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亚口鱼科鱼类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玉华 《水利渔业》2006,26(4):1-2,9
用PCR方法得到了亚口鱼科7个代表属种核DNA 18S-ITS1-5.8S部分序列。以中国胭脂鱼为中心,比较了18S-ITS1-5.8S部分序列变异情况,并以此序列为分子标记,进行了亚口鱼科鱼类系统关系研究。中国胭脂鱼与大口胭脂鱼成对遗传距离为12.3%,与短鼻胭脂鱼成对遗传距离为22.0%。大口胭脂鱼与中国胭脂鱼的ITS1区域长度明显比其它5种鱼大,分别为289、285bp。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连云港、舟山、防城群体34 ind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883 bp序列,共检测到5个变异位点,发现6个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324和0.000 4,总体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连云港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遗传多样性分别为0.473±0.162和0.000 57±0.005 93;而舟山群体没有任何变异。连云港与舟山、防城群体间的FST值分别为0.029(P=0.00)与0.042(P=0.00),舟山与防城群体间的FST为-0.048 03(P=0.00),表明连云港与其它两个群体间仅有较低的分化而舟山与防城群体间无明显分化。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3个群体的遗传变异大部分来自于群体内(74.45%,P=0.000)。军曹鱼单倍型拓扑结构呈星状排列,将3个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Tajimas D和Fu’s Fs分析,二者均为显著负值(FST=-1.922 40,P﹤0.00;FST=-5.735,P﹤0.00),表明军曹鱼在历史上经历了种群的扩张,根据τ的观察值0.364,估算出军曹鱼种群扩张时间约为3.1~1.2万年,即末次冰盛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13个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了我国重庆、江西永丰、江西新干三个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繁殖基地子一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13个微卫星位点均呈现多态性,等位基因数目为8~17个,多态信息含量为0.35~0.84,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1.61~1.64,观测杂合度为0.108 1~0.825 5,期望杂合度为0.384 6~0.856 8,Hard-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为-0.718 9~0.072 5,表明三个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从群体间的遗传结构看,三个养殖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其中江西新干胭脂鱼养殖群体内具有显著的遗传分化。野外采自赣江的5尾胭脂鱼的遗传结构分析推断其可能来自永丰和新干胭脂鱼繁殖基地的子一代个体,其结果对胭脂鱼的人工放流监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鲌亚科鱼类系统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获得了鲌亚科7属10种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长序列,初步构建了鲌亚科鱼类的系统发育关系。NJ树和MP树一致表明,鲌亚科鱼类种内所有个体均单独聚群,支持率高;同一属内,除蒙古鲌(Culter mogolicus mongolicus)未能与同属的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青梢鲌(Culter dabryi dabryi)单独聚为一支外,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与三角鲂(Megalobrama terminal)、翘嘴鲌与青梢鲌均为姐妹种。NJ、MP树显示鲌亚科鱼类属间关系的支持率都较低,鲂属(Megalobrama)与鳊属(Parabramis)间、鲌属(Culter)与原鲌属(Cultrichthys)间、细鳊属(Rasborinus)与半属(Hemiculterella)、属(Hemiculter)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系统演化关系上,细鳊属、半属、依氏鱼属(Ishikauia)较为原始,鲌属与原鲌属、鲂属与鳊属互为姐妹群,为较特化群。  相似文献   

5.
6.
对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共19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定,白姑鱼个体的Cytb基因总长度均为1141bp。序列分析结果显示:Cytb基因全序列中共检测到40处核苷酸替代,全部为同义替换,且主要来自密码子第三位点。19尾白姑鱼个体共定义了14种单倍型。核苷酸组成分析表明:白姑鱼Cytb全序列的鸟嘌呤(G)含量较低,在第三密码子位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树结果基本一致,中国近海和日本近海的白姑鱼明显分为2个单系群,两组群间的净遗传距离为0.019,基于Cytb2%/百万年分子钟计算,其分化时间约为95万年,中、日近海白姑鱼分化事件发生于晚更新世(Late Pleistocene)。本研究旨在探讨中、日近海白姑鱼组群的分类地位的遗传学依据,为白姑鱼渔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钱塘江粗唇(鮠)与其他鲿科鱼类的亲缘关系,扩增并测定了粗唇(鮠)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序列.用Blastn分析所获序列与其他鲿科鱼类细胞色素b基因的同源性,用Mega4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  相似文献   

