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仿刺参体壁的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H.E染色结果显示:仿刺参体壁从内向外分为4层——体腔内皮层、肌肉层、结缔组织层和表皮层。体腔内皮层由单层扁平细胞组成;肌肉层为内环外纵排列的平滑肌;结缔组织层由纤维和少量的结缔组织细胞构成;表皮层包括2~3层上皮细胞和其外很薄的角质层。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平滑肌纤维呈长梭形,无横纹;细胞核一个,呈长椭圆形或杆状,位于中央;细胞骨架主要由密斑、密体和中间丝组成。结缔组织中有大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较少。细胞类型主要有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表皮层大多为多边形细胞,角质层细胞界限不清,结构不完整,细胞核和细胞器已经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2.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结构和成分进行了研究。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仿刺参体壁自外向内由上皮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体腔上皮层组成。上皮层主要包括一层薄的角质层和23层上皮细胞,结缔组织层内含丰富的胶原纤维,肌肉层主要是平滑肌,体腔上皮层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仿刺参体壁各层(除体腔上皮层外)均富含糖类和蛋白质,不含脂类;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在体壁中存在酶活性的部位相同,主要在结缔组织层的空洞状结构处以及结缔组织层与肌肉层交联处。  相似文献   

3.
仿刺参体壁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的结构和成分进行了研究。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仿刺参体壁自外向内由上皮层、结缔组织层、肌肉层和体腔上皮层组成。上皮层主要包括一层薄的角质层和2~3层上皮细胞,结缔组织层内含丰富的胶原纤维,肌肉层主要是平滑肌,体腔上皮层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仿刺参体壁各层(除体腔上皮层外)均富含糖类和蛋白质,不含脂类;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在体壁中存在酶活性的部位相同,主要在结缔组织层的空洞状结构处以及结缔组织层与肌肉层交联处。  相似文献   

4.
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试验材料,建立了一种海参体壁手术缝合的方法。将体质量为(55±2.6)g的仿刺参放入盛有0.54 mol/L硫酸镁溶液的解剖盘中麻醉1 h,然后用灭菌手术刀沿腹后部1/3处往前纵向切开约2 cm切口,深至体腔。采用单纯对合缝合法进行缝合,缝合后放回加有抗生素的水槽中培育。结果表明:试验组仿刺参伤口经缝合后,创口在10 d时已基本愈合,20 d时切口处组织与正常组织没有区别,且在培育过程中,化皮率为10%,死亡率仅为5%;对照组伤口未经缝合,其创口愈合时间较试验组平均慢10 d,且化皮率高达58.7%,死亡率为51.7%。该方法可应用到海参的创伤试验研究以及养殖生产中。  相似文献   

5.
以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试验材料,建立了一种海参体壁手术缝合的方法.将体质量为(55±2.6)g的仿刺参放入盛有0.54 mol/L硫酸镁溶液的解剖盘中麻醉1h,然后用灭菌手术刀沿腹后部1/3处往前纵向切开约2 cm切口,深至体腔.采用单纯对合缝合法进行缝合,缝合后放回加有抗生素的水槽中培育.结果表明:试验组仿刺参伤口经缝合后,创口在10 d时已基本愈合,20d时切口处组织与正常组织没有区别,且在培育过程中,化皮率为10%,死亡率仅为5%;对照组伤口未经缝合,其创口愈合时间较试验组平均慢10 d,且化皮率高达58.7%,死亡率为51.7%.该方法可应用到海参的创伤试验研究以及养殖生产中.  相似文献   

6.
用手术刀片切掉仿刺参体壁表皮层和结缔组织层,深度至体腔膜。术后将仿刺参放入正常海水中饲养,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仿刺参体壁再生的外部形态和组织学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小鼠抗人角蛋白19(CK19)的表达。形态学观察表明:术后1 d,伤口呈凹陷状,体腔膜上增生出一薄层乳白色结缔组织;术后7 d伤口表面出现色素;术后11 d凹陷基本变平;术后21 d,伤口处体壁形态与颜色恢复至术前。组织学观察表明:术后1 d,疏松结缔组织直接暴露,创伤面附近有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聚集;术后3 d,结缔组织外层有上皮细胞聚集;术后4 d,结缔组织间可见一条带状间隙;术后7 d,表皮外层出现角质层;术后11 d,上皮层厚度接近正常组织,但结缔组织较松散;术后21 d,上皮细胞数量、排列以及结缔组织的排列同正常组织。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CK19在正常的仿刺参体壁中表达得比较分散;术后3 d,CK19在创伤面附近集中表达。  相似文献   

