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蔬菜型甘薯在不同种植密度下茎尖产量和品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蔬菜型甘薯的茎尖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不同品种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与普通甘薯品种南薯88相比,渝菜1号的茎尖产量和新增产值最高,且多酚氧化酶活性低,营养品质优.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1 hm2 104 948株)栽培条件下各参试品种(系)的茎尖产量均比低密度(1 hm2 52 474株)栽培条件下高,各品种(系)高密度栽培条件下1 hm2的新增产值平均比低密度栽培条件下的高15 647.68元.  相似文献   

2.
在延迟播期的栽培条件下,研究播种密度对叶芥不同品种株高、开展度等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对紧凑型品种(A2)株高、开展度、单株质量的影响较小,对开展型品种(A1)产量、株高的影响小,但开展度和单株质量均显著下降;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叶芥产量增加,紧凑型品种(A2)在低密度区增产率比开展型品种(A1)低,但在高密度区增产率比开展型(A1)品种高。在延迟播期的情况下,紧凑型品种(A2)更适合通过提高种植密度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筛选高密度条件下适宜栽培的樱桃番茄品种。[方法]以5个樱桃番茄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3.8株/m~2高密度栽培模式下不同樱桃番茄基质种植下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变化情况。[结果]千禧在维生素C、可溶性糖、有机酸、可溶性固形物等品质及产量、经济效益方面的表现均显著优于其他品种,适于在孙家滩开发区推广。[结论]该研究可为孙家滩开发区高密度条件下适宜栽培的樱桃番茄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番茄为试材,在小根域基质栽培系统中种植,研究了该系统中不同灌溉方式和栽培密度对番茄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系统中,渗灌处理的番茄植株茎粗和叶面积显著高于滴灌处理,叶绿素含量略高于滴灌处理;低密度处理的番茄植株地下部分,如根体积及表面积优于高密度处理。低密度渗灌处理的单果重最大(185.62g)及单株产量最大(706.86g),果实的含糖量和糖酸比高于其他;高密度渗灌处理的预期产量最高(60.81t/hm2)。与盆栽对照相比,小根域栽培的番茄植株地上部分生长较快并显著改善果实品质,植株干物质分配系数差异显著。通过与盆栽对照的比较和从果实产量和品质方面综合考虑,在小根域低密度(5.2株/m2)基础上合理密植的渗灌栽培为生产上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油菜品种油蔬两用的适宜栽培方式、筛选出适宜湖北省栽培的油蔬两用早熟油菜(Brassica napus L.)品种,以19个甘蓝型油菜品种、1个白菜薹品种和1个红菜薹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密度和肥力对菜薹品种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高密度低肥力(移栽密度为10.8万株/hm~2,无外施复混肥)、高密度高肥力(移栽密度为10.8万株/hm~2,抽薹前增施1次复混肥,施用量约600 kg/hm~2)和低密度高肥力(移栽密度5.4万株/hm~2,抽薹前增施1次复混肥,施用量约300 kg/hm~2)3种处理。结果表明,在21个品种中,与低密度相比,高密度处理下4个品种增产极显著,8个品种增产显著,6个品种增产不显著,3个品种减产;与低肥力相比,高肥力处理下9个品种增产显著或极显著,7个品种减产显著;6个表现较晚熟的油菜品种平均产薹量在高密度条件下比低密度增加61.21%,在高肥力条件下比低肥力增加49.50%;13个早熟品种平均产薹量在高密度种植下比低密度增加31.53%,而在高肥力条件下与低肥力没有显著变化。由此可知,增加种植密度有助于提高油菜品种菜薹产量,而肥力对菜薹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6.
水陆稻在水田和旱地栽培的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有代表性的陆稻(TANGARA,IAPAR9)为试材,水稻新香优80为杂交组合,R80为常规稻,采用裂区设计,通过水田和旱地栽培比较试验,探明在不同栽培条件下主要是干旱对水、陆稻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条件下各品种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旱地栽培时,产量明显降低;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旱栽产量低的原因陆稻主要是有效穗数不足、结实率下降,水稻表现为有效穗数增多,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陆稻;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直接通径系数为1.4530.干旱对生育期、株高、茎蘖数、叶面积和米质有一定影响.旱种时生育期较短,株高中等,叶面积较小的品种有利于抗旱,各品种米质水田栽培优于旱地的,但旱地栽培能明显提高水、陆稻品种的粗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7.
以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的楸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栽培模式和立地条件下楸树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由于林分密度和土壤性质的差别,农林间作条件下楸树的生长情况显著优于非农林间作;2)低密度条件下楸树的生长情况更好,但高密度条件下楸树的每公顷蓄积量更高;3)在进行非农林间作的30年生楸树林中,缓坡条件下的树高和胸径比陡坡分别增长了31.30%和40.48%,下坡位条件下的树高和胸径比上坡位分别增长了22.52%和25.97%,不同坡向条件下的树高和胸径无明显差异;4)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有机质、全N、全P、碱解N和有效P)是促进楸树生长的关键因子,按贡献率大小排序为:有效P、碱解N>全N、全P>有机质。所以,在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及周边地区进行楸树栽培时,应选择农林间作(低密度)+非农林间作(高密度+缓坡+下坡位)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分别采用土壤栽培、基质栽培和管道营养液栽培种植3个菜用甘薯品种(莆薯53、广菜薯5号和福薯18),比较不同栽培方式对菜用甘薯茎尖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栽培方式下,供试的3个菜用甘薯品种均在管道营养液栽培条件下茎尖产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高,硝态氮含量最低。总体上,在屋顶农业中使用管道营养液栽培种植福薯18有利于提高茎尖产量并保证品质。  相似文献   