8.
陈艳荣  王继文 《畜禽业》2005,199(11):17-19
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ochromeb)基因由于自身比较独特的结构、功能及进化特性,序列测定容易进行等特点而被应用于家鹅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本文介绍了利用细胞色素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来研究家鹅的起源、分类及其系统进化关系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从鲷科鱼类中黄猪鲷(Sparus latus)、黑鲷(S.macrocephalusM)、真鲷(Pagrosomus major)和平鲷(Rhabdosargus sarba)的线粒体DNA扩增出约430bp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经Clastal X同源排序后得408bp序列,对该序列进行分析并结合GeneBank中黄鲷(Taius turnifrons)、灰鳍鲷(S.berda)、犁齿鲷(Evynnis japonica)和高背四长棘鲷(Argyrops spinifer)的该区段DNA序列比较,共发现126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0.7%),序列中的转换大于颠换,碱基替换多发生在密码子的第3位点。黑鲷和灰鳍鲷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差异为3.8%;而黄鲷和平鲷的亲缘关系最远,序列差异为21.7%。用MEGA2.1软件中的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将上述8种类分为4组,其中黄鲷属、平鲷属和鲷属分类的结果与形态分类学的观点一致;而传统分类上把犁齿鲷、真鲷和高背四长棘鲷归为3个不同属,在本研究分子系统树中,这3个属却聚成一支。本研究目的在于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鲷科鱼类的分类与系统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驼背鲈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DNA测序技术,对驼背鲈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全序列进行分析。获得长度为1141bp的Cytb基因片段,序列碱基组成平均是T为29.1%,C为32.3%,A为23.2%,G为14.0%,A+T的碱基百分比总体上略大于C+G,平均值分别是52.3%和46.3%。与其它鱼类相同基因片段碱基序列含量相似。在由核苷酸推导的氨基酸中,亮氨酸(Leu)所占的比例最高,为16.03%。  相似文献   

11.
对鲱科9种鱼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用Ne ighbour-Join ing(NJ)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盖纹沙丁鱼属的3种鱼类形成一个单系类群,鲱属2种鱼类形成一个单系类群,它们的bootstrap支持率均为100%。金色小沙丁鱼和短体小沙丁鱼形成一个单系类群,在NJ树中的支持率达到或超过50%。欧洲黍鲱与太平洋鲱和大西洋鲱是单系起源,其bootstrap支持率高达100%。系统发育结果还支持沙丁鱼属鱼类与盖纹沙丁鱼属鱼类是单系类群,支持率分别为87%和95%。但单系类群I(包括大西洋鲱、太平洋鲱、欧洲黍鲱)和单系类群Ⅱ(包括欧洲沙丁鱼、加州沙丁鱼、南美拟沙丁鱼、斑点盖纹沙丁鱼)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尚不明确,因为它们之间的支持率很低。(2)dN/dS的比值显著的小于1(Z-test),提示由于功能限制,cytb基因受到强烈的负选择作用。(3)基于Tajim a的1D和2D相对速率测试表明,分子钟假说在鲱科鱼类中是成立的;鲱科鱼类的分歧时间是0.12至13.45百万年间。  相似文献   

