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自治区“二化一放”柞蚕良种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恩众 《中国蚕业》2010,31(2):60-63
内蒙古柞蚕区为"二化一放"地区,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蚕业科学工作者研究出了适合"二化一放"蚕区的柞蚕良种繁育技术。主要从柞蚕良种繁育程序、基本要求、质量标准、关健技术4个方面介绍内蒙古自治区柞蚕良种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2.
柞蚕卵未受精率高是限制“二化一放”生产模式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研究不同低温贮藏时间对柞蚕精子活动能力和受精能力的影响,比较6个二化性柞蚕品种和1个一化性柞蚕品种精子的耐低温贮藏能力,探索“二化一放”制种期柞蚕卵未受精率高的内在原因。分别在春季制种期和“二化一放”制种期对不同柞蚕品种的精子进行动态观察,并测试其活动能力和受精能力,结果表明:柞蚕精子存在有核精子和无核精子两种类型,其中有核精子活化前呈束状,不具有运动性,活化后分散打开,而无核精子具有运动性,能够快速向有核精子聚集,帮助其纠结成团状后向受精囊转移;“二化一放”制种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精子的平均路径速度(velocity of awerage path, VAP)相较于春季制种期均显著下降,其中下降程度最小的品种是凤久和青黄1号,说明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对柞蚕精子的活动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二化一放”制种期各二化性柞蚕品种精子的顶体酶活性相较于春季制种期均显著下降,其中下降程度最小的品种是凤久和青黄1号,说明低温贮藏时间的延长对柞蚕精子的受精能力具有显著影响;“二化一放”制种期柞蚕精子顶体酶活性与柞蚕卵未受精率之间呈显著线性关系,而精子的VAP与柞蚕卵未受精率之间无线性关系,说明在“二化一放”制种期通过顶体酶活性可以预测柞蚕卵未受精率;根据有核精子顶体酶的测定结果,6个二化性品种中以凤久的耐贮性最佳。上述结果可为柞蚕耐贮性研究与“二化一放”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张金山 《北方蚕业》2003,24(3):31-33
我国二化柞蚕区包括辽宁省和山东省、吉林省部分蚕区,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二化柞蚕区由于年放两季柞蚕,放春蚕是为秋蚕生产种茧,放秋蚕才用于生产原料茧.所以,利用杂交种放秋蚕是使原料茧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柞蚕的化性一般以北纬35度为分界线,35度以北是二化性地区,35度以南是一化性地区。广西位北纬35度以南,属一化性地区,日照较短,高温季节较长留种比较困难。如果能解决留种,不反对发展柞蚕生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科学上也是有价值的。柞蚕的化性,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因为柞蚕幼虫期生长在野外,受外界气候环境影响很大,光照、温度、湿度、食料等都有影响。从当前实践上柞蚕北种南移,二化变为一化,南种北移,一化变为二化,当年的化性就改变了。既然柞蚕化性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说明改变柞蚕化性,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方法是柞蚕"一化二放"秋柞蚕制种的唯一措施,探明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规律,可为柞蚕种质资源鉴定、保存、开发利用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鲁山县秋柞蚕放养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广 《北方蚕业》2011,32(1):50-52
针对河南鲁山柞蚕主产区一年放养一季春蚕的生产现状,进行了"一化二放"秋柞蚕放养技术试验,科学总结了秋柞蚕放养的主要技术和成功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饲养成绩。  相似文献   

7.
杨宝山  何龙 《北方蚕业》2004,25(3):35-36
为验证柞蚕新品种 2 1 4在保种期内长途运输的安全性 ,开展了 1 5~ 2 0℃历时 8d的感温试验。结果表明 ,一化性柞蚕新品种 2 1 4的死蛹率、畸形蛾率都极显著地低于“二化一放”的柞蚕种茧 ,证实了一化性柞蚕种在保护过程中比二化性种茧有更强的耐变温能力。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凤城县改变过去柞蚕春秋两期放养,进行柞蚕“二化一放”试放获得了成功,并得到了高产、优质的大面积丰收,为1960年实现柞蚕生产继续大跃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9年凤城县的柞蚕生产,由于贯彻了“大力发  相似文献   

9.
在柞蚕二化一放地区,由于柞蚕收蚁时间晚于天幕毛虫和舞毒蛾的羽化期,提前羽化的天幕毛虫和舞毒蛾,一旦在柞蚕场地内大量发生,将会食尽柞树叶,导致柞蚕幼虫无叶可食, 影响柞蚕生产.现将柞树主要害虫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根据各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对柞蚕二化一放的研究目的和动机,是不侭一致的;但从当前总的情况来看,不外以下三点:1.避免霜害;2.缺乏一化性柞蚕品种;3.躲过春蚕寄生蝇为害。我們进行柞蚕二化一放的研究(1958—1959),除  相似文献   

