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肖莹 《种子》2006,25(2):92-93
玉米是毕节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超过16万hm^2,产最占粮食总产量的46%,杂交玉米良种又是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毕节地区杂交玉米播种面积占玉米总面积的63.5%,产量占玉米总产量的69%,单产水平比常规玉米增产28%以上。生产实践证明,有了优良的杂交玉米品种,还必需有优质的种子,才能收到增产的效果。因此,提供优质的杂交玉米种子,不仅能提高玉米产量,而且还是种子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花生体细胞胚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建立花生体细胞胚诱导及植株再生体系,为花生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以花生品种‘桂花30’和‘桂花771’为材料,采用预培养3天的种子胚小叶、下胚轴、子叶节为外植体,在添加外源激素的MS培养基中使体细胞脱分化形成体细胞胚,再分化成植株。结果表明,在所设定2,4-D浓度(3,5,10,15,20 mg/L)范围内,胚小叶最容易诱导形成体细胞胚,2,4-D的适宜浓度为10 mg/L,经过约30天培养,可产生大量体细胞胚,‘桂花30’和‘桂花771’的平均诱导率分别为55.37%和36.72%。平均每个外植体产胚量分别为5.68个和4.27个。将诱导形成的体细胞胚转接到6-BA浓度由5 mg/L逐渐降低到1.5 mg/L的MS培养基中,体细胞胚萌发再生成无根小苗,正常植株再生率‘桂花30’为32.6%,‘桂花771’为23.5%。将无根苗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中可获得完整植株。花生是较难诱导体细胞胚形成的作物之一,筛选合适的基因型、外植体和激素浓度是获得较高体细胞胚发生率和植株再生率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小麦生产的现状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九五”期间粮食总产下降,单产增加。浙江省在“九五”前4a(1996-1999年),平均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82.54万hm^2,年平均总产量344.40kg/667m^2,年平均总产量1459.60万t,与“八五”(1991-1995年)平均数相比,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14.08万hm^2,总产量减少33.32万t,减幅2.28%,但单产增加8.90kg。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虽然使我省春粮和早稻面积大幅调减,总量下降,但可喜的一面,单产增幅较大。据省农业厅统计,2000年小麦收获面积和总产量比上一年下降2.0%左右,但单产却增加5.0%以上,创历史最高。  相似文献   

4.
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特点及增产能力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淮海平原包括京、津、冀、鲁、豫、苏、皖等7省(市)的337个县(市),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995年粮食作物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1.2%和247%。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97%和527%;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分……  相似文献   

5.
华北高寒区多年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容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在保护土壤、减抑风蚀的同时,兼顾作物的产量,探索适合华北高寒区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给当地作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在农业部张北野外观测站连续9年不同耕作方式定位研究的基础上,于2007—2009年探讨了免耕、松耕和翻耕对土壤耕层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播种期不同耕层土壤容重均以免耕最高,翻耕最低,播前0~10 cm、10~20 cm土壤容重免耕分别为1.65、1.81 g/cm3,翻耕则分别为1.38、1.47 g/cm3,收获期土壤容重差异不明显。华北高寒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耕层土壤容重具有明显的影响,翻耕和松耕可以显著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受作物根系生长生物力的影响,收获期与播种期相比,免耕及松耕农田耕层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翻耕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甘薯体细胞胚的发生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锋  李坤培 《作物学报》1993,19(4):372-375
利用含不同浓度2,4-D的修改的MS培养基对7个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品种进行茎尖脱毒培养,产生了形态和解剖特征明显不同的3种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与品种和2,4-D浓度有关。将胚性愈伤组织转移到不含激素的修改的MS培养基上,有3个品种的胚性愈伤组织进一步发育成鱼雷胚和子叶胚。其中高淀粉品种苏薯2号的子叶  相似文献   