7.
用手术刀片切掉仿刺参体壁表皮层和结缔组织层,深度至体腔膜。术后将仿刺参放入正常海水中饲养,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仿刺参体壁再生的外部形态和组织学变化,并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小鼠抗人角蛋白19(CK19)的表达。形态学观察表明:术后1 d,伤口呈凹陷状,体腔膜上增生出一薄层乳白色结缔组织;术后7 d伤口表面出现色素;术后11 d凹陷基本变平;术后21 d,伤口处体壁形态与颜色恢复至术前。组织学观察表明:术后1 d,疏松结缔组织直接暴露,创伤面附近有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聚集;术后3 d,结缔组织外层有上皮细胞聚集;术后4 d,结缔组织间可见一条带状间隙;术后7 d,表皮外层出现角质层;术后11 d,上皮层厚度接近正常组织,但结缔组织较松散;术后21 d,上皮细胞数量、排列以及结缔组织的排列同正常组织。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CK19在正常的仿刺参体壁中表达得比较分散;术后3 d,CK19在创伤面附近集中表达。  相似文献   

8.
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腔液、体腔液上清液、体腔细胞悬液和体壁内皮组织匀浆液对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抑制作用,并对健康仿刺参与感染后仿刺参的体壁内皮组织匀浆液的抑菌作用进行了比较;采用乙醇沉淀、离心等方法从仿刺参体壁内皮组织中粗提得到一种水溶性成分,测定了该成分对哈氏弧菌、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抑菌活性,并初步研究了该成分的基本性质。结果表明:仿刺参体壁内皮组织匀浆液对哈氏弧菌的抑制效果显著,体腔液、体腔液上清液、体腔细胞悬液对哈氏弧菌的抑制效果不显著;感染状态下,仿刺参体壁内皮组织匀浆液的抑菌作用与健康状态相比有所降低。提取的水溶性成分对哈氏弧菌、白色葡萄球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成分的茚三酮反应呈阳性,其中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17.48%;该成分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得到5个蛋白条带,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55 300、46 100、34 700、19 500和14 500,初步认为其含有肽类抗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9.
仿刺参不同组织液的抗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腔液、体腔液上清液、体腔细胞悬液和体壁内皮组织匀浆液对哈氏弧菌Vibrio harveyi的抑制作用,并对健康仿刺参与感染后仿刺参的体壁内皮组织匀浆液的抑菌作用进行了比较;采用乙醇沉淀、离心等方法从仿刺参体壁内皮组织中粗提得到一种水溶性成分,测定了该成分对哈氏弧菌、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的抑菌活性,并初步研究了该成分的基本性质。结果表明:仿刺参体壁内皮组织匀浆液对哈氏弧菌的抑制效果显著,体腔液、体腔液上清液、体腔细胞悬液对哈氏弧菌的抑制效果不显著;感染状态下,仿刺参体壁内皮组织匀浆液的抑菌作用与健康状态相比有所降低。提取的水溶性成分对哈氏弧菌、白色葡萄球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成分的茚三酮反应呈阳性,其中蛋白质的质量分数为17.48%;该成分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得到5个蛋白条带,相对分子质量大约为55 300、46 100、34 700、19 500和14 500,初步认为其含有肽类抗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0.
獐子岛野生刺参体壁营养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对1月和5月黄海獐子岛海域的野生刺参Apstichopus japonicus体壁中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糖分含量及脂肪酸、氨基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月和5月刺参体壁中的水分含量(均为质量分数)分别为90.92%和92.00%,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糖分含量分别为4.92%、3.40%,0.10%、0.31%,2.58%、2.93%,0.19%、0.30%,两月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廿碳五烯酸(EPA)含量分别为12.70%和14.92%,廿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别为4.59%和9.32%,变异系数分别为11.37%和48.06%,说明1月与5月刺参体壁中的EPA、DHA含量有较大变化,且5月高于1月;两月中刺参体壁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36.35%和36.79%,变异系数为0.85%,说明1月与5月刺参体壁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变化不大;刺参粗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中,富含谷氨酸(Glu)、甘氨酸(Gly)等呈味氨基酸和精氨酸(Arg)。  相似文献   

11.
应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仿刺参精子的形态和超微结构。仿刺参精子全长为50μm左右,由头部、颈部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头部呈圆形,直径约1.5μm,头部顶端有一环形凹陷,顶体位于其中,精子核位于其下方。线粒体融合成一个,环绕中心粒复合体形成颈部,长为0.8μm,直径为1.3μm。尾部细长,鞭毛横切面为典型的9+2结构,有轴丝共质膜现象。  相似文献   