11.
<正> 前报介绍了柞蚕卵感光(光照18小时)是柞蚕二化性区域产生滞育蛹(二化变一化)的主要因素。蚕卵感光时间越长,温度 越高,发生滞育蛹就越多。反之,发生滞育蛹就少。但是,柞蚕卵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光照的敏感程度尚不知道,故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是我国一化性柞蚕生产的主产地,柞蚕年产茧量居全国第二位.但近几年来我省柞蚕生产,由于制种原因,微粒子病发生普遍,合格种茧很少[1],致使各制种单位纷纷从二化及化性不稳定地区引种,以满足广大蚕农的饲养需求,特别是今春遇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影响,致使今春柞蚕二化率出现明显偏高的现象,给蚕农和客户造成很大损失.为此,笔者对今年伏蛾发生较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 柞蚕化性一般以北纬35度作为分界线。35度以北是二化性地区,35度以南是一化性地区。我县位于北纬37度18分,属二化性地区,历年放养的柞蚕是二化性品种,每年放养春蚕和秋蚕两季。但近几年出现滞育(群众叫二化变一化)较多,一般达20-30%,个别严重的高达70-80%,致使秋蚕缺种,严重影响了柞蚕生产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自1978年以来,作了多次调查和试验,初步找到了柞蚕卵感光是发生滞育的主要因素。肯定这一因素后,1981年我们又做  相似文献   

14.
<正>四川属一化性柞蚕区,即柞蚕在自然温度下一年只能完成一个世代,理论上一年只能放养一季蚕。如果将收得的春茧采用人工越冬或人工感光等方法解除蛹的滞育,使在当地秋季增加一次放养的技术称"一化二放"。近年来,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我省利用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成功探索出了"一化二放"的经验和整套系列技术操作要点。1推行"一化二放"的意义1.1省工、好养,柞林利用率高秋季小蚕收蚁日期一般在8月20日左右,有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是我国典型的一化性柞蚕生产区,总结推广了多项生产实用新技术。温度干涉技术提高了单蛾产卵量,小蚕塑料大棚保护育提高了柞蚕保苗率,全龄老梢育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一化二放秋柞蚕生产提高了柞坡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雷伍群  郑淑平  张德森 《北方蚕业》2010,31(1):34-34,36
河南柞蚕区一化二放生产中,柞蚕种质量难以保障,秋蚕放养不集中,饲料质量差,病虫害严重。提出了秋蚕放养技术及药物防治的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17.
秋柞蚕放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柞蚕放养是指二化性地区秋季放养第2次柞蚕或早秋柞蚕。春季饲养的柞蚕于6月中旬营茧、化蛹及羽化制种后.所产的卵在22℃温度下经10d左右的保护便继续孵化。秋柞蚕放养的目的是生产缫丝原料茧(丝茧)及食用茧,繁种单位还要为明年春柞蚕生产繁育一定数量的种茧。  相似文献   

18.
王庆忠 《北方蚕业》2008,29(2):16-17
柞蚕蛹感光解除滞育的方法,是柞蚕“一化二放”的主要技术。40w萤光灯,100cm照距,每日连续感光17h,试验结果表明一化性柞蚕蛹羽化发蛾率可达88%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利用鲁山县柞坡资源,2015年进行了"一化二放"秋柞蚕制种生产试验,取得了种茧羽化率34%、蚕卵孵化率80%以上、平均单产118.5kg的好成绩,总结探索出一化性柞蚕种茧感光制种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20.
杨旭  姜雪丽 《北方蚕业》2010,31(1):37-40
丹东是全国的主要柞蚕茧生产基地,柞蚕放养面积和产茧量占全国的25%,全省的40%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市有柞蚕场资源39.4万hm2,一则受人为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蚕场砂化和退化,蚕场生态环境发生逆向演替,二则经过三次大规模农业产业结构和行政区划调整,到2008年全市柞蚕场面积保留13.9万hm2。柞蚕蚕种场建场有五十多年,由于投入资金少,现有场房破损严重,繁种质量下降,蚕场基地存在问题较多,困境重重。丹东市果蚕管理总站对全市柞蚕场及柞蚕种场资源开展了调查,基本查清了全市柞蚕场和蚕种场资源情况和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