9.
不同产量水平玉米品种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6个玉米品种,设置45 000、75 000株/hm两种栽培密度。按照供试品种的籽粒产量,将其分为适应性好(郑单958、先玉335、陕单8806)和适应性差(沈单16、豫玉22、陕单902)2组,比较分析其叶片光合性能和地上部干物质的生产与转运。结果表明,适应性好的玉米品种高密度下平均产量较其低密度提高9.41%,较适应性差的玉米品种高密度下平均产量提高53.74%。适应性好的玉米品种高密度下吐丝后的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和作物生长率(CGR)较其低密度分别提高36.94%和16.54%,较适应性差玉米品种高密度下吐丝后的平均LAI和CGR分别提高17.51%和48.08%。适应性好的玉米品种高密度下茎、叶、鞘、苞平均干物质转移率(MR)和转换率(TR)较其低密度分别提高7.13%、5.04%、8.52%、4.83%和9.17%、8.18%、6.62%、18.70%,较适应性差的玉米品种高密度下茎、叶、鞘、苞的平均MR和TR分别提高31.60%、29.15%、29.19%、37.43%和52.48%、48.47%、62.63%、89.61%。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叶菜用甘薯茎尖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关系,并对不同品种及不同采收时期茎尖食用品质进行评价,为叶菜型甘薯品种在重庆地区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方法]引进叶菜用甘薯品种鄂菜薯1号和福菜薯18与当地常用品种万薯7号进行生长期性状比较及品种、密度两因素试验,调查地上部主要形态特征,计算试验期间8次茎尖采收鲜产量总和,测定不同采收时期可食茎尖10 cm部分干物质、维生素C(Vc)、粗蛋白、可溶性糖和粗纤维含量,并进行食用品质评价.[结果]不同种植密度下,3个甘薯品种茎尖产量均表现为27.0万株/ha>22.5万株/ha>18.0万株/ha.与对照万薯7号相比,鄂菜薯1号和福菜薯18地上部植株生长旺盛,藤叶产量均超过60000.00 kg/ha,茎尖食味清香,颜色翠绿,综合评分满分.品质指标测定结果表明,鄂菜薯1号和福菜薯18干物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0.55%和9.26%(鲜基),Vc平均含量为455.13和420.58 mg/kg(鲜基),可溶性糖平均含量为7.54%和6.49%(干基),粗蛋白平均含量为24.63%和25.53%(干基),粗纤维平均含量为11.28%和12.88%(干基);在6~9月间随采收月份的延迟,茎尖干物质增加,水分减少,粗纤维含量增加,Vc含量表现为8~9月高于6~7月,可溶性糖含量以8月最高,6~8月茎尖粗蛋白含量明显高于9月.[结论]在栽植密度18.0万~27.0万株/ha范围内,3个甘薯品种的茎尖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福菜薯18和鄂菜薯1号茎尖产量较高,食用口感好,营养丰富,是适宜在重庆地区推广种植的叶菜型甘薯品种.  相似文献   

