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正现代药酒的精良方、广为流传的经典方、历代沿用的传世方、疗效显著的经验方、民间珍藏的祖传方,尽在中国药酒配方大全!药酒治病保健,源远流长。药物渗入酒中制成的药酒,是中医学与酿酒业的成功结合。几千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已掌握了应用药酒治病的方法。通过长期不断地探索,围不断扩大,既可防病治病,又可养生延年、嫩肤美容。历代许多价廉效著的药酒良方,一直沿用下来,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2.
正现代药酒的精良方、广为流传的经典方、历代沿用的传世方、疗效显著的经验方、民间珍藏的祖传方,尽在中国药酒配方大全!药酒治病保健,源远流长。药物渗入酒中制成的药酒,是中医学与酿酒业的成功结合。几千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已掌握了应用药酒治病的方法。通过长期不断地探索,药酒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既可防病治病,又可养生延年、嫩肤美容。历代许多价廉效著的药酒良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药酒的精良方、广为流传的经典方、历代沿用的传世方、疗效显著的经验方、民间珍藏的祖传方,尽在中国药酒配方大全!药酒治病保健,源远流长。药物渗入酒中制成的药酒,是中医学与酿酒业的成功结合。几千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已掌握了应用药酒治病的方法。通过长期不断地探索,药酒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既可防病治病,又可养生延年、嫩肤美容。历代许多价廉效著的药酒良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药酒的精良方、广为流传的经典方、历代沿用的传世方、疗效显著的经验方、民间珍藏的祖传方,尽在中国药酒配方大全!药酒治病保健,源远流长。药物渗入酒中制成的药酒,是中医学与酿酒业的成功结合。几千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已掌握了应用药酒治病的方法。通过长期不断地探索,药酒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既可防病治病,又可养生延年、嫩肤美容。历代许多价廉效著的药酒良方,一  相似文献   

5.
正现代药酒的精良方、广为流传的经典方、历代沿用的传世方、疗效显著的经验方、民间珍藏的祖传方,尽在中国药酒配方大全!药酒治病保健,源远流长。药物渗入酒中制成的药酒,是中医学与酿酒业的成功结合。几千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已掌握了应用药酒治病的方法。通过长期不断地探索,药酒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既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药酒的精良方、广为流传的经典方、历代沿用的传世方、疗效显著的经验方、民间珍藏的祖传方,尽在中国药酒配方大全!药酒治病保健,源远流长。药物渗入酒中制成的药酒,是中医学与酿酒业的成功结合。几千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已掌握了应用药酒治病的方法。通过长期不断地探索,药酒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既可防病治病,又可养生延年、嫩肤美容。历代许多价廉效著的药酒良方,一直沿用下来,流传至今。由于药酒的自身特点,药借酒势,酒助药力,无处不到,奏效尤捷,临床对许多疾病的治疗更为适用。特别是对一些顽固的疑难病症,也收到令人信服的疗效。随着我国保健和康复医学的发展,药酒医疗保健美容已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药酒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采用者日益增多,人们对药酒配方与制作的需求越来越大。本书自1997年初版,2003年、2007年和  相似文献   

7.
药酒是祖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直到今日,药酒以其剂量小、疗效显著、配制方便等优点,不但成为临床治疗的常用剂型,而且一般家庭也可根据需要自制.自制药酒用于滋补或治病,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家庭药酒怎样自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酒是祖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直到今日,药酒以其剂量小、疗效显著、配制方便等优点,不但成为临床治疗的常用剂型,而且一般家庭也可根据需要自制。自制药酒用于滋补或治病,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药酒以其剂量小、疗效显著、配制方便等优点,不但成为临床治疗的常用剂型,而且一般家庭也可根据需要自制药酒用于滋补或治病。配制药酒时,先将药料洗净,拣去杂物,再根据药材性质,或将长段切成小段,或将大块捣为粗末,有条件的还可用蒸汽消毒,然后置于容器内,加入药物重量10-20倍的白酒后密封,浸泡7-30天除去药渣即可服。  相似文献   

10.
一、补气血、壮肾阳,三类药酒最常用. 药酒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强筋壮骨、补益气血等作用. 通常内服滋补药酒可分为补气、补阳、补血等几类.补气类药酒以人参酒为代表,对因气虚所致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者有较好疗效;气血双补类药酒以八珍酒为代表,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补肾阳类药酒以鹿茸、鹿鞭、杜仲、巴戟为代表,用于肾阳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性功能减退等;补血类药酒以当归、枸杞、桂圆等为代表,用于面色苍白、体弱血虚等症.  相似文献   

