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条斑紫菜叶状体附生菌及病原菌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条斑紫菜叶状体进行微生态学调查,结果表明:在健康的叶状体上附着异养菌数量为106c.f.u/g,优势菌菌落为黄色和桔红色两种。具有降解琼脂特性的病原菌在健康叶状体上数量很少,它们主要附着于网绳上,这可能是引起紫菜脱落,特别是苗期严重脱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拟油壶菌病(Oplidiopsis disease)是海上栽培紫菜(Porphyra sensu lato)的主要病害之一,常引起紫菜大面积病烂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研究利用拟油壶菌感染海区内不同健康状态下的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未发生任何病烂(PyOlpH)、部分紫菜发生病烂(PyOlpM)和发生严重病烂(PyOlpS)],分析其附生菌群多样性、群落结构和主要类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3种紫菜附生菌群α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PyOlpM组指数高于其他组。3种紫菜附生菌群共有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 OTU)数仅占总OTU数的22.7%,菌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置换多元方差分析, R2=0.405, P<0.05)。紫菜感染程度越高,与PyOlpH之间的差异类群数量越多。共注释出23门208属,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γ-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所有样品中均占优势,相对丰度前20个属中有16个也位于这3个类群中,且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分别出现递增或递减的趋势。其中,贪铜菌属(Cupriavidu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是共现网络中连接度最高的细菌类群,二者及其依靠正相互作用连接的细菌类群之间存在负相互作用。本研究可为阐明拟油壶菌致病的微生态机制及寻找生防细菌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丛季珠  李秉君 《海洋渔业》1984,6(4):181-182
紫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人们自古以来喜爱的珍贵食品。早在隋唐时期,孟铣在《食疗本草》中就对紫菜进行过描述。在宋朝时据《平潭县志》记载,紫菜已列为贡品,明朝年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提到紫菜能“主治热气”,并建议“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近年来据报道,  相似文献   

4.
一种从条斑紫菜的叶状体中大量获得单孢子的简便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紫菜品种,包括东亚国家大量栽培的品种,能够产生像单孢子一样的中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配子体形成的单孢子构成了另一个生长周期,此期仅有单倍体阶段,有别于一般单倍体与双倍体交替的生长周期。因此单孢子作为种子来源在栽培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作为一种培养技术在陆地上作为扩大生物量的手段而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绿斑病(Green spo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海区栽培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病害,在整个紫菜栽培期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1~12月份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首先,在叶状体上出现红色或淡红色小斑,而后逐渐转变为绿色,病斑继续扩展,在叶状体表面形成若干孔洞,后期几乎整个藻体变绿。本研究对日照地区患绿斑病的条斑紫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优势菌(编号为Y1~Y5),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Y1可以引起健康条斑紫菜发生绿斑病。对Y1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对绿斑病的发病进程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培养温度、海水比重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绿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和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海水比重为1.022时,绿斑病发病较严重。本研究确定了一株引起条斑紫菜绿斑病的病原菌,并分析了部分理化因子对感染的影响,为条斑紫菜绿斑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条斑紫菜拟油壶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家海 《水产学报》2007,31(6):860-864
1960年新崎盛敏首先报道了寄生在紫菜叶状体细胞内的病原菌是壶状菌Olpidiopsis sp.,之后不少学者对这种病害的病症、发生情况及环境条件等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其中右田清治在"养殖紫菜的壶状菌病"以及"紫菜的病害"中较详细描述了该病的病症、病原菌的  相似文献   

7.
赤腐病(red rot disease)和拟油壶菌病(Opplidiopsis disease)是海上栽培紫菜(Pyropia)的主要病害,常引起紫菜大面积病烂.2019年1月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某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栽培海区有134hm2发生了紫菜病烂,本研究对该起病烂进行了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相似文献   

8.
