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 毫秒
1.
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综述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进展。[方法]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降水及水源涵养、气候和覆被4个方面的影响出发,对我国农牧交错带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结果]中国农牧交错带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不够深入和全面。建议:目前我国的农牧交错带研究应围绕怎样解决农田和草地退化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农牧交错带研究较薄弱的方面进行多领域融合式的深入分析;将农牧交错带的研究成果充分用于生态环境的恢复、提高生产力等实际生产生活中;将农牧交错带各方面的研究归结到全国以至全球的高度上,进行各领域更加全面的延伸。[结论]为我国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北方农牧交错带跨度大、范围广、农牧兼有,是研究北方农牧业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养分流动直接反应养分循环状况,是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表征之一,研究农牧系统养分流动对于发展可持续农牧业,减少环境养分负荷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农牧系统氮、磷、钾3种主要养分流动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提出了农牧系统养分循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后续农牧系统养分循环的理论研究、提高养分利用率技术手段的研发以及环境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肥力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化验,对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土壤机械组成为:砂粒含量>784.0g/kg,有机质含量<3.67g/kg,阳离子交换量不超过6.37cmol/kg,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不足,土壤的综合肥力质量低;从沙丘流动到固定沙丘,表层土壤粒径>0.25mm的砂粒降低,5mm以上的团聚体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速效养分增高,离子吸附交换能力增强。可以认为,土壤肥力差异是荒漠化的本质反映,结皮层可作为荒漠化类型土壤鉴定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牧交错带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紧缺、环境退化,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于“持续”(Sustainable)的思想。中国的农牧交错带,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以及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的山地农牧(林)交错带,由于自身地理及自然资源、社会特点,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探讨中国的持...  相似文献   

5.
陕北农牧交错带耕地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陕北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调查数据等 ,对该区 5 0年来的耕地变化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耕地变化态势表现为耕地面积总量减少 ,有效灌溉面积和水田比重大大提高 ,旱地比重明显下降 ;粮食作物面积比重有所上升 ,而经济作物、其他作物比重下降 ;耕地投入增加 ;耕地质量趋于下降。造成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工矿与交通建设、农业用地内部结构调整、畜牧业发展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最后 ,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品种和地块选择、整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介绍东北农牧交错带花生栽培技术,以指导花生栽培。  相似文献   

7.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利用强度导致农业用水不合理是造成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化的重要原因,适度开发利用农田水分是当前发展农业生产和重建生态系统的关键。分析了农田水分研究进展、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进展及当前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提出要遵循适度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初步辨识了农田水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基本内涵,提出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分生产潜力适度开发的研究框架与关键科学命题。当前,要遵循农田水分适度开发的思想指导当地农业生产,恢复生态,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嫱  王绍斌  王嘉  琚慧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78-6579
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较为广泛,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相似文献   

9.
利用1997~2005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河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来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依据R.Costanza等对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估方法,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8年来河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增加值为56.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这说明现行的生态建设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但由于研究区历史时期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所以今后的工作中仍要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荒漠化的治理,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农牧一体化与农牧民增收研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祎天 《现代农业》2014,(10):66-69
文章将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不同地区为例,主要通过探索不同农牧一体化模式在各地区的发展以及对农牧民增收的绩效,比较得出更为适合相应地区的农牧一体化发展模式,以期为当地第一产业实现既快速高效而又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借鉴。文章最终得出结论: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组织方式与结构中,农牧一体化的各种模式相对于单独经营种植业、养殖业的效益更高,而其中农牧纵横结合一体化效益最高,且以合作社为主体的纵横结合一体化在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发展中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技术与遥感图像,通过建立矢量格网运算地形起伏度、气候适宜度、地被指数与水文指数4项指标,难以找到绝对最优的人居自然适宜性格网样本。通过变异系数确定权重进行综合人居自然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南部6县适宜性指标值普遍高于北部6县,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流向恰恰相反。在能源开采的短时间内出现人口数量严重超出生态环境承载力,可以通过经济杠杆加大生态建设投入以弥补,但若人口数量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易恢复的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带农业综合开发草地建设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不仅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带,而且也是重要的经济带。但是,由于粗放的经营方式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该区域土地退化,农牧业生产力低,人民生活贫困。通过对内蒙古多伦农牧交错带农业综合开发草地建设效益分析发现,改良天然草地、多年生人工草地和青贮饲料地的植被地上生物量和经济效益都有明显的增加。因此,在农牧交错带发展高产青贮饲料地和人工草地建设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又可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李学斌  陈林  谢应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1923-1925,1951
[目的]掌握封育草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方法]以当地自然状态下的流动沙地为对照,通过野外调查、测定对照和样地的土壤含水量,研究了封育草地土壤水分的变化动态。[结果]5月初土壤含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7、8月土壤含水量呈现明显的层次性特征且60~100cm深处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最显著;在相同的气候和立地条件下,不同样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低依次为自然恢复封育1年〉人工封育(人工补播+自然恢复封育)1年〉自然恢复封育3年〉人工封育3年〉自然恢复封育5年〉人工封育5年。在封育年限相同的情况下,自然恢复封育草地的土壤含水量高于人工封育草地;生长期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高低为流动沙地〉草本类样地〉沙蒿等半灌木林地〉沙打旺、棕条混杂的灌木林地。[结论]该试验为盐池县草地的生态恢复与建设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河北省坝上沽源县为例,对处于不同自然地域的长梁乡、黄盖淖镇、塞北管理区土壤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重草地、优选树种、转变耕作观念。  相似文献   

15.
生态交错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回顾了生态交错带理论的发展史,从边缘效应、生物多样性、系统稳定性、生态流和生态场理论、全球气候变化5个方面阐明了生态交错带的研究热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总结了生态交错带所具有的特征、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干扰梯度下的植被特征、土壤含水量、重要值和多样性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干扰程度的加大,多年生植物的种类不断减少,植物适口性以中度干扰为最高;植被的盖度、高度及密度均是中度干扰>重度干扰>轻度干扰,生物量调查结果是重度干扰>中度干扰>轻度干扰;中度干扰和重度干扰的主要优势种重要值分布相对均匀,而轻度干扰下只是极少数几个物种有较高的重要值;多样性结果显示:中度干扰>轻度干扰>重度干扰,表明进行围封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放牧干扰,才更有利于研究区植被朝多样化方向发展。综合以上分析,中度干扰(半封育措施)显然是农牧交错区植被恢复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绿洲-沙漠过渡带植被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绿洲-沙漠过渡带的植被种群和覆盖度的调查,以及1989年和2000年两期TM影像景观格局的解译,运用时间动态度和Ripley's K函数的方法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绿洲-沙漠过渡带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9~2000年,研究区内人为垦地幅度较大,农田面积增加,而天然植被区域被垦地利用或破坏,造成植被面积减少,总的覆盖度降低,同时沙化面积加大.  相似文献   

18.
以草海湿地的大中河湖滨区为试验示范区,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对大中河湖滨带生态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由于人为破坏的影响,水生植物的生产量减小,土壤含水量减小,土壤容重变大,土壤保土蓄水的能力下降;水体主要污染因子为TP与COD,TP的浓度范围为0.018 7~0.057 7 mg/L,均值为0.028 7 mg/L,属于Ⅲ类水质;COD的浓度范围为8.3~25.8 mg/L,均值为16.7 mg/L,属于Ⅳ类水质。根据指标Ⅱ类水平超标率分别为:TP为45%、COD为64%,水体污染已经出现富营养化趋势;同时,根据生态系统现状特征实施草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措施。拦截泥沙淤积、固体垃圾和生活污水恢复健康湿地生态系统为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