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黑鲷幼鱼对饵料蛋白质,脂肪,糖类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实验了9种人工配合饵料,其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含量为41.2%,17.6%和15.9%的4号饵料,使黑鲷幼鱼生长最快,实验43天,幼鱼增重率为64.3%,饵料系数为1.3。  相似文献   

2.
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黑鲷幼鱼生长和鱼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相同比例,不同种类的脂肪源配制成4组试验饲料,对黑鲷幼鱼进行了45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以大豆油,鱼油为饲料脂肪源的试验组的幼鱼增重率较高,分别为34.8*10^-2和29.3*10^-2。花生油组和猪油组的幼鱼增重率分别为25.4*10^-2和25.5*10^-2,饲料转换系数分别为鱼油组1.08,豆油组1.21,花生油组1.35和猪油组1.59。从试验饲料和鱼体脂质的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鱼  相似文献   

3.
用淡水鱼内脏油作配合饲料脂肪源是行之有效的。采用进口酪蛋白、糊精、纤维素、矿物剂及维生素为基础原料,配制四组不同的等量单一脂肪源饲料及四组不等量的相同脂肪源饲料,通过60d的团头鲂喂养试验,以鱼体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为试验评定指标,得出:(1)精制鱼油较粗制鱼油为好,添加效果均优于豆油,淡水鱼内脏油是一种理想的饲料脂肪源;(2)精制淡水鱼内脏油与海水鱼油饲养效果相当,淡水鱼内脏油可以部分或全部取代海水鱼油;(3)配合饲料中添加4%~6%的淡水鱼内脏油,不仅可加快鱼体的生长,而且能降低饲料成本,提高蛋白质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真鲷幼鱼的EPA,DHA需求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向真鲷幼鱼饵料中分别添加0.2%、0.5%和1%的EPA、DHA以及两种混合脂肪酸,以豆油为基础脂肪源研究真鲷幼鱼的EPA、DHA的需求量。结果表明,饵料中缺乏EPA、DHA时,真鲷幼鱼生长缓慢,成活率仅达65%,随着EPA在饵料中的添加,幼鱼的成活率与增重率都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5.
使用颗粒饵料养殖鲈鱼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了颗粒饵料养殖鲈鱼的效果。结果表明;使用颗粒产与使用鱼浆比较,鲈鱼增重率提高2.70%,饵料系数降低27.6%。  相似文献   

6.
不同投饵率对施氏鲟幼鱼生长及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同一种饵料 5个投喂率水平 (1.5 %、2 .0 %、2 .5 %、3.0 %、3.5 % ) ,室外流水养殖系统 ,在水温 (16 .5± 1.8)℃的条件下对施氏鲟 (Acipenserschrenckii)幼鱼 (4 2 .6± 9.2 )g进行 4 2d生长实验。结果表明 ,相对增重率、饵料利用率、鱼体蛋白质及水分含量受投饵率影响显著 (P <0 .0 5 )。随着投饵率的增加 ,相对增重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饵料利用率随着投饵率的升高而下降。根据最大相对增重率和最大饵料利用率 ,确定施氏鲟幼鱼适宜投喂率在水温 15~ 18℃时为体重的 2 .0 %。  相似文献   

