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丹顶鹤“表演”驯化实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丹顶鹤"表演"驯化实用技术,以现代动物行为学和条件反射理论为指导,在对丹顶鹤的生态生物学特征、行为学特点研究的基础上,从雏、幼鸟开始根据动物"印记"行为特点,建立驯养人员和驯化对象的"亲和力",进行丹顶鹤的定向"表演"驯化。经长期的"表演"驯化,丹顶鹤可具有鸣叫、舞蹈、飞翔、伏卧等4种"表演"技能。"非条件反射"的生物学特性和本能行为与驯养人员的"条件反射"技术是丹顶鹤"表演"驯化技术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条件,"人工驯化"不过是使其经人工长期驯化的"本能"行为在观众(人类)需要欣赏时,在驯养人员的诱发下即时做出相应的条件反射同步"表演"。野生动物的"表演"驯化用于人类的商业、娱乐、文化目的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应做进一步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2.
一农业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动、植物特性为人类提供衣、食之用的生产部门,因此,在生物、技术、劳动力、资本等农业生产资源中,农业生物资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原始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物资源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农业起源以前,人类主要以采猎为生,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的差异.使各地区自然生物资源的分布也不同,人类采猎的对象主要是本地区的自然生物资源,其种类是广泛多样的。随着采猎经济的发展,农业逐渐发生了。不管农业的起源是以何种形式而实现的,它们都经过了一个对动、植物的选择与驯化过程,这个过程本身是一个从无意…  相似文献   

3.
曹建强 《农业考古》2001,(3):225-227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藏的汉代陶器中,样式各异的陶狗占有相当的比重。汉代狗不仅是人们的 宠物,同时也是六畜之一,这是由其自身特点决定的。绝大多数家畜的驯养,是在农业产生乃至人类定居以后。然而狗的畜养更早些,大约在农业 出现以前,狗可能由狼驯化而成。因为它们独自捕猎的能力有限,难于同大型的野兽竞争, 常无所获而挨饿,以致经常徘徊于人类居住地,对人类生活也不产生什么负担,因此,温驯 者就被留下,改变其野生的状态。狗是适应性很强的动物,且有强健的下腭,犀利的牙齿, 善跑的腿,加上嗅觉和听觉敏锐善于追逐,帮助…  相似文献   

4.
翁屹  葛威  王昌燧 《农业考古》2007,200(1):235-241
家畜的起源是农业的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从旧石器到新石器的进化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家畜是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的观点已经没有异议,研究家畜的起源就是研究人类驯化家畜的历程。因此研究家畜起源对于了解家畜发展史、揭示人类生活和生产  相似文献   

5.
杨悦 《吉林农业》2011,(10):118-118
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同时也是异花授粉作物,自然杂交率很高,保纯较难。其适应性强,在我国各地几乎都有种植,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辽西地区广泛种植。种子是农业生产最特殊的生产资料,是重要的农业投入品。因此,种子的选用与贮藏对人类生存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粗浅地阐释了玉米种子选则及种子贮藏技术。  相似文献   

6.
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家养族的最显著的特色之一,是我们所看到的它们,确实不是适应动物或植物自身的利益,而是适应人的使用或爱好”。据D·R·马歇尔的研究,人类曾栽培过3000多种植物,当今全球种植的150多种作物,几乎都是原始农业时期驯化完成的,马、牛、羊、豕、犬、鸡等“六畜”也都是距今1.1万年到5000年间开始驯化家养的。  相似文献   

7.
西亚地区是世界三大农业独立起源地之一,考古遗址的发掘状况分析,西亚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后旧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16000~公元前12500年),或在前新陶器时期晚期(约公元前9500~公元前8500年)已发展较为成熟。西亚农业起源与自然环境、人类生存条件的变化及社会发展有较大关系,在西亚农业起源的历史进程中,羊的畜养与麦驯化最具代表性。本文以西亚考古遗存为依据,对西亚早期羊的畜养与麦的驯化分别进行研究、比较,推断出麦的驯化极有可能是源于羊的畜养。  相似文献   

8.
家畜行为与生产及遗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畜是在人为或者半人为条件下,经过千百年驯化驯养而形成的动物品种或品系,其特色为满足人类要求而带有人们喜好的烙印。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尽管大多数家畜都是人工选择的产物)仍然使得世界上家畜种类繁多,形态、构造千差万别,同时也构成了家畜行为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家畜行为与生产、遗传之间究竟关系如何?这些问题既是家畜行为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也是长期存在争论、现在仍未形成一致意见的问题。笔者就家畜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家畜行为对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行为改良生产性状、家畜行为的群体遗传及分子遗传研究进展等问题展开综述,并就上述问题研究前景等进行阐述,以期为我国畜禽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考古学要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农业的产生,是把野生植物栽培为农作物,把野生动物驯养为家畜,即由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而开始的。一般来说,农业开始出现于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但是,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农业出现的时间是不尽相同的,有的较早,有的较晚。例如,处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里岗文化以及处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早在七、八千年前,就有了较发达的农业;而处于岭南的广西地区,便不是那样,那时的史前人类,还是过着以渔猎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区域在淮北地区。其品种繁多,种植面积大因此小麦种子的需求量大,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又适逢其成熟季节高温多雨的特性空气异常潮湿因此小麦在即便经过风干、晾晒等措施进行干燥后仍会因为管理不好而导致小麦种子出现发霉、生虫、出热、湿气变潮等情况降低小麦种子质量损害农业生产过程的安全。所以,我们必须要结合小麦种子的贮藏特性探讨出一套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贮藏技术。  相似文献   