11.
疗效独具的中国药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酒亦称补酒、保健酒、配制酒,它是采用滋补和治疗功能的中药材与酒配制而成。具有活血舒筋、祛风止痛的疗效,并有强壮身体的作用,四季都可以饮用。中医中药是我国的特产,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作为中医学中的酒剂,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朝桓宽《盐铁论·国病》中记载:“夫药酒苦于口,利于病”。唐朝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明朝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中均有大量的药酒方。药酒的制作主要有酿制法、浸制法和渗漉法三种方法。药酒的种类颇多。按功效划分,有补养强身类和调治疾病类两种。补养强身类如…  相似文献   

12.
药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滋补类的药酒还可以药之功、借酒之力,起到补虚强身和抗衰老的作用.药酒通常应在饭前服用,不宜佐膳饮用.药酒以温饮为佳,温饮可以更好地发挥药酒的温通补益作用.但如果药酒饮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3.
《农村百事通》2010,(2):127-128
我在2009年第6期《生意通》中看到《图书超市》。想邮购E0164精选药酒治病养生555方、E0153精选药茶治病养生555方、E0112精选药蛋治病养生555方这三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改善,村民的保健意识也大大增强了。我们在农村调查时了解到,现在不少农村家庭有自泡药酒喝的爱好。但由于对一些药物的药性了解不够和泡药酒方法欠妥,有些村民长期喝了自制药酒后不但没有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反而引发了新的病症。为了帮助读者朋友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两期刊登“药酒浸泡方法”和“家庭自制药酒方”的内容。请有浸泡药酒爱好的读者留意,并把它作为资料留存起来。同时.我们也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科学浸泡药酒,提高自制药酒的饮用安全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中药泡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泡药酒讲究地域差异,我国北方多寒,南方多热,西部多燥,东部多湿,须因地制宜泡药酒,才能事半功倍. 北寒 药酒主补阳气(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主任郭桂明) 我国北方主要包括京津冀、黑吉辽、河南、山西等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较少.  相似文献   

16.
时下,喜欢饮药酒而不懂得药理者大有人在.药酒是以白酒或黄酒为溶液,与不同中药混合浸制而成.与其他药物一样,药酒是一种不同剂型的中成药,主要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或体虚补养等.如果不会科学饮用药酒,则会出现新的病症.如长期饮用三鞭酒,有可能导致阴虚阳亢而肾气大衰,性机能减退.  相似文献   

17.
漫话鸿茅药酒马保举鸿茅药酒,俗称红毛酒,是我国酒苑中久负盛名的奇苑。它不仅以浓郁的酒香而闻名遐迩,而且以独具的药效而著称于世,向有“南有茅台、北有鸿茅”的美誉。鸿茅药酒产于何处?它的产地是内蒙古高原南部的凉城县厂汉营,南对绵延起伏的马头山,北邻碧波浩...  相似文献   

18.
调配型五味子药酒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永全  于新  张晓毅  刘福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93-9194,9247
[目的]以五味子为主要原料、五味子乙素含量为指标,研制调配型五味子药酒。[方法]以正交试验优化五味子提取工艺,通过调配得到五味子药酒。[结果]五味子乙素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8,提取时间3 h,提取3次,五味子乙素提取率达4.93%。五味子低、高度药酒的影响因素顺序均为柠檬酸添加量、蜂蜜用量、蔗糖用量。其中,低度五味子药酒的最佳配方为:按体积添加5.0%的蔗糖、0.2%的柠檬酸、0.2%的蜂蜜;高度五味子药酒的最佳配方为:按体积添加5.0%的蔗糖、0.2%的柠檬酸、0.4%的蜂蜜。[结论]按此最优工艺得到的五味子药酒甜酸适口、风味较好。  相似文献   

19.
<正>药酒以白酒或黄酒为溶剂,与特定中药混合浸制而成。日常生活中,用药酒代替食用酒大有人在,其中害处却很少有人知晓。如长期饮用三鞭酒,有可能导致阴虚阳亢而影响性机能。药酒是药不是酒。首先应明白药酒是药,是用来治疗疾病的。药酒包含有酒和药物的双重功效,其中中药多是补虚扶正、调和气血、平衡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位退休的煤炭工人,因以前长期在井下作业,染上了风湿病,四肢常年麻木胀痛,行走艰难,遇阴雨天,则病情加重,虽四处寻医问药,收效甚微.后有人告诉我用黑蚂蚁等中草药泡酒喝治风湿病的方子,我依方泡制,喝了蚂蚁药酒20天后,病情明显减轻,握杖已能四处行走,又喝月余后,疾病完全治愈,至今已有一年半,再未见复发.现抄录该方如下:黑蚂蚁500克,独活、桑寄生、通骨风各150克,绣花针根、防风、当归各100克,见风消、黄芪各250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