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林琳  高同春  高智谋  张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17-8519
[目的]研究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多菌灵、吡唑醚菌酯混配对辣椒黑色炭疽菌和辣椒红色炭疽菌的毒力。[结果]多菌灵和吡唑醚菌酯对黑色辣椒炭疽病菌EC50值分别是1.751 0、0.481 8μg/ml,对红色辣椒炭疽菌EC50值分别是1.163 4、0.496 5μg/ml。多菌灵的毒力小于吡唑醚菌酯;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混配对2种辣椒炭疽病菌增效系数(SR)为1.182.57,部分配比具有显著增效作用。[结论]研究结果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有效混配杀菌剂的开发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谷春艳  林琳  胡飞  张勇  高同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43-10445
[目的]探讨营养成分对辣椒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从辣椒炭疽病发病病株上获得的2种炭疽病菌株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研究了营养成分(碳源、氮源)对辣椒炭疽菌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产孢量及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黑点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淀粉;红色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和葡萄糖,产孢的最适碳源为山梨糖。2种辣椒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牛肉膏和蛋白胨,产孢的最适氮源为酵母。[结论]为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建立辣椒炭疽病快速选药技术,对贵州省4个辣椒主产区100株辣椒炭疽病菌菌株进行敏感性测定,建立了贵州省辣椒炭疽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基线,并以敏感基线为基准,应用溴甲酚紫为指示剂,研制出辣椒炭疽病菌快速选药试剂盒.结果表明,贵州省辣椒炭疽病菌对甲基硫菌灵和咪鲜胺的敏感基线分别为(0.7641±0.1508)...  相似文献   

4.
丁香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初步研究了几种植物(中草药)乙醇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抗药性菌株、敏感菌株和引起香蕉枯萎病的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菌株(Fusariumoxysporumf.sp.cubense)的抑制作用,同时对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Merr.et Perry]不同溶剂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抗药性菌株、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及丁香乙醇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抗药性菌株、香蕉枯萎病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进行了研究。离体检测结果表明,丁香等植物乙醇提物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及香蕉枯萎病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芒果炭疽病抗药性菌株对供试植物提取物没有明显的抗药性。其中丁香、石菖蒲、花椒提取物抑菌作用尤为明显。丁香4种不同极性溶剂的提取物在1mgDW/mL浓度下对芒果炭疽病菌及香蕉枯萎病菌相对抑制率达86%以上,说明丁香抑菌物质丰富。其乙醇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及香蕉枯萎病菌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40mgDW/mL、0.54mgDW/mL。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辣椒炭疽病菌种群复杂、田间复合侵染种群组成不清,导致防控相对困难的问题,建立一种快速直观的辣椒炭疽病菌区分标记系统,为其病害田间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rDNA-ITS通用引物克隆田间分离的22株辣椒炭疽病菌rDNA-ITS,通过其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初步确定22株供试菌株的种类和分类地位;选用效应因子NIS1基因为靶标,根据辣椒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黄瓜炭疽菌(C.orbiculare)NIS1基因比对分析,设计NIS1基因简并引物,克隆22株辣椒炭疽病菌的NIS1基因,利用其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比较rDNA-ITS和NIS1基因区分供试菌株的差异,进而对22株不同辣椒炭疽病菌NIS1基因进行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分析NIS1基因的PCR产物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差异,建立NIS1-PCR-RFLP标记系统。【结果】rDNA-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2株辣椒炭疽病菌属于5种炭疽病菌,即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短孢炭疽菌(C.brevisporum)、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和黑点炭疽菌(C.capsici),其序列同源性为85.6%~99.8%,但C.capsici和C.truncatum处于同一混合组群;22株辣椒炭疽病菌的NIS1基因两端序列较保守,中间存在可变区,与已报道的C.orbiculare的NIS1基因同源性在34.6%~78.9%;NIS1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能将22株辣椒炭疽病菌分成5个组群,C.capsici和C.truncatum处于不同组群,表明其区分度优于rDNA-ITS;NIS1-PCRRFLP主要差异片段显示C.gloeosporioides和C.brevisporum的最大片段均为210 bp,但片段数目不同,而C.acutatum为292 bp,C.capsici为685 bp,C.truncatum为345 bp,参照菌株C.orbiculare为497 bp,能够直观观察区分。【结论】研究建立的NIS1-PCR-RFLP标记系统可简便、直观地区分不同辣椒炭疽病菌的差异,有望发展成为真菌新的分子标记应用于田间辣椒炭疽病菌种群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6.