11.
水稻栽培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的人类活动之一,其发展同气候之间的联系是研究稻作起源和文明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该文利用搜集到的全新世早中期(12 000~5 500 aBP)中国的栽培水稻出土遗址点数据,对全新世早中期中国水稻栽培同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水稻的起源与初期发展具有"边缘效应",即分布于野生稻分布的边缘地带;而其早期的发展和分布也具有类似的特征,即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因此全新世早中期栽培水稻的分布范围的变化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该时期环境变化受气候"主导"。  相似文献   

12.
植物文化贯穿人类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淀的精神品质和价值取向指引着人的精神生成和人格养成。从植物的生物贡献和生命进化过程中领悟“懂感恩、知敬畏”的基本道德伦理,从植物的生命轮回和无私奉献中领悟“勇担责、乐奉献”的生命使命特质,从植物的艰难开拓和生长繁殖中领悟“怀天下、求真知”的胸怀气度,从植物的生命回归和物种进化中领悟“尚守正、善创新”的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植物文化为人类探寻了“同生命、共成长”的哲学理念,植物文化精神培养了人的德性品质、涵育了人格魅力,推动个人道德养成向社会群体道德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3.
生物技术与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创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植物种质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独特的属性和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的发展又为植物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途径.该文试图综合前人成果,对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在植物尤其是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中的应用进行概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唐盈 《古今农业》2014,(2):100-105
农业起源问题一直是农业考古学界的重点研究课题。因此,人们一直都很关注家畜驯化的历史,家猪的驯化更是研究的热门。近些年了,随着牙釉质发育不全、食性分析和DNA分析这些新兴科技手段的应用,学界在此问题上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罗运兵等人通过运用新技术手段,证明了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猪已经是驯化的家猪,距今约9000年左右。这与已经发现的土耳其Cayonu遗址基本处于同一时期。这一结论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发现,这些新发现为探索农业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佐证。笔者也指出研究过程中也要注意到新技术手段还不是很完善,应该结合多种研究手段,综合分析,以期得出一个比较合理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野牡丹科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我国野牡丹科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和引种驯化研究,概述了该科植物的形态学特性、繁殖及栽培管理技术和开发利用现状,并就种质资源的保护及种质创新研究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重要植物种质资源信息查询系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质资源是育种工作的原始材料,是国家和人类的宝贵财富。掌握种质资源,可以培育新的作物和优良品种,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药物来源和工业原料。北京市开展的植物种质资源调查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北京市范围内的植物有2400多种。为实现北京市重要植物种质资源信息数据的便捷查询和共享,本文采用动态Web数据库策略,执行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设计了基于Internet的北京市重要植物种质资源信息查询系统,对种质资源数据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实现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共建和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17.
Prehistoric cultivation of wild wheat in the Fertile Crescent led to the selection of mutants with indehiscent (nonshattering) ears, which evolved into modern domestic wheat. Previous estimates suggested that this transformation was rapid, but our analyses of archaeological plant remains demonstrate that indehiscent domesticates were slow to appear, emerging approximately 9500 years before the present, and that dehiscent (shattering) forms were still common in cultivated fields approximately 7500 years before the present. Slow domestication implies that after cultivation began, wild cereals may have remained unchanged for a long period, supporting claims that agriculture originated in the Near East approximately 10,500 years before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18.
香蕉是芭蕉科芭蕉属的草本果树,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水果之一,同时也是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栽培香蕉品种可简单分为鲜食蕉和主食蕉,大多为三倍体,其遗传背景十分复杂。研究栽培香蕉品种的起源和演化,对加快香蕉育种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香蕉种质资源的分子系统学研究取得较大进展,为开展育种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用的遗传信息。该文更新了与栽培香蕉关系密切的芭蕉属内各野生种质的分类,对全球常见的栽培类型及其品种特点进行了归纳整理,包含7个基因组类型在内的18个栽培类群。同时,对常见栽培类群(AAA、AAB、ABB、AB)的起源及演化,特别是近期A基因组的祖先种溯源等方面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展望。该文系统性地总结香蕉栽培品种的起源及演化等方面的科研进展,可为挖掘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指导香蕉育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田土壤中Cd污染问题突出,其修复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基于超积累植物的植物提取技术是根治我国Cd污染农田土壤的热门修复技术,但单一的植物提取技术模式通常无法保障污染地区正常的农耕生产需求,故当地农户对该技术的接受程度普遍较低。为解决单一超积累植物修复技术在工程应用推广中的实际问题,提出“高效修复与安全生产”相结合的双赢策略,总结了前人对植物修复技术、超积累植物的概念由来及研究范围,综述了现阶段基于超积累植物的间、套、轮作修复模式的研究进展,统计比对了各种植物组合耕作模式对Cd污染农田土壤的综合治理效果,并对今后利用不同种植模式修复Cd污染农田土壤提出了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0.
Smith BD 《Science (New York, N.Y.)》1989,246(4937):1566-1571
As a result of research carried out over the past decade, eastern North America now provides one of the most detailed records of the origins of agriculture available. Spanning a filll three millennia, the transition from forager to farmer in eastern North America involved the domestication of four North American seed plants during the second millennium B.C., the initial emergence of food production economies based on local crop plants between 250 B.C. and A.D. 200, and the rapid and broad-scale shift to maize-centered agriculture during the three centuries from A.D. 800 to 1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