7.
唐菖蒲体细胞胚的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唐菖蒲球茎芽切片为外植体,经体细胞胚发生途径,进行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胚状体的诱导、胚状体发育过程及植株再生的研究。胚状体诱导培养基为MS+2,4-D1.0mg/L+TDZ0.2mg/L,诱导率为68.3%;将产生的胚状体首先接种于MS培养基使其充分发育,之后转入MS+6-BA2.0mg/L培养基中诱导发芽,在转入MS培养基中使其形成完整植株。采用石蜡切片法和临时压片法对胚状体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发现,首先外植体表层薄壁细胞经脱分化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愈伤组织,随后在愈伤组织表面形成许多瘤状突起即胚性细胞团,胚性细胞团继续发育成球形胚、盾形胚,最后发育成熟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索苎麻体细胞植株再生体系的优化方案,为苎麻组织培养及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本试验以‘湘苎3号’为试材,优化苎麻愈伤诱导植株再生体系,再将此优化的再生体系应用于其他4个种质材料,得出5个种质的愈伤诱导率、芽诱导率、再生苗生根率,来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的体细胞植株再生率差异。结果表明‘,湘苎3号’最佳愈伤诱导培养基为附加2,4-D (0.1 mg/L)和6-BA (2.5 mg/L)的MS培养基;‘湘苎3号’、‘咸丰大叶绿’、‘A’、‘B’、‘中苎1号’的愈伤诱导率分别是:83.3%、80.0%、76.7%、70.0%、53.3%。‘湘苎3号’最佳芽诱导培养基为附加TDZ (0.5 mg/L)、2,4-D (0.02 mg/L)和IAA (0.03 mg/L)的1/2MS培养基,‘湘苎3号’、‘咸丰大叶绿’、‘A’、‘B’、‘中苎1号’的芽诱导率分别是:28.4%、21.2%、12.8%、8.9%、4.9%。‘湘苎3号’最佳生根培养基为附加TDZ (0.02 mg/L)+NAA(0.05 mg/L)+IAA (0.02 mg/L)的MS培养基,‘湘苎3号’、‘咸丰大叶绿’、‘A’...  相似文献   

9.
沐野 《种子世界》2009,(8):71-71
农作物种子在提高粮食单产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新型种业市场体系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稳定高效的落叶松体细胞胚再生体系,本研究以长白落叶松未成熟合子胚作为外植体材料,选择生长良好的胚性愈伤组织,依次通过液体培养基A,半固体培养基B,固体培养基C三种成熟培养基诱导体细胞胚形成.其中,愈伤诱导培养基为S培养基+2,4-D 1.0mg/L+6-BA0.5mg/L+KT0.3mg/L,蔗糖20 g/L,琼...  相似文献   

11.
罗丽  周正渝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0):178-181
为研究影响刺五加毛状根产生的因素,以农杆菌R15834、R1601、C58C1为试验菌株,叶片、叶柄、幼茎为外植体,探讨发根农杆菌种类、菌液浓度、共培养时间和乙酰丁香酮(As)等因素对刺五加毛状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R15834以浓度OD600=0.4左右对刺五加毛状根的诱导能力较好;叶片诱导毛状根能力较好;共培养时间以4天左右为最佳;As浓度以400 μmol/L左右有利于促进刺五加毛状根的产生。试验对刺五加毛状根的诱导体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为产业化生产毛状根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激素和外植体对刺五加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旺盛生长期获取的叶片可以在附加植物激素的BZ培养基上以较高频率诱导出愈伤组织,诱导率为41.58%。刺五加组织培养的适宜外植体为叶片和当年生根,适宜基本培养基为BZ(改良培养基),且适合刺五加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培养的激素组合为ZT0.2+NAA2.0+GA31.5。  相似文献   

13.
刺五加黑斑病菌对刺五加不同器官的侵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刺五加不同器官对刺五加黑斑病菌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的影响。【方法】制作刺五加不同器官煎汁的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质,分别来观察在不同器官煎汁培养基中,刺五加病原菌菌落的生长速率和不同基质处理中病原菌孢子的萌发率。【结果】刺五加器官煎汁培养基生长速率比对照高,尤其是茎部煎汁培养基与对照的生长速率间差异显著;刺五加黑斑病菌在刺五加不同器官汁液基质条件下的孢子萌发率较好,其中茎部汁液基质与清水对照处理的孢子萌发率差异显著。【结论】刺五加不同器官对刺五加黑斑病菌的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植物不同器官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摘要:以冬小麦品种临优145的幼胚为外植体,消毒后用解剖刀挑取幼胚,盾片朝上接种于MS+2,4-D 2 mg/L+肌醇100 mg/L+MES 400 mg/L+CH 100 mg/L[7]+40g/L麦芽糖+8g/L琼脂的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 每两周继代一次,将诱导出的淡黄色、颗粒状Ⅱ型胚性愈伤组织接种于分化培养基(MS+ZT 1 mg/L+IAA 1mg/L+ MES 400 mg/L+CH 100 mg/L+麦芽糖40g/L+gelrite 2.6g/L,PH5.8)上培养2-3周,然后转接到再生培养基(1/10MS+NAA 0.5mg/L+KT 0.5mg/L+蔗糖30g/L+ gelrite 2.6g/L,PH5.8)中进行再生成苗。接种1229块幼胚,得到987块愈伤组织, Hyg抗性愈伤组织123块,抗性再生植株34株。在建立了再生体系的基础上,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GUS基因导入幼胚愈伤组织,抗性植株的PCR检测呈阳性。X-gluc染色表明, 少部分愈伤组织出现肉眼可见的蓝色晕斑,说明GUS基因已经在小麦幼胚愈伤组织中表达。  相似文献   