绿斑病(Green spot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海区栽培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病害,在整个紫菜栽培期间都可能发生,以每年11~12月份最为严重,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首先,在叶状体上出现红色或淡红色小斑,而后逐渐转变为绿色,病斑继续扩展,在叶状体表面形成若干孔洞,后期几乎整个藻体变绿。本研究对日照地区患绿斑病的条斑紫菜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5株优势菌(编号为Y1~Y5),人工回感实验结果显示,Y1可以引起健康条斑紫菜发生绿斑病。对Y1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分析,确定病原菌为海洋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对绿斑病的发病进程进行了观察,并检测了培养温度、海水比重和养殖密度等环境因子对绿斑病发生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温和高密度养殖会加速绿斑病病情的发展,海水比重为1.022时,绿斑病发病较严重。本研究确定了一株引起条斑紫菜绿斑病的病原菌,并分析了部分理化因子对感染的影响,为条斑紫菜绿斑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条斑紫菜营养细胞的分离培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焕登  张学成 《水产学报》1984,8(3):197-202
本文介绍了用条斑紫菜的单个营养细胞培养成叶状体的试验。试验表明,单个营养细胞,在适宜的培养液中有可能经过20天培养成小紫菜叶状体;其成活率为33%左右。此外,还介绍了冷冻度夏后的叶状体单个营养细胞的培养试验和不同含水量的叶状体营养细胞的培养试验。  相似文献   

10.
条斑紫菜 ( Porphyra yezoensis)主要分布于我国东海北部和黄、渤海沿岸以及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沿岸 ,是我国长江以北 (主要在江苏、山东等地 )、日本和韩国人工栽培的主要品种。条斑紫菜营养丰富 ,味道鲜美 ,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高矿物元素和高维生素的天然海藻功能食品 ;由于富含谷氨酸、丙氨酸、甘氨酸和鸟苷酸 ,是餐桌上的传统佳肴汤料。现代医学证明条斑紫菜富含海藻多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元素和保健成分 ,在降血压血脂、健脑益智、增强免疫、抵抗衰老及预防营养缺乏症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紫菜栽培在…  相似文献   

11.
失水胁迫是野生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主要胁迫因子之一.为揭示条斑紫菜对失水胁迫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2016年3月采自山东青岛湛山的野生藻体为材料,研究了失水胁迫下其光合作用和抗氧化生理响应特征.结果显示,随着失水胁迫程度的增大,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显著降低,在失水率60%左右时降至最低值,但复水1h后可恢复正常值.叶绿素a(Ch1a)、类胡萝卜素(Car)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逐渐降低,藻红蛋白(R-PE)和藻蓝蛋白(R-PC)含量先下降后上升.藻胆蛋白(R-PE+R-PC):SP比值的变化趋势与藻胆蛋白的变化趋势类似,但在失水率40%时上升至对照水平,失水80%时显著高于对照值.丙二醛(MDA)含量在失水率≤30%时没有显著变化,失水率≥40%时显著上升,但失水率在40%-80%时,藻体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失水率≤20%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上升;随着失水率增加,3种酶的活力显著下降,低于对照组,但失水率在50%-80%时,组间没有显著差异.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失水早期,抗氧化酶SOD、CAT,尤其POD起着关键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因此,MDA含量没有明显变化;随着失水程度增加,藻胆蛋白的抗逆作用逐渐显现,为藻体在复水后快速恢复光合作用(Fv/Fm)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条斑紫菜优良品系(LC-14)的筛选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绿色突变体和红色突变体种内杂交产生的F_1叶状体中,分离出新品系LC-14。该品系的F_1叶状体在生长速度和品质等方面均显著优于条斑紫菜野生型栽培品系(WT)。日龄70 d的叶状体平均长度和湿重,LC-14品系分别为106.53 cm和3.07 g,分别是WT品系的4.39和10.27倍。