12.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质量为65 ~90 g)正常体壁及创伤修复(24、48、72、96、120 h后)体壁的消减cDNA文库,利用PCR和斑点杂交技术对文库进行筛选,随机挑取的768个克隆中发现292个阳性克隆,对其中信号强度较强的224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得到208个有效EST序列.经BlastX工具对获得的EST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有171个EST序列与数据库中的基因同源(e≤0.001,相似性>40%),其中153个为未知基因,18个为已知功能或已命名基因,包括在创伤及修复的体壁中上调表达的β微管蛋白、微管蛋白α-1链、肌动蛋白、肌动蛋白ike 7B类似物、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tRNA假尿苷合成酶A、GTP酶、细胞分裂周期2类似蛋白、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homeobox蛋白、延伸因子1A、核糖体蛋白L30、核糖体蛋白L17、60S酸性核糖体蛋白PO、26S蛋白酶调节亚基、泛素特异性肽酶24、大肠癌血清抗原3、清道夫受体蛋白12等.本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刺参体壁再生过程和分子机理,以及筛选刺参体壁创伤修复过程中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旅顺龙王塘海区自然生长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为研究材料,将仿刺参放入含0.54 mol/L MgSO4的海水中麻醉30 min,然后用手术刀从麻醉仿刺参身体的前1/3处、后1/3处和身体中间完全横切,切后放入正常海水中饲育,定期取样观察仿刺参的消化道和体壁形态学的变化.结果表明:仿刺参横切后1 h,体壁伤口便开始收缩,部分个体将体内剩余的消化道由体壁断面处排出体外;切后第6 d,体壁切口基本愈合;切后第20 d,排出消化道的仿刺参开始再生出新的消化道;再生出具有摄食与排泄功能的完整个体大约需要100 d.  相似文献   

14.
对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中国群体(C)与俄罗斯群体(R)杂交子一代F1(C×R)亲参的发育情况及其与中国仿刺参群体多种杂交后代的早期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仿刺参子一代F1(C×R)在渤海北部池塘可自然发育成熟,或经人工促熟后发育成熟。3龄成熟子一代个体体重为(246.5±65.1)g,体重为140-400 g,性腺指数为(15.7±1.6)%,卵径为130-160μm。通过人工催产获得成熟精卵,F1(C×R)与C回交,在温度为(20.0±0.5)℃、盐度为31、pH为8.0、溶氧为7.4mg/L的条件下进行幼体培育,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各组杂交后代在体长、体重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耳状幼体阶段各组仿刺参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C♂〉C♀×F1(C×R)♂〉F1(C×R)♀×F1(C×R)♂〉C♀×C♂;4月龄时各组稚参、幼参体长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C♀×F1(C×R)♂〉C♀×C♂〉F1(C×R)♀×C♂,体重日增长由高到低依次为F1(C×R)♀×F1(C×R)♂〉F1(C×R)♀×C♂〉C♀×F1(C×R)♂〉C♀×C♂。  相似文献   

15.
于2008年6月—2009年5月对不同生长阶段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代谢率进行了跟踪观测。结果表明,温度对不同生长阶段仿刺参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相同温度下,体重对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也有规律性。A、B组仿刺参(12 g以下)在12.7~16.2℃下,耗氧率和排氨率缓慢上升;在16.2~22.1℃下迅速上升,并在22.1℃时达到最大值[(37.13±1.33)、(35.38±0.55)μg/(g.h)和(0.55±0.054)、(0.54±0.053)μg/(g.h)];在22.1~26.1℃下缓慢下降。与之相反,其他3组仿刺参(18 g以上)在12.7~16.2℃下其耗氧率和排氨率平稳上升,在16.2℃时达到最大值;在16.2~22.1℃下,迅速下降到较低水平;在22.1~26.1℃下,在较低水平上平稳下降,26.1℃时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PDA、YPD、MEA培养基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体表、肠道和呼吸树分离出23株酵母菌,使用玻璃珠破碎方法提取其DNA,然后用酵母菌通用引物NL-1/NL-4从DNA中成功扩增出26S rDNA片段,将PCR产物迸行测序,将各菌株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从Blast比对结果中取相似性最高的序列,用Mega 4.0软件对所有序列进行聚类分析,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从大连柏岚子海域刺参中分离出的菌株分别属于红酵母属、梅奇酵母属和丝孢酵母属,从大连市黑石礁海域刺参中分离出的菌株分别属于红酵母属、假丝酵母属、德巴利氏酵母属、有孢汉逊酵母属和毕赤酵母属;以8株刺参病原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对分离菌株的拮抗活性进行测定,获得拮抗酵母菌17株,占总测试菌株的73.9%,从刺参机体的体表、肠道和呼吸树可以筛选出不同得率的活性菌株,其抗菌谱和活性强度各不相同,其中C11菌株的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从肠道分离出的拮抗菌C11、C14和C21菌株的胞外产物经硫酸铵沉淀后也具有抗菌活性,C14菌株胞外产物经65%硫酸铵沉淀获得的粗提物对热和蛋白酶K敏感,表明其拮抗物质为蛋白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