20种植物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对芒果炭疽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植物资源,为开发植物源杀菌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种植物为材料,用80%无水乙醇提取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测定不同植物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20种植物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取物随着浓度的降低,抑菌作用逐渐下降。在供试质量浓度为100mg/ml时,丁香、藿香、肉桂、石菖蒲、五味子、黄连、大黄和虎杖8种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100.0%),其次是高良姜、黄柏、黄芩、益智和阳春砂,抑制率均达到了80.0%以上;在浓度为25mg/ml时,丁香、藿香和肉桂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制率100.0%),其次是石菖蒲,抑制率为81.0%;对采后芒果进行接种炭疽菌试验结果表明,丁香和藿香提取物处理显著抑制了芒果果实病斑直径的扩展。[结论]丁香和藿香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辣椒炭疽病是辣椒上的一种主要病害,为筛选出可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室内测定了3种杀菌剂和两两混用对辣椒炭疽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单剂中以咪鲜胺、双苯菌胺对辣椒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强,EC50分别为0.144 5、0.147 9μg/m L,精甲霜灵的抑制作用弱,EC50为9.549 9μg/m L;咪鲜胺与双苯菌胺按5∶1和1∶4混用,其共毒系数分别达为198和355,表现为增效作用;咪鲜胺与双苯菌胺按3∶1和精甲霜灵与双苯菌胺按1∶3混用,共毒系数分别为101和105,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生产出一种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菌肥.[方法]通过在辣椒炭疽病高发病率土壤中筛选出具有拮抗炭疽病的益生菌,将益生菌发酵扩繁后进行肥料堆沤,生产出既能提供植物营养又能拮抗炭疽病菌的菌肥.[结果]小区试验表明,该微生物菌肥能减少炭疽病害的发生,具有较强的抑制病害发生能力.[结论]针对炭疽病进行微生物筛选且生产出专用菌肥的效果很好,是一种具有炭疽病防病功能的新型菌肥.  相似文献   

9.
光催化技术防治花卉炭疽病菌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新的广谱性、环保型花卉炭疽病防治方法。[方法]研究实验室模拟太阳光下纳米TiO2光催化剂对花卉炭疽病菌的杀灭效果,探讨催化剂浓度、使用量、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对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当纳米TiO2光催化剂浓度为1.0%时,其杀菌效果达到92.0%;当纳米TiO2光催化剂用量为1.25 ml时,其杀菌效果最好,达87.3%;随光照时间的延长或光照强度的增强,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杀菌效率提高。在催化剂浓度为1.0%,用量为1.25 ml的条件下,用光辐照强度为254 nm:23.9μW/cm2、297 nm:2.7μW/cm2、365 nm:101.2μW/cm2、420 nm:118μW/cm2,光通量86.3×102lm的卤灯辐照2 h,对真菌的杀灭效果近100%。[结论]纳米TiO2光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在实验室模拟太阳光下对花卉炭疽病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干热处理对辣椒炭疽病菌优势种平头炭疽菌和尖胞炭疽菌的影响效果。【方法】设置不同温度、时间对离体辣椒炭疽病菌及辣椒种子进行干热处理,对菌丝、孢子生长状况和种子芽势、芽率生长状况进行测定分析。【结果】55 ℃热处理1 h后,平头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菌丝和孢子生长抑制率均达到100%,辣椒种子在55~66 ℃、1~24 h区间条件下处理可有效促进出苗。【结论】在温度55~66 ℃、时间1~24 h组合区间进行干热处理,可有效抑制辣椒炭疽菌生长,同时可促进辣椒种子萌发并提高出苗率。试验筛选的干热处理条件可为蔬菜种子带菌干热处理(尤其是炭疽病菌的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孙磊  邵红  刘莹  徐爱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145-7146,7154
