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酸枣适应性强,抗干旱,耐瘠薄,是山区应该开发利用的野生资源。为提高酸枣的开发利用价值,我们进行了利用酸枣嫁接大枣的技术研究。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沂源县土门镇九会村南山坡,坡度30°,半阳坡,海拔410米。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00天;年平均...  相似文献   

3.
酸枣多生长在土地瘠薄、气候干旱的地区。利用酸枣嫁接大枣优良品种是开发利用当地资源、引导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1品种选择选择抗寒耐旱、适应性强、嫁接第1年幼树能安全越冬的早实丰产、品质优良的鲜食、制干或干鲜兼用品种,如金丝新系列、冬枣、大白铃、灰枣、鸡心枣等。2嫁接时期采用枝接法成活率高、生长快、结果多、早丰产、效益高。从3月下旬开始至6月底以前都可进行。最佳嫁接期在清明节前10天至节后20天。可当年嫁接、当年成苗、当年开花结果。3接前准备1)嫁接地点选择。必须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的山地、沟、坡和梯田埂堰边上的酸…  相似文献   

4.
蓟县地处燕山余脉 ,在北部山区、半山区的下营、罗庄子、许家台、五百户等 1 4个乡镇有丰富的野生酸枣资源。为了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我们于 1 997年开始进行干旱山地野生酸枣嫁接大枣试验 ,为山地野生酸枣资源开发提供了经验。1 试验园基本情况试验园建在蓟县罗庄子乡三间房村南 ,面积 3.2 hm2 ,该地年均温 1 1 .5℃ ,无霜期 1 98d(天 ) ,降水量 6 52 .5mm。土层厚 30~ 6 0 cm,坡度 2 0°左右。嫁接的主要品种为蓟州脆枣、冬枣、梨枣 ,平均 6 6 7m2 (亩 )接 1 1 0株。接后第 2年 6 6 7m2 (亩 )产量 79kg,第 3年 30 8kg,第 4年…  相似文献   

5.
1 接穗的采集和贮藏 采集接穗时,首先要根据当地品种区划的要求,在优良品种的母树上采取。母株必须具有品种准确,生长健壮,无病害,丰产优质的良好条件。用作接穗的枝条,最好是组织充实、芽体饱满的1年生发育枝的中上部枝条。  相似文献   

6.
利用野生酸枣嫁接大枣技术用野生酸枣就地嫁接大枣,生长十分迅速,在土壤较好的地块,第二年树高可达1.5-2m,开始少量结果,5年后即进入结果期,如用干径2-3cm较大的酸枣树多头高接,1-2年即能完成改接建园工作。1993年春,在山亭区张庄乡,嫁接树当...  相似文献   

7.
丘陵地酸枣嫁接大枣丰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五莲县地处低山丘陵地区 ,丘陵山地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 94 .1% ,酸枣资源非常丰富。为实施我县山区综合开发工程 ,1994— 1999年 ,我们在五莲县 18个行政村进行酸枣嫁接大枣示范试验 ,大面积枣园获得连年丰产 ,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结果简介如下。1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结果试验区位于五莲县槎河乡丘陵地区。该区海拔 10 0~ 6 0 0 m,年均气温 13.1℃ ,1月均温 - 2 .4℃ ,7月均温 2 5.2℃ ,年均降水量 835mm,年均日照时数2 50 8小时 ,无霜期 198天。土壤为棕壤 ,土层厚度 15~ 2 5cm,p H值 6 .8~ 7.0。 1994年…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蓟县地处燕山余脉,其北部山区、半山区的下营、罗庄子、许家台、五百户等14个乡镇有丰富的野生酸枣资源,总株数在3 000万株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为开发这一资源,使其尽快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我们于1997~2001年,在罗庄子镇进行了野生酸枣嫁接大枣示范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蓬莱地处胶东半岛丘陵地区,荒山岭地上生长着大量的野酸枣。1999年春我们分别在6个地方7公顷地上进行了酸枣改接大枣试验,结果显示,酸枣嫁接大枣成活率高,当年嫁接当年见果,第二年全部结果,第三年开始进入丰产期。经组织验收得到了专家认可,该项技术已开始在我市推广。  相似文献   

10.
1嫁接前准备 酸枣发芽前,一般选留根颈(地面以上10-15cm处)粗1-2cm、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酸枣为砧木,按酸枣嫁接大枣株行距的要求(一般要求667m^2不少于90株,株距1.5-2.5m,行距3-4m),对嫁接区域内的酸枣进行清棵修剪,其余不用的酸枣苗一律从地面处剪掉,同时整修树盘,树盘里低外高,以便拦截雨水。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野生酸枣改换优良栽培品种,以8月中旬至9月上旬嫁接成活率最高,接后加强土肥水管理,采用低干疏层树形,精细修剪,花果期有针对性修剪和管理提高坐果率,并重视病虫综合防制,可实现当年见果,三年丰产。  相似文献   

