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川西典型古镇成都市双流县黄龙溪的现场调研,从地理位置、整体布局、居住文化等方面,简要剖析了黄龙溪古镇的风水朝向、民居特色、客家建筑和干栏文化,强调了古代风水学上"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以及"四砂神"(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绝妙格局,展现了黄龙溪古镇朴实飘逸的建筑风格,"七街九镇"的建筑布局,飞檐翘角、鳞次栉比的民居韵律。对川西古镇建筑景观的研究和当今景观建筑设计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洛带古镇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景区内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千年老街、客家民居、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燃灯古寺均保存完好,是我国古代建筑“大观园”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3.
韩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50-11652
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对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的、乒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文脉的现代民居建筑文化,是有启迪和借鉴意义的。以碛口古镇传统民居为例,着重对当地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讨论其对传统民居地域特色造成的影响及其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褚兴彪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757-1758,1819
以和顺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聚落构架、建筑理念的民族设计特色,根据调查其传承现状,探讨发展策略,发现古镇对文化传承出现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表现为古镇边界、公共建筑具有良好的传承性,而新开发民居则有建筑特色消失倾向。认为古镇建筑装饰符号具有较好的民族艺术传承性,而具有民族艺术的包容性正是和顺古镇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以云南和顺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和顺古镇聚落建筑构成与特色。根据调查结果认为在,和顺古镇生长机制中出现正向效应与负向效应并存的现实,正向效应表现为古镇边界的完整性与新开发公共建筑具有良好的传承性,负向效应表现为新开发单体民居建筑特色的简化与缺失。在可持续发展原则下,提出顺应时事进行多元化建筑符号的优化是建设和顺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吊脚校是重庆民居建筑中历史最悠久又最具地方特色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建筑丈化特征。笔者以重庆中山古镇吊脚楼群为研究对象,对其历史起源、建筑形态、结构体系、材料等进行简要分析,从而为重庆现代山地建筑的建谴和发展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7.
朱智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327-7328,7375
通过对河源旅游景区客家文化元素应用情况的调查,从客家饮食、客家民居、客家民俗3方面分析了客家文化元素与旅游景区融合的特点,提出河源旅游景区在建设与规划中应该从"以舞台浓缩客家民俗打造大型客家歌舞"、"整合客家民居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村"、"组合客家饮食文化元素形成景区特色客家盛宴"3方面加强客家文化元素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黑井古镇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个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的小镇,但它曾经是云南最重要的产盐地。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和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黑井古镇的建筑景观是黑井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黑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该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黑井古镇的民居、寺庙、牌坊、盐井、桥梁等建筑景观进行研究,研究得出黑井建筑景观具有布局依山就势、用材独特、富含独特浓郁的文化内涵、多种建筑风格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周传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26-15527,15531
在宏观上分析了长江三峡地区的自然环境与聚落的空间构成,强调其建筑聚落、山形地貌、江流水景互为依存,建筑与山水相依,自然与人文相融的特点。分析了民居聚落的空间特征,突出了其向"天"性特征、"灰色"特征、动态变化特征,进而探讨了民居建筑的空间特征,以南方天井式民居、吊脚楼为例,解析了民居建筑的外形空间特征;从对合院式布局的追求、对天井空间的偏爱、对堂屋空间的重视3个角度分析了民居建筑的内部空间特征。揭示了三峡传统民居中所蕴涵的建造者对自然环境以及住宅场所的理性思考,以及该建筑形式在峡区特定山江环境中的实用价值,解析其与环境融合共生的艺术成就,以期在"后三峡工程时代"为峡区城镇与人居环境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闽西客家的传统民居是我国珍贵的建筑文化遗产,由于地域性因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形态。本文通过阐述、分析闽西客家民居的建筑形态及其精神文化,得出不同形态的建筑民居在其精神文化影响下的共同点,并从实例分析入手初步探索客家建筑形态及空间功能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连艳芳  蔡菊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23-10525
从风水的概论入手,深入研究了风水对中国古代营建活动的影响,指出风水影响了中国古代都邑、村镇、宫宅的选址、规划布局,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选址和规划布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风水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强调园林规划设计要注意与环境因子相协调,注重人的心理因素,体现"天人合一",尊重场所精神并且因地制宜,以及体现吉祥文化。  相似文献   

12.
"风水文化"对于传统建筑空间的构成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传统文化,它集合了中国古代哲理、美学、建筑学、景观学、人体学于一体。风水文化通过结合建筑空间构成设计,使风水学说发挥其科学的价值,以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廖为明  陈飞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830-5831
介绍了风水学理论在传统居住环境植物配置中的应用和现代居住区绿地风水规划。  相似文献   

14.
程朝霞  段渊古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80-4582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的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观点来营造具有特色的居住环境,并以文华景苑别墅区为例,从选址、朝向、道路、绿地系统4个方面来阐述风水理论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526-1528
就地球环境、地质作用展开探讨,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了地球环境,介绍了地球的组成、结构及地壳运动的特征,强调了解并尊重自然规律有助于人类自觉地规范和限制相关行为。解析了地质作用与景观风水的关系,围绕古代风水科学"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精神内涵,强调了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杨卡  张小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1):2526-2527,2530
风水理论作为我国古人生产生活的依据之一,具有盲目迷信和不科学的地方,但在另一方面,却是古代人民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是古代人民伟大智慧的凝结,包含着丰富的地理学思维和合理的科学内核。从以下方面来阐述风水理论的地理思维:风水理论产生和发展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风水理论充分关注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议题,体现了古人的地域综合体的思维;风水学从不同尺度来考察人类周围的环境,体现了地理学的尺度观念。  相似文献   

17.
依据史料,以肥东振湖塔为例对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和景观规划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风水则是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塔是在中国分布广泛的带有风水涵义的古建筑,研究风水塔的地理审美意义有助于理解风水中的景观规划美学成分。  相似文献   

18.
用风水学理论来探讨园林植物在造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风水学的理论来探讨园林植物在布置、选择、颜色及用途4个方面的具体应用。把植物造景与风水学理论相结合的应用,对于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迪友  周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18-6621,6645
在介绍了风貌特色的概念以及小城镇特征的基础上,分析目前我国小城镇风貌存在的问题,以张王乡集镇风貌规划为例,探讨小城镇风貌规划的风貌特色的表达问题。认为小城镇特色空间布局应该错落有致,呈阶梯式布局,与自然环境结合密切,并从点、线、面3个方面探讨了特色感知体系的营造,进而介绍了特色空间和邻里空间的营造方式。试图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城镇风貌建设的思考方法,以期为丰富国内风貌建设的地域化特色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