[目的]鉴定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内生拮抗细菌gt19-1并研究其防效。[方法]从春兰内生细菌中筛选到一株可拮抗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菌株gt19-1,对其进行了形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测定,并通过温室盆栽生防试验研究了其对辣椒炭疽菌的防治效果。[结果]菌株gt19-1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6S rDNA序列相似度达100%。菌株gt19-1发酵液对胶孢炭疽菌导致的辣椒炭疽病有一定抑制作用,防效达到22%。[结论]为辣椒炭疽病的生物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川芎炭疽病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选用4种常用的杀菌剂进行抑菌试验,选择最佳抑菌药剂。[方法]按柯赫氏法则分离病原菌并进行形态鉴定;用平板菌丝生长抑制法进行杀菌剂抑菌试验。[结果]病害标本分离出的炭疽病菌与胶孢炭疽菌描述的形态特征相符;除灭菌成外,其余3种杀菌剂均可抑制该炭疽菌生长,处理7d后1000倍甲霜灵锰锌、代森锌、甲基托布津对该病菌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6.8%、22.1%、59.8%。[结论]川芎炭疽病是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侵染所致,川芎是胶孢炭疽菌的新记录寄主;该病菌的最佳抑制杀菌剂为甲基托布津。  相似文献   

13.
肟菌酯·戊唑醇75%WG防治辣椒炭疽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肟菌酯·戊唑醇75%WG防治辣椒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apsici)的田间防效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225g/hm2肟菌酯.戊唑醇75%WG药后2d和3d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82.3%和89.48%,显著优于对照药剂戊唑醇430g/L SC、苯醚甲环唑10%WP和代森锰锌80%WP;推荐剂量为10~15g/667m2。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兜兰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行室内防治药剂筛选,为兜兰炭疽病的大田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兜兰炭疽病标本,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兜兰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室内温度、光照控制和培养基中不同pH、碳源、氮源的差异试验确定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条件等生物学特性;选用12种杀菌剂进行兜兰炭疽病病原菌室内药效试验,并对筛选出效果理想的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获得的兜兰炭疽病病原菌的无性态为半知菌类黑盘孢目刺盘孢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9~36℃,最适温度27℃;产孢温度12~36℃,最适温度30℃.胶孢炭疽菌菌丝在55℃下处理20 min死亡,孢子在50℃下处理30 min或55℃下处理20 min死亡.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为2~13,最适为pH 8;分生孢子萌发的pH为2~12,最适为pH 7.连续光照有利于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培养基中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P<0.05).500 mg/L的恶霉灵、硫磺·甲硫灵、福·福锌和咪鲜胺锰盐4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菌菌丝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均达100.00%,其中咪鲜胺锰盐的毒力最强、反应灵敏度最高,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0.09 mg/L.[结论]引起兜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咪鲜胺锰盐、硫磺·甲硫灵、恶霉灵和福·福锌4种杀菌剂可在室内有效防治兜兰炭疽病,其中以500 mg/L咪鲜胺锰盐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可同时防治橡胶白粉病和炭疽病的药剂,在实验室条件下,用盆栽接种法测定自制10%丙环唑超低量制剂对橡胶白粉病菌的毒力大小,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丙环唑对橡胶炭疽菌的毒力大小。结果表明:丙环唑对白粉病菌的EC50值为8.5826 mg/L,对炭疽病菌的EC50值为0.3817 mg/L,丙环唑对两种病原菌都有较强的毒力,可用作兼防橡胶白粉病和炭疽病的药剂。  相似文献   

16.
符瑞益  张新春  罗大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36-16139
[目的]探究海南岛药用植物海巴戟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从海南儋州宝岛新村南药种质圃中采集到炭疽病样品,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及鉴定,并研究了培养基、温度、pH、营养元素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炭疽菌在CS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10~40℃均能生长,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6℃,最适生长pH为6.0;炭疽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其中乳糖是最佳碳源,乙酸铵是最佳氮源。[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和防治炭疽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