15.
采用营养液结合低温处理等方法对刺五加种子萌发进行探索,同时,应用均匀设计对刺五加种子萌发的条件进行筛选,以期获得其种子最佳萌发条件.结果表明,刺五加种子最佳萌发条件为:需经改良的液体MS培养基浸泡48h,在-18℃的低温冰箱中进行处理86d,再将种子在质量浓度为2.75mg/L的GA3中浸泡24h后即可播种,萌发率达98.5%以上.本研究证明了刺五加种子需经人工后熟、层积和打破休眠等处理后才能达到当年快速萌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内生真菌发酵刺五加以提高其活性成分异嗪皮啶的含量,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分别选取4株内生真菌对刺五加进行发酵,以异嗪皮啶为对照,采用HPLC法分析发酵样品中异嗪皮啶的含量变化,确定能够定向提高发酵样品中异嗪皮啶含量的目的 菌株;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发酵样品中的异嗪皮啶;采用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序列同源性分...  相似文献   

17.
高成华 《种子》2016,(1):35-37
剌五加种子用200 mg/L赤霉素(GA)浸泡后进行变温层积(16~22℃12周,2~6℃12周)处理研究后熟过程中刺五加种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层积12周后,种子开始萌发,GA处理种子的萌发率明显高于对照,在24周时,GA处理的萌发率达到55%,而对照只有35%.后熟过程中种子内源游离赤霉素(GA)、玉米素核苷(ZR)的含量增加,脱落酸(ABA)含量降低,GA/ABA的比值、ZR/ABA的比值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刺五加叶不同采收时期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规律。方法 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及UPLC-Q/TOF-MS技术对不同采收时期的刺五加叶进行总黄酮的含量测定以及黄酮类化合物的成分分析,并分别进行刺五加叶不同采收时期的黄酮类化合物趋势研究。 结果 刺五加叶总黄酮含量分别在5月初、8月中旬、9月末较高,在5月到8月这段生长季节含量有所下降,共找出11个明显上升趋势,11个明显下降趋势的黄酮类化合物并予以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不同采收时期刺五加叶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结论 刺五加叶不同采收时期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变化具有明显趋势,本实验为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刺五加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剌五加种子用100 mg/L赤霉素(gibberellin,GA)浸泡后进行变温层积(15~18℃14周,2~6℃14周)处理。层积16周后,种子开始萌发,GA处理种子的萌发率明显高于对照,在28周时,GA处理的萌发率达到69.33%,而对照只有50%。在实验期间,聚丙烯凝胶电泳始终能够检测到1条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1条酯酶(esterase,EST)同工酶带,GA处理促进这两条同工酶带的表达。与对照相比,GA处理使层积16周出现的POD新条带更强,使EST新条带提前(第12周)出现(对照在第16周)。结果表明,外源GA处理促进层积打破刺五加种子休眠的效应,GA的这种效应与促进POD和EST同工酶的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发酵刺五加中异嗪皮啶的含量,采用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采用单因素实验,分别测定发酵时间、初始pH、发酵温度、摇床转速、发酵菌株AJ14的菌悬液加入量及底物质量浓度对发酵刺五加中异嗪皮啶含量的影响,以获取单因素实验的最优值,然后采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模块,分析初始pH、发酵温度、发酵菌株AJ14的菌悬液加入量3个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异嗪皮啶得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在初始pH 7.5、发酵温度27℃、发酵菌株AJ14菌悬液(1×107 CFU/mL)加入量6 mL的条件下,异嗪皮啶含量为(0.6629±0.0007) mg/g,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较小。研究结果可为采用微生物发酵法高效生产异嗪皮啶奠定基础,也可为其他中药发酵工艺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