7.
甜菜碱及其盐酸用作鲤鱼饲添加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粗蛋白含量为31.69%,粗脂肪含量为3.89%的二龄鲤鱼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由沈阳石油化工院研制出的甜菜碱甜菜碱盐酸盐的粗品和粗品这三种物质,添加量分别为0.3%、0.5%和0.3%。在小网箱中养殖鲤鱼进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物质均能较明显地促进鲤鱼摄食、增重和降低饵料系数。其日增重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49.32%、41.78%和43.84%,饵料系数则分别降低24.16%、22.13%和14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对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生长性能、脂质过氧化及肝组织结构的影响。分别以新鲜鱼油(过氧化物值POV,1.27meq O2·kg^-1油)与氧化酸败鱼油(POV,45meq O2·kg^-油)为脂肪源配制等蛋等能的两种配合饲料,投喂平均体重18.9g的黑鲷幼鱼9周。结果显示,氧化鱼油显著降低了黑鲷幼鱼的增重率(WG)、饲料效率(FE)及蛋白质效率(PER)(P〈0.05)。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导致鱼体蛋白质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与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对鱼体、肝脏及肌肉中的水分及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氧化鱼油组肝脏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维生素E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氧化鱼油显著影响黑鲷肝脏内主要抗氧化酶活性,氧化鱼油组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氧化鱼油组肝脏出现明显病变,细胞核多集中在肝细胞边缘,肝细胞变大。统计分析表明,氧化酸败油脂显著降低了黑鲷的生长性能,加重了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的程度,并导致肝脏组织发生病变。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饵料中添加植酸酶、非淀粉多糖酶及二者的组合酶对大菱鲆幼鱼生长、体成分以及饵料利用率的影响。在水温14.0~18.5℃将144尾初始平均体质量为(20.53±0.10) g的大菱鲆幼鱼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2尾鱼,分别饲喂基础饵料(对照组)和在每千克基础饵料中添加200 mg植酸酶、100 mg非淀粉多糖酶、200 mg植酸酶+100 mg非淀粉多糖酶的组合酶(试验组)。计42 d。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外源酶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 P<0.05),且添加组合酶的特定生长率最高,较对照组提高了16.30%;但摄食率、饵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饵料中添加外源酶对大菱鲆幼鱼的鱼体水分、粗脂肪、灰分和能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鱼体粗蛋白含量均有增加(P>0.05),且添加非淀粉多糖酶鱼体粗蛋白含量最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和组合酶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的干物质、粗蛋白、磷和能量的表观消化率(P<0.05);添加植酸酶显著提高粗蛋白表观消化率(P<0.05),干物质、磷和能量表观消化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饵料中添加外源酶显著提高大菱鲆幼鱼氮、磷贮积率,显著降低氮排放率(P<0.05);添加组合酶显著降低磷排放率(P<0.05);饵料中分别添加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未显著降低磷排放率(P>0.05),但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饲用酶制剂在对虾饵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仲军  王健鹏 《齐鲁渔业》1994,11(3):30-32
微生物酶是一种新的添加剂。将酶应用于对虾饵料,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都刚刚开始。进行了加酶饵料饲喂对虾的生长试验和大水面养虾生产试验。结果:在对虾饵料中添加1‰的酶制剂,对虾个体增重率提高12.13%,单产提高13.87%,饵料系数降低12.02%。  相似文献   

11.
汉寿县网箱养鱼试点,1993年应用常德市饲料公司生产的“孤峰牌”系列“312”鱼用配合饵料喂养草鱼、团头鲂等优质商品鱼。试验结果表明。草鱼箱单位产量40.1kg/m^2,饵料系数2.18;团头鲂单位产量22.67kg/m^2,饵料系数2.24。  相似文献   

12.
廖英杰  刘波  任鸣春  崔红红  谢骏  戈贤平 《水产学报》2013,37(11):1716-1724
为探讨饲料中不同水平赖氨酸对团头鲂幼鱼生长、血清生化及血清中游离必需氨基酸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3.34±0.03)g的团头鲂幼鱼540尾,随机分成6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赖氨酸含量为1.29%、1.71%、2.09%、2.48%、2.88%、3.27%的饲料,养殖实验为10周。研究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2.48%赖氨酸实验组显著提高了团头鲂幼鱼的鱼体末重、增重率、特定增重率、氮沉积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沉积率,显著降低了饵料系数,但不影响存活率;(2)2.09%赖氨酸实验组显著提高鱼体蛋白含量和降低脏体比系数,2.88%、3.27%赖氨酸实验组显著降低了粗灰分含量;(3)3.27%赖氨酸实验组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总蛋白含量;2.14%赖氨酸实验组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白蛋白的含量;2.88%赖氨酸实验组显著降低了血清中尿素含量;(4)除血清亮氨酸和缬氨酸之外,2.88%赖氨酸实验组显著提高了血清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同时,随着饲料中赖氨酸水平的增加,血清中总必需氨基酸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以鱼体特定增重率和蛋白沉积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团头鲂幼鱼饲料中赖氨酸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饲料干重的2.36%(饲料粗蛋白含量的6.96%)和2.22%(饲料粗蛋白含量的6.53%)。  相似文献   

13.
胡颂钦  穆俏俏  林艳  缪凌鸿  刘波  董在杰 《水产学报》2023,47(6):069612-069612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茶多酚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240尾初始体重为(3.5±1.0) g的团头鲂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实验配制了茶多酚添加量分别为0 (对照组)、100、300和500 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喂团头鲂幼鱼8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性能、肌肉组成、血液生化指标和肝肠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摄食300 mg/kg茶多酚组的增重率(WGR)相较于对照组显著提高,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低添加量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500 mg/kg茶多酚显著降低了鱼体肌肉粗脂肪含量。茶多酚的添加显著降低了血浆葡萄糖(GLU)含量,且300和500 mg/kg茶多酚添加组团头鲂肝肠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无添加组。100和300mg/kg茶多酚添加组鱼体肝肠组织中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300 mg/kg茶多酚添加组鱼体肝脏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养殖实验结束后,通过腹腔注射浓度为50%的四氯化碳(CCl4)溶液诱导...  相似文献   