培养至第55天,LC-14品系的3种主要光合色素(叶绿素a、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含量分别为9.85 mg/g、52.09 mg/g和23.26 mg/g,分别比WT品系提高了65%、65%和49%,而其藻体的平均厚度(20.89μm)反而降低了32%。此外,LC-14品系的壳孢子放散总量为761.32×10~4 ind/壳,是WT品系的1.28倍。上述结果表明,LC-14品系具有生长快、品质优、壳孢子放散量大的优点,藻体颜色与野生色(棕褐色)相近,是条斑紫菜的优良品系,有望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条斑紫菜耐高温杂交重组品系的筛选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条斑紫菜优良品系TM-18藻体颜色偏红的弱点,本研究以红色型突变品系(TM-18,特点:藻体偏红色;生长快,色素蛋白含量高,具有一定的耐高温性)为父本;绿色型突变品系(OMO-1,特点:藻体绿色,生长较慢,色素蛋白含量低,耐高温性差)为母本进行种内杂交,从杂合丝状体的F1叶状体中,分离出了优良品系TW-9。通过比较它与亲本品系的特性,获得以下结果:在常温(18°C)和高温(24和25°C)下培养13 d,TW-9品系的壳孢子存活率分别为TM-18品系的1.0、1.1和1.1倍,以及OMO-1品系的1.1、4.7和7.2倍。在18°C组,3个品系的壳孢子苗畸形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24和25°C组,TW-9品系的畸形苗率比TM-18品系分别降低了20.3%和29.5%,比OMO-1品系分别降低了74.8%和69.5%。将在18°C下培养40 d的叶状体分别置于18、24和25°C再培养10 d,TW-9品系的绝对生长率分别为TM-18品系的0.9、1.5和0.8倍,以及OMO-1品系的1.4、1.5和28倍。此外,在24°C下培养25 d或在25°C下培养10 d,OMO-1品系的藻体腐烂严重,最后完全解体;TM-18和TW-9品系藻体在24°C下培养25 d只出现轻微卷曲,但在25°C下,TM-18品系培养15 d就腐烂至完全解体,而TW-9品系培养30 d也只是轻微腐烂。在18°C下培养40 d的TW-9品系叶状体分别再在18和24°C下培养15 d,总藻胆蛋白含量分别为61.5和77.8 mg/g,分别为OMO-1品系的1.4和1.4倍,但与TM-18品系的含量相比无明显差异。在18°C下培养55 d的叶状体平均厚度,TW-9品系为25.6μm,分别比TM-18和OMO-1品系降低了13.5%和17.7%。另外,3个品系的壳孢子放散量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TW-9品系不仅具有与TM-18品系相似的特性,如叶状体生长快、色素蛋白含量高、壳孢子放散量大等特性,并且它的藻体更薄、更耐高温,其颜色与野生色相近,符合生产栽培的要求,有望被培育成适宜栽培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4.
高温胁迫下条斑紫菜叶状体HSP70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条斑紫菜叶状体在25℃高温胁迫下PyHSP70-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变化。定量分析显示PyHSP70-1基因表达受到高温胁迫的显著诱导。在持续高温胁迫下,PyHSP70-1表达量在8 h时达到最大,此后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对照差异显著。在短暂高温胁迫结束后PyHSP70-1表达量最大,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其mRNA量逐渐减少,在恢复的24 h时间内,mRNA量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结果表明PyHSP70-1是诱导型HSP,受热激诱导表达,在热激胁迫中维持细胞蛋白与膜的稳定,对细胞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不同收割期的靖海湾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营养价值并评价其鲜味。通过测定基本营养成分、无机元素组成和氨基酸组成,分析其营养学特征,通过测定游离氨基酸与呈味核苷酸组成,进而计算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e value, TAV)与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 EUC)。结果显示,靖海湾条斑紫菜蛋白质含量丰富,头水和二水紫菜的蛋白含量均在49%以上,显著高于四水和六水紫菜(P<0.05)。不同收割期条斑紫菜的脂肪含量较低,均小于1.1%。常量元素中P含量最低,K含量最高,约为2.59×104~5.52×104 mg/kg;微量元素以Fe含量最高,Zn次之,Co最低;Pb含量明显低于GB 2762-2017的限量要求。头水、二水紫菜与四水、六水紫菜的必需氨基酸及氨基酸总量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游离谷氨酸和次黄嘌呤核苷酸对条斑紫菜的鲜味起主要贡献作用,头水、二水、四水和六水紫菜的EUC(以干基计)依次降低,分别为239.71、190.03、108.05和51.56 g MSG/100 g。靖海湾条斑紫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收割前期的靖海湾条斑紫菜鲜味度较高,可作为开发调味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16.