11.
以杂交油菜黔油17号为样本进行油菜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的高产和超高产产量试验,结果表明:①在施肥量及栽后管理一样的情况下,免耕栽培和翻耕栽培之间没有明显的产量差异。②平均而言,高密度处理的产量比低密度处理的产量要高。③翻耕12.7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3396.90kg/hm2,翻耕5.2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2673.00kg/hm2,免耕12.7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3 049.80kg/hm2,免耕5.25万株/hm2的处理产量为2 902.65kg/hm2。④就经济效益而言,高密度栽培不一定比低密度栽培合算,因为前者投入的肥料和人工都要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分析24个品种(系)在黑龙江省主要麻产区的产量品质差异,以及主要数量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为纤用工业大麻的高产栽培筛选优良品种,同时找出数量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科研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每个品种设1个大区,不设重复,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记录。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出4个最适宜在黑龙江省种植的纤用工业大麻品种(系),24个品种中HY-2、HY-1、HY-15、HY-111适宜在黑龙江省种植,同时得出茎粗、工艺长度、全麻率与纤维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的大小依次为全麻率(0.792)>工艺长度(0.472)>茎粗(0.397)。  相似文献   

13.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探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登海3719、金海5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密度(52 500株/hm2)、中密度(75 000株/hm2)和高密度(97 500株/hm2)对玉米籽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各粒位籽粒灌浆影响显著,各品种受密度影响趋势一致,以穗上位籽粒受密度影响最大,而金海5号各部位籽粒灌浆均受密度影响较小。各品种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显著,金海5号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而登海3719和郑单958产量均在中密度下达到最高,高密度下显著下降。金海5号产量在各密度下均高于其它两品种。  相似文献   

14.
不同经营密度红哺鸡竹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哺鸡竹林中设置大(12000株/hm^2)、中(9000株/hm^2)、小(6000株/hm^2)密度,经试验.中密度林分的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等优于低密度和高密度林分;低密度林分平均胸径、平均竹高较大,但其发笋数和成竹数偏低,而高密度林分发笋数和成竹品质(胸径、高度)均不理想。在丰产栽培中,竹林密度控制在9000株/hm^2是合理的,笋产量及质量均最好。  相似文献   

15.
选用优质高产红薯品种超然966,研究在湘南气候条件下不同时期、不同密度、不同薯苗稻田种植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超然966在湘南地区稻田栽培选用上段苗或营养钵苗、密度每公顷5.7万株左右、5月上旬种植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椰糠、柠条作为栽培基质,以常规土壤栽培为对照,研究了在槽式栽培条件下不同栽培基质对番茄植株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常规土壤)相比,T1(椰糠基质)最有利于番茄植株生长,随着定植时间的增加,对株高、茎粗、叶片数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单株结果数和单株平均产量最高,但品质较差;T2(柠条基质)的各项品质指标表现较好,产量居中。  相似文献   

17.
陈秀娟 《农家顾问》2011,(12):25-25
以草莓品种明宝为试验材料,研究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4种不同茎粗的种苗(≤0.6厘米,0.6~0.8厘米,0.8~1.0厘米,〉1.0厘米)对草莓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茎粗〉1.0厘米的种苗,花蕾数最多,始花期比另外3种茎粗的种苗提前2—5天,果实采收期也延长3~8天;平均单株产量高达257.48克,分别比茎粗≤0.6厘米、0.6~0.8厘米、0.8—1.0厘米的种苗的平均单株产量提高了39.7%、22.6%、17.5%;同时其平均单果重、果实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3种茎粗种苗。  相似文献   

18.
玉米单、双株不同栽培方式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卫 《农技服务》2008,25(12):16-16
进行了玉米单、双株不同栽培方式在产量产值、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方面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株高、茎粗、穗粗、穗长及产量和产值等方面,玉米宽窄行单株栽培方式均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9.
对目前海南从国内外引进栽培的无籽西瓜品种及国内部分省市主栽品种中表现较优的9个品种进行了品比试验。通过田间农艺性状、物候期及产量比较及果实品质鉴定等,分析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较优的嘉新、农友新1号、崖研1号等3个品种,同时初步摸索出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全省扩大示范推广种植130多公顷,新增产值141.8万元,新增利润121.2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选适宜张家口市宣化县密植与机械化栽培的春玉米品种。方法通过对17个品种与郑单958田间对比试验,测定株高、穗位高、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生长及产量指标,确定高产品种。结果低密度(67 500株.hm-2)下,北盛2号株高最高,德玉18穗位高最高,唐2143穗粒数最多,隆平206千粒重最大、隆平206产量最高。高密度(75 000株.hm-2)下,先玉335株高最高,巡天969穗位高最高,唐2143穗粒数最多,XS 1 102千粒重最大,隆平206产量最高。低密度下,隆平206、伟科702产量比郑单958分别增加了25.88%、21.87%,高密度下,隆平206和伟科702比郑单958分别增加了33.51%和29.12%。唐2号反交高密度比低密度产量增加了33.52%。结论隆平206、伟科702适宜在本地区推广,唐2号反交适宜在该地区高密度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