进而完善甘蔗寒冻害等级指标体系。综合2007/2008—2010/2011年冬季广西南、中、北甘蔗主产区不同甘蔗品种遭受寒冻害影响调查分析与典型寒冻害年份甘蔗产量、蔗糖分含量损失与气象资料相关关系分析。建立和完善甘蔗辐射型、平流型寒冻害等级指标及甘蔗产量、蔗糖分含量寒冻害损失指标,规范甘蔗不同寒冻害类型等级下受害表观症状。研究结果对开展甘蔗寒冻害动态监测预警与灾损量化评估及灾情调查、灾害防御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