12.
酸枣的组织培养与快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酸枣种仁在MS0培养基上培养无菌苗,然后接种在增殖培养基上增殖,再转接在生根培养基上生根。结果表明,适宜酸枣无菌苗高效增殖的培养基为MS BA1mg/L IBA0.2mg/L 蔗糖3%,在1/2MS IBA1.0mg/L 蔗糖2%生根培养基上暗培养10天,再转光下培养,无菌苗生根率为74.4%。  相似文献   

13.
在塑料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丛枝菌根真菌对酸枣(Zizyphus spinosus Hu.)苗生长和水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显著促进了植株生长,接种处理的苗高、叶数、地径、单株叶面积、茎和叶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苗高提高了21.9%~28.5%,叶干重增加了53.0%~73.2%。同时,接种后也提高了苗木的抗旱性,束缚水含量提高了17.2%~23.7%,显著提高了离体叶片的保水力;在干旱胁迫下,酸枣叶片推迟13~27.5h出现萎蔫,重新复水后,提前0.8~1h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4.
酸枣叶片不定植株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酸枣实生苗叶片获得再生不定植株,在 WPM附加 TDZ 2.0 mg· l~(-1)和 IAA0.5 mg· l~(-1)的培养基上获得了47.6%的不定梢再生率。不定梢转移到培养基MS+BA 0.5 mg·1~(-1)上增殖,在1/2MS+IBA0.3mg·1~(-1)+蔗糖2%培养基上诱导生根,仅获得13.1%的生根率。  相似文献   

15.
培养条件对酸枣叶片不定梢再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酸枣无菌苗叶片为外植体,选用基本培养基NN69和WPM,外源激素包括TDZ、IAA、IBA和NAA,暗培养时间为2、3、4周。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基本培养基、外源激素及暗培养时间对叶片不定梢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附加TDZ1~3mg/L的WPM和NN69上都可诱导不定梢再生,但WPM比NN69更有效。暗培养时间对不定梢再生也有影响,暗培养3周比2、4周更有利于提高叶片的不定梢再生率。在附加TDZ1mg/L、IAA0.1mg/L的WPM培养基上,暗培养3周后转到光下培养,获得的不定梢再生率达87.5%。  相似文献   

16.
VA 菌根真菌对酸枣实生苗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在盆栽条件下, 研究了VA 菌根对酸枣实生苗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土壤相对含水量为20 %、40 %、60 %条件下, VA 菌根能显著增加酸枣实生苗的生长量(株高、叶面积、鲜样质量、干样质量等) , 降低叶片自然饱和亏和脯氨酸含量, 提高植株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合速率, 显著增强了植株的抗旱能力。在土壤相对含水量相同状况下, 接种菌根真菌植株制造1 g 干物质的需水量低于不接种的处理, 节水效果为16. 5 %~29. 8 %。干旱条件对VA 菌根的侵染影响不大。播种时进行控水处理和在播种后40 d 开始控水两个水分试验对菌根的侵染率、植株的生长及水分状况影响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土壤调理剂减轻盐碱条件下酸枣受害原因,以盐碱胁迫后的酸枣幼苗为试材,模拟田间试验,比较施用土壤调理剂配制液与常规营养液对酸枣叶片和枝条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调理剂对盐碱条件下酸枣幼苗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施用2.5 g/L土壤调理剂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酸枣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激活酸枣叶片、枝条中细胞保护酶活性,提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脯氨酸含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在食用菌出口过程中因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企业经济损失严重,为解决该问题,从法律层面上研究了食用菌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策略。首先分析了我国形成食用菌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在原因,即缺乏认证意识、产业标准低、经营方式落后,其次分析了贸易壁垒形成的外在原因,即新贸易保护主义、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食用菌安全标准提高。其三研究了我国食用菌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最后根据分析和研究结果提出食用菌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法律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化低成本果蔬冷库的建造和使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以TZFGZ、TZDGZ和YGXZ 3个系列的现代化低成本自动冷库为例 ,探讨现代化低成本果蔬冷库的特点、选建原则和使用要点。提出我国产地果蔬保鲜贮藏冷库升级的经济途径。  相似文献   

20.
A set of nine short sequence repeat (SSR) loci was used for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32 accessions of 15 chestnut trees selected in the field because of their putative resistance to the ink disease caused by Phytophthora spp. The goal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identity of those selected European chestnut trees (Castanea sativa) or interspecific hybrids, considering that hybridization programs between European chestnut and Asiatic species (mainly Japanese chestnut, Castanea crenata)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Galicia (Spain) since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alyzed SSR loci were useful to discriminate three Asiatic and the European species of Castanea. The joint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a factori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FCA) and the presence of privative alleles allowed the putative molecular assignment of the selected plants to a certain identity. Most of them were determined as hybrids between C. crenata and C. sativa. The individuals coded C036 and C048 were assigned, with a high probability, to C. sativa due to their clustering with accessions of this species and because they had a number of privative alleles of this species. Only a few individuals could not be assigned to any particular genoty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