12.
胭脂鱼早期生活史行为发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人工繁殖的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脱膜仔鱼为研究对象,对其早期发育阶段在自然环境下的行为生态学及其早期生存的适应性进行分析。胭脂鱼脱膜仔鱼和1~3日龄的早期仔鱼对光照强度栖息地底质颜色没有选择性,栖息于水体底层,有喜好隐匿场所的倾向,但达不到显著性喜好的程度(P=0.654),不进行顺水漂流。4日龄以后的仔鱼开始趋光,选择白色底质,离开水体底层,并顺水漂流。14日龄以后,顺水漂流停止,选择白色底质的比例下降,几乎完全不选择隐匿场所,但仍然趋光。0~8日龄的仔鱼昼夜活动差异不明显(t=-1.48,P=0.142),9~14日龄时,夜间活动明显强于白天(t=-6.95,P=0),14日龄以后,昼夜活动差异不显著(t=0.05,P=0.96)。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人工授精,组织学、超微结构技术等方法对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受精卵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胭脂鱼卵子动物极卵壳仅有一受精孔,属单精受精。精孔器为深凹陷,短孔道型。在17~18℃水温条件下,受精后3 s精子开始穿过精孔管,受精后5 s进入卵子;受精后10 s形成精子星光;受精后15 min,卵子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后期;受精后20 min,第二极体形成;受精后90 min,雌雄原核融合;受精后140 min,受精卵进入第一次有丝分裂中期;受精后180 min,第一次有丝分裂结束,二细胞形成。研究发现:成熟卵子精孔器内无精孔细胞及其他物质,和其他大多数硬骨鱼相似,精孔管内径2.42μm,而精子头部直径与其接近;同时精孔器前庭内壁有许多嵴突,孔洞顺螺旋排列,这些结构特点提示其是造成胭脂鱼单精受精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为胭脂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及其保护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利用PCR技术克隆了二长棘犁齿鲷(Parargyrops edita Tanaka)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该基因的全长为1140bp,并将该基因与GenBank中犁齿鲷、金头赤鲷、真赤鲷、四长棘鲷、黄牙鲷、平鲷、黑棘鲷和灰鳍棘鲷的Cytb序列进行了比较,共检测到407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占总序列的35.7%。同时结果也显示,二长棘犁齿鲷与犁齿鲷亲缘关系最近,序列差异仅为1.5%,与传统分类一致,它们应同属于犁齿鲷属;与金头赤鲷和真赤鲷的遗传差异分别为8.3%和8.4%,也处于种间的分化水平,且以较高的置信度(100%)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是否应该将它们归为一个属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胭脂鱼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植物血凝素、秋水仙素活体注射和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了中国胭脂鱼(Myxiocyprinus asiaticus)的染色体核型和Ag-NORs显带;并以中国胭脂鱼血细胞为样本,鸡血细胞DNA含量为标准(2.50 pg),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中国胭脂鱼的 DNA 含量.结果表明:(1)中国胭脂鱼染色体数目2n=100,核型公式为10 m+4 sm+12 st+74 t, NF=114,未观察到次缢痕及随体,亦未发现有性染色体.(2)中国胭脂鱼染色体具有1对Ag-NORs,位于第1对染色体短臂上,间期核中Ag-NORs的数目为1~2个,未见Ag-NORs的联合现象.(3)PI和DAPI作为荧光染料,得出中国胭脂鱼DNA含量分别为5.50±0.24 pg和6.16±0.03 pg.(4)中国胭脂鱼为四倍体,在特定的分类阶元中属于较原始的鱼类.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区分野外采集和人工繁育胭脂鱼( Myxocyprinus asiaticus)群体,对四川省水产研究所( SCC)、宜宾珍稀水陆生动物研究所( YBC )、重庆市万州水产研究所( WZC )的150尾人工繁育胭脂鱼和长江干流泸州( LZW)、木洞( MDW)、万州( WZW)的112尾野外采集胭脂鱼进行了形态学差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和形态学差异系数分析显示: WZC和YBC形态较相似,而与SCC在背鳍长/体长、尾鳍上叶长/体长、眼径/体长等特征上区别明显; WZW与MDW形态相似,而与LZW在臀鳍基后尾柄高/体长、吻长/体长、头长/体长、眼后头长/体长、头高/体长等特征上有区别; WZW与SCC形态相似度较大,而MDW与WZC、 YBC形态相似度较大。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分析无法有效区分野外采集和人工繁育胭脂鱼群体。  相似文献   

17.
镉胁迫诱导胭脂鱼血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离体血细胞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镉溶液处理.通过瑞士姬姆萨和AO/EB荧光染色,在光学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血细胞的形态变化,并统计了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在氯化镉的胁迫作用下,胭脂鱼血细胞呈现细胞变圆、核变圆、核边缘化、形成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较低Cd2+浓度(0.01 mmoL/L)胁迫,1 h即可产生明显的细胞凋亡诱导效应,并且细胞凋亡率随着Cd2+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表明Cd2+能诱导胭脂鱼血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而且细胞凋亡率与Cd2+浓度和处理时间成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研究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在胭脂鱼养殖中的净水作用。设置4个相同的内循环鱼缸,其中3个加入纳豆芽孢杆菌作为试验组,另一个不加纳豆芽孢杆菌作为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对照组平均浊度为24 NTU+,水体持续为绿色浑浊状;3个试验组出现了9~13 d的<5NTU+的低浊度、低浓度NH4+-N、低浓度NO2--N的清澈透明水质。对照组的藻相以栅藻为主,藻密度维持在106数量级,3个试验组的藻密度均比对照组的藻密度低1个数量级,经SPSS单因素方差分析试验组对应的浊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浊度。纳豆芽孢杆菌能抑制养殖水体中藻类的生长繁殖,降低水体的浊度,提高水体透明度,有一定的净水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胭脂鱼幼鱼的耗氧率及窒息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制的可控温密封式流水呼吸室内,对0+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耗氧率和耗氧量进行了测定,并对0+龄和1+龄胭脂鱼的窒息点和窒息过程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平均体重6~7 g的0+龄胭脂鱼在15℃时的平均耗氧率和耗氧量分别为0.0585 mg/(g.h)和0.3567 mg/(尾.h);20℃时的平均耗氧率和耗氧量为0.1176 mg/(g.h)和0.8232 mg/(尾.h);昼间耗氧率与夜间耗氧率未显差异。15、20、25和30℃下0+龄胭脂鱼的窒息点分别为0.4921、0.8319、0.9356和1.5144 mg/L,25和30℃下1+龄胭脂鱼的窒息点为1.0738和1.1027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