黄林彬  黄文  严兴洪 《水产学报》2020,44(2):222-233
以条斑紫菜两个耐高温品系(YZ-4和TM-18)为对象,以野生型品系(WT)做对照,分析其叶状体在高温、低盐胁迫下的生长和光系统Ⅱ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的数值,为筛选既耐高温又耐低盐的条斑紫菜抗逆品系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在适宜培养条件(温度18°C和盐度26)下,YZ-4和TM-18叶状体在50~85 d的生长速率快于WT,Fv/Fm和主要光合色素含量均高于WT,各品系的绝对生长率和Fv/Fm之间均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另外,WT叶状体在70 d左右开始形成精子囊时,绝对生长率和Fv/Fm明显下降。在高温胁迫下培养,各品系叶状体的Fv/Fm和绝对生长率均呈下降趋势,且胁迫的温度越高或时间越长,其降幅越大。在24°C高温胁迫35 d后,WT、YZ-4和TM-18的Fv/Fm分别下降了56.7%、43.2%和28.7%。在25...  相似文献   

17.
条斑紫菜绿斑病及其相关生态因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2005年度江苏南部的条斑紫菜绿斑病进行了研究。该病主要出现在幼叶期和成叶期,发病时间从晚秋到早春。肉眼观察患病部位呈绿色,不久腐烂分解,留下带绿缘的孔洞。显微镜观察发现其主要症状为在藻体的中部和边缘出现圆形的绿色病斑,以最初患病处为中心成放射状,不久便从中心部脱落。不同生态因子下的实验结果表明,海水温度下降和减低养殖密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该病原菌的蔓延。冷藏网的使用是防治绿斑病在高温季节发生和蔓延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坛紫菜及其外生菌群对氯霉素、竹桃霉素和头孢噻肟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通过将其与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的组合,优化坛紫菜叶状体的除菌方法,并利用涂布平板、qRT-PCR及16S rRNA测序分析其除菌效果。结果显示,当坛紫菜先以氨苄青霉素(300 mg/L)、卡那霉素(100 mg/L)和庆大霉素(100 mg/L)混合处理18 h,再以氯霉素(50 mg/L)、头孢噻肟(200 mg/L)和竹桃霉素(50 mg/L)混合处理4 d,叶状体的健康率保持在96.3%以上,而对可培养细菌的抑制率达到99.9%。根据qRT-PCR和16S rRNA的结果可知,该种组合方法较前3种抗生素的组合,其菌总数下降41.5%,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其中,假单胞菌、交替赤杆菌、交替单胞菌以及海杆菌等得到针对性的抑制。研究表明,多种抗生素的优化组合能够对坛紫菜叶片的菌群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使其受到抑制,但仍无法达到绝对除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扩增的意义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紫菜的生活史由两个形态截然不同的阶段组成,即宏观的叶状体阶段和微观的丝状体阶段.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的丝状体是其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果孢子是粘附在含钙的贝壳等基质上萌发,并钻入壳内生长、发育成贝壳丝状体(conchocelis),如果不钻壳,在培养液中悬浮生长,这种丝状体称为自由丝状体(free-living conchocelis)[1,2].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近几年来。江苏省南通市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养殖业迅速发展。条斑紫菜育苗过程中,因掌握的技术参差不齐。常出现育苗、壳孢子采苗失败等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