14.
采用 9种人工配合饵料 ,研究真鲷 (Pagrusmajor(T&S) )幼鱼饵料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需求量。在 4 5d的试验期内 ,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 4 4 6 %、17 6 %、15 5 %时 ,真鲷幼鱼生长最快。饵料系数为 1 4。  相似文献   

15.
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大豆油和鱼油为脂质源,添加不同含量钙磷配制成4个磷含量水平(1.3%、1.6%、1.9%和2.2%)×2个钙含量水平(2.5%和3.0%)的8种试验饵料。投喂黄颡鱼(平均体重为4.38±0.69)g,进行其对饵料中钙、磷需要量的研究。经64d投喂,结果表明:饵料中适宜的磷含量为1.67%~1.78%。当饵料磷含量为1.67时,生长率最大,为295%;当饵料磷含量为1.78%时,饵料系数最小,为1.95。饵料中添加适量的磷能促进钙的吸收,钙含量和钙磷比对生长和饵料系数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光合细菌对鳖的促长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3个饵料组,即添加光合细菌(PSB)的配合饵料组、不添加PSB的同一配方饵料组、全动物性饵料组,均放养规格213~220g的鳖种,在水温30±1℃的池内,经90天的养殖对比.以添加PSB配饵组生长最快,平均每只鳖日增重4.75g,日增重率为1.47%。证明投喂添加PSB配饵对养鳖有明显促长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牙鲆幼鱼对营养的需要,旨在改变目前牙鲆养殖业病害日趋严重的现状,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为52.78%、碳水化合物15.80%、脂肪8.78%时幼鱼增重率最高;添加EPA为0.5%、DHA1.5%时增重率最高。另外,对微量元素及维生素含量也做了对比实验。  相似文献   

18.
甘草次酸对团头鲂生长、脂肪沉积与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讨甘草次酸对团头鲂生长、脂肪沉积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均体质量为(15.63±0.04)g的团头鲂幼鱼420尾,随机分在15个网箱中,分别以甘草次酸水平为0、0.15、0.30、0.45和0.60 g/kg的5种饲料投喂8周。结果发现,饲料添加甘草次酸对团头鲂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甘草次酸可以显著降低实验鱼脏体比、肝体比、腹脂率及肝脏脂肪含量(P0.05),但对全鱼体组成和肌肉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比对血浆脂肪代谢酶可见,0.30~0.60 g/kg甘草次酸添加组血浆总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而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肝脏中脂蛋白酯酶、肝酯酶和总酯酶活性在添加甘草次酸后显著降低(P0.05);0.30~0.60 g/kg甘草次酸添加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添加甘草次酸可以显著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0.30~0.45 g/kg甘草次酸时,显著降低了团头鲂内脏团的脂肪沉积,改善了鱼体脂肪分布,这可能是由于甘草次酸加强脂解作用,提高脂肪代谢酶活性导致的;饲料中添加甘草次酸也可显著提高团头鲂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军曹鱼——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适合在热带亚热带网箱养殖鱼类的饵料中最适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进行了两期生长实验。在第1期的生长实验中,在以鱼粉为基础饵料中添加酪蛋白代替淀粉,使饵料形成含蛋白36—60%的梯度,7种饲料据估算是等能量的。经过8周的生长实验,投喂含44%、48%和52%蛋白质的几种饲料的稚鱼(实验开始时体重33g)的体重增长及饲料转化率均优于其他几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44.5%蛋白质含量处,体重增长率达到顶峰,这被认为是最适合于稚鱼生长的饵料蛋白质水平。在第Ⅱ期生长实验中,给稚鱼投喂含脂肪3-18%的7种等氨和等能量的饵料,稚鱼(初始体重41g)的生长率在脂肪含量为30h时最低,随着饵料含脂量的升高,鱼体增重率逐渐升高,然后下降,采用折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当脂肪含量达到5.76%时,鱼的生长达到一个转折点,超过这个转折点,一直到实验的最高浓度18%,鱼的生长情况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0.
用3种不同蛋白含量(26.1%、38.3%、52.7%)的配合饲料投喂华鲮幼鱼153d,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从26.1%上升到52.7%,平均日增重从0.08g/d上升到0.33g/d,3组之间的日增重和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饲料系数从4.82下降为2.18,3组之间的饲料系数有显著差异(P〈0.05)。3种不同蛋白含量(26.1%、38.3%、52.7%)的配合饲料的成本分别为2.53元/kg、3.75元/kg、5.57元/kg;鱼体每kg增重所需饲料成本分别为12.19元、10.39元、12,14元/。初步认为蛋白含量为38.3%的配合饲料更适合